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自然资源工作简报
![自然资源工作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3a95d0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2.png)
自然资源工作简报一、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次工作简报将对当前自然资源工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旨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自然资源现状分析2.1 自然资源类型和分布情况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能源资源等多个方面。
根据我国国情,各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下:2.1.1 土地资源•平原土地:分布广泛,适宜农业发展;•山地土地:面积较大,适宜林业发展;•沙漠土地:存在沙漠化问题,需要进行治理;•建设用地:大城市用地紧张,需要合理规划。
2.1.2 水资源•河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需进行统一管理;•湖泊水资源:较多但面临水污染和水位下降等问题;•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导致水位下降,需加强管理。
2.1.3 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多位于山区,开采对环境影响大;•石油、天然气资源:逐渐减少,需加强探采工作;•金属矿产资源:存在亏损和浪费,需提高回收利用率。
2.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2.2.1 不合理开发利用•过度开发损害自然环境;•部分地区开发利用规划不科学。
2.2.2 资源浪费•矿产资源开采亏损较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2.3 生态破坏•森林砍伐过度,生态系统失衡;•湿地开垦造成生态灾害。
2.3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2.3.1 制度建设•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法规建设;•加强资源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
2.3.2 生态修复•加强森林、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水资源保护。
2.3.3 资源利用提升•推动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
三、自然资源工作成果展示3.1 基础调查与资源评估•全面推进土地调查和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划定水资源功能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制定资源合理开发方案。
自然资源现状及其分析
![自然资源现状及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e697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3.png)
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资源种类丰富
中国拥有多种自然资源,如煤炭、稀 土、铁矿、石油等,位列世界前列。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力支撑。
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 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 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 土地退化等。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定义
05
CHAPTER
未来展望
资源科技的发展趋势
01
资源科技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资源科技也在不断创新,包括资源探测、开采、
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革新,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
02 03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资源科技领域的应用,有 助于实现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安 全性。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 质基础,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必
要的原材料和能源。
保障民生福祉
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 求,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 物多样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 子孙后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资源开采的范 围和强度,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绿色开采技术
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减少开采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 污染,实现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生态修复与补偿
加大对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补偿力度,采 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生态功 能。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9a97b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5.png)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ec6f8169eae009591beca2.png)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我们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令我国实际生产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是,在这四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之中,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在被不断破坏当中,因此强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在林业发展道路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如何有效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对我们的林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已经成为林业资源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举措也都是为了实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生态的破坏范围在不断扩大,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保障生态平衡,为人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顺利实施。
1当前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1.1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科学性的认识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中,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存在。
人们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大自然的向往程度更加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亲近大自然的旅行,但这无形当中为林业系统带来了伤害,一些相关的生活垃圾,人工污染和破坏随之而来,甚至要有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森林火灾等等,这些都直接给森林资源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这就要求了我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引起公众的重视,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加强监管惩罚措施,严厉处理违反保护规定的人群。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加大工业化的生产,这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污染了生态环境,影响了自然保护区中林业资源的正常发展。
因为企业会认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不需要任何生产成本的,所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对资源进行无偿占有、盲目开发,甚至直接损毁自然资源。
比如,在某农业大学对森林多种效益的研究中发现,人们为了获取9.8%的直接产品效益,却是间接以牺牲90.2%的林业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的。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分析报告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03c1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4.png)
•引言•中国自然资源概述•中国自然资源特点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中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01引言报告目的和背景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概述和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状况,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中国自然资源现状、特点、问题和趋势的参考信息。
背景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峻挑战。
因此,对中国自然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范围矿产资源报告将概述中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开采和利用情况,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资源报告将分析中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利用和保护现状,并探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土地资源报告将涵盖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森林资源报告将介绍中国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量、种类和分布等,分析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海洋资源报告将探讨中国海洋资源的类型、分布、开发和保护现状,以及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02中国自然资源概述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水资源水资源总量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
河流与湖泊中国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为主要河流。
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03矿产资源开发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之一。
01矿产资源种类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02主要矿产分布煤、铁、石油等主要矿产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分布,但地域差异明显。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f24cb321ed9ad51f01df262.png)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1自然资源的定义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然性。
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
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
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
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
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
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
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
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
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2b753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2.png)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在土地管理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提高了重视程度。
对于当下自然环境而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加强了相关企业的建设力度,从而导致自然环境被大规模破坏,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本职工作,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产生。
为解决该问题,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并制定合理利用对策。
基于此,本文章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引言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调节生态平衡,同时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环境基础,使人类社会能够进一步和谐、文明地发展。
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有一定的度量性。
本文通过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经济相关性的分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永久共生。
一、自然资源发展现状自然资源信息化的要求就是辅助自然资源部门履行两统一的职责、精细化管理自然资源,现阶段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数据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匹配于时代的进步,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处理:首先,针对于土地的地理信息测绘以及地质和矿产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储存,由于数据内容的格式以及要求没有达到统一状态,所以需要对储存的方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是由于自然资源管理需要构建统一的管理模式,并且提前做好规划,对于草木等多种信息,没有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体系与其匹配。
