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透析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浅析中国“该向何处去”

透析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浅析中国“该向何处去”

透析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浅析中国“该向何处去”摘要:《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就职演说,韦伯通过对德国东部被大量波兰农民占据的事实,引发并阐述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只能依据本国的国家理由,表达了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凸显了对德国未来发展的深深担忧。

本文通过对这篇就职演说详尽的分析,以德国为鉴,希望能唤起对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标准以及发展道路的思考。

关键词: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政策韦伯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他的一篇就职演说,这篇就职演说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讲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当时,德国东部有大量波兰农工不断流入,并且在东部地区日益坐大,造成德国东部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韦伯发问,为什么波兰农民能在东部落脚,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力,亦或他们资本雄厚?韦伯深刻指出,波兰农民并不是掌握先进的经济手段,而是他们凭借对经济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

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波兰农民给德国带来的是较低等的文明,并且这种低等文明渐渐将德国农民代表的较高文明的雇工文明驱逐出去。

先不论韦伯这种民族优越性是否正确,是否极端,或者说他贬低其他文明是不是没有道理。

但这里却引起我们的质疑,经济学家们所谓的优胜劣汰理论似乎失去了意义,人类历史上野蛮战胜文明的事实证明,文明的持续也是需要强有力的捍卫的,自由的竞争并不能保证优秀的文化生存下来。

面对当时德国东部出现的这种情况,韦伯表现出来了强烈的民族担忧感。

他从维护德国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关闭东部边界,防止外国人员跨国边界来务工,保护德国雇工的利益。

第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一方面扩大皇室土地,一方面协助德国农民拓殖适合耕作的土地,尤其是拓殖适合耕作的皇室土地。

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全人类不断的配置普遍幸福。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1、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的: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

经济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需要(最基本的)②安全需要③社会需要④尊敬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要的差别:①需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②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是模糊的③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4、需要的无限性: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

②欲望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物品的生产增长率。

5、资源可分为:①自由取用资源;②经济资源6、经济资源可分为:①时间和信息;②土地;③资本;④劳动力;⑤企业家才能7、企业家才能的四项功能:①企业家是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的原动力。

②企业家是制定商业决策的核心。

③企业家是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创新者。

④承担风险。

8、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分类:①地租: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得的报酬。

②利息:资本的报酬。

③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④工资或拥金、奖金:劳动力的报酬。

9、需求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10、稀缺规律: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11、供给有限性具有两重意义:①这种稀缺是相对的。

(是针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②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

(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12、经济运行的四个基本问题: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②怎样生产③为谁生产④谁作出上述决策13、不同国家如何决定生产什么:①资源和要素禀赋;②价格体系的作用(收入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函数;成本是所消耗的要素价格的函数)14、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①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

②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的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ax 韦伯本文一个民族兴盛,一个民族衰落。

哪个民族更能够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就能获得胜利。

各民族适应能力的差别,似乎是既定的。

最初造成这种差别的,无疑是长期的遗传(breeding),并且还会因世世代代的际遇不同而产生变化。

无论如何,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应该把不同民族的适应能力视为既定。

物竞天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像我们当中的乐观者所想的那样,总是使更高等、或更有经济头脑的民族胜出。

这一点我们刚刚才看到,人类历史上,劣等民族胜利的例子实在不少,当一个人类社群出于社会组织的原因或种族特征的原因,无法适应环境时,其知识和精神方面的光芒就会消失。

现在,就德国而言,由于农业耕作模式转变,以及农业面对深重危机的关系,使经济不发达的民族走向胜利。

甜菜种植业日益繁盛、谷物种植业日益无利可图,这是同步的发展,而且结局都一样:甜菜种植业兴旺使波兰季节工繁衍,谷物种植业衰落使波兰小自耕农繁衍。

我要强调:我并不打算从上文所提到的种种现象中,发展出有关这些现象的什么理论。

一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特征,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是个极难回答的问题,目前肯定无法解决,我对于这个问题只好退避三舍。

