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为后续学习唐朝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以及对于其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对于唐朝时期的简介,引入本课的主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学习。
3.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对于其意义进行深入讨论。
4.课堂讲解:教师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材料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材料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唐朝时期,中国不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而且还取得了很大的文化成就。
这其中,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说课将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通过介绍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背景知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贞观之治”。
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唐朝也是中国的文化高峰时期,文人墨客众多,科技、文化、艺术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各种外来艺术、科技、宗教、语言等对中国的影响,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重要性;2.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3. 能够评价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介绍;2.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及具体案例分析;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教法:通过讲解文字材料、图片、PPT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重要性;2. 探究教法: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3. 社会化教学法: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手段】1. 教学课件:通过PPT展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说明和具体案例分析,辅助讲解;2. 学习参考资料:学生可以阅读唐朝历史资料、文学作品等,了解更多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3. 图片资料: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艺术品、建筑等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宫廷舞蹈视频,激发学生对唐朝文化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2. 学习内容介绍(10分钟):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和重要性;3. 学习活动(20分钟):分组讨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并讨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4. 学习总结(10分钟):学生发表自己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评价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小论文。
2021年导学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要点】A 遣唐使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____________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况: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回日本,对日本____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鉴真东渡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2.概况: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次东渡,终于在____________年抵达日本。
3.贡献:在日本传授____________,修建了_____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文化等,为中日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C玄奘西行1.背景:唐朝与____________有频繁的交往。
2.时间:____________初年。
3.概况:高僧____________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作用:为____________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5.《____________》:根据玄奘的口述成书,记载了他游历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____________交流的珍贵文献。
【习题巩固】1.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2.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经教义3.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A 天竺B 波斯C 新罗D 日本4.《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A 唐高祖时期B 唐太宗时期C 武则天时期D 唐玄宗时期5.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6.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
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
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
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
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
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
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因此必须应先夯实基础。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讲义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义唐朝,那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时代,其开放与包容的姿态,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璀璨舞台。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频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中外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足。
长安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在交通方面,唐朝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
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通过这条古老的商道将异域的商品和文化带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也日益繁荣,唐朝的商船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和文化联系。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与日本的交流堪称典范。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他们将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带回日本。
日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建设了自己的都城平城京,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在款式和色彩上都有着唐朝服饰的影子。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等都体现了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
唐朝与朝鲜半岛的交流也颇为频繁。
朝鲜半岛的新罗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唐朝的文化艺术在新罗得到广泛传播,新罗的音乐、舞蹈也传入中国,为唐朝的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在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中,唐朝与骠国、真腊等国家保持着友好往来。
唐朝的文化和技术传入这些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同时,东南亚的特产和文化也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人民的生活。
