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6 人教版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秀4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
粗鲁和不拘小节。
四、教法建议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
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
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和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真诚怀念。
2. 文章内容梳理: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描写和评价。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阿长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儿时的记忆,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阿长的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阿长这个人物的看法,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和阿长的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教师制作的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案例分析:以阿长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阿长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文章中关于阿长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对阿长和《山海经》的描述,表达出的情感和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和理解人物的能力。
(3)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和人物,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悟。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梦想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者通过对阿长和《山海经》的描述,表达出的情感和观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写作和口语表达的练习题目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解读作者对阿长和《山海经》的情感和观点。
(3)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3.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阿长或《山海经》的短文。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如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6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
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
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但其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抵达人性的另一张境界。
要求学生熟读精思,注重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以及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学情分析: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经验、兴趣和情绪是影响其注意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单元也有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为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也为老师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文常,认识课后生字词并且能熟读全文。
2.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4.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的情感四、重难点:重点: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长复杂的情感五、教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六、教具:PPT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课时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一)引入:(1min)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蛇的故事(二)说了又说——作者:(5mi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地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野草》、《坟》(三)我会认读——生字词:(10min)搁(gē)置掷(zhì)脐(qí)憎恶(zēng wù)菩(pú)萨竹竿烦琐土匪(fěi)辫子胸脯(pú)疮(chuāng)疤诘(jié)问寡(guǎ)哀悼(dào)茉(mò)莉书斋(zhāi)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补)骇(hài)破胆掳(lǔ)去惶(huáng)急画舫(fǎng)絮(xù)说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感到很奇怪(四) 解题:(5min)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一个女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阿长形象的刻画,表达出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阿长的形象,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3)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敬长辈的美德。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对阿长的刻画,表达出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人。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身边人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阿长的形象特点,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反馈:(1)听取学生意见,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
3. 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对待挫折的态度、尊重和关爱他人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3)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
(2)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介绍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和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和鲁迅的形象。
(2)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如山海经的引入和作用。
4. 传统文化知识:(1)介绍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
(2)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意义。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阅读相关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说出阿长的性格特点;2、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感情;3、把握文章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提高通过细节分析鉴赏人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速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会通过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悟和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难点: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长妈妈。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去看看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二、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够欣赏并评价《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分析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欣赏并评价《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2)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作品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激发学生对后续课文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并赏析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的感悟文章。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掌握并运用注释中的词语。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尊敬别人,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注释。
(2)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5. 写作练习:(1)以“我尊敬的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搜集有关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教学难点,思考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1)听取学生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掌握其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领会其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色。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培养尊重、感激他人的品质。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