撇开这个问题后,我想人人都不约而同地首先要问: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但是,请各位原谅,我不会在这里就此问题作出详尽的讨论,而只会集中讨论两点建议。

我认为,这两点建议是从维护德国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事实上,这两点建议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这两点建议分别是:关闭东部边界俾斯麦担任德意志帝国首相期间,曾执行过这个政策。

但俾斯麦于1890年3月20日辞职后,东部边界再次开放。

外国人虽不可以成为永久居民,但可以用外来劳工的身份进入德国东部。

唯一受惠于外来劳工潮的,就是东部大庄园主。

但普鲁士统治集团的高层中,有一位产生了“阶级意识”的地主,为维护日耳曼民族利益,要驱逐这些外来劳工(中译按:指俾斯麦);而另一派则为维护东部大庄园主利益,强烈要求输入外来劳工。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读书笔记第一篇: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读书笔记关于维也纳秩序与凡尔赛——华盛顿秩序比较之思考——读《大外交》摘要:本文即主要论述维也纳秩序和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不同点,通过比较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两个时代的差异的深层原因。

如果在谋求和平的国际秩序中加入了太多的惩罚性元素,就会使秩序变得不稳定。

在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后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唯有靠国际社会所有主要成员,尤其是国内主导人物的积极参与,始能获得保障。

如果说维也纳会议把均势建构得极佳,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那么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共同的价值观。

关键词:维也纳秩序;凡尔赛——华盛顿秩序;战败国;秩序维护者;价值观维也纳秩序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经维也纳和会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这个秩序之后,欧洲百年之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因此维也纳秩序被认为是19世纪“导致稳定的国际体系”1。

而凡尔赛—华盛顿秩序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

列宁说:“靠凡尔赛合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际关系、世界秩序,是建立在火上上的。

”2二十年的“休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再起。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对两个秩序都以浓墨论述之,并在书中提出了他对这两种秩序的比较以及造成的不同局面的思考。

本文即主要论述维也纳秩序和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不同点,通过比较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两个时代的差异的深层原因。

我们一定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战败国—德国的惩罚印象深刻。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当时谈到德国的赔偿时这样说到:“我们搜他们的口袋也要搜出这笔钱来。

”3战胜国不仅在赔款上对德国提出严苛要求,还在领土、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严厉地惩罚。

在这些和会条款传到德国之后,本来期待宽容处理的德国人民非常震惊。

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都支持祖国去维护应该争取的利益,但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没有话语权。

这就为日后的和平留下了隐患,1 基辛格:《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问题》。

民族 国家与经济

民族 国家与经济
民族、国家与经济的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国家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在 古代,经济通常是由君主或贵族控制,他们通过税收、贸易和资源管理等方式获取财富。在这个 时期,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相对较为模糊,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经济逐渐变得更为重要,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也逐渐清晰起来。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和贸易 的扩大,也促进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通过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工业化战 略,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作者对民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民族是一个由共同文化、历史、语言和价值观凝聚而 成的社会群体,它代表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在当代社会中,民族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民族问题也成为国际 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书中探讨了经济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经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物质财 富和资源,为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发展的动力。经济状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和各民族竞争的焦点。因此,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 策,以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发展。
《民族、国家与经济》这本书深刻阐述了民族、国家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当今 世界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国家国家是指拥有明确领土和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它通过法律、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
国家的特征国家具有以下特征:拥有明确的领土和主权,拥有相对固定的政府和法律制度,拥有 独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拥有武装力量和外交关系。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民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通常由多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的 人们在国家中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同时,国家也为民族提供了政治、经济和安全保障。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存在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因此,国家 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读《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读《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读《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摘要:本文是韦伯在一八九五年五月的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讲时的文章,在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的社会大背景下,韦伯阐述了东部农民问题、德国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与庸俗经济学对立的他还在文章中不时攻击“经济”或“政治”,仔细品读,就会发现,韦伯在演讲中不断由一种含义转到另一种含义,以表达他在这篇演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价值及不同民族理念和民族素质之间的斗争。