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也成果显著。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玄奘历经艰辛前往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印度的数学、天文、医学等知识也传入唐朝,对唐朝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中,唐朝与波斯、大食等国家的往来密切。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时代。
说起唐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那种浓厚的诗词氛围,还是那些英俊潇洒的王公贵族?其实,唐朝可不仅仅是个文人墨客的天堂,它还是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简直就是“万国来朝”!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 唐朝的开放2.1 外交关系的建立首先,唐朝相关部门的开放可谓是“厚德载物”。
他们非常重视与外界的交往,建立了许多友好的外交关系。
你想想,那个时候的丝绸之路可是名声在外啊!通过这条路,唐朝和中亚、甚至远到欧洲的国家都有了联系。
无论是商人、学者,还是僧人,都能借着这条路走得更远。
唐朝就像个热情好客的大厨,给各国的文化都盛上了一碗丰盛的文化大餐。
2.2 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接着,唐朝不仅接受外来文化,还主动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这就像是把自家的招牌菜拿到街上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外国的艺术、宗教、科技等,都被引入唐朝。
比如说,佛教在唐朝时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高僧大德从印度来访,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简直是“东风送暖”。
3. 文化交流的成果3.1 艺术与文学的繁荣接下来,我们得聊聊唐朝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
说实话,唐诗简直是让人赞叹不已的瑰宝。
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诗词,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吸引了无数文人追逐。
唐朝的画家们也不甘示弱,山水画、花鸟画,各种风格层出不穷。
可以说,唐朝就是个文化的“百花齐放”,把各国的艺术都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真的是“如沐春风”。
3.2 科技与思想的碰撞最后,我们还得提提科技与思想的碰撞。
唐朝时期,很多外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到这里,带来了新的理念。
比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唐朝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思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让人觉得“百家争鸣”的场面特别热闹。
真是“众志成城”,大家齐心协力,把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说教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课本由“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三个子目构成。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天竺等国家的文化往来。
从历史发展逻辑来看,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吸引了遣唐使等来华学习,体现了唐文化的向心力;鉴真东渡日本传布唐朝文化,体现了唐文化的传播力;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则体现了唐文化不断更新的学习力。
向心力、传播力与学习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影响至今。
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立意定为:唐文化的生命力。
根据教学立意,我将课本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遣唐使-唐文化的向心力”、“鉴真东渡-唐文化的传播力”、“玄奘西行-唐文化的学习力”。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学生通过影视剧、历史故事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有一定的了解。
为本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影视作品文学色彩浓厚,史学严谨性较为欠缺,而且碎片化的历史印象,无法构建系统的历史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将以“唐文化的生命力”为教学立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讲述阿倍仲麻吕的故事以及遣唐使渡海行程之艰难,学生了解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基本史实,体会唐文化的向心力。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
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1.原因(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说课
叁教 学 目 标
通过教师讲述和多媒体展示鉴真东渡以及玄奘西行 的故事,学生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讲述阿倍仲麻吕的故事以及 遣唐使渡海行程之艰难,学生了 解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基本 史实,体会唐文化的向心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材料与动画,学生 体会鉴真和玄奘矢志不渝、不畏艰险的 伟大精神。
生
传播力
命
力
学习力
壹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 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 文
遣唐使-唐文化的向心力
化
的 鉴真东渡-唐文化的传播力
生
命 力
玄奘西行-唐文化的学习力
贰 学 情 分 析
七
从学生知识状况来看:
学生通过影视剧、历史故事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影视作品缺乏史学的严谨性,而且碎片化的历史印象,无法
年级
构建系统的历史认识。
以“唐文化的生命力”为教学立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唐朝
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学生
从学生思维特征来看: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 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 认识。
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
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壹 教 材 分 析
贰 学 情 分 析
叁 教 学 目 标
肆 教 学 重 难 点
伍 教 法 学 法
陆 教 学 过 程
柒 板 书 设 计
壹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 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课件(共37张PPT)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 年8月上 午12时 12分21 .8.1100 :12Aug ust 11, 2021
•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 年8月11 日星期 三12时 12分4 秒00:12: 0411 August 2021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理解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五、说教法、学法
•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
自主学习方式、对比分析法等教法学法进行教 学。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 .8.1121 .8.11W ednesday, August 11, 2021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教材,让学生了解鉴真对中日友 好往来的贡献。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鉴真塑像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 称为唐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 条。由唐鉴真 主持修建,于759年建 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PPT说课稿
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
使团由哪些人组成?
2.结合教材正文、《相关史事》及《课后活动
》,说明遣唐使在中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日
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探究】 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讨论:根据20页“动脑筋”:当时日
么启示?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鉴真东渡
得日
出 什 么 启 示 ?
