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大分流阅读
制度经济学
内容简介
《制度经济学》全书共分为11章,第1章介绍观点,第2章介绍方法,第3章介绍魁奈,第4章介绍休谟与皮亚 斯,第5章介绍亚当·斯密,第6章介绍边沁与布莱克斯顿,第7章介绍马尔萨斯,第8章介绍效率和稀缺性,第9 章介绍未来性,第10章介绍合理的价值,第11章介绍共产主义、法西斯和资本主义。作者是在对以往经济学家进 行评价的基础上来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的。
感谢观看
在康芒斯看来,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目的与结果总是对个人有益,因为正是集体行动在人与人之间建立 起权利、义务,以及没有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集体行动要求个人去实行、避免和克制;集体行动产生安全、 服从和自由;集体行动的运行规则和统治权是贯穿一切经济行为的共同原则;集体行动还通过它的帮助、强制或 阻止来决定一个人能或不能、必须或不必、可以或不可以做什么事情。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制度,正是通过集 体行动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来决定什么是合理的。因此,集体行动的意义就在于为经济生活中个人的行 为建立一个行为规则,以指导和约束变化无常的个人行为,从而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的利益。而这个为经济生活 中个人的行为建立行为规则的最重要的集体行动,在康芒斯看来,就是法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背景
康芒斯编写《制度经济学》一书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许 多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尖锐,以往的经济学已经无法对当时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派来重新阐释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于是制度经济学应运而生了。康芒斯正是在《制度经济 学》中通过研究经济学说史来阐明自己的理论的。
《制度经济学》具有经济学说史的色彩。该书效仿自然科学教科书。书中所列的每一种观念都追溯到它的创 始人,然后陈述这种观念的逐步修正和变化,并且将各种观念早期的双重的或三重的意义分开,直到使每种观念 作为单一的意义和理想中的政治经济科学里的其他观念结合起来为止,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制度经济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制度经济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这个学科中,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不同的制度安排,探讨其对资源配置、市场运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关于制度经济学的真题,以及对它们的答案解析。
1. 什么是市场制度?并简要介绍市场制度的基本要素。
答案解析:市场制度是一种基于私人财产权和自由交易的经济组织形式。
其基本要素包括:(1) 私人财产权:指个体对财产的拥有和支配权。
私人财产权不仅使得个体可以将其资产投入市场活动中,也使得个体可以享受到其资产所带来的权益。
(2) 自由交易:指个体在市场上自由地进行交换行为,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或限制。
个体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资源状况,自由选择进入和退出市场,以及自由参与各类交易活动。
2. 制度经济学为什么关注制度的效率问题?并简要介绍制度效率的概念。
答案解析: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的效率问题是因为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资源配置、市场运行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或存在问题,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降低经济的效率。
制度效率是指制度安排在资料配置和福利分配方面的优劣程度。
一个制度安排可以被称为制度效率较高,如果相对于其他可能的制度安排,它能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和福利分配。
3. 描述并比较主要的市场失灵情况,并介绍针对这些市场失灵的制度修正措施。
答案解析: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运行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原因,使市场无法有效运行的情况。
主要的市场失灵情况包括:(1) 信息不对称:当买卖双方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拥有不同的信息,导致市场不能有效传递和利用信息,进而影响资源配置。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可以采取强制公开信息、建立监管机构等制度修正措施。
(2) 外部性:指一方的经济活动会对其他相关方产生非市场上可交易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使市场中产生溢出效应或溢出成本,影响市场均衡。
第3章--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
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 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 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五)制度变迁理论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 和实行。
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 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 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 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展 王雅莉:公共规制经济学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Regulation”一词在我国有两种 译法,一为规制,一为管制。在经济法 领域,一般翻译为规制,在经济学领域, 一般用“管制”。
(一)管制含义
国内经济法学文献一般使用规制而不是 管制的基本理由是:管制很容易使人联 想到统制经济和命令经济形式,因为管 制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限制”的含义, 而规制所强调的是通过实施法律和规章 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是对市场主体的限制性的控制。
(四)协议经济学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具有下列条件才能 产生完备合同:“第一,合同条款的影响与作 用不存在外部性;第二,每一合同当事人都拥 有对其选择的对象与结果的完全信息;第三, 不存在垄断现象;第四,合同运作过程中的交 易成本为零。”
完备合同的条款“可以严格履行而不是选择履 行的”。
(五)制度变迁理论
私人产权、货币、合同、习惯、伦理、 道德和意识形态就是这些制度安排中的 几个例子。
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 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 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 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
(五)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经济学》》课件
2
原因和影响
分析制度变迁的驱动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关系
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制度失效与重建
1 原因和表现
揭示制度失效的根源和 具体表现。