他提出德国民族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民族,德国国内还没有一个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德国走向政治成熟的重任,并忧心忡忡的引出德国到底“怎么办”的大问题。

笔者在仔细品读该文之后对韦伯的研究方法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东部农民;政治成熟;民族斗争;研究方法一、作者个人情况、成书年代及背景(一)作者个人情况。

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本书基本情况及背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书是三联出版社策划的韦伯文选的第一卷,主要选编了韦伯在1904年以前,即学界比较认可的韦伯学术的第一阶段的几篇重要文献,包括《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等四篇论文。

这些论文凸显了韦伯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政治意识的经济民族主义者的关怀。

用甘阳的话来说就是要还原一个真正的德国的韦伯,以取代被帕森斯们误读的美国化的韦伯。

在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的大背景下,1895年,年仅31岁的韦伯就任弗莱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时的就职演说《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也写得非常的精彩。

读完之后,着实令本人受益匪浅。

二、主要内容简介(一)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

九年级第七课国家经济制度复习笔记

九年级第七课国家经济制度复习笔记

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 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
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积聚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 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消费是学问 理财是智慧
思考:三代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 三代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比 变化?说明什么?
家庭月 收入
祖辈那 一代
父母那 一代 我们这 一代
消费内容
考虑因素
几百元
吃饭、穿衣、煤 省钱、存钱 气水电交通等
5000- 房贷、汽车、教 价格、生活质 10000元 育、旅游、衣食 量、偿还能力、 左右 住行等 存钱 娱乐、学习用具、喜爱、名牌、 零食等 价格、实用
○ 从上面两幅照片中,你感受最深的是 ——————— 。

○ 从上面两幅照片中,你感受最 深的是————-- 。
•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 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党 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和科 技工作者的鼓励和尊重。
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会方面:
★提倡四个尊重
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 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必由之路 手段
先富
根本目标 目的
共富
华西村—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作为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现在固定资产 30多亿,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华西村,多年来, 始终坚持“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共同富 裕理念,拿出数千万元资金,先后在宁夏、黑 龙江建立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并为中西部 20多个省、区举办培训班100多期,直接培训 10000多名基层干部,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 2001年6月份以来,将周边10个村并入华西共同 发展,不仅建设了一个18平方公里的大华西村,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7.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

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l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l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

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解释学,尼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考研读书笔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考研读书笔记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考研读书笔记最近看了一些书,在这里记录下当时看书的感受和体悟,共享的同时也加深自己的理解。

闲话少叙,《经济学思维》。

首先说下阅读本书的感受,这本书不是成体系的介绍经济学理论,但是里面类似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者我们默认的市场规则。

首先,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读书和教育存有偏颇,以下有个观点:一个正常的社会,大部分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获取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能够获取到这些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说直白点,就是干中学。

中国社会上,总是盲目的压低读书的地位,似的写作就是一种多么高尚脱俗的事情,要么就是一种大家指出“读书无用论”,其实写作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环节一样,你洗澡吗?上厕所吗?你挠痒痒吗?对不对,只有把这个事情当作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你就可以卸下,真正的体会至读书增添的快感,否则要么就是装模搞样,要么就是诱骗自己,(你能骗的了自己吗?)书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分享一下:读书之三必须:A、要阅读整本的书。

现在社会的碎片信息太多,人们反而没有一种框架和推理的能力,变成了盲从之众,这个意思是说作者可能在某个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点他的升级的观点,但是为了表明他的这个观点在这个位置上是如何比原来先进的,他需要介绍下现在的整个框架和人们针对现状一个通用认识。

