颅脑局部显微解剖
颅脑解剖图
7)嗅区 (海马旁回)钩附近
8)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 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9)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不理解 ) 10)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30区) 受损产生失读症 11)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受损产生失写症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侧半球以语言 关于优势半球:、
皮质脊髓束
4、侧脑室
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中央部:位于顶叶 分四部
前角:深入颞叶 后角:深入枕叶 Biblioteka 角:深入颞叶侧脑室的脑脊液经
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侧脑室脉络丛
下角
之间
②区分: 内囊前肢、膝、后肢
膝
后肢
③通过的纤维束
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膝: 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核束 皮 质 红 核 束 顶 枕 颞 桥 束 听辐射 视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④损伤表现: 对侧半身瘫痪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颅脑解剖图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分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枕
颞
外侧沟
叶
叶
岛 叶
顶枕颞叶分界
额叶
顶 叶 颞 叶
枕 叶
中央后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后沟
脑回
缘上回 额上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顶内沟
角回 额下沟 额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
胼胝体
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
边缘支
2)第一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你值得拥有!来源:影像园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 13、中央后沟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 12、中央后回 13、顶上小叶 14、额鳞 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 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 13、额鳞 14、顶骨 15、冠状缝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 10、中央沟11、额叶 12、顶叶 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 20、中央前沟 21、中央后沟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 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 13、中央后回 14、外侧沟 15、缘上回 16、角回 17、顶枕沟18、楔叶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 3、额钳 4、胼胝体压部5、枕钳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直窦 9、穹窿 10、侧脑室中央部 11、侧脑室前角 12、侧脑室后角 13、侧脑室脉络丛 14、室间孔 15、尾状核头 16、背侧丘脑 17、尾状核尾 18、毯 19、视辐射 20、内囊 21、屏状核 22、岛叶 23、中央沟 24、岛盖 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 26、外侧沟 27、缘上回 28、角回 29、顶枕沟 30、枕叶 31、距状沟 32、扣带回 33、额内侧回 34、额上回 35、额上沟 36、额中回 37、额下沟 38、扣带回峡 39、丘纹上静脉 40、额骨 41、顶骨 42、颞肌肌 43、枕骨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 10、透明隔 11、穹窿柱 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核 19、外侧背核 20、豆状核 21、内囊 22、内囊前肢 23、内囊膝 24、内囊后肢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丛 43、穹窿脚 44、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直窦 47、上矢状窦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 10、豆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蚓 34、直窦 35、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额上回 40、额中回 41、额下回 42、颞叶岛盖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 11、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脑 19、乳头丘脑束 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苍白球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皮质 29、外侧沟 30、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 40、侧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回 44、海马伞 45、侧副隆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49、窦汇 50、枕内隆突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 10、屏状核11、前穿质 12、最外囊 13、岛叶皮质 14、大脑纵裂 15、额叶 16、外侧沟和蝶嵴 17、终板旁回 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 20、额上回21、额中回 22、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 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 27、侧副隆起 28、皮质脊髓束 29、黑质 30、红核 31、内侧丘系 32、中脑水管 33、管周灰质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小脑幕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 10、钩 11、外侧沟 12、蝶嵴 13、大脑中动脉 14、小舌 15、中央小叶 16、山顶 17、山坡18、蚓叶 19、齿状核 20、小脑幕 21、脚间窝 22、大脑脚 23、海马旁回24、额叶 25、直回26、眶回 27、眶沟 28、侧副沟29、枕颞沟 30、枕颞内侧回 31、枕颞外侧回 32、颞上回 33、颞中回34、额下回 35、小脑半球 36、横窦 37、窦汇 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 40、颈动脉池 41、外侧窝池 42、脚间池 43、环池 44、中脑水管 45、管周灰质 46、小脑上脚 47、小脑上脚交叉 48、黑质 49、脚底 50、滑车神经核 51、下丘 52、内侧纵束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 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 19、颞叶20、钩 21、侧脑室下角 22、杏仁体23、海马足 24、海马旁回 25、小脑幕 26、脑桥 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 29、第四脑室 30、正中沟 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 