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九年级下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1.下列做法中,与“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A.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

B. 农业上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C. 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D. 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2.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与防护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在001A型国产航母金属外壳覆盖涂料,主要是为了美观

B. 用“烤蓝”的方法处理钢铁表面,可减缓钢铁的腐蚀

C. 用铝合金制造国产大飞机C919机壳,是利用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

D. 切菜后的菜刀用清水洗净擦干,可减缓菜刀生锈

3.下列教材实验,不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模拟工业炼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硬质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为银白色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可防止CO污染空气

C.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

D. 实验结束后先移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

5.长期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会被腐蚀。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土壤含水量越高,金属锈蚀速度越快

B. 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被腐蚀仅与土壤中水份有关

C. 土壤含水量在20%?40%时,金属锈蚀的速率逐渐加快

D. 可以采用刷漆、涂油等方法防止金属管线锈蚀

6.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段时间后,只有一个集气瓶中

的铁丝生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瓶中的铁丝生锈

B. 通过对比甲瓶和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

C. 通过对比甲瓶和丙瓶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防止铁生锈的一个方法是隔绝氧气

D. 实验后向甲、乙、丙瓶中分别注入一定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7.如图所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甲:用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有关

B. 乙: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C. 丙:探究氧气含量多少对铁生锈有无影响

D. 丁:乒乓球不下落,说明在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

8.我市被确立为国家级综合铁路枢纽,大量金属材料用于高铁建设。下列有关金属资

源的利用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 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B.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C. 大力开采矿物以保障金属材料的供用

D. 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一氧化碳

9.金属资源是稀缺的战略资源,应加强保护。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B. 金属制品一旦锈蚀后就没有回收价值

C. 我国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应大量勘探开采稀土金属

D. 可用塑料代替金属制造管道和机器部件

10.我国将筹备建造全球第一座宝藏博物馆,收藏和展览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文物。

遗址发掘出金册、银册、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等古代金属制品,还有铁刀、铁矛等兵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上述钱币用金、银、铜而不用铁,从化学角度看主要原因是铁的冶炼困难

B. 人类利用铁、铝、铜三种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为:铜、铁、铝

C. 自然界有天然的铜、银、金,却没有天然的金属铁

D. 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11.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矿物的总称,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B.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物质

C.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87%

D.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

12.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的是()

A. 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油漆

B. 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

C. 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可用作防护层

D. 制成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

13.下列有关资源、环境和能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

B. 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形成酸雨

C. 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D. 工业上的废气、废水、废渣会污染环境

14.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以及“雪龙2号”的船身等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下列金

属防护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在金属制品表面镀保护层

B. 改变金属结构制成合金使用

C. 在金属制品表面涂油漆

D. 用稀盐酸定期清洗金属制品

15.线上学习,居家实验。小明用三枚洁净无锈的铁钉,设

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 乙试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B. 只有甲试管中的铁钉有明显锈迹

C. 乙丙两支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需要水

D. 实验表明铁生锈是铁与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减少“白色污染”,提倡自带购物布袋

B.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 对铁制品进行防锈处理,可以有效减少金属资源的浪费

D. 开发新能源汽车可减少汽油、柴油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17.下列实验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D.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18.下列情况下,埋在地下的铁管腐蚀最快的是()

A. 在疏松透气的土壤里

B. 在疏松潮湿的土壤里

C. 在干燥致密的土壤里

D. 在潮湿粘稠的土壤里

19.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炼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点燃酒精喷灯加热前,应先通入一会儿CO

B. 工业炼铁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其中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除去二氧

化碳

C. 图中“炼”出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不含碳

D. 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黑,试管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CO

B. 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C. b处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

D. 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O

21.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

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发生化学变化

B.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

D.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

形态存在

22.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

B. 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金属资源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 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D. 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潮汐能等

23.下列探究实验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 铁生锈的条件

B. 燃烧的条件

C.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D. CO2水溶液中是何种物质使石蕊变色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4.金属及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目前人们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纯金属,这是因为合金具有更多优良性能,

例如黄铜比纯铜的硬度______(填“大”或“小”),焊锡比锡的熔点_______(填“低”或“高”);

