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甲】我所欲的是鱼和熊掌,但不能同时得到,所以选择舍弃鱼而取熊掌。

我所欲的是生和义,但也不能同时得到,所以选择舍弃生而取义。

生虽然是我所欲,但我的追求不仅仅是生存,所以不会为了苟且而放弃追求。

死虽然是我所恶,但我所恶的不仅仅是死亡,所以会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危险。

因此,我的所欲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的所恶中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这不仅是贤者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只是贤者能够坚守这个原则而已。

乙】XXX说:"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义更重要。

如果我问你:'我给你冠履,但要你失去手足,你愿意吗?'你肯定不愿意,因为冠履不如手足重要。

再问你:'我给你天下,但要你牺牲自己的生命,你愿意吗?'你也肯定不愿意,因为天下不如生命重要。

如果为了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么义就比生命更重要。

所以说:'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义更重要。

'"1.选B,因为"A"中的"苟"和"C"中的"恶"用法不同,"B"中的"书"和"观"用法不同,而"D"中的"观"和例句中的"观"用法不同。

2."辟"通"避",意为躲避。

3.选D,因为例句中的"之"和D中的"意"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名词。

4.(1)不仅贤者有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

(2)在万事中,没有什么比正义更重要。

5.甲文和乙文都用比喻来阐述观点,但甲文的比喻是舍鱼取熊掌和舍生取义,而XXX的比喻是冠履不如手足和天下不如生命。

6."义"的内涵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这个观点,因为正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含答案【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杖.汉节牧羊(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隐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B.【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9河南省中考语文《说明与检测》上册试题课外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专题阅读指导部分(一)《吕氏春秋·高义》节选(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

翻译: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

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颁布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

(二)《新序》节选(对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2](三)《资治通鉴》节选(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中毕业年级模拟练习(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8分)① ,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 ,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

②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diàn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③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④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仁爱民本、礼法合治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1)积diàn ( ) (2)滋.养(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依次写出序号即可。

(2分)A.中国之今日B.今日之中国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语,并写出标示符号。

(2分)4.第⑤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5.古诗文默写填空。

(7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2)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无妨的句子是:□□□□□,□□□□□。

(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可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

(7分)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与课内文言文实词链接试题及答案、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与课内文言文实词链接试题及答案、解析

读书修养篇关云长义薄云天【原文】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1.古代汉语中“厚”有这样几个义项:①物体上下两面的距离大。

②深,重,如深情厚谊。

③宽厚,不刻薄。

如:为人厚道。

④浓厚;醇厚。

⑤优待;重视。

请根据文意,推断“礼之甚厚”中“厚”的含义应属于哪一项()【答案】⑤【解析】对于此意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断。

由文中“拜为偏将军”可知曹操对被“擒”之关羽的重视,故而应选⑤2.下面的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B.卿试以情问之.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C.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D.既而辽以.问羽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答案】C【解析】C项中“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中“为”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对,向;“以君为长者”中的“为”是动词,译为:当作。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2)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关羽)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

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

课内文言文,回答10~12题。

(8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故不为苟得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12.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2分)答:(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

(8分)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注释】①宜:合宜,恰切。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②之:往。

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

这里指小恩小惠。

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博爱之谓仁(2)老子之小仁义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分)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公冶长背诺文言文翻译0

公冶长背诺文言文翻译0

公冶长背诺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强化训练文言文强化训练一(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辟:躲避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从前C.乞人不屑.也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自己的修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善的。

B.本文开篇运用道理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40_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40_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一、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说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

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

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

2.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

材料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省份为了避免文言文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热衷于课内与课外型,课外与课外型因其难度较大而极少采用。

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

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词相比较阅读的情况,其出题意图与文言文比较阅读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还要兼顾到古诗词的赏析等有关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划分、押韵规则甚至平仄格式等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对作家作品等时代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3.就材料内容而言,选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刻苦求学之类。

4.就题型设置而言。

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5. 就评价标准而言。

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以下是篇幅较长的两篇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每篇大约1000字。

篇一:《鱼我所欲也》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蝶也,志与!周也,胡不识蝶之为周也?蝶之梦也,胡知周之为蝶也?且有舜明,已矣哉!余者与女皆鱼也。