从 鉴 真 六 次 东 渡
本 奈 良 唐 招 提 寺
中
,
我
们
能
【学习方式】日本派谴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和学习
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唐 唐朝对日本
2.参考汉字,创造日本文字
与 文化的影响 3.社会生活、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
日
保持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2.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一定 程度上 是在考 察学生 对这类 题型答 题思路 。因此 一定要 将这些 答题技 巧熟记 于心, 才能自 如运用 。
3.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 存,发 散思维 ,大胆 想象。 由文章 内容延 伸到现 实生活 ,对现 实生活 中相关 现象进 行解释 。对人 类关注 的环境 问题等 提出解 决的方 法,这 种题考 查的是 学生的 综合能 力,考 查的是 学生对 生活的 关注情 况。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 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要点梳理】
一、遣唐使
1. 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 次数:十多次。
3.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
4. 作用:日本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 目的地:日本 2. 到达时间:公元754年 3. 次数:共六次,前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城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唐代诗歌《登鹳雀楼》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从而认识到唐朝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掌握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途径和主要内容。
5.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文化交流的关键一环,旨在通过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朝的历史地位,以及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
(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与态度;2. 唐朝与周边国家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3. 唐朝时期的外国使节、僧侣、商人等来华情况;4. 唐朝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5. 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唐朝的对外政策,认识唐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2.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和特点;3. 认识到唐朝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二)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进行评价;3.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2.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提高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态度;2.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和特点;3. 唐朝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二)难点1. 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和影响;2.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3. 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评价。
四、说教法(一)教学方法选择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启发法:- 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唐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或“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文化繁荣有何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背景、主要交流领域以及交流的意义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背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主要领域和意义。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梳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讲稿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五方面展开对本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叙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唐朝历史发展看,唐朝的民族关系既是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结果和延伸,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全面繁荣与强盛。
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看,自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与融合成为整体趋势,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唐朝是其中的重要发展阶段。
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感悟民族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文明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唐朝的对外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峰期。
学习本课将有助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
2、说学情本课教学面对的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学习主动性不够。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加强教学的趣味化、活动化和人性化,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实际。
3、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了解唐朝多民族发展的状况;掌握吐蕃、回纥、靺鞨和六诏等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和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尤其是唐蕃关系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和亲等。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拓展练习、说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我说的是《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该单元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主题展开。
本课讲述的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
教科书从唐都长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基于此,就本课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取得成功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
当然七年级学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重视师生互动。
如可整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引入,引起共鸣。
2.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
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
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化抽象信息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特点。
二、说教材作为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的一个重要时代——唐朝,其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而作为文明史的范畴,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与天竺(印度的古称)、日本的文化交流及影响,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
而交流又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日本等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实际上本课也为以后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相关知识理解为什么明朝对外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能够得出启示,对比今天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因此必须应先夯实基础。
1.了解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国家(天竺和日本)和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物(玄奘和鉴真),掌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唐朝对外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景再现法、讨论法1.通过识读《玄奘西行路线图》和《鉴真东渡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概述、讨论再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赏析郭沫若咏鉴真诗,培养学生文史结合赏析诗歌的能力,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诗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学习唐朝对日本等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依据:教学重点即教学重要知识点。