(2)铝制器皿在空气中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薄膜,它的成分是_______,铁制品表面

易生锈,用盐酸除去铁锈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铁制品可通过__________防止生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25.2019年9月,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运营。钒钢

建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主要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钒钢属于______(“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

息如图,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钒原子中的质子数为______;

(2)钒钢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铁。工业上用赤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炼铁,其

中焦炭的作用为______;其炼铁原理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6.“厉害了,我的国”国人为之骄傲的第一艘国产航母于2017年4月26日在大连下

水。5月5日,我国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重大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型客机大量使用了铝锂合金、钛合金等,钛合金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

“混合物”)。

(2)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发生化学反应。

(3)建造一艘排水量为6万吨的航母约需6万吨的特种钢材。通过炼铁高炉生产6

万吨含铁98%的铁制品,需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______万吨。

(4)钯是航天、航空、航海、兵器和核能等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比较

Mn、Pd(钯)、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①将Mn片、Pd片、Cu片分别加入到稀盐酸中,M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Pd片和

Cu片没有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②要确切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需将Pd片加入到______溶液中,观察

现象。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7.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甲图装置组合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当观察到______时开始收集氧气。

(2)乙装置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当观察到______时,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

到着火点。

(3)丙图所示实验中,证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实验中

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的原因是______。

28.暖贴发热是利用了铁粉生锈放出热量的原理,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铁

生锈的条件及影响生锈速率的因素。

Ⅰ.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由实验B和C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画出实验C的实验装置图。

(2)证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Ⅱ.探究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

【查阅资料】暖贴的发热材料主要有铁粉、活性炭、食盐、水等物质。

【猜想假设】

1.活性炭能加快铁粉生锈的速率。

2.食盐能加快铁粉生锈的速率。

【进行实验】下表是2g铁粉、5g水与不同量活性炭、食盐均匀混合后,在10分钟内温度上升的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活性炭/g食盐/g温度上升值/℃1000.1

20.2022.0

3x0.1 3.1

40.20.156.3

【解释与结论】

(3)表中x的值为______。

(4)对比实验1和3,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欲得出结论“活性炭与食盐同时存在会大幅度加快铁生锈速率”,需要对比

______(填实验编号)。

【反思与评价】

(6)下列关于活性炭粉在暖贴中的作用及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可以起到分散铁粉,透气、防结块的作用

B.吸附空气中的水份,加快反应速度

C.活性炭参与缓慢氧化反应放热,提高暖宝宝的发热效果

29.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实验中,A、B两支试管中气体质量比为______;

(2)图乙实验中,能说明铁钉生锈需要水的实验组合是______;

(3)图丙实验中,验证铜、铁、锌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硫酸铜溶液和锌的实验没

有必要进行,其原因是______;

(4)图丁实验中,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既能节约金属资源、能源,又能保护环境,故不合题意;

B.农业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既浪费化肥和农药,又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故符合题意;

C.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有利于保护矿物资源,故不合题意;

D.使用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以有效防治白色污染,故不合题意。

故选:B。

明确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含义:环保,减少污染,然后与选择项中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得到答案。

本题考查了环境保护的知识,试题较简单,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完成此题。

2.【答案】A

【解析】解:A、在001A型国产航母金属外壳覆盖涂料,主要不是为了美观,是为了防止钢铁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烤蓝”的方法处理钢铁表面,能隔绝氧气和水,可减缓钢铁的腐蚀,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等性质,用铝合金制造国产大飞机C919机壳,是利用铝合金强度大、质量轻、抗腐蚀,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切菜后的菜刀用清水洗净擦干,能防止铁与水接触,可减缓菜刀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结合铝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收集不到气体,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图中实验是探究食盐水对铁锈蚀的影响,通过U型管液面的变化说明发生了反应,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电解水的实验,是通过倒扣的试管收集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无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A、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进行分析判断。

D、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利用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化学实验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的单质,氧化铁是红色的,铁粉是黑色的,所以观察到红色固体慢慢变成黑色,选项说法错误;