34、小脑镰 35、颞肌 36、小脑上脚 37、小脑蚓38、齿状核 39、横窦 40、乙状窦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 19、眉间、额窦 20、直回 21、嗅束沟 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 24、上直肌 25、泪腺 26、眶脂体 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 29、颞叶 30、钩31、颞骨岩部 32、颞肌 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 35、三叉神经 36、小脑中脚 37、齿状核 38、蚓锥体39、蚓垂 40、小脑镰 41、乙状窦 42、侧脑室下角 43、杏仁体 44、第四脑室 45、小脑半球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 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 13、眶脂体 14、内直肌15、外直肌 16、眼球鞘 17、泪腺18、蝶窦顶 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25、面神经 26、动眼、滑车神经 27、眼神经 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 36、基底动脉 37、桥池 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 40、第四脑室 41、颞肌 42、小脑蚓 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 50、骨半规管 51、蜗螺旋管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 12、外直肌13、眶脂体 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 18、颜肌19、颞筋膜 20、枕骨基底部 21、颈静脉结节 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 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 33、脑神经 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 41、鼓膜 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 51、三叉神经脊束 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 54、舌下神经核 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 57、迷走神经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 10、筛窦11、鼻泪管 12、蝶窦 13、翼突14、蝶骨大翼 15、翼管 16、卵圆孔17、棘孔 18、颞肌 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 21、颈动脉管 22、外耳道 23、颞下颌关节 24、下颌头25、延髓 26、小脑扁桃体 27、二腹小叶 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 31、头后大直肌 32、头后小直肌 33、头半棘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 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 12、颞肌 13、翼外肌14、翼内肌 15、上颌动脉 16、上颌神经 17、翼静脉丛 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 20、腭帆张肌 21、腭帆提肌 22、前纵韧带 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 34、枕大池35、椎动脉 36、小脑扁桃体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 11、颞肌 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 14、下颌颈 15、翼内肌 16、乳突 17、腮腺 18、咬肌 19、颈内静脉 20、茎突21、颈内动脉 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 24、枕骨髁 25、寰枕关节26、髁管 27、延髓 28、椎动脉29、枕动脉 30、头前直肌 31、头长肌 32、头后大直肌 33、头半棘肌 34、头夹肌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 11、翼内肌 12、腭帆张肌13、翼突 14、腮腺 15、咬肌 16、头前直肌 17、胸锁乳突肌 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 24、上颌动脉 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 27、寰椎横突 28、椎动脉 29、枢椎椎弓 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 32、寰椎横韧带 33、翼状韧带 34、寰枢外侧关节 35、脊髓颈段。
颅脑CT解剖带图解
颅脑CT解剖(图文)skC影像园1、蝶窦(Sphenoid sinus)2、延髓(Medulla oblongata)3、小脑(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skC影像园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6、乙状窦(Sigmoid sinus)7、颞骨及乳突气房 (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 13、桥前池(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16、环池(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0、小脑上池 (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 (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a、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2、尾状核头部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23、岛叶 (Insular cortex) 24、外囊(External capsule) 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26、丘脑(Thalamus)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27、纵裂(Interhemispheric fissure) 28、内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29、内囊膝部(Genu of internal capsule) 30、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calcified choroid plexus) 32、侧脑室枕角(Occipi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3、侧脑室体部(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34、放射冠(Corona radiata)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5、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额骨(FB— Frontal bone) 顶骨(PB — Parietal bone) 枕骨(OB— Occipital bon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36、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37、中央沟(Centralsulcus ) 38、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skC影像园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园。
颅脑解剖学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中静脉 大脑下静脉
深组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谢谢!
