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培养方案(再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专业代码:070502

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定位

专业性质:理学,非师范类

专业层次:本科

招生规模:每年招收新生50名,全日制在校学生200名

建设目标:坚持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真正体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特色,并通过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融合和互动,发挥地域优势和交叉学科优势,使本专业成为在我省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适应云南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及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建设需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或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矿山资源技术管理与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能力、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质量规格

1、素质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分析和理解学习、

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要求

(1)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资源利用与评价、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以及资源开发的技术与行政的科学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应用现代技术方法进行资源环境调查和管理研究。

(3)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技术开发能力。

(5)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撰写科学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知识结构要求

(1)系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律与法规。

(3)具有必要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五、学制、学分、学时、学位

标准学制:4年制

弹性学制:3—6年

最低毕业学分:165学分

学时:2908学时

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65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并符合玉溪师范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1、课程体系与学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25门50学分,选修4门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9门30学分)、专业课程(必修13门42学分,选修21门35学分)三类课程构成。总教学时数为2960学时,总学分为165学分。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简表

2、课程设置与学时

(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共29门(必修25门50学分,选修4门8学分),864学时,58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Ⅰ-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通话,大学语文,实用写作,大学体育Ⅰ-Ⅳ,大学英语听说Ⅰ-Ⅳ,大学英语读写Ⅰ-Ⅳ,国防教育(含军训),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三生教育等。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养教育类课程、科学素养教育类课程、综合素质教育类课程,在第3~6学期选修,每学期选修一门2学分的课程,每周 2~3学时,选修4门共8学分。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共9门,30学分,694学时。包括地球科学导论、地质学、地貌学、水资源与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等。

(3)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共13门,42学分,720学时。包括环境科学概论测量与地图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遥感原理与方法、环境生态学、第四纪环境地质学、灾害学、资源与环境价值

评价理论与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共13门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由专业选修课程和拓展选修课程组成,共20门,35学分,630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1门,32学分,270学时)包括矿产资源管理方向:矿产地质及勘探、矿产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经济学、采矿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环境地质方向: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评估)。拓展选修课程(9门,24学分,360学时)。

(4)学士学位课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为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地球科学导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共11门课程。

(5)专业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地球科学导论、地质学、地貌学、水资源与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共9门课程。

七、专业主干课程(学位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地质学(Geology)

学分:4 学时:72 讲课学时:62 实践学时:10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了解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内容包括:地壳、矿物、岩石的概述;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火山与地震;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发展简史;矿产资源;人类与地质环境等。

选课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教材名称:地质学基础,宋青春,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地质学概论》夏邦栋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地质学》苏文才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地貌学(Physiognom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认识各种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演化过程、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自然地理研究奠定必要的地貌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内营力形成的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各种外营力:重力、流水、喀斯特、风沙、冰川及海岸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地貌学基本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