俄而相忘于江湖之间,予然知予者何也。

且予与女皆无所失尔,予然知予者何欤?!且女亦与予何异哉?言之不可得凡庸也,脩之与脩之也,欤其有穷乎?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蓄其肌髀之力,有莫之与为美者也。

女亦然,曼衍而富有之。

富有之而从俗俗,邪之也。

不富有之而富有之,亦一若是而已矣。

有不知而知之动,目当其视,耳当其听,心当其得,口当其应,形於其宜,蓄於其勇。

蓄于其勇,蓄于其朴,蓄于其容。

与物相刚,与物相推。

与物相整,与物相穷。

与物无竞。

与物相反。

篇二:《庄子问棘门者》庄子见棘门者,曰:“何以出?”门者曰:“夫子欲何之?”庄子曰:“翱翔乎无穷者,逍遥於无涯者,临不穷者,道莫之能废也,出此门者以是夫。

”门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曰:“朝闻道,与逆俗宜矣。

朝闻道者,免乎贫,识於荒兮。

此之谓以道召贤。

”门者曰:“敢问贤者之道?”庄子曰:“一举无成,一息若舍,丧忠而取灵,失险而得生,唯贤者能之。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与物有宜也。

知可止而不行者,周也。

知宜进而不至者,达也。

知止而后有成者,黄也。

孰贤於黄?行道者昌。

”门者曰:“汝知之矣,问之者也。

”适其所不知,若而又问之,似恶有以言之。

众取笑而笑之。

不问则不问,问则固问。

庄子入,见内人,将以告语之,顾而见其牛白其首。

入白者闻之,曰:“夫子月晦则昼往。

庖人将夜住,则入告夫人曰;‘子寿,祝也。

’内人将半夜尽,无了者,则入告小子曰:‘吾主欲以晦待月乎?将事大宾乎?月晦而昼往,无是处也。

’”庄子曰:“丘也蛮矣,夫子悟乎哉?”。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

中考真题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富贵不能淫考点1实词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词1分)1. (2020河南,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2. (2020通辽,4分)(1)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___________ (2)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3)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 (4)遂.自投汨罗以死 ____________3. (2020滨州)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实是.欲界之仙都B.富贵不能淫.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C.让之死固.忠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及.观斩衣三跃及.鲁肃过寻阳考点2 虚词(2020滨州)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怒而.诸侯惧溪深而.鱼肥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C.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D.观其.漆身吞炭其.真无马邪?考点3断句(2020滨州)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2分)谆谆然而告之曰考点4句子翻译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2分)1. (2020河南,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关键词:怒、惧)2. (2020滨州,4分)(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关键词:由、道)(2)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关键词:以、待、报)3. (2020通辽,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关键词:怒、惧)(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关键词:者、与)考点5文意理解1. (2020滨州)甲乙两文都是议论性文章,观点鲜明,破中有立。

孟子首先批驳了无原则顺从的(1)“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方孝孺认为,“国士”即(2)“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比较阅读1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1  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下学期金牌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1 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妻妾之奉.()【答案】①祸患,灾难②同“辨”,辨别③侍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答案】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得兼:同时获得。

取:选取。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 《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 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 五日,李生故寻王生, 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之, 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 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 莫逾自厌, 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 (2)不逾.矩( ) (3)王生不说.( ) (4)王生惊觉,谢 .曰(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悉能志.之B .居.五日C .而君变色以.去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不异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繁华,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史记屈原列传》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史记屈原列传》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鱼我所欲也》《史记屈原列传》(2019遂宁)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14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

②察察:洁白的样子。

③汶汶:浑浊的样子。

④皓皓:莹洁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3)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4)遂.自投汩罗以死________________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知识要点梳理: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二、文体:议论文三、阅读理解: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

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

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高贵品质。

4.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

(2分)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蹴尔而与之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嗜④其弟子谏曰其2.翻译句子­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三)【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乃令出裘发粟裘: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意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断子之手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或以钱币乞之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投诸渤海之尾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五)[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扞(hàn):保卫。

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天祥泫然出涕涕: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分)答:①富贵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六)[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

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

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4分)(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2分)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

(2分)(七)[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

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

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分)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八)【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