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2)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名词解释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名词解释)2017-04-09 14:36 | #2楼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借助轴浆(神经元轴突内的胞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3.突触(synapse) 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
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4.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8.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强直后增强。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假设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响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上下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免责声明:本资料仅供临床医学10级学习交流使用,基本覆盖上课重点。
凡应只使用本资料应试而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使用者承担,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Fei2012年5月6日第5章: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肺顺应性C 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并分别测定第1秒末、第2 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各为80%、96%、99%。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积称为~。
通气/血流比值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名词解释水势water potential: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
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的水势。
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与此同时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质外体apoplast: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组成的体系。
共质体symplast: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
渗透作用osmosis: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根压root pressure: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外表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蒸腾的水量。
蒸腾比率transpiration ratio〔TR〕:蒸腾作用丧失水分与光合作用同化CO2物质的量比值。
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TR的倒数。
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是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的学说。
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
简答1、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有收无收在于水〞。
①水是细胞质主要成分②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响物质③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④保持植物固有形态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名词解释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大量元素macroelement:植物对某些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大〔大于10mmol/kg干重〕,C、H、O、N、P、S、K、Ca、Mg微量元素microelement:植物需要量极微〔小于10mmol/kg干重〕,稍多即发生毒害,Cl、Fe、B、Mn、Zn、Cu、Ni、Mo溶液培养solution culture:在含有全部或局部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
临床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资料总结题库(2)
生理名解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故称之为内环境2、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3、反射(reflect)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5、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6、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又称阈值。
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低于或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下刺激或阈上刺激。
兴奋性与阈强度成反比。
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7、阈电位:能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全部打开,产生动作电位局部反应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9、临床上常测定红细胞下沉的速率,称为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 ion rate, 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0、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新生儿为55%。
11、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2、纤溶:书本68页:即纤维蛋白的溶解,是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两个基本阶段。
13、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14、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速度很慢,其中又以结区为最慢,其房室交界处是兴奋由心房穿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需经过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重医09检验小晶整理,ghost码字)▲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又称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得缺氧。
▲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得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与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肠源性青紫:就是指食用大量含硝酸盐得食物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经吸收后导致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得皮肤,粘膜呈咖啡色,病人出现恶心、头痛、心悸等症状。
此高铁血红蛋白症又称为肠源性青紫。
▲休克(shock):休克就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就是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得复杂得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高排-低阻型休克:总外周阻力降低,心排出量增高,血压稍降低,脉压可增大,皮肤血管扩张或动-静脉吻合分支开放,血流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又称为暖休克,多见于感染性休克早期。
▲低排-高阻型休克:心排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增高,平均动脉压降低可不明显,但脉压明显缩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又称为冷休克,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与心源性休克。
▲自身输血:静脉系统属容量血管,可容纳总血量得60%~70%,肌性微静脉与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这种代偿称为“自身输血”,就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得“第一道防线”。
▲自身输液:微动脉、后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得作用,就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得“第二道防线”。
▲功能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若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肾灌流得以恢复,肾功能即立刻恢复称为功能性肾衰竭。
▲器质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若休克持续时间延长,或不恰当地使用缩血管药,使即使通过治疗恢复了正常得肾血流量,也难以使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只有在肾小管上皮修复再生后肾功能才能恢复,称为器质性肾衰竭。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单纯扩散——机体内有很多一部分小分子物质既可溶于水又可溶解于脂质,这些物质便可以由膜的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脂类细胞膜进入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
6、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形式。
8、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1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13、阈电位——将能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1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1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17、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8、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
19、兴奋-收缩耦联——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方向改变。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6.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7.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触发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8.静息电位(rest potential,RP):未受刺激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的静止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倒转和复原。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细胞膜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型电位变化。
11.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由K离子外流达到平衡后在膜两侧造成的电位差。
12.极化(polarization):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3.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的方向变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初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5.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降低的方向变化。
16.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肾糖阈生理学名词解释(二)
肾糖阈生理学名词解释(二)
肾糖阈生理学名词解释
在肾脏的生理学中,肾糖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下面是一些与肾糖阈有关的名词及其解释:
1. 肾糖阈
肾糖阈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达到多少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被完全重吸收到肾小管,不再排出体外的阈值。
一般来说,肾糖阈约为血浆葡萄糖浓度为8~10mmol/L。
2. 尿糖
尿糖是指尿液中存在的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新吸收回去,尿液中是不应该出现葡萄糖的。
但当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饱和,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即尿糖阳性。
3. 葡萄糖耐量试验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血糖调节功能的方法。
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饮用一定含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多次血糖测定。
根据血糖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胰岛功能和糖尿病的发展程度。
4.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疾病。