胼胝体
边缘支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穹隆
钩
嗅沟
海马沟
侧副舌回 视区
沟
海马旁回 枕颞沟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6区)。
躯体运动区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区)。
躯体感觉区
(3) 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区)。
颞横回
(4)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5)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前脚 膝
后脚
(3) 各部的重要纤维束
前脚: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膝: 后脚 :
皮质核束 丘
皮质脊髓束 脑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 顶枕颞桥束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听辐射 视辐射
脑室
侧脑室
侧脑室上面观
前角 体部 后角
下角 三角区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的外形和分部
1.背侧丘脑 Thalamus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循环
脑室系统
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尾状核
丘脑 后角
前角
中央部 第3脑室
脑脊液循环途径
侧脑室 室间孔 第3脑室中脑水管 第4脑室 正中孔和外侧孔
上矢状窦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血管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 脉络丛前动脉 Anterior choroidal a. 后交通动脉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神经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大纲
③
熟练掌握
2.颅神经损伤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③
熟练掌握
3.脑外伤后遗症
(1)颅骨缺损
(2)脑外伤后综合症
(3)迁延性昏迷
③
熟练掌握
九、颅内肿瘤
1.概论
(1)分类
(2)一般症状与体征
(3)局部症状与体征
(4)治疗原则
③
熟练掌握
2.神经上皮肿瘤
(1)概述
(2)辅助检查
(3)治疗及预后
解剖
(4)三种类型脑疝的病理生理
(5)*三种类型脑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③
熟练掌握
②+③
③
②+③
三、神经系统查体
1.成人神经系统查体
(1)高级神经活动
(2)颅神经检查
(3)运动检查
(4)感觉检查
(5)反射检查
③
熟练掌握
2.小儿神经系统查体
(1)反射检查
(2)乳幼儿昏迷评分法
③
熟练掌握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2)症状与体征
(3)病理
(4)治疗原则
③
熟练掌握
10.脑干肿瘤
(1)概述
(2)病理
(3)症状与体征
(4)治疗及预后
③
熟练掌握
11.颅内原发性淋巴瘤
(1)病因与发病率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治疗
③
熟练掌握
12.血管网织细胞瘤
(1)发生学与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治疗
③
熟练掌握
13.颅内转移瘤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后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习题及答案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下列对视神经与视交叉区解剖学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视神经自视盘后方到内口为颅内段,自内口到视交叉前缘为颅外段B.视交叉位于视交叉池,内有视神经、视交叉、眼动脉C.视交叉池的上面与终板池的前下部相接D.视交叉池的两侧方以一层蛛网膜与颈内动脉池相隔E.视交叉和垂体柄的血供依靠视交叉池内的多支小动脉2.关于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血液供应,下列错误的是()A.视神经的血供来自眼动脉B.视交叉的血供来自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C.大脑前动脉的分支主要供给视交叉的前上方D.前交通动脉发出的分支供给视交叉前中部E.视交叉前外侧由颈内、大脑后和后交通动脉分支供血3.下列对海绵窦解剖位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位于颅前窝靠近颅中窝的两侧B.前部至眶上裂,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相邻C.后部达颗骨岩部尖端,与颈内动脉管和半月神经节相邻D.内侧壁与垂体、蝶鞍、蝶窦相邻E.上外侧邻大脑颞叶,下壁为蝶骨,与圆孔、卵圆孔相邻4.有关海绵窦的内部解剖结构,下列错误的是()A.外壁内自上而下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B.