(2)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发学生对阿长的兴趣,导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2)剖析文章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含义和作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
(2)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学习。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尊重、感激他人的品质。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比较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成书背景、内容特点等,探讨鲁迅为何提及《山海经》。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掌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关怀,提高学生对家庭、亲情、友情等价值观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理解课文的大意。
1.2.2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主要人物阿长的形象特点,了解其性格、经历和内心世界。
1.2.4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故事情节的把握:让学生能够概括和描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
2.1.2 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性格、经历和内心世界。
2.1.3 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家庭、亲情、友情等。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的艺术特色:让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2.2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让学生朗读、复述和概括课文内容,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3.1.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1.3 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其文学创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阿长的生平经历。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节。
2.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3. 词语解析: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4.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情节。
2.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音的准确性。
2. 课文理解: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题思想。
3. 细节分析: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描写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三章:课文分析3.1 教学目标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人物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的关系。
2.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主题思想探讨: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词语解析4.1 教学目标1. 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式结构。
4.2 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学生进行笔记。
2. 句式结构分析: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式结构,理解其用法。
3. 练习运用: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结构。
第五章:阅读理解练习5.1 教学目标1.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理解和分析文章。
5.2 教学内容1. 阅读材料选择: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进行阅读。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最新8篇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最新8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卜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案例解析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性的态度,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4. 案例解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人教版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案设计:《阿长与〈山海经〉》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背景、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风格。
o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句式,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o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艺术特色。
2.技能培养:o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o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o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多角度分析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o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学会感恩与宽容。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短视频,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后,教师提问:“你们了解鲁迅的哪些作品?这些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看看鲁迅是如何回忆他的保姆阿长的。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5分钟)•自主阅读:学生分组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原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注意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如阿长的性格特点、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变化等。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要词汇与句式: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如“切切察察”、“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提问:“这些词汇和句式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在表达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作者把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
(板书文题、作者)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参考《三点一测》)教师抽查字词学习情况。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通用7篇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通用7篇在书写教案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通过一份教案,教师能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和复习,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懂得感恩;(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3)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关键词语和句子;(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与内容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品词析句:(1)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3)教师示范解读,学生跟随解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2)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进行情感交流;(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内容记述了一个不懂得识文断字、愚昧迷信,但却淳朴善良、关爱孩童的保姆。
看似对其愚昧迷信、粗俗的批判,背后实则隐藏了作者对她善良品德的赞美。
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繁琐中发现爱,尊重和赞美具有善良品德的人。
在写作手法上,本文详略安排得当,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示范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求知欲高、自我表现欲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安排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初二(6)班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以他们未知的知识为引子。
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另外,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管理学生的情绪,以群体为主,以整体约束个体。
三.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如“絮说”、“惶急”、“骇”……的读音,理解“惶急”、“惧惮”、“渴慕”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熟悉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感受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在文中寄予阿长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和祝福。
3.通过事件分析,结合文本,了解阿长饶舌多事、大大咧咧、守旧规矩、地位卑微但却热情、善良的人物形象。