2 必要性和途径
探索制度重建的必要性 和可行路径。
3 实践案例和启示
通过案例介绍制度重建 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经济学
全球化概念和影响
审视全球化对经济体系的全 面影响。
应对策略
分析制度经济学对全球化的 应对策略。
制度创新和趋势
展望全球化背景下制度创新 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五、结语
意义和价值
阐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 的重要性和价值。
贡献和局限
探讨制度论的贡献和所面临的 局限。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 向和趋势。
注
本PPT课件适合初学者阅读和学习,是学习《制度经济学》的入门教程,涵 盖了制度的各个方面。
《制度经济学》PPT课件
这份《制度经济学》PPT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分类,以 及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一、介绍制度经济学
定义
探讨经济行为背后的制度 安排和规范。
概念和分类
理解制度的不同层面和类 型。
作用
分析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 响和塑造。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1
概念和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制度变迁的含义和不同形式。
制度经济学大分流阅读概要
三、书评
新问题,新诠释
《大分流》一书中,作者一反比较经济史著作的惯常设问方式, 不是质疑为何中国的江南没有如英格兰那样来一场工业革命,而是 追问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的江南?对于已经习惯以西欧为
标准参照系来审视非欧世界的我们而言,作者这一逆向反问给人以
极大的震撼和冲击。类似的问题还有,促成中西大分流的关键因素 是什么?海外殖民到底给欧洲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东南亚没有成为中 国的新大陆?股份公司的优势何在?不一而足。 对这些问题,作者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化繁为简,给出的答案 令人拍案叫绝!
了实际意义,中西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l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只是 由于在欧洲核心区(英格兰)煤矿幸运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和海外殖民地的拓
展两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才将西欧推上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大分流”
的过程。
当西欧在世界范围开拓殖民地的同时,南亚和东南亚也出现了大 批中国移民。“去过那里的中国人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为中国沿海 变成新大陆为欧洲变成的样子。因为“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其臣民的海 外掠夺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他们与国内市场间没有一种稳定 的——更不必说有特权的——关系,在东南亚中国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缺 乏必要的保证。“由于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中国人在国外农村的定居 就始终像是为短期繁荣的开发活动建造的临时营地,没有成为(像新大陆 的种植园那样)发展中的社区的核心,这类社区能够以土地密集型输出品 回报国内那些为进一步移民提供资金的人。同是海外移民,在西欧海盗 被奉为民族英雄,封官晋爵,在中国却被视为弃民,得不到政府的有力 保护。 海外殖民给西欧带来的最大恩惠不是通常认为的资本原始积累、原 材料和产品市场,而是解除土地制约瓶颈的“生态缓解”。
第三部分: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 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2008年浙师大《制度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制度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制度2.正式制度3.非正式制度4.经济制度5.非经济制度6.显形制度7.隐形制度8.名义制度9.实际制度10.新制度经济学二、简答1.试举例说明制度的三种基本功能。
2.如何理解制度的社会整合作用?3.新制度经济学“新”在何处?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理性为自然立法”与“经济解释”间的思想分歧?你认为经济学的出路何在?2.试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及各自的内容。
四、案例分析题1.案例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思考:1.警察人数与偷盗率之间有何关系?2.我们的心理边界:供养多少警察?3.我们的承受能力:供养多少警察?4.一个延伸的问题:破草帽与大盖帽?5.制度确定的权利边界及其执行的费用之间的关系如何?第2章交易成本理论一、名词解释1.交易2.交易费用3.外生交易费用4.内生交易费用5.事前交易费用6.事后交易费用7.公共产权8.道德风险9.团队生产10.溢出成本二、简答(5×8分=40分)1.简要说明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机会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理解交易成本的产生?3.为什么说公共产权、委托代理制度会带来高的交易成本?4.如何防范团队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5.用交易成本理论如何理解企业边界的划定?6.用交易成本理论如何理解市场、民主、独裁存在的价值?7.用交易成本理论如何理解国家的形成?三、论述题(20分)试述科斯定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经济学理论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20分)1.案例1A 案例-Service Arizona Program全天候、全天时网上车辆更新登记传统登记成本:6.6美元/辆网上登记成本:1.6美元/辆网络营销商佣金:交易额的20%(约4美元)B 电子政府节省的交易费用(1)降低政府采购与库存费用;(2)提高效率,降低政府行政费用;(3)增加行政程序的透明度,节省交易费用;(4)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服务空间。
新制度经济学1——12章PPT资料45页
8
管制(regulation) 的含义
• S.Breyer: 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 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努力 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 策。
• D.F.Spulber: 管制是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 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 企业和消费者的供求决策的一般规则或 特殊行为。
• 1970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因在大型电脑硬件、应用软件和操作系 统三大领域包打天下而被控垄断,官司 整整打了12年;
• 1982年,原贝尔系统(AT&T)被肢解。
2001/12/01
新制度经济学引论:第12章
12
美国政府的管制部门
• 1887:州际商业委员会 • 1913:联邦储备系统主管委员会 • 1931: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 1934:联邦通讯委员会、证券与交易委员会 • 1938:民用航空委员会 • 1948:联邦航空管理局 • 1970:环境保护署、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邮
2001/12/01
新制度经济学引论:第12章
9
管制:反托拉斯法
• 1890 年 美 国 国 会 通 过 谢 尔 曼 反 托 拉 斯 法 ( Sherman Antitrust Act)