其次,纳入自然资源部门管理的数据内容不够完整,图形的属性无法匹配等多种问题,导致土地和测绘以及多种数据内容都没有保持统一,无法及时运用数据信息。
最后,原来属于规划部门以及国土等多种测绘信息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问题。
在数据管理工作中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数据模式进行管理与维护。
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一)环境监测工作不科学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污染防治上面,对环境监测这一基础性工作较为忽略,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不够理想,即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也没有从战略层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在专业队伍构建、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工作方案等方面,无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有序、高效展开提供强有力支持;监测内容把握不准,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很多,以大气环境为例,环境监测主要内容有二氧化硫、大气颗粒物、氮氧化物等,实际工作若没有对这些内容有一个细致把握,作业过程中就极容易出现疏漏情况,并对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影响,甚至还会降低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二)共享数据平台普及度不足从国家层面进行分析,并且未实时公开生态环境的监测数据,个别省级的环境保护部门所公布出的环境监测数量少之又少,这样便导致了县级环境保护中的部门也越来越不重视其公布环境监测的数据。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234ba4c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a.png)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
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
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
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
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
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
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
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
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
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二)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49975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7.png)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有用物质和能量。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通过对自然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可以了解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进行调研,以期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通过对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评估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3. 调研内容3.1 矿产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铁矿石、铜矿石、石油、天然气等。
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逐渐扩大,但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小型矿山存在安全隐患,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等。
建议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我国能源资源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但煤炭开采和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紧迫性。
建议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3 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关键资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
建议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农地的过度耕种和过度化肥使用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土地资源的城市化过程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自然资源方面情况汇报材料
![自然资源方面情况汇报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5550f20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a.png)
自然资源方面情况汇报材料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下面我将就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土地资源丰富。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农
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压缩和污染。
因此,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水资源丰富。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我国矿产资源丰富。
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
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
然而,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我国森林资源丰富。
中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森林火灾等问题,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加
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9a203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9.png)
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状分析1. 自然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自然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林地减少等问题。
同时,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 意识提升不足虽然近年来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大多数人对环保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浪费资源,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国家政策措施不断加强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建立环保基金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策分析1. 推动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将环保纳入到发展的全过程中,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普及环保知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校加大环境教育力度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小事做起,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
3.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
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遏制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4.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我国应与其他国家共享环保经验,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结语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面临较大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
通过加强意识普及、推动绿色发展、强化执法力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逐步改善环境状况,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履行环保的责任,共同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43b5b43b4daa58da0114a81.png)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1自然资源的定义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然性。
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
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
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
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
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
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
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
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
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
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我国资源国土情况汇报
![我国资源国土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5eacd65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我国资源国土情况汇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土面积。
资源国土情况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我国资源国土情况进行一次简要的汇报。
首先,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锌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此外,稀土、钨、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也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之一。
其次,我国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
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南方地区以稻米、棉花、油料作物为主要农作物,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
再次,我国的林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拥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森林资源。
各地的林木种类繁多,为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此外,我国的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
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能资源,为国家的能源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土面积方面,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辽阔的国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源,还拥有着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总的来看,我国资源国土情况十分优越,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土面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护好资源,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国资源国土情况的简要汇报,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和重视我国资源国土的保护和利用,共同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04a2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b.png)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
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66ae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d.png)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
因此,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自然资源利用现状目前,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资源的采集开发势头迅猛。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了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矿产资源争夺激烈等问题。
同时,一些农业生产模式也存在着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
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等现象屡见不鲜。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也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三、对策分析1. 制定严格的资源利用规划针对资源过度开采、浪费等问题,应当加强资源管理,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确保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2. 推动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物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好地球家园。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推动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资源现状