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交流双方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作为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人吸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玄奘西行天竺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而鉴真东渡日本则体现了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及中国人对日本等其他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依据:对于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教材没有太多可供提取的有效信息,而且对于原因的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会出现局部、片面、偏激的结论。
如何突破:①理论运用:对外交往状况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体现了唐朝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策开放;②分析时紧扣本单元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③培养思维范式:即发展原因的分析角度及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而容易混淆历史与现实、文学作品与真正历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容易因个人好恶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基于此,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2.总体设计针对七年级学生这一情况, 就本课来说做如下设计:激发兴趣(从熟悉事务导入)→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提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参与互动(在有必要时教师适时渗透历史理论)→学生受到启发,获得一定理性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3.教法学法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因此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
本课宜采取的教法学法有:①兴趣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产生共鸣。
②历史情景再现法。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复历史,接近历史,如在本课可采用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小故事的形式来更好的理解历史、学习历史。
③理论渗透。
历史的学习具有阶段性,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应适时进行理论渗透,培养思维范式。
如本课就可渗透的理论有二:一是“论从史出”;二是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
④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⑤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及讨论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再现历史情景:将学生分为八个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任务分工:认真、按时完成【自主合作】环节的问题,等待课堂上抽签展示。
新课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仍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首先应调动课堂气氛。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通过耳熟能详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然后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唐都长安问题设计:1、长安城由哪几部分组成?城市规划布局有什么特点?在课本第23页图上指出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
2、长安城人口有多少?外来的居民有哪些?举例说明“胡风”盛行。
3、为什么说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从而让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布局,知道长安既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二)中印文化交流—玄奘西行教师应首先纠正学生易产生的两个误区:①关于哪位高僧前往西天取经?学生可能回答是唐僧。
教师在这里就应该给学生讲明泛指和特指的区别。
唐僧广义泛指唐朝时期出家的男性佛教徒,而在《西游记》中唐僧特指玄奘。
②关于《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关系,学生容易用文学虚构来代替历史。
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西游记》不是史学著作,而是吴承恩以玄奘西行为题材创作出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展示《玄奘西行路线图》。
通过地图上显示的地名,指导学生利用地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如教师可以提问:玄奘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取经?1.路线:长安—天竺—长安关于天竺,教师可以指出这是印度的古称,并且回忆是佛教的发源地。
然后可以请同学回顾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的?由此体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2.玄奘西行的时间:唐朝贞观年间(学生回忆贞观是谁的年号?)请学生带着问题:佛教已传入我国,但玄奘为什么还要西行天竺呢?阅读课本P25小字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学生的分析下然后教师总结。
3.原因: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激发玄奘历经千心万苦前往天竺即佛教发源地求取佛经,顺理成章得出西行的目的就是求取佛经。
这体现了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魄力。
)教师再指导学生看着路线图上高低不平的沙漠、高山,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的重重困难,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历经19年而且学成后又回到了长安。
教师可以在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的精神。
4.影响:(教师提问:玄奘西行为中国和哪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对玄奘的评价,应指导学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而要适时灌输“论从史出”,不一定提出这一概念,而应潜移默化的培养。
这就不难得出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长途跋涉至天竺,写成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为今天研究当时沿途风土人情等提供可靠资料。
)和佛经翻译家。
思维拓展:中国与印度在其他领域中的交往?如唐朝瓷器、造纸技术传入印度,印度熬糖技术传入中国等。
思维提升及过渡:玄奘西行反映出中国人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品质,正因如此,唐朝文化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繁荣。
而这种繁荣使唐朝拥有一种向心力,吸引世界各国前来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而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日本。
(三)中日文化交流1.鉴真东渡请学生讲述鉴真生平故事,使学生对鉴真有一个初步印象。
教师讲述:日本大化改新后,不少民众为了躲避赋税而出家为僧,这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日本决定效仿唐朝受戒制度,但当时日本无受戒名僧,最终找到了大明寺鉴真;鉴真欣然前往,六次东渡,历经艰险,乃至第五次双目失明,都未曾动摇他“是为法事”的决心。
分组讨论:鉴真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齐读郭沫若咏鉴真诗,并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提问:“舍己为人传道义”中“道义”指什么?如学生回答出是鉴真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传播中国文化,讲授佛学理论),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7概括鉴真除佛学理论外还传播了哪些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遣唐使来华对于遣唐使这一概念教师应先讲清楚。
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
学生在对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次数、代表人物、作用。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就代表人物来说,可简单介绍课本P28的吉备真备,他是唐玄宗时的遣唐留学生,在唐学习17年,对经史、法律的技艺,都深有研究,体现了中日友好交往。
唐朝时除了遣唐使在政府委派下来学习唐朝的先进经济文化外,同时也有许多中国人不远万里,东渡日本“舍己为人传道义”,而鉴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四) 唐朝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必须仅仅抓住本单元学习的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及时作出反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概括。
1.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可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角度分析)2.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唐朝是当时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3.唐朝开放的政策(体现在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4.一些杰出人物在中外交流方面作出贡献小结本课:简单回顾本课内容,说明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
板书设计:1、文化交流/ \中印中日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鉴真东渡(传法)↓陆路↓海路天竺←唐朝→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吉备真备)2、发展原因:繁荣(政治、经济、影响力);开放五、说拓展练习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对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评估,同时也是巩固知识的一项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