– 禁止企业以托拉斯的形式联合起来施行贸易限制; – 禁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和垄断企图。
• 美国国会后来又先后通过了克莱顿法(Clayton Act)、 罗宾逊―帕特曼法(Robinson-Patman Act) 等一系列反 垄断法规,禁止有可能形成垄断的兼并和收购行为, 禁止使用价格歧视手段挤垮竞争对手,禁止不公平的 竞争方法或欺诈性行为。
• 定义:
– 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买家(卖家)? – 市场竞争的缺乏?
制度经济学真题答案及解析
制度经济学真题答案及解析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一道典型的制度经济学真题进行答案分析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知识。
问题描述:某国政府采取了一项措施,要求大型企业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内原材料,以支持本国产业发展。
请分析这一政策对经济产出、效率和福利的影响。
解析:这道题属于制度经济学中的贸易制度问题。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1. 经济产出:政府要求大型企业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内原材料,这将会提高国内原材料的需求量,从而刺激原材料生产相关的产业链的发展。
大量的原材料需求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推动经济产出的增加。
例如,在政策实施后,国内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产量会得到有效提升。
2. 效率:然而,政府规定大型企业必须购买国内原材料,也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由于政府强制要求企业购买特定原材料,企业可能无法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和成本来选择更具经济效益的原材料来源。
这可能导致企业支付了更高的成本,而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3. 福利:政府推出购买国内原材料的政策旨在支持本国产业发展,但也可能对消费者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强制大型企业购买国内原材料可能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进而向消费者转嫁这一成本,使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
这将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降低其福利水平。
同时,如果国内原材料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也将享受较低的产品质量。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值得分析。
例如,政府的这一政策对本国产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自主发展,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
然而,如果国内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不能与国外竞争相匹配,可能会导致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取得竞争优势,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总结:综上所述,政府要求大型企业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内原材料,对经济产出、效率和福利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的阅读材料(doc 7页)
制度经济学的阅读材料(doc 7页)制度经济学阅读材料1、周其仁给学生开列的书单必读教材Furubotn G. Eirik and Rudolf Richter. 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读物Pranab Bardhan, 1991.”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Theory: A Brief Critical Assessment.” J of World Development.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Milton Friedma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张五常,1990。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Coase, R.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of Law and Economics, V.17, N. 2(Oct. 1974).周其仁,1996.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Property RightsAlchian, A.A. “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 张五常:《卖橘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学科。
它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演变、创新和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包括法律、规章等成文规则,后者包括文化、习惯、道德等非成文规则。
2. 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制度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变化、资源条件等。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3. 制度的效率与经济增长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4. 制度的竞争与国际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竞争力和差异会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创新能力。
三、制度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1.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度经济学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黄少安版《制度经济学》学习辅导资料
黄少安版《制度经济学》学习辅导资料目录第二章制度经济学概论………………………………………第三章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第四章制度起源理论…………………………………………第五章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第六章制度变迁理论…………………………………………第七章企业理论………………………………………………第八章制度与经济增长…………………………………………第九章国家理论…………………………………………………备注:1,复习重点: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2,本辅导资料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的缺位不是基于重要性与否的判断,只是基于教学的侧重点. 3,思考题答案提示只是为了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
,4,辅导内容的设置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教学及考试的体现。
第二章制度经济学概论第一节制度和制度经济学(三)制度的基本功能五大功能1、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明确预期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减少不确定性、形成合理的预期非常重要,不管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如此。