B.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可用酒精灯将其点燃处理,以免造成空气污染,选项说法正确;

C.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结束后先移去酒精喷灯,继续通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这样既能防止铁在高温下被重新氧化,又能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尾气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C.根据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来分析;

D.根据实验操作的步骤来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和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所有内容,还有,铁等金属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金属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空气的污染等相关知识。

5.【答案】D

【解析】解:A、由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可知,并不是土壤含水量越高,金属锈蚀速度越快,故选项说法错误。

B、埋在地下的金属管线被腐蚀不是仅与土壤中水份有关,还与氧气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可知,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金属锈蚀的速率逐渐加快,在30%?40%时,又开始逐渐减慢,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可以采用刷漆、涂油等方法防止金属管线锈蚀,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结合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常温下某金属管线腐蚀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甲瓶中的铁丝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甲瓶中的铁丝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过甲、乙两组实验,其它条件相同,水是变量,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水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甲、丙两组,其它条件相同,氧气是变量,可以说明铁生锈的一个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隔绝氧气可以防止铁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丙未生锈,故加入稀盐酸后可以直接看到气泡,而甲生锈,加入稀盐酸后不会立即看到气泡,现象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过程中液面左边下降,右边上升,是因为左边电阻大于右边电阻,单位时间内放热较多,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因为利用的酸不同,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过程中铁钉生锈无明显差别,不能探究氧气含量多少对铁生锈有无影响,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乒乓球不下落,说明在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A、其它条件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B、因为利用的酸不同,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活泼性;

C、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

D、在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B

【解析】解:A、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B、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能节约金属资源,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C、金属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能大力开采矿物以保障金属材料的供用,要合理开发利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原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工业上炼铁的主要原料、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选项说法错误;

B.金属制品一旦锈蚀后也应回收重新利用,一是节约金属资源,而是防止造成环境污染,选项说法错误;

C.虽然我国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但是也不能大量勘探开采稀土金属,因为稀土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合理开采,选项说法错误;

D.可用塑料代替金属制造管道和机器部件达到节约金属资源的目的,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B.根据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来分析;

C.根据保护稀土资源的做法来分析;

D.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做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资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信息。

10.【答案】A

【解析】解:A、上述钱币用金、银、铜而不用铁,从化学角度看主要原因是铁易与氧气、水反应而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类利用铁、铝、铜三种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为:铜、铁、铝,与金属的活动性、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自然界有天然的铜、银、金,却没有天然的金属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铁易锈蚀,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元素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金属元素的存在、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矿物的总称,在已探明的储量中,我国的稀土储量暂居世界第一位,选项说法错误;

B.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水中含的物质种类很多,不止80多种,选项说法错误;

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选项说法错误;

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我国稀土资源的储量来分析;

B.根据海洋化学资源来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新能源的利用来分析。

在能源和资源匮乏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对于能源主要侧重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前景等;对于资源主要考查贮存、开采状况,以及资源的保护。

12.【答案】C

【解析】解: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油漆,能隔绝氧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故选项错误。

B、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能隔绝氧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故选项错误。

C、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很疏松,不能作防护层,不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故选项正确。

D、制成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能隔绝氧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金属锈蚀,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Fe2O3,选项说法正确;

B.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选项说法错误;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选项说法正确;

D.工业上的废气、废水、废渣会污染环境,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铁矿石的成分来分析;

B.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来分析;

D.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来分析。

在能源和资源匮乏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对于能源主要侧重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前景等;对于资源主要考查贮存、开采状况,以及资源的保护。

14.【答案】D

【解析】解:A、在金属制品表面镀保护层,能隔绝氧气和水,能防止金属生锈,故选项错误。

B、改变金属结构制成合金使用,能增强抗腐蚀性⑤,能防止金属生锈,故选项错误。

C、在金属制品表面涂油漆,能隔绝氧气和水,能防止金属生锈,故选项错误。

D、用稀盐酸定期清洗金属制品,能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不能防止金属锈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金属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金属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金属制品生锈的原理(隔绝氧气和水)与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实验中,甲试管中的铁钉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乙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发生锈蚀;丙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