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血管为动静脉相互交织呈海绵状C.海绵窦段动脉分为后升段、后曲段、水平段、前曲段和前升段D.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脑膜垂体动脉干、海绵窦下动脉和Mc Connell垂体被膜动脉E.手术常用的三角是Parkinson、Mullan及内侧三角5.展神经的走行及毗邻,下列错误的是()A.起始部位于面神经外侧B.沿基底动脉外侧上行于脑桥前池C.起于脑桥下缘的桥延沟D.经Dorello管进入海绵窦后部E.在脑桥腹侧面走行时与小脑前下动脉关系密切6.下列对三叉神经的走行及其邻近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位于小脑幕附着缘之下,向前外侧走行B.越过岩骨峰后进入Meckel腔,与半月神经节相连C.向后下弯曲行于脑桥旁,穿脑桥臂根部入脑D.脑桥臂接受小脑前下动脉供血E.与小脑上动脉的接触被认为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7.关于面、听神经的走行及其邻近结构,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在脑桥下缘与橄榄体间出入脑B.自脑干向外侧稍向上行经内耳门入内耳道C.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及分支在脑桥小脑池内D.迷路动脉、侧隐窝静脉和岩上静脉也在脑桥小脑池内E.两者的解剖特点,可因病变而同时受累8.关于枕骨大孔的解剖学特点,下列错误的是()A.位于颅中窝的中央靠近颅后窝B.下缘相当于延髓与脊髓的交界处C.前部及前上方为延髓D.后上方为小脑蚓锥及侧方的小脑扁桃体E.下方为颈髓9.有关枕骨大孔区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A.硬脑膜窦沿枕骨大孔边缘分布,称为边缘窦B.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C.发自椎动脉的脊髓后和脊髓前动脉均不通过枕骨大孔D.舌下神经穿舌下神经管出颅E.副神经上行在椎动脉后方,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10.下列对斜坡区毗邻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岩下窦在斜坡头端侧方,左右侧颈骨岩缝与基枕骨之间的硬膜内B.基底窦位于斜坡骨质之下,硬脑膜之上C.底窦自斜坡向上延伸至鞍背根部D.居底窦自斜坡向上延仲至鞍背根部E.在斜坡的背方,自下而上为延髓和脑桥11.下列斜坡区重要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错误的是()A.在斜坡下端,两侧的推动脉合成基底动脉B.基底动脉自下向上发出小脑前下、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C.展神经在斜坡与脑桥基底之间向斜上方走行在脑桥前池中D.听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别与斜坡的头端、尾端邻近E.舌咽、迷走、面听神经均走行在斜坡侧方的脑池内12.鞍区手术中,所谓的第一间隙是指()A.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B.视神经、视交叉前间隙C.颈内动脉外侧间隙D.视交叉上间隙E.小脑幕-动眼神经间隙13.有部分神经根自枕骨大孔入颅的是()A.舌下神经B.副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三叉神经14.海绵窦解剖中著名的Parkinson三角是指()A.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支之间B.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与三叉神经眼支之间C.前床突与动眼神经之间D.前床突与后床突之间E.后床突与床突间韧带之间15.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位于脑神经的()A.内侧B.外侧C.上方D.下方E.后方16.海绵窦位于蝶鞍的()A.前方B.后方C.上方D.一侧E.两侧17.海绵窦综合征受累的脑神经是()A.第Ⅲ、Ⅳ、V、Ⅵ脑神经受累B.第I、Ⅱ脑神经受累C.第Ⅶ、Ⅷ脑神经受累D.第Ⅸ、X脑神经受累E.第XI、XII脑神经受累18.颅后窝手术中,为避免损伤椎动脉,切开枕骨大孔后缘一般限制在中线旁()A.0.5cm内B.1.0cm内C.2.0cm内D.1.5cm内E.2.5cm内19.颈内动脉的分支中,跨越视交叉后上方的是()A.脉络膜前动脉B.脉络膜后动脉C.大脑前动脉D.大脑中动脉E.眼动脉20.内听道内的Bill棒分割以下神经中的()A.面神经与耳蜗神经B.耳蜗神经与前庭上神经C.面神经与前庭上神经D.耳蜗神经与前庭下神经E.前庭上神经与前庭下神经21.视神经的血供来源于()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眼动脉D.脉络膜前动脉E.大脑后动脉22.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纤维哪部分经视交叉进入对侧视束()A.颞侧B.鼻侧C.上半部D.下半部E.全部A2型题1.患者男,25岁。
头颅影像解剖(共94张PPT)
2、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主要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
(1)大脑前动脉