当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时,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这是糖尿病的一
个典型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来
控制血糖水平。
5.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对滤过的血液中的各种物质重新吸收一
部分,将其返回到血液循环中。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被肾
小球滤过,但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绝大部分葡萄糖会被重新吸
收回去,不会在尿液中排出。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3:34 | #2楼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正常)生命活动现象(机能)和机体个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稳态。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各种能量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其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
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linked receptor):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特异结合的独立蛋白质分子,结合后能激活膜内的G-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配体将细胞外信号带到了受体,被称作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
相对第一信使而言,细胞内能将配体带来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的其它效应器的物质叫第二信使。
极化状态(polarization): (-70mv):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70mv~0mv):极化现象减弱时的状态或过程。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会诱发AP的发生,这一临界值叫阈电位。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不能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不能形成再生性去极化,只在受刺激部位出现的一个较小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的去极化电位,称局部电位。
突触(synapse):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T):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接触与赖以生存得环境,称为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与化学成分相对恒定得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得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得活动向相反得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得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得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作出得规律性应答.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得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就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得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 ump),由α与β两个亚单位组成得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得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得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内高钾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得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得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得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2
1、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酸碱超量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度稳定性的破坏.2、固定酸(fixed acid)(50mmol/d):磷酸、硫酸、有机酸等,浓度受肾脏调节动脉血C02分压):血浆中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
3、PaCO2 (正常值:33 ~46 mmHg (平均:40mmHg)意义:最佳呼吸性指标。
PaCO2原发性变化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呼吸性酸碱紊乱。
CO2呼出过多:呼碱或代偿后的代酸CO2潴留:呼酸或代偿后的代碱4、AB/SB (实际碳酸氢盐/标准碳酸氢盐):实际碳酸氢盐( AB)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反映呼吸,代谢两因素。
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温度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PaCO2 40mmHg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排除了呼吸因素,仅反映代谢因素正常人,AB=SB 值:22 ~27 mmol/L(平均: 24mmol/L)AB > SB时,PaCO2 ↑。
见于呼酸或代偿后代碱。
AB < SB时,PaCO2↓。
见于呼碱或代偿后代酸。
5、AG(阴离子间隙):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
正常值:12±2 mmol/L意义:反映血浆中固定酸含量的指标AG↑可帮助区分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
(AG>16, 代酸)肾功能减退,乳酸血症,酮血症,外源性阴离子存积:甲醇中毒、水杨酸中毒6、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细胞外液H+浓度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7、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CO2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aCO2升高)为基本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 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 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2.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概念: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4.反射(reflex)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体液调节概念: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活动的调节方式。
6.反馈(feedback)概念:指受控部分发回的信息,以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7.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8.前馈概念: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如:O2,CO2…)。
10.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11.经载体(carrier)易化扩散: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12.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13.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4.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15.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顺逆差细胞是否耗能单纯扩散脂小分子,水顺差不经通道易化扩散带电离子顺差不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分子顺差不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逆差耗能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等逆差靠他物势能差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无关细胞主动活动16.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剌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近代)的能力17.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18.刺激(stimulation):能被生物体感受而引起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声、光等)19.阈强度:概念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20.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21.AP的概念:指细胞受刺激时,在RP基础上,膜电位产生的快速倒转和复原2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诱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23.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局部电位的较小去极化24.前负荷Preload概念:肌肉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5.后负荷(Afterload )概念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6.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概念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27.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纤维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28.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29.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30.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3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32.强直收缩: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33.终板电位34.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生理学名词解释(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
1. 脊休克:高位脊髓突然受到损伤,损伤面以下的暂时功能丧失,无反射活动、无反应状态。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20.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5.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39.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1.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46.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47.原尿:由肾小球滤过产生的血浆的超滤液,不含有形成分和大分子蛋白。
4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量,也称肾小球清除率。
50.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中葡萄糖浓度。
51.激素: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物质,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52.远距分泌:经过血液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53.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
54.自分泌:分泌的激素返回来作用于自身。
55.神经分泌:经神经纤维于末梢释放神经激素的过程。
56.肽能神经元:能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分泌细胞。
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与促垂体区核团内。
57.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58.应激刺激:一般将能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59.应激反应:是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为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60.神经元:神经细胞能够感受到刺激和传导兴奋,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Na+内流。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现。
6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Cl-、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氯离子内流。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65.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66.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
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