A.乙试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防止氧气溶于水中,选项说法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甲试管中的铁钉有明显锈迹,选项说法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乙丙两支试管中的铁钉都没有锈蚀,不能说明铁生锈需要水,选项说法错误;

D.由甲、乙、丙三个实验对比可知,铁生锈是铁与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构,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铁的锈蚀条件以及实验设计来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实验设计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解:A、为减少“白色污染”,提倡自带购物布袋,故A正确;

B、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给钢铁制品进行防锈处理,不仅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以有效减少金属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开发新能源汽车可减少汽油、柴油的使用,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减少雾霾天气现象,减少环境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A、从减少“白色污染”,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去分析;

B、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去分析;

C、从给钢铁制品进行防锈处理,不仅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去分析;

D、从开发新能源汽车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去分析。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17.【答案】C

【解析】解:A、过程中,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最终注射器中减少的体积即为最终中的氧气体积,可以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过程中没有处理尾气,导致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中污染环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左边容器中干花不变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右边容器中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B、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氧化碳有毒;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B

【解析】解:A、在疏松透气的土壤中,铁与氧气充分接触;

B、在疏松潮湿的土壤中,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易生锈;

C、在在干燥致密的土壤里铁与水和氧气接触的不充分;

D、在潮湿粘稠的土壤里铁与水充分接触;

故选:B。

根据已有的铁的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据此解答.解答本题要知道铁锈蚀的条件以及铁在不同的环境中与水和氧气是否同时接触.

19.【答案】B

【解析】解:A.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点燃或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引起爆炸,故加热前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排除空气防止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B.石灰石的作用是除去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形成炉渣,选项说法错误;

C.生铁中含有碳等杂质,这种方法“炼”出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最大的区别是不含碳,选项说法正确;

D.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慢慢变成黑色;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来分析;

B.根据炼铁的原料及其作用来分析;

C.根据工业炼铁与实验室中炼铁的区别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实验现象。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

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B

【解析】

【分析】

A.根据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解答;

B.根据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进行解答;

C.根据生铁和钢的成分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金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合理;

B.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所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而不是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故B不合理;

C.百练成钢,由生铁和钢的成分可知,炼钢的过程就是逐渐降低生铁中碳等含量,故C 合理;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故D合理。

故选B。

22.【答案】C

【解析】解:A.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故正确;

B.金属资源大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极少量的不活泼的金属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金、银、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和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钠化学性质活泼,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正确;

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而不是质量)分数大约是: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1%,故错误;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潮汐能等,故正确。故选:C。

A.根据水资源的认知分析;

B.根据金属的存在形式分析;

C.根据空气的成分和含量进行解答;

D.根据人们在开发使用的新能源来分析。

本题涉及范围广,但难度较小,平时善于识记化学基本知识便能顺利完成。 23.【答案】C

【解析】解:A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设计铁钉只和氧气接触,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通过对比说明铁钉锈蚀的条件.故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B 、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对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燃烧对比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了,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C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利用了消耗法,没有对比对照,故没有利用控制变量法;

D 、探究CO 2水溶液中是何种物质使石蕊变色的实验时,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与二氧化碳接触,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与水接触,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与二氧化碳接触,进行对照.故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故选:C .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识别和正确应用.

24.【答案】(1)大;低;

(2)Al 2O 3;Fe 2O 3+6HCl =2FeCl 3+3H 2O ;喷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可依据合金和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能的不同,铝制品的耐腐蚀性,除锈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作答。

【解答】

(1)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具有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强等优良性能,例如黄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焊锡比锡的熔点低;

(2)铝制器皿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薄膜,它的成分是氧化铝,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用盐酸除去铁锈,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 2O 3+6HCl =2FeCl 3+3H 2O ;生活中的铁制品可通过喷漆,涂油等方法防止生锈。

25.【答案】金属材料 50.94 23 提供热量和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 3CO +

Fe 2O 3?