1)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走行于大脑半
球内侧面,贴胼胝体上方向后行。 入大脑纵裂前,与对侧的
同名A间借前交通动脉相连。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侧脑室脉络膜丛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MRA,3D TOF模式图
(3)后交通动脉
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是颈内动脉系与椎-
基底动脉系的吻合 支。
后 交 通 动 脉
(二)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 颅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逐渐靠拢,在延髓脑桥沟处合成 一条基底动脉。其主要分支为小脑下后动脉。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的分段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颅底各孔、裂、管内穿行的重要神经、血管
这些特定的中枢在整个大脑皮层上只占1/5的面积,其余面积属于联合机能区。
V1 横突孔段; V2 横段;
筛孔---嗅神经 • 视神经孔---视神经、眼动脉
• 眶上裂---动眼、滑车、外展、眼诸神经及眼上静脉 • 圆孔---上颌神经 • 卵圆孔---下颌神经,连接翼丛和海绵窦的导血管
顶枕沟动脉
距状沟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动脉 颞下后动脉
中央旁动脉 楔前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沟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和分支
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分为浅、深两组。 (一)脑的浅静脉 浅静脉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直接注入静脉窦。
浅静脉以外侧沟为界 分三组:
颅脑解剖
• 额下回位于额下沟下方,形成外侧沟的上 壁,包括三个部分:外侧沟前支以下的部分 称眶部,前支与升支之间的部分称三角部, 升支与中央前沟之间的部分称岛盖部, 三 角部和岛盖部又称Broca 区,为前说话区。 • 据Ebeling 等研究,额叶下部的沟有4 种类 型 (如图)。 • 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沟前方的部分为额 叶,包括中央旁小叶前部和额内侧回,两 者借中央旁沟为界。
•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 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 H" 形。 此处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受暴力打击时,易致骨折及 上述动脉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 乳突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 此出颅;其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 状窦。
• 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 Frankfort 平面(FHP):这个平面在颅骨上 是由左右外耳门上缘点和眶下缘点组成的 平面。已成为各国人类学家颅骨测量时采 用的统一标准平面。 • Reid 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 点的连线。本书颌面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 以此线为准。
•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 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 皮质, 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 • 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 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横断面上的 两侧内囊呈尖伸向内侧的"> <" 形。 • 内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分, 各部分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内囊后肢的血 管栓塞或出血可导致对侧躯体感觉丧失(损伤丘脑 中央辐射)、对侧偏瘫(损伤皮质脊髓束)和对侧视 野同向性偏盲(损伤视辐射) ,即" 三偏" 综合征。
• (五)岛叶 • 岛叶居外侧沟深方,为一个三角形的皮质区。其 尖端朝向前穿质,尖的内侧稍隆起,称岛阈,岛 叶在此移行到半球底面,连接嗅区。 • 岛叶周围由岛环状沟围绕,此沟实为三角形,分 为上、下、前三边。 • 岛叶由斜向前下的岛中央沟分成前后两部:前部较 大,被短促的小沟分成3 - 4 个岛短回;后部较小, 有一弯曲的岛长回。 • 岛叶皮质的深面为基底核。 • 遮盖岛叶的部分,总称岛盖。由于邻近各叶都参 与岛盖的形成,故有额盖、顶盖和颞盖之分。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 (1)