C、读书须要和人探讨。

如果只是一个人读书,读之后感觉自己就是认知了,但是人就是存有一个心理表明:就是惰性原则,以为你自己懂得了,如果现在有个没有时间的人,使你回去给他谈一遍,这样人家称得上带着问题去听到书,现实情况就是你存有90%的可能会被人问的张口结舌,估算还得再读。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较好的探讨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碰到问题及时就沟通交流,互相学习,这样你教给科学知识就能够记忆一辈子。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体会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体会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后感这本小书辑录了马克思·韦伯在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分别为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弗莱堡演讲)、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弗莱堡就职演说)、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欧洲与美国的比较。

展示出了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下背景)和独特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学看问题和德国历史经济学派的反思上)。

而德国当时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型发展,该时期所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困境,这样的社会背景也恰好引发了韦伯的思考。

第一章先是阐明了古典西方社会结构特质,包括诸多要素:沿海城邦、自给自足、奴隶(非自由劳动力)、拓殖农。

通过对几个衰落原因的否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即沿海转内陆,奴隶供养枯竭(停止向外扩张),家庭、私产出现,奴隶与拓殖农变身非自由农奴(束缚在土地上)等。

第二章展现了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即东部大地产走向商品经济。

第四章借美国的农业来探讨德国东西部农业的差别。

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这篇演讲中,他首先展现了一些数据,提出东部德国的人口在社会分层上具有农民与容克的差异、民族性的差异。

在他讲述为什么不论在哪,波兰人都会沦为经济和社会地位最底层时,他运用了一些数据比例来说明,抛开我不认同的他的结论,即他认为日耳曼人比波兰人在心理和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日耳曼人的适应能力更强(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言。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觉得非常真实,那就是“一般而言,生活水平越低,儿童占人口的比例会越高,因为生活水平低下时,人们出生儿育女外再没有其他的考虑。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农业社会需要密集劳动力进行生产,“多子多福”的观念也一直在裹挟着人们,这些也就导致了在生产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精神也相对匮乏的人们将生育作为麻木的延续。

而这种类型的家庭往往教育水平也比较低、观念落后,使得新一代并不能做出新改变,而是延续以往的道路,难以跨越阶层。

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

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

1-11都是韦伯在陈述经验数据1范围很大,超出预备的问题。

试图用例子来说明种族差异在经济斗争中意味什么?并进一步探讨从经济政策看德国(以民族统一为基础的国家)所面临的处境。

例子就是西普鲁士地区的边界地带。

——因为它特别地容易使得我们看清楚一个民族国家的边界地区所特有的状况,以及两个民族在社会经济生存处境上的非常大的差异。

韦伯从耕地土壤的优劣的差异,人口在社会分层方面的差异,以及乡村区和庄宅区之间的区别,贵族宅院和农民的村庄的差异等,显示了这个地区的基本人口组成和社会经济结构。

这个地区中以容克贵族的府邸是这为它的社会状况上的特殊性所在,在他们的周围是分给长工的小农舍和小片牧地——普鲁士的土地一半一半分别被容克贵族和农民占去。

不过庄宅的大小在不同的地区的大小很不一样。

5另外人口除了社会分层的差异,还有其民族性的差异。

而且不同的民族的比例在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感兴趣的,为什么会不一样。

越靠边界,波兰人(polentum,也表示国民性——不同民族的经济斗争也是不同的民族理念和民族素质的斗争)越多,而且土地越差的地区波兰人越多。

——有的人从历史上找原因,当然有道理(即认为德国最早就是占有比较肥沃的土地。

)——如果进一步追问,波兰民族性和德国的民族性分别有那个社会阶层担当?——民族混居的比例与土地优劣的程度以反比例的方式相关。

韦伯进一步揭示:“土地肥沃的地带,天柱教徒,即波兰人,多集中于庄园区:而新教徒,即德国人,多集中在乡村区:土地贫瘠的地带,情形刚好相反,天主教徒多集中于乡村区;而新教徒多集中于庄园区。