?高温 2Fe +3CO 2

【解析】解:(1)钒钢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钒的原子序数为2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钒原子中的质子数为23;故填:金属材料;50.94;23;

(2)由于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还原剂--一氧化碳,所以高炉炼铁时焦炭的作用为:提供热量和产生一氧化碳;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 +Fe 2O 3

??高温 2Fe +3CO 2;

故填:提供热量和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3CO +Fe 2O 3?

?高温 2Fe +3CO 2。

(1)根据材料的分类、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炼铁的原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铁的冶炼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综合性很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认真、细致解答。

26.【答案】混合物 水蒸气和氧气 10.5 Mn 比Pd 、Cu 都活泼 CuCl 2

【解析】解:(1)钛合金中含有铁、钛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钢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水蒸气和氧气;

(3)设需要氧化铁的质量为x 。

铁的质量为:6万吨×98%=5.88万吨

Fe 2O 3+3CO ?

?高温 2Fe +3CO 2。

160 112

x 5.88万吨

160112=x 5.88万吨

解得x =8.4万吨

需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是:8.4万吨80%

=10.5万吨 故填:10.5;

(4)①将Mn 片、Pd 片、Cu 片分别加入到稀盐酸中,Mn 片表面有气泡产生,Pd 片和Cu 片没有变化,说明Mn 的活泼性比Pd 、Cu 强。

②要确切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需将Pd 片加入到可溶性铜盐溶液中,如CuCl 2溶液中,观察Pd 片表面是否有红色的金属铜出现,如有,说明Pd 的活泼性比铜强,没有,则说明Pd 的活泼性不如铜;

故填:①Mn 比Pd 、Cu 都活泼;

②CuCl 2(合理即可)。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2)根据铁锈蚀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炼铁的反应原理由铁的质量可求出需要氧化铁的质量,再求出铁矿石的质量;

(4)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答案】2KMnO 4

? △ K 2MnO 4+MnO 2+O 2↑ 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冒出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没有生锈 除去水中的氧气

【解析】解:(1)装置A 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放有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 4?

△ K 2MnO 4+MnO 2+O 2↑.当观察到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冒出时开始收集

氧气。

(2)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3)证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需控制其它条件相同,①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没有生锈,证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中要使用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气。

故答案为:

(1)2KMnO4? △

K2MnO4+MnO2+O2↑;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冒出;

?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3)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没有生锈;除去水中的氧气。

(1)装置A属于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放有一团棉花,采用的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3)证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需控制其它条件相同,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变量的控制。

28.【答案】A中铁钉不生锈,B中铁钉生锈0 食盐能加快铁粉生锈的速率1、2、3、4 AB

【解析】解:(1)B和C变量只有水,而B中铁钉可以接触到水和空气,因此C中除了水之外其他条件相同,所以C中有干燥的氧气和相同铁钉;

故答案为:。

(2)A加入植物油,隔绝了空气,避免接触氧气,B则除了氧气外其他实验条件与A相同,因此通过A不生锈和B生锈的不同实验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A中铁钉不生锈,B中铁钉生锈。

(3)实验1和3中一个加入氯化钠,一个未加,则变量为氯化钠,所以加入活性炭质量相同,所以x为0;

故答案为:0。

(4)1和3中变量为氯化钠,加入氯化钠温度升高的多,说明反应速率快;

故答案为:食盐能加快铁粉生锈的速率。

(5)探究活性炭和食盐都能加速生锈,在1和2得出活性炭可以加速生锈,1和3得出食盐加速生锈,1、2、3、4就综合得出两者同时存在温度升高最多,因此证明同时存在更能加速生锈;

故答案为:1、2、3、4。

(6)A、活性炭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混合后可以分散铁粉,同时起到透气的作用,防止铁粉结块,不利于发热反应的进行,A正确;

B、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铁粉更易接触水分,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

C、根据实验数据,活性炭提高的温度较多,因此加速氧化反应进行,C错误;

故答案为:AB。

(1)根据对比实验要求,设计变量为水的对比实验组;

(2)选择变量为氧气的对比实验组回答此题;

(3)根据对比实验唯一变量的原则确定数值;

(4)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5)根据实验验证的因素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

(6)根据选项内容结合实验现象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9.【答案】1:8 BC 硫酸亚铁和铜证明铁比铜活泼,硫酸亚铁和锌证明锌比铁活泼,

已经完成了验证 3CO +Fe 2O 3?