![我国的资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9be54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5.png)
我国的资源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资源状况备受关注。
然而,我们正面临着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的问题,这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我国的资源现状,分析其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部分:自然资源的状况我国是一个拥有多元化自然资源的国家。
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些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比如,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的寿命正在不断缩短。
另外,由于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太阳能和风能的使用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沙漠化。
总体来说,我国的土地资源质量也在不断恶化。
第二部分:能源的状况为满足工业和生活所需的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不断开采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并建造了大规模的水电站等能源设施。
虽然这些设施带来了很多短期经济效益,但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
例如,燃煤电厂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显著增加了全球变暖的速度。
虽然我们在寻找替代能源来源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间。
第三部分: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减少过度开采水资源现象。
其次,应该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为此,应该鼓励环保科技的发展,降低相关产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应该采用积极的土地保护计划,并确保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结论总体而言,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通过全面的、长期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发展新能源技术以及加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张和广大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之下,中国一定能够为全球的自然环境注入新的希望。
我国的资源现状
![我国的资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982e5c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7.png)
我国的资源现状: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农作物的生长,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和措施:原因: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不断增加,工厂、居民区和汽车等将越来越多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后果:大气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也严重损害着人类的健康; 措施:①增强环保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③加强综合治理,走防治结合道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家庭: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社区:保护鸟类,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宣传环保知识,保护野生动植物,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4d87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0.png)
自然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人类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自然资源的现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自然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首先是水资源。
随着农业和工业用水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10个国家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水量减少,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受到过度开采的威胁。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当务之急。
其次是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土地的大规模转化,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
大量的农田被用于城市建设,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和农民收入减少。
此外,土地的污染和退化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大规模的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是能源资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
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仍然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
因此,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
最后是生物资源。
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过度捕捞、滥砍滥伐和生物入侵的不断增加,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此外,野生动物贸易和非法盗猎也对生物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管理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的现状严峻,面临着诸多挑战。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个人也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地球。
精编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资料
![精编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fabf3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c.png)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根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 6%的水资源、 4%的森林, 1.8%的石油、 0.7%的天然气、缺乏 9%的铁矿石、缺乏 5%的铜矿、和缺乏 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 22% 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11%和 4%。
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缺乏。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开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导致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开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
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 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 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 1/4。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辟后备资源少。
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 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 2 位,人均排在世界第 67 位。
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后备资源2 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 1.2 亿亩。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辟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辟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 40% ~ 60%的经济收入和 60% ~ 80%的生活必需品。
在我国,人均由 1949 年的 0.19hm2 减少到 2001 年的 0.1 hm2,人均耕地减少了 53%,有的省份人均缺乏 667m2。
自然资源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自然资源安全生产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b7ce3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5.png)
自然资源安全生产调研报告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自然资源的安全生产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安全生产的现状和问题,特进行调研,并编写了以下报告。
一、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供给有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有限,人均资源稀缺。
特别是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2. 自然资源开发压力大: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大。
特别是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量剧增,严重影响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3. 自然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对环境的损害问题。
例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垦、水体污染、森林砍伐等行为,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安全生产。
二、存在问题1. 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
一些企业在开发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监管不力: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环境监管仍然存在缺乏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违法乱纪。
3.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职责不清晰,导致资源管理不到位。
三、建议和措施1.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推动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利用。
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监管,严格执法,重罚违法企业,确保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安全。
3. 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推动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 推进绿色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轨道。
总之,保障自然资源的安全生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资源开发规划、强化环境监管力度、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以及推进绿色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
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
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
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
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
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
池”(池塘)。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
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
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
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5)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
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
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
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
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
“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
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
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
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
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三、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
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
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3、加强生态监测。
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自然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
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
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