”不管在哪里,波兰人都沦为地位最低的阶层。

在肥沃的地区,乡村区的小自耕农,其生活水平也总是高于庄园区的雇农。

而在贫瘠的山地,只有庄园可以理性的种植,贵族庄园也是文明(kultur)的担纲,也是德国人神所在地。

即使在今天那里的小农其生活质量仍低于庄园的雇工。

2三种不同农业地区的类型的差异3首先是耕地土壤的优劣的差异很大。

浅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浅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浅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日期 2011 年 6 月浅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摘要: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基本国情, 是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社会基础。

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基础政策特点一、少数名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民族差异很大。

由于多种原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西发展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争取以最短的时间积累经济腾飞所需要的财力。

这种“效率先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出项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4年,名族自治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

”少数名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困状况仍是很严重,到2003年底,还有1304万少数民族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二是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比较低,除内蒙古自治区排在全国中游外,其他民族省区均排在全国后8位。

三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牧民增收渠道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四是经济效益差,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刻不容缓。

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伊始, 新生的人民政权就将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作为基本国策列入根本大法之中。

《共同纲领》专列一章, 即第六章规定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

【2】Arrow, K. J., 1970, and 1986: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al Choice and Multi-criterion Decision Making, MIT Press(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Arrow, K. J., 1984):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4】Asimakopulos, A., 1988,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阿西马科洛浦洛斯编:《收入分配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5】Blaug, M., 1980,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Or How Economists Expl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Bottomore, T., Elites and Society(汤姆·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Bromley, D. 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Public Policy, Basil Blackwell Inc., New York(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政经读书笔记·

政经读书笔记·

大卫·李嘉图及其经济学理论对大卫·李嘉图的认识起初只是新学期伊始政治经济学课堂上那几张单薄的PPT,还有老师讲的他的爱情故事。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兴趣,由于老师的故事,我对大卫·李嘉图比对亚当·斯密多一些兴趣,于是便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了解他的经济学理论。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个有着商海实战经验的商人,后来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可谓是:大器晚成,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而且在全书三十二章中似乎大多都沿袭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但也不乏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此一来,这部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的书,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也因此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他这个既不是出生于学术界,又要忙于商务和社会应酬的人,完成了欧洲各大学整整一百年间都无力推进分毫的事业。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核心,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分析了地租,利润二者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发现并确立了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奇才,李嘉图在反对重商主义残余势力和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思想精华,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推至顶峰,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诸多流派的基石。

在“金价论战”中崭露头角1808年10月,詹姆斯·穆勒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是韦伯1895年5月在弗莱堡大学的就职演讲。

为理解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全貌,《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思想应作为核心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马克斯·韦伯文集的编撰者都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文集总名,的确特有见地。

顾名思义,该文的主题是说明“经济政策”如何服从“民族国家”的建构,这与韦伯作为社会学大师、经济史家、政治战略家等多重学术身份相一致。

以此文为导引,就能理解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深切关怀和从德国现实出发的强烈使命感,而这又与他当时生处于德国统一、崛起的关键时刻紧密相关。

该文设定的.基本问题是:当时的德国在面对西方的英、法(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美国)先行现代化国家与东方的波兰、俄罗斯等落后国家的夹缝中,如何在保持德国民族自性与自信的基础上,既不被落后国家同化而又能吸收西方的先进因素,使德国不停留在一般国家水准而成为重要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权力争夺中居于支配地位。

所以,文中讨论了德国的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等问题,借用中国的习惯话语,实际上讨论的是“德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马克斯·韦伯曾强调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

以此为尺度理解马克斯·韦伯的整个思想,其“理想类型”无非是他当时所认同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想形态;其“价值中立”则在其对当时德国学界有教条而无学术、有行政而无政治、有规则而无是非的学术批判中失去合理性,以至于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否认经济学的客观性;其“比较宗教研究”课题的实在的价值取向也就有了明确的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难怪有学者认为他是“以德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标”。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笔记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笔记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笔记一、民族平等是基石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就像一家人里的每个成员都同等重要。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我有个维吾尔族朋友阿依古丽,她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和其他民族的考生有着一样的机会。