只要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或者人为作出规定,形成一种制度,那么人们对于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形成明确的预期。
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对于人们形成明确的预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减少机会主义和促进合作人们有的时候会选择与别人合作,但同时有时候也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
促进合作、避免行为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成为人们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制度对于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从而促进合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可能常常能够达成,但要确保一个匿名社会中大家形成合作,则制度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制度常常能为当事人的合作提供条件或者提供保障,制度所提供的规则常常限制人们的选择范围,从而达到限制人们机会主义倾向的目的,促进人们的合作。
3、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具有抑制机会主义的功能,因而制度也同时具有了减少交易费用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合同法律制度的存在为大量的交易制定了清晰的规则,这也为当事人之间减少了许多不确定性,同时与此相关的担保制度以及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执行的保障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得交易成本被降低.4、外部性内部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外部性是这样一种现象,在现有制度或规则下产生了新的利益或损害,而现有制度却不能明确界定这些利益或损害。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命令
返回
与陌生人交往时,人们通常需要有别于爱 和团结的动力。 当小群体的团结模式被按照社会主义信条 转用于社会时,这一点就变得明显起来。 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口号下允诺的 共同分享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偷懒和由 此而来的低生活水平。 强制和畏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人们为他 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虚伪 和偷懒盛行于一切人们能如此做而不受惩 罚的场合。
动力机制
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时人类行为 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是什么推动着个人 为他人利益而行动?
爱
命令
自我利益
爱
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 有益于他人。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宗族和朋友圈子 一类小群体中有效地起作用。它应获得社会承认 并经常通过声誉来得到报偿。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小群体中有效的起作用是因 为,在小群体中,个人对他人有较好的理解,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也因个人彼此的深入理解而 变得温和。
两种社会秩序
人类的行为,从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 来规范: 1.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 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 织秩序或计划秩序) 2.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 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 非计划秩序)
自发的有序化在自然界中司空 见惯。例如,当你向肥皂水里吹气 时,分子会自行排列成一个气泡, 这是一种可预见的安排。 许多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当 人们来到海滩时,他们往往会均等 地分知识的功能。太平洋某些礁脉区 域的鱼在一年的某些时期是有毒的。但那里的岛民并不 向人们传谕这种很难解的知识,而是简单地宣布,在那 段时期内捕捞那种鱼是犯忌讳的。
在犹太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中,猪肉已被长期附上 类似的禁忌,因为中东地区的猪常常沾染上旋毛虫。 这样的禁忌节省了人们了解禁令理由或理解何以某种 情况对他们有害的麻烦。其目的是获得无反应的服从。 当然,这在许多时候可能抑制共同体的适应能力,并成 为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障碍。
石河子大学《新制度经济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制度变迁:2.路径依赖:3.科斯定理:4.不完全契约:5.制度环境: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2.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制度产生和变迁的根本原因。
()3.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4.路径依赖意味着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就永远无法改变。
()石河子大学《新制度经济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5.科斯定理强调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契约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完全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7.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但制度变迁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制度环境。
()8.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伴随着利益集团的博弈和妥协。
()9.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被视为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合理配置。
()10.威廉姆森提出了“治理结构”的概念,用于分析不同交易类型下的契约选择和制度安排。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制度的基本功能。
2.分析交易费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3.阐述产权清晰界定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方式。
4.论述制度变迁的动因及其过程。
四、案例分析(每题9分,共18分)案例一:某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官员腐败等问题,导致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投资者信心受挫,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请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该地区政府政策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二:某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然而,由于员工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