(31)额鳞(32)蝶轭 (33)前床突(34)蝶 骨大翼(35)额叶(36) 颞叶(37)岛叶(38) 胼胝体膝(39)大脑前 动脉(40)胼胝体沟 (41)额内侧回(42) 外侧沟(43)眶回(44) 尾状核头(45)侧脑室 前角(46)内囊(47) 大脑中动脉(48)视神 经和眼动脉(49)蝶窦 (50)后筛窦小房(51) 颈内动脉(52)颞肌 (53)冠突(54)翼腭 窝(55)眶下裂(56) 颞下窝(57)下颌体 (58)下颌管(59)下 颌舌骨肌(60)咬肌
(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胼 胝体压部(4)侧脑室三角区(5) 松果体(6)四叠体池(7)下丘(8) 中脑水管(9)被盖(10)脑桥(11) 延髓(12)小脑前叶(13)小脑幕 (14)幕切迹(15)海马旁回(16) 海马(17)海马伞(18)尾状核尾 (19)侧副隆起(20)视辐射(21) 侧脑室下角(22)丘脑枕(23)内 囊豆核后部(24)胼胝体沟(25) 扣带回、峡(26)扣带沟(27)中 央旁小叶(28)中央沟(29)中央 前回(30)中央后回(31)缘上回 (32)外侧沟(33)颞上回(34) 颞中回(35)颞下回(36)枕颞回 (37)侧副沟(38)大脑后动脉 (39)椎动脉(40)寰椎侧块(41) 寰枢外侧关节(42)颈内静脉(43) 茎突(44)茎突咽肌(45)茎突舌 骨肌(46)咽(47)腮腺(48)耳 廓(49)软骨性外耳道(50)穹窿 脚(51)顶下沟(52)楔前叶(53) 顶上小叶(54)角回(55)小脑上 池(56)小脑延髓池(57)小舌 (58)小髓帆(59)第四脑室(60) 小脑上脚(61)小脑中脚(62)小 脑下脚(63)小脑半球(64)舌咽 神经(65)乙状窦沟(66)乳突(67) 乳突小房(68)枢椎齿突(69)寰 枕关节(70)小脑水平裂(71)小脑 后叶(72)延髓锥体(73)直窦 (74)大脑大静脉(75)二腹肌后 腹(76)颞肌(77)侧脑室脉络丛 (78)舌回
颅脑解剖
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鞍区肿瘤
垂体瘤、颅咽管瘤、畸胎瘤、 皮样囊肿、拉克式囊肿、胶 质瘤、脑膜瘤、动脉瘤、脊 索瘤等。
手术名称
1、开颅血肿清除术。 2、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 3、开颅左侧血肿清除+去骨瓣及右侧扩大骨瓣减压+内减压术 4、开颅致痫灶切除术 5、开颅胼胝体切除术 6、开颅左侧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7、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8、颅咽管瘤立体定向穿刺置入Ommaya囊治疗术 9、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 10、锥颅脑室穿刺引流术 11、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 12、颅骨缺损修补术 13、全脑血管造影术 14、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大脑动脉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大脑动脉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颅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多不与动脉拌行。它分为两组。浅组精脉 主要收集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引入临近 的静脉窦。深组静脉主要收集深部髓质、基底核、 间脑、脑室等处静脉血,汇集成一条大静脉注入 直窦。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系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在颈部上升 至颅底,前行至破裂孔出入颅。临床上将颈内动 脉分为四段:(1)颈段:位于颈部;(2)颈内 动脉管段:又称岩骨段;(3)海面窦段:位于海 面窦内;(4)床突上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颈 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1)眼动脉:供应视网 膜和眼球的血液;(2)后交通动脉;(3)脉络 膜前动脉;(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5) 大脑中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动脉与其伴行入眶,两者紧 密相贴。视神经位于眼动脉正 上方者约占52%、内上方者约 占32%、外上方者约占15%。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三)管内部: 视神经与蝶窦之间的骨壁厚度
在多数人是0.1~0.4mm,骨厚度 大于1mm者较少,小于0.1mm者更 少。 但少数在视神经与蝶窦之间仅 有视神经鞘膜和蝶窦粘膜相隔。 有些个体,视神经管突进蝶窦的 前上方,形成视神经管隆起。突 进蝶窦内的视神经管长度为 4.5~13mm,平均7mm。
视交叉后置位,即视交叉位于鞍背上方 或部分位于鞍背后方,垂体完全位于视 交叉的前方,鞍结节与视交叉前缘的距 离为5~9mm,平均7mm。
视交叉前置位,即视交叉与鞍结节紧贴, 或位于鞍结节的上方,鞍结节与视交叉 前缘的距离在2mm以下。视交叉前置位 也给经额入路的鞍部手术带来了困难。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四)颅内段