没有因为她是少数民族就受到特殊的刁难,也没有特殊的优待,一切都是公平竞争。

这就是民族平等最真实的体现,在这个国家里,没有哪个民族高人一等,也没有哪个民族低人一等,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奔跑。

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最公正、最伟大的地方吗?二、民族团结像紧密的绳索民族团结可不是一句空话。

你看啊,在一个多民族的社区里,就像一个大杂烩的美味菜肴,每个民族都是独特的食材,组合在一起才是最美味的。

汉族的大哥帮着回族的邻居修房子,藏族的阿妈把自己做的酥油茶分给蒙古族的朋友。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民族文化节,各民族的同胞们手拉手跳舞、一起分享美食。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种和谐的氛围就像一条紧紧拧在一起的绳索,坚韧无比。

谁要是想破坏这根绳索,那就是和所有人过不去。

咱们这么多民族团结起来,力量大得超乎想象,就像一群紧密合作的大雁,向着幸福的方向飞翔。

三、民族区域自治——自己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是中国的一大智慧结晶。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给每个小家庭一定的自主权。

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壮族的同胞们可以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文化习俗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

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我去广西旅游的时候,看到壮族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既能学习汉语,又能学习壮语,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真正做到了自己当家作主,就像小树苗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这多棒啊,每个民族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进步。

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民族政策致力于各民族共同发展。

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个民族都在不同的赛段发挥自己的力量。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政府与经济发展但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要摸清产生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还要深入了解各种可行方案的得失。

现实世界中往往既没有皆大欢喜的改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扭曲。

得失利弊,各个不同。

以假想的完善市场经济为思考和判断基准,不过是无数可能的基准之一,换一套“假想”和“标准”,思路可能完全不同。

一套严格的概念框架无疑有助于厘清问题,但也经常让人错把问题当成答案。

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规律,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

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

经济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正是因为它缺乏发达国家的很多硬件或软件资源,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

所以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后国家所采用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注定与发达国家不同。

落后国家能否赶超,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套适合国情的组织和动员资源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

作为一名发展经济学家,我理解市场和发展的复杂互动过程,不相信单向因果关系。

有效的市场机制本身就是不断建设的结果,这一机制是否构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发展阶段。

在经济发展早期,市场机制缺失,政府在推动经济起飞和培育各项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角色也需要继续调整。

本书的关键视角:要区分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

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继续推进改革。

第一节地区间竞争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竞争。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工业体系在地理分布上比较分散,为改革开放之初各地的工业发展和竞争奠定了基础。

而导致这种分散分布的重要原因,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

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小雷家村的乡镇企业就通过与附近的国营企业合作,开办了铜厂和电缆厂等,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的探讨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的探讨

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的探讨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的探讨摘要: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中国加快研究民族经济体制的脚步,通过对民族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在重视民族特点、贯彻落实民族劳动者自主权力的前提下,促使各个民族联系实际情况对民族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断繁荣民族经济。

民族的发展都与国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正是利用这一联系,国家经济体制才能更好的存在与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经济体制特点,国家经济体制内涵,民族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体制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经济体制国家经济体制关系一、民族经济体制特点民族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就是民族经济体制,其也是展开的民族经济制度与阶段性形式。

民族经济制度在社会形态中规定了民族经济关系的整体性质,民族经济体制集中体现出民族经济阶段性的矛盾,规定了社会形态中各阶段的民族经济的特殊关系性质。

民族经济制度往往具有很长的存在时间,虽然生产资料在存续期间其所有制不会改变,也不会变动民族总体生产关系,但是伴随着不断变化的劳动者素质技能以及调整的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关系,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经济体制也会发生变化,进一步在延续的民族经济制度中民族经济体制发生了质变。