4.了解描写、叙述等表达手法,学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1是教学基础,3和4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复述法、谈话法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如“絮说”、“惶急”、“骇”……的读音,理解“惶急”、“惧惮”、“渴慕”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熟悉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感受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的情感变化。
3、通过对事件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分析,初步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予的对阿长祝福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2和3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帝江和刑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山海经》的知识导入课文。
幻灯片展示帝江和刑天的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出自哪本书?(明确:帝江和刑天,然后对《山海经》进行简单的介绍,《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神话故事,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等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说了这么多与山海经有关的知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了吧?(明确: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如此具有吸引力,难怪鲁迅先生小时候对它如此渴慕!(二)作者介绍和叙事散文文体简介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他就是?(鲁迅)对,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关于他的介绍。
请看PPT,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并填空,鲁迅,原名预备起:(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所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而已集》《二心集》等)读完之后,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选自哪部作品?(明确: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在中年的时候回忆童年、少年、青年的时光所作。
既然选自散文集,那么这篇课文的文体就是?(明确:散文,或叙事散文,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在此细说叙事的定义: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同学们可以以这篇文章为范文,通过学习、模仿和创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字词读音和释义师:对课文进行学习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生字词。
请左边四排的同学读前两行,右边四排读后两行,坐在中间VIP位置的同学做裁判,看看哪边的同学读得声音洪亮、正确率也高。
絮说预备起。
【读完之后根据VIP的发言进行表扬,同时纠正读音】师:大家会读,那么大家都明白它们的意思吗?同学们请认真看幻灯片上的词语解释,先读左边的词语,再在右边找到它的意思,大声读出来。
再看看并将自己不太懂的抄写下来,养成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家都会吗?那老师再问问58页的“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明确: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郝懿行是人名,所以这是说这本书的注释是郝懿行所著。
)(四)课文初读1、“阿长”的这个称呼由来。
师:熟悉了生字词之后,我们现在开始对课文进行学习。
刚才老师说过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那么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呢?(板书:人:阿长)她真的叫阿长么?(不是)哦,不是,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第二段)那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段,阿长其实是另一个人的名字对吧。
在这一段,我们看到阿长是因为补真阿长的缺才有了这个称呼的,而她自己的姓名就这样被遗忘了。
可见阿长其实是一个身份怎么样的女人啊?(卑微)2、题目为什么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或“阿妈”?师:既然说到了阿长姓名的由来,我们再看回第一段,看看大家对她的称呼是什么?(明确:长妈妈、阿长、阿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阿长有那么多称呼,那么为什么作者在多年后写这篇文章时要用“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或者“阿妈与山海经”呢?(这个环节可以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巡堂分析学生的答案大致分为几种。
)若学生答出与作者在文中前几件事情的不耐烦、讨厌的情感态度有关系,则转入第三个问题。
若学生未答出,可给予引导,或者老师谈谈自己的一两个看法,再引出与情感态度有关,转入第三个问题。
师:谈谈自己的看法,阿长虽然是作者憎恶她的时候才这样称呼的,但是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用“长妈妈”与作者的年龄和身份不符合,“阿长”显得更合适。
至于“阿妈”,在那个时候或许是乡下对保姆的统称,用这个统称则没有“阿长”这样特指一个人的称呼合适,阿妈在现代汉语还是妈妈的意思,若是用阿妈不知道的人还会误以为是写他的母亲呢。
同学们觉得呢?那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用“阿长”是跟鲁迅先生在文中对阿长的一些事的情感有关。
那同学们就先找找文章中写了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的情感又是怎样?。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找得又快又好!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事件和情感会板书,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之后全班一起朗读。
)分析了事情和情感之后给出另一种说法:作者在文中前面提到的许多事情中都表达的是不耐烦、讨厌等情感,若是用长妈妈会显得名不副实,用“阿长”则更贴切。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阿长”,这种说法和老师的看法都只是提供给同学们的一个参考,但同学们的看法也要言之有理。
)然后转入第四个问题。
3、课文记叙了哪些事?作者对这些事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接第二问的第一种情况)师:与作者对阿长有些事的情感态度有关,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事让作者有不耐烦、讨厌等不好的情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什么事?对这些事作者分别又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看谁找得又快概括得又好?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分析了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谋害隐鼠、教我麻烦的规矩要我吃福橘之后)但是,作者在这篇文中仅仅写到这几件让他不太喜欢的事吗?还有哪些事?对这些事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明确: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产生了敬意、萌生了新的敬意。
)【事件和情感都会板书,找到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之后全班一起朗读。
】4、文中这些抒发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具有什么作用?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也读了一些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贯穿全文,是作者行文的线索)5、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予了对阿长什么样的情感?师:文中除了这些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外,还有没有哪些段落是抒发作者情感的?(明确:最后两段)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两段,看看作者在这两段中,又抒发了他对阿长怎样的情感?(明确:倒数第二段,通过叙述阿长的辞世、青年守寡表达了他对阿长的同情,还有对她的辞世、忘记她的姓名经历表达作者阿长的怀念,最后一段则抒发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祝福之情。
)(五)小结师:通过对文中所叙述的事情的梳理,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通过回忆与阿长的许多事来表达他对阿长的怀念,在文中最后还抒发了对阿长深深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六)作业布置:找出文中表现阿长人物形象的句子,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板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人:事:情:阿长名字的由来同情阿长切切察察最讨厌睡觉摆“大”字无法可想教我麻烦的规矩不耐烦要我吃福橘总算已经受完(解脱)讲长毛的故事萌生敬意给我买山海经产生了新的敬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描写、叙述等表达手法,学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作用。
2、通过分析事件,结合文本感受阿长饶舌多事、大大咧咧、守旧规矩、地位卑微但却真诚、善良、热情的人物形象。
3、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感激之情,深入感受作者在文中寄予的对阿长的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教学目标说明:其中1是教学重点,2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对话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1、师生共同回忆上节课所讲的与阿长有关的事件。
2、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文章记叙了这么多与阿长有关的事,通过这些事的记叙我们可以感受到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完成“阿长是一个(身份、外貌和性格特征的词)的人”的句子。
【以学生自愿回答为主,或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讲析: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
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
摇着我的肩”。
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
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
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然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长妈妈将福橘“塞在我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