?高温 2Fe +3CO 2

【解析】解:(1)图甲实验中,A 管内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

B 管内的气体体积较小,是氧气,由化学方程式2H 2O ?

?通电 2H 2↑+O 2↑可知,

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2):32=1:8;故填:1:8;

(2)A 中铁钉与水接触没有生锈,B 中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生锈,C 中铁钉只有与空气接触,因此BC 可以证明铁钉生锈需要水,故填:BC ;

(3)图丙实验为了证明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其中硫酸铜溶液与锌的实验没有必要进行,其原因是硫酸亚铁和铜证明铁比铜活泼,硫酸亚铁和锌证明锌比铁活泼,已经完成了验证;故填:硫酸亚铁和铜证明铁比铜活泼,硫酸亚铁和锌证明锌比铁活泼,已经完成了验证;

(4)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3CO +

Fe 2O 3?

?高温 2Fe +3CO 2。

(1)根据电解水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实验的探究过程来分析;

(3)根据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原来分析。

铁与空气中氧气和水接触会生锈,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取中间金属单质和两边金属的盐溶液或取中间金属的盐溶液和两边金属单质。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 三 化 学 实 验 与 探 究 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 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再通过 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 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 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 小陈:也可能含有 。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 3? 进行猜想 :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 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 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 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 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 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取一根约10cm 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 、B 、C 三处的变化。几天后,他们会发现 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 、 等物质相 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 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容结构: 本次考试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初三世界历史上下册易错题精选

初三世界历史上下册易错题精选 1.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在于() A.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知的建立 D.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 2.下列有关中东地区的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战略位置重要 B.石油资源丰富 C.以阿拉伯国家为主 D.不包括以色列 3.属于美苏争霸中美国所为的是() ①在古巴部署了导弹②出兵越南③出兵阿富汗④出兵朝鲜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D.②③ 4.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十四世纪兴起于意大利 C.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 D.其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 5.下列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大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查理一世挑起内战②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③苏格兰人民起义④《权利法案》的通过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6.历史上俄英两国都发生过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革命,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在() A.建立的社会制度 B.革命进行的方式 C.人民群众的参与 D.旧统治的结束 7.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德国边界问题 D.奥地利的独立问题 8以下历史人物中,抗击过同一国家的民族英雄是() ①华盛顿②玻利瓦尔③林则徐④章西女王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9.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说明1861年改革的直接动机是() A.解放农奴 B.发展资本主义 C.避免革命 10.纳粹党为了转移德国人民对垄断资产阶级的仇恨,把德国人民的苦难都归罪于() A.德国共产党 B.马克思 C.苏联 D.犹太人 11.对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及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①苏联对日作战②建立联合国③加快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步伐④对战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12.20世纪50---70年代,改革成就较为突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A.苏联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波兰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三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 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 (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三: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实验数据见表: ⑴ 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学 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不 变”):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选填:“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⑵ 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的不当之处,请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由此可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___________(填“密闭”或“开放”)的体系中进行。 (5)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因:。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1、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知道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后,再想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铝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1)[提出问题]Al 2O 3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2)[作出猜想]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4)[得出结论]Al 2O 3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反思提高]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Al 2O 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三: 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Al 2O 3(少量)的质量m 1;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称量其质量为m 2;④对比反应前后Al 2O 3的质量。 [交流讨论]如果m 1m 2,则说明Al 2O 3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6)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四: 实验四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的探究 1、(2012自贡)(9分)实验室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02,并检验C02的性质。试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前,先应检查装置A 的___________。 (2)用装置A 来制取C02,所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若要用装置B 鉴定C0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将标①和②的导管口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若要用装置C 证明C0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当将标①和③的导管口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烧杯D 中放有两支燃着的蜡烛,如图所示,当将标①和④的导管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继续设计并进行有关C02性质的探究实验,如装置E 、F 。先在装置E 中放一个用空气充胀的气球,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倾倒入E 装置后,出现如F 装置的实验现象。请回答: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 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精品文档 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化学 实验探究题专题(4) 你的探究结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提供的药品:铁 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一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 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氧化钙都能 发生反应。想。 >铜;猜想一:锰>铁>锰;猜想二:铁>铜。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A B )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1 中,观察现象。)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 B中均无明显变化。B中盛放溶液。(21:(3) 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态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实 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足证明二氧化碳和 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B象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试验,分别量取50mL 上述溶液放入A、。 二氧化碳,中,关闭K,通入约500 mL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4为了验证甲、乙、丙、丁 把甲放入乙 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二.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学案 新人教版1