在视神经管内口处,视神经被硬脑膜反褶 成的镰状皱襞所覆盖,此段视神经称为视 神经的膜部。此皱襞的长度在国人为 0.5~3.5mm,短于国外报告的1.0~ 8.5mm。从翼点入颅行视神经减压术时, 视神经管的硬膜顶部切开长度可达5mm。
视神经颅内段的长度、夹角的大小、以及 与视交叉和蝶鞍的关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受视神经颅 内段长度的影响,从100~850不等,平均 600。两侧视神经的夹角越小,经额-垂 体手术的手术野越小,手术越困难。如角 度过大,自鞍结节至视交叉前缘的距离很 小,对手术也不利。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在视交叉前方,左、右视神经内 缘线的延长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度称视交叉角,视交叉角以锐角 为多,一般在500~800范围内,偶 见800以上。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 optic chiasma
根据视交叉与鞍结节、垂体的位置关系,将 视交叉的位置分为3种:
视交叉正常位,即视交叉位于鞍隔和垂 体的上面偏后,垂体前部不被覆盖,自鞍 结节到视交叉前缘距离为2~6mm,平均 4mm。正常位占多数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三)管内部:管内部视位于视神经管内的一段,长约6~7mm,眼动脉与其 伴行入眶,两者紧密相贴。视神经位于眼动脉正上方者约占52%、内上方 者约占32%、外上方者约占15%。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一、视神经 optic Nhomakorabeaerve
(三)管内部:
眼动脉及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可以从下方 推压视神经。
在左、右视神经之间有交叉前沟和鞍结 节,当鞍结节隆起的高度超过视神经管内 口处视神经的水平时,经额入路进行垂体 手术将受限制。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四)颅内段
视神经管的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在新 生儿为460,至成人减至390。因此,两侧 视神经之间的夹角在新生儿大于成年人。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
Local micro-anatomy of brain and skull
山东大学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李振华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视神经optic nerve的纤维来自视网膜 内神经节细胞所发出的轴突,形成视 网膜的视神经纤维层。该纤维向视神 经盘聚集,于眼球后极的鼻侧3~ 4mm处,经脉络膜及巩膜筛板穿出眼 球。原来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穿过巩 膜筛板时包裹髓鞘,神经纤维集合成 束,形成视神经。
二、视交叉 optic chiasma
视交叉和视神经颅内段 均位于视交叉池内。视 交叉池的上面与终板池 的前下部相接,后下方与 脚间池毗邻,前下方以鞍 隔为界,前上方以鞍结节 为界,两侧方以一层蛛网 膜与颈内动脉池相隔。 在视交叉池内,除视神经、 视交叉外,尚有眼动脉、 垂体柄和供应视交叉和 垂体柄的多条小动脉。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二、视交叉 optic chiasma
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交叉 optic chiasma
视交叉 optic chiasma 是指两侧 视神经在颅内的汇合之处,位 于蝶鞍前上方的交叉前沟中, 其大小因人而异,一般呈横椭 圆形,横径平均为12mm,前后 径为8mm,厚径为3mm。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视神经颅内段与颅内血管、神经关 系密切。
上方与嗅束、前穿支以及大脑前动 脉接近
外侧为颈内动脉, 外下方为眼动脉的起始处 下方为蝶窦及鞍膈,周围血管的病
变或颅底脑膜瘤均可影响此段视神 经,呈典型的视野缺损。
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受视 神经颅内段长度的影响,从100~ 850不等,平均600
视神经是视觉传导路中自视神经盘至 视交叉的一段,开始位于眼球后内侧, 视神经长约45~50mm,向后内侧行 经眶的后部,穿视神经管入颅腔,连 于视交叉。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分部:
(一)眼内部:眼内部是从视神经 盘至穿出巩膜筛板的一段,长 约1mm。
(二)眶部:眶部是自巩膜筛板至 视神经管的一段,位于眶腔内, 长约30mm,直径约3~4mm。 该段视神经呈S状弯曲,前部突 向下,后部突向外侧,并被眼 球外肌包裹。视神经与外直肌 之间有动眼神经、展神经、鼻 睫神经等经过。
第一节 视神经与视交叉
一、视神经 optic nerve
(四)颅内段
颅内段是指从视神经管自颅口 (后孔)至视交叉前缘间的一段, 平均长约11.5 mm(6.0~ 17.5mm),此段仅有软脑膜和蛛 网膜覆盖,而无硬脑膜。
此段视神经在颅口处宽约5.2 mm (3.5~7.0mm), 厚为2.7 mm (1.5~4.8mm)。在颅口处,两侧 视神经内侧缘间距为13.7 mm (6.8~17.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