民族经济制度量变的重要体现就是民族经济体制的质变,也是民族经济体制阶段性矛盾产生变化的结果。

当转变民族经济体制时,并不表示否定了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经济体制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民族经济制度的一般性原则与本质,同时在转化民族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坚持并和提升。

二、国家经济体制内涵国家经济体制是指根据宪法与法律对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核心的各类基本经济关系的政策与原则进行的总称。

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制度就是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主体,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同时根据劳动的质量与数量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制度总合。

宪法与经济制度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宪法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宪法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统计阶级的经济制度进行确认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是韦伯1895年5月在弗莱堡大学的就职演讲。

为理
解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全貌,《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思想应作为核心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马克斯·韦伯文集的编撰者都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文集
总名,的确特有见地。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

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

如果丧失了自信,
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
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

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

《老人与海》的
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
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

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
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

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
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

顾名思义,该文的主题是说明“经济政策”如何服从“民族国家”的建构,这与韦伯
作为社会学大师、经济史家、政治战略家等多重学术身份相一致。

以此文为导引,就能理
解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深切关怀和从德国现实出发的强烈使命感,而这又与他当时生处于德
国统一、崛起的关键时刻紧密相关。

书中的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激励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
了长辈门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学了他们呕心沥血阳叫子篇,
这本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

这是一本永远
不会过时的书,他用爱塑造人,引得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该文设定的基本问题是:当时的德国在面对西方的英、法(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美国)先
行现代化国家与东方的波兰、俄罗斯等落后国家的夹缝中,如何在保持德国民族自性与自
信的基础上,既不被落后国家同化而又能吸收西方的先进因素,使德国不停留在一般国家
水准而成为重要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权力争夺中居于支配地位。

所以,文中讨论了德国的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等问题,借用中国的习惯话语,实际上讨论的是“德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马克斯·韦伯曾强调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
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
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

以此为尺度理解马克斯·韦
伯的整个思想,其“理想类型”无非是他当时所认同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想形态;其“价值中立”则在其对当时德国学界有教条而无学术、有行政而无政治、有规则而无是非
的学术批判中失去合理性,以至于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否认经济学的客观性;其“比较宗教研究”课题的实在的价值取向也就有了明确的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难怪有
学者认为他是“以德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标”。

第五,互动教学不是独白式教学。

“独白式”教学是教师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
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
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积极的主动构建,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
的相互作用。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充分肯定德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能逃离世界性大国
的命运,为此他提出要把德国的国民积极性从个人本位上升到民族、国家本位,谋求能形
成英、法那样能代表民族整体利益的政党,并据此批判德国市民的庸俗、短视;他超越自
由贸易、开放边界等一类自由派经济学思想,坚决主张关闭东部边界,哪怕暂时有损于一
些庄园主的利益,而体现出一种全德国民族利益的整体眼光;与关闭东部边界相对,他在
另一方面鼓励德国参与海外竞争,甚至扩充海外殖民地;他强调学习英法,但又强调必须
保持德国的民族自性与自信,并用相当篇幅讨论了不同的民族性……总之,马克斯·韦伯
以一种“政治”眼光观察当时的德国问题。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

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
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

苍老的面庞
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
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DD《托尔斯泰传》
进入大班的第二学期,意味着孩子们就要毕业了,看着他们三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
前迈进,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我们真的很欣慰,而回顾这学期的教育历程,我们记忆犹新。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
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虽然评价的划分类型有好多种,但他们必须要坚持一些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用性原则。

这些原则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
为准则,是指导评价活动的一般原理,是一种“行为准则”。

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我们
的评价才客观、公正,才有实际运用价值。

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我最常运用的就是
对学生的评价。

那么什么是学生评价?
相比于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北京大学某学者曾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是“有数字而无问题,有问题而无战略,有形式而无内容,有乡愿而无决断”,从中也可凸显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当代意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