冷战中的对峙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霸权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和教育意义。 【知识梳理】 一、冷战政策 1、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⑴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企图称霸世界 ⑵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⑶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备注:(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⑴成立:1955年 ⑵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三、美苏争霸 1、50年代开始争霸: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与美国争霸(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达到高潮: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霸权主义的体现)

3、80年代有所缓和:美苏双方经济实力下降 4、90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争霸的影响:①造成了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地区冲突不断 ②美苏为首的两极实力均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四、美苏争霸的启示 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中国在美苏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多次发挥过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特别是重大国际关系中有明显的战略平衡作用 【重点、难点讲解】 一、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知识链接: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背景: ①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④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表现: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开始和结束标志: ①“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的解体。 (5)影响: 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范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二)1.(6分)小伟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系列探究活动。从分液漏斗依次向集气瓶中加入①适量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②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③一定量的稀盐酸。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实验②的探究目的 是。 (3)整个实验过程中,酚酞起到的作用是。 (4)实验③结束时,集气瓶内溶液澄清,则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写其中的一种),确定该组成的方法是 2.(7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1)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 K1,可观察到B中现象 为;C中 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 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是;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 是。 (3)实验开始后,关闭K1和K3,打开K2,观察E中现象,然后打开K3,再观察E中现象,其不同之处是,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为。 3.(8分)三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当观察到玻璃管A中的粉末由红色 逐渐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冷却到室温,停止通气,同时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 小明认为: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 小红认为:仅从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 她增加了一个实验:用磁铁靠近生成的黑色固体,看到有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

于是得出生成的黑色固体为金属铁的结论。 小光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得知: (1)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 3 Fe2O3 + CO 2 Fe3O4+ CO2 (2)四氧化三铁(Fe3O4)为黑色固体,有强磁性,能够被磁铁吸引。 因此,小光认为小明和小红的结论都不能成立,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具体说明你的理由 小光欲通过实验检验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否 ..含有金属铁。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除上述方案,还可以采取另一种实验方案,所用的试剂是,将该试剂与黑色固体混合,通过观察,判断黑色固体中是否含金属铁。 4.(8分)小丽去爷爷家,发现爷爷买了一台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她仔细阅读了所用制氧剂的说明 对制氧剂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A剂的主要成分和B剂的作用各是什么?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化学式2Na2CO3·3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或受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是很好的固体氧释放剂。 【做出猜想】猜想Ⅰ:A剂可能是过碳酸钠。猜想Ⅱ:B剂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设计实验】请你帮助小丽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验证猜想Ⅰ 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①如左图,取少量A剂放入试管中,加 水溶解,然后______ 生成大量气体 ______ 。 ______ 。 实验②另取少量A剂放入试管中,加水溶 解,然后将所得溶液倒入另一只装有 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 稍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生成大量气体 此气体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_____ 。 综合上述①、②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初步结论:A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 验证猜想Ⅱ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实验③将一包A剂和一包B剂放在盛有水的 制氧仓中,制完氧之后,取出剩余物, 过滤、洗涤、干燥、称重。称得固体质量为3g _____ △ === 氧氧立得复方制氧剂 ????A剂:固体氧释放剂。 ????B剂:不溶于水的固体,保证出氧速率稳定。 1.用法与用量:将A剂、B剂先后放入装好水的氧 立得制氧器反应仓中,通过导管和鼻塞吸氧。 2.规格:A剂:50g/包B剂:3g/包 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 反应仓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导学案(带答案)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知道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3、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 二、【重难点】 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原因,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民族起义 难点:分析殖民地人民反抗的作用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2-5,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2、概括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时间、背景、人物、过程等) 3、找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史实(背景、时间、代表、积极意义等)?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印度民族大起义在历史上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五、【当堂训练】 1.“不打碎西班牙殖民者束缚我的祖国的枷锁,我的心将不安宁。”这有可能是哪位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的出征誓言(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哥伦布 D.华盛顿 2.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B.由封建王公领导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3.喜欢足球的同学一定听说过南美的“解放者杯”足球赛,这一杯赛的冠名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华盛顿 B.克莱武 C.圣马丁 D.玻利瓦尔 4.古印度是人类历史上古文明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新航路