请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该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论述题(每题11分,共22分)1.论述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奢侈消费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各种物品的交流形成了欧洲如何进入东亚地区的链接。但在这里,奢侈
品的出现,反应了资本主义的诞生。
中国与欧洲在奢侈品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贵族人为了彰显个 人社会地位,通常都是以购买时尚奢侈品为基础,后来进化到了送仆 人贵重礼物,仆人侍从的衣着等来突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另外一种是 奢侈物品交换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东西方曾经有过数不清的相似之处,由于它们太相似,以至18世纪
的东西方看起来实际上是沿着相同道路前进的一个世界,而不是19世纪 以后表现出来的那样明显的分离。当然,这个世界并不是统一的,正相反, 它是多元的,没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经济中心,它的相似性表现在,一些 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如欧洲的英格兰,中国的江南和岭南,日本的畿内, 曾经各自独立地走上一条相似的道路,达到了大致相当的发展水平。在这 些相似因素中包括了人口、资本积累和技术对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 了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人口迁移、市场和制度,农产品市场,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还有引起争议的“内卷”与“勤劳革命”。
动力能源,又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和推广,然而当时西方的初始工业化
并不是说明当时的人们的创新驱动,而是当时的形式促成。
当时欧洲跟亚洲的发展虽然因地理位置而有着一些区别,但总体 上表现则是相似的。 可以说: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根本的 内生优势,就现代的“西风压倒东风”,这一说法完全不存在。当然 也因为东、西方拥有了不同的一些因素,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等发生变
第三部分: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 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随着林地变成耕地,燃料短缺在欧洲、中国和日本的最发达地区都成为一个 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尽管土地修治的只是不断增进,到19世纪初,欧洲(包括英格兰) 耕作最为集约的土地中还是有一些面临严重的衰竭。
中国和欧洲在生态及经济问题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一些重要差异。 欧洲几乎没有机会在它自己境内扩大其衣物纤维和木材的供给,在其相对来 说非集约的农业和有限的劳动供给条件下,或许甚至没有机会以能够与19世 纪的人口增长相匹配的速度扩大它的食品供给。中国和日本更多的是通过劳 动密集以及国内贸易等手段在国内满足这些需求。
像在第一部分中一样,作者再一次告诉我们,在这 些领域中西方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一些看起来是西方独 有的东西实际在东方也存在;一些看起来是西方独有的
东西只不过是西方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在东方也有独特
的适合于东方环境的东西;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西方独有 的东西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优越,至少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优越,甚至有可能更为“落 后”。
化才导致后面东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和共同制约
到此为此,我们可以发现,西欧最发达地区远非独一无二的,它们看来 与亚欧大陆其他人口密集的核心区域有着共同的重要经济特征,商业 化,商品,土地和劳动的相互修正,市场驱动的发展,家庭根据经济 趋势对其生育和劳动力配置的调整。 可以说: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根本的内生优 势,就现代的“西风压倒东风”,这一说法完全不存在。当然也因为 东、西方拥有了不同的一些因素,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等发生变化才导 致后面东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认真阅读这些相似性的分析,会发现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仅 是相似,在很多方面,作者实际认为,东方多多少少要优于西方。 惟一的例外是英国煤矿有着幸运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状况,既使英格
兰获得了充足的动力能源,又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和推广。
然而也有稍微的差别,就当时东西方都出现的煤炭的问题而言。 在地理环境上: 英国挖煤煤窑出现的水多,要抽水,但是蒸汽机的发明使得这些活简单起 来。而东方的煤窑则是煤窑偏干易燃,这个问题的解决跟西方有着显著性的差 别。 经济发展上: 由于英国煤矿有着幸运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状况,既使英格兰获得了充足的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继续论证东西方的相似之处,只 是从人类的必要生活消费转向了奢侈品消费,从基本的生 产活动转向了习俗、时尚和文化,从市场转向了制度,从 看不见的手转向了看得见的手。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 这一部分内容中,东西方的不同之处开始增多,如欧洲和 亚洲的企业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及国 家制度等,东西方之间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
【 美 】 彭 慕 兰 著
欧 洲 、 中 国 及 现 代 世 界 经 济 的 发 展
大 分 流
任蕾 陈迎炜 赵程 杨敏超 唐回凤
目录
二、内容
一、简介
三、书评
二、内容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 到新经济?
第一部分:无 数惊异的相似 之处
第三部分: 超出斯密 和马尔萨 斯之外
第一部分: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第三部分的前部分,作者继续阐述东西方的相似之处, 只是由优势分析转到了劣势分析:它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 了共同的制约。在原始工业化和工业化前期,西欧和东亚
的核心区都面临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的生态紧
由于它们太相似,以至18世纪的东西方看起来实际上是沿着相同道路前进 的一个世界,而不是19世纪以后表现出来的那样明显的分离。当然,这个世 界并不是统一的,正相反,它是多元的,没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经济中心, 它的相似性表现在,一些主要的经济核心区。
第二部分:“从新风气到新经济?消费、投 资和资本主义”
欧洲领先于亚洲?人口—资本积累和技Leabharlann 对欧洲发 展的解释
农业、运输和牲畜资本 寿命更长?生活更好? 出生率 积累? 技术又如何?
第一部分: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
欧洲和亚洲的市场经济
中国和西欧的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劳动体系 迁移、市场和制度 农产品市场 农村工业和副业活动 中国和欧洲的家庭劳动:内卷与勤劳革命 第一部分的结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多重核心 和共同制约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