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把它作为征服对象。到19世纪中期控制了印度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法国 D.英国 5.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 A.要把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向印度输入鸦片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6.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的是( ) A.土兵 B.农民 C.封建王公贵族 D.印度皇帝 7.当代印度史学家说:“即使在100年后的今天,印度人民仍在赞颂她。英国侵略者管她叫‘魔鬼的化身’,然而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巨人。”她是( ) A.圣马丁 B.尼赫鲁 C.章西女王 D.释迦牟尼 8.历史上,面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下面是小华在学习这一主题时制作的知识卡片,其中的一栏中出现了错误,这一栏是( ) 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 序号人物事迹评价 ①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合众国之父” ②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南美的解放者” ③章西女王抗击西班牙侵略印度民族英雄 ④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民族英雄 A.① B.② C.③ D.④ 9.在中外历史上,面对殖民侵略,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下列中外民族英雄中,为国献身的是( ) ①林则徐②关天培③邓世昌④章西女王⑤玻利瓦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0.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 ①玻利瓦尔②章西女王③华盛顿④林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 解析) 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 (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 (2)不同意。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中的“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了反法西斯的行列,1942年,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

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爵士乐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 1896年8月11日…………中国在上海首次放映法国电影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领导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历10月25日)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1918年11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 1918-1920年………………苏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结束1919年………………………纳粹党成立,自称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1919-1920年…………………凡尔赛体系形成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九国公约》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 1924年………………………列宁逝世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繁荣” 一时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29年………………………第一次奥斯卡颁奖典礼举行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抛售股票狂潮,“黑色星期四”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 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纳粹党首领希特勒就任国家元首,标志德国法西斯 政权建立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新政 1933年………………………经济危机结束 1933年5月…………………德国焚书运动 1935年………………………苏联大清洗运动开始 1936年2月…………………日本军部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日本军部法西 斯专政建立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成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一、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探究 1、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 色粉末。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粉末 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 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 2↑ 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 产生。 查阅资料:CO 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当然A 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 (2)装置B 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 ②原因二:反应 C+2CuO 2Cu+CO 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 ③原因三:……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 处添加______________装置。 3、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过程:○1把石灰水加入到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甲 a 乙 b 石灰石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单元材料题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 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1)材料中的“战争”是指哪一重大事件? (2)小历同学认为,材料所指的这场战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一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小历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不正确。理由:美国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美国南北战争扫除的又一障碍是黑人奴隶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在19 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知,这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通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 (2)小历同学的看法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独立后,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黑人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解放了大量的黑人劳动力,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一批有能力的领导人,构想并落实了最有政治风范的成功改革。他们心中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他们用政府经费投资建造了他们认为国家需要的产量,但明治政治家们不是打破传统者,因而没有抨击者摧毁封建阶级,他们意图在现代社会中保留遵循“各就其住”的优势,并且维护等制习惯.日本人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 ——摘编自本尼迦克特《菊与刀》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成功改革”的名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名称:明治维新。 (2)[答案示例]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 第一单元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原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阶级矛盾激化。 2、结果: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⑵两个政权并存①士兵苏维埃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 1、原因:它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彼得格勒起义时间:1917年11月;人物:列宁;地点:斯莫尔尼宫 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革命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2、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年共69年)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 1、1924年列宁逝世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措施: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 计划)(重工业) ②成效: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 力量由此加强 3、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 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⑴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⑵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