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31f28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7.png)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地理学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就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知识体系;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决策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4.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设置1.地理学基础课程:地理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气候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3.实践课程:地理实习、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与发展、生态旅游、农村与农业地理、都市流域与城市发展等。
三、实践教学1.地理实习:通过地理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
4.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实习:每年安排一次地理实习,组织学生到地理学相关领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问题。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035fe6941ea76e59fa041d.png)
4、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与决策、口头与文字表达、较 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管理学、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概论、资源 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生态环境规划等。
0
0
0
0 504 21.4%
专业基础必修课
0 64 176 128 80 0
0
0 448 19.0%
必修 专业方向必修课
0
0
0 64 64 144 96 0 368 15.6%
课程 师范教育必修课
0
0
0
0
0
0
0
0
0 0.0%
校企共建必修课
0
0
0
0
0
0
0
0
0 0.0%
学 必修课总学时 400 408 416 320 144 144 96 0 1928 81.7%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大学英语(1) College English(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and 6017000001 1 3 48 32 16
Fundamentals of Law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A Concise Outline of Chinese 6017000002 2 2 32 32
Modern History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 技术等知识,能在政府 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与应用的高素质 复合型专门人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813551f7ec4afe04a1df66.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环境评测与保护,培养品行优良,数理基础扎实,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熟悉3S技术运用,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训练,学业特长鲜明、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型优秀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依托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协同育人和文化育人,本专业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1、身心健康、品行兼优、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勇于创新精神;2、具备雄厚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发展现状、理论前沿与专业应用前景;3、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处理技术,熟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常规和最新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定量研究方法;4、了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范畴与工作内容,熟练掌握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地理信息技术,了解环境污染机理,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与法规;5、具有国际视野,接受良好的基础和专业英语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6、熟知野外调查、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信息寻获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掌握科研项目建议书及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毕业总学分:150分;副修:35;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一)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学(二)专业代码:070502(三)专业定位:基础型(四)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突出学科基础、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主要体现两个专业特色方向(资源利用与数字化管理、环境质量评测与保护)。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培养方案再定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培养方案再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fa187b0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6.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学科门类:理学二、专业定位专业性质:理学,非师范类专业层次:本科招生规模:每年招收新生50名,全日制在校学生200名建设目的:坚持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真正体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特色,并通过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融合和互动,发挥地区优势和交叉学科优势,使本专业成为在我省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适应云南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及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建设需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专业培养目的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可以纯熟运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或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矿山资源技术管理与矿产资源行政管理能力、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质量规格1、素质规定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分析和理解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学会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对的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规定(1)初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资源运用与评价、环境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以及资源开发的技术与行政的科学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1a178cb52acfc788ebc96f.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有能力、有责任、有执着的信念、本领过硬、品德优良,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地理科学、地理信息技术、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实践。
其中,地理科学是学科基础,需要认真学习,扎实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是重要手段,需要融会贯通并能实际应用和研发;国土资源及环境保护是主攻方向,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实习实训。
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适宜到国土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学科开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而且可以继续攻读地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基本要求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艰苦求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劳动。
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本专业学生应在学习地理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土地开发与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测量、土地估价与交易、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等的技能训练,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与途径,并经过必要的实习实训锻炼,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和遥感图像处理的能力、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本科)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d52352d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e.png)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胜任中学、中等学校地理教育工作,以及在科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地理、环境、资源、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管理与开发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专业知识方面①系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受到良好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的训练。
②教育学、中学地理教学、心理学与行为学等的基本知识。
③计算机和多媒体基本知识,专业外语基本知识,社会文化知识。
(3)能力培养方面①地理学科基本技能:地理实验能力、野外考察能力、专业调研能力、现代地理技术应用能力、地理科研能力。
②地理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板图板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学生及分析教材的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
(4)体育方面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挑战与挫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二、学制及学位授予学制:四年学位授予类型:理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第二课堂学分符合学校要求三、学分要求:151.5 学分(151.5Credits)第二课堂学分符合学校要求四、学分学时结构。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bfb4a6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1.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特征、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综合调查、研究和管理的能力,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区域规划等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1. 自然地理学基础•自然地理学概论•地貌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2. 资源环境科学•土地资源学•水资源学•能源资源学•矿产资源学•生物资源学3. 环境保护与管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法与政策4. 区域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与管理•乡村规划与建设5.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数字地图与遥感技术•地球空间信息与位置服务•地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应用6. 海洋地理与资源开发•海洋地理学•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灾害与风险管理•海洋与沿海经济发展7.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实践•实地考察与调查实习•实验室科技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专题论文写作与答辩•实习报告与总结总结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包括自然地理学基础、资源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管理、区域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海洋地理与资源开发以及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实践等多个模块。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地理学知识和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6e62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f.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方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培养该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统计方法等分析工具,具备较高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基本要求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和资源环境学科相关知识;2.熟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地理调查和实地调查;4.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论文撰写;5.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3.具备较强的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能力;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5.具备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该专业设置了以下课程:1.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防治等内容;2.资源环境学原理:主要介绍资源的形成与利用、环境的质量评价和环境保护等内容;3.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理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技术;4.遥感技术:主要介绍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方法,以及遥感数据在资源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环境科学导论: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内容;6.自然地理调查与实验:主要介绍地理调查和实地实验的方法和技术;7.环境规划与管理:主要介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8.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方法: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pdf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pdf](https://img.taocdn.com/s3/m/dcfcfd6a5901020207409c8d.png)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掌握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具备通过野外综合考察、实验分析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地理数据的能力;能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定量分析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和开展野外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能够在教学科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环境保护、全球变化、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应用及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经世致用人才。
二、培养规格1.学制与学位1)修业年限:3-6年2)毕业标准:学生需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各类课程合格,修满160学分,且其他条件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条件,方可毕业。
3)授予学位:理学学士2.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的品行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的职业素质,具有追求真理、严谨细致、不断探索的科学素质。
3.能力要求1)学习、跟踪、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最新理论、技能及行业发展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资源、环境的科学资料、数据、图件进行调查、收集、处理、制图、编辑、评价、管理的能力。
3)具有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相关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定量研究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调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61b257e45c3b3567ec8b2e.png)
( 7) 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 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 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
在教育部 2012 年颁行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中,地理科学属于理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其下分别设置地理科 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注: 可 授 理 学 或 管 理 学 学 士 学 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注: 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 位) 、地理信息科学 4 个专业。
图 1 课程体系 ( 1) 三大平台课程。 三大平台课程为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平台课程、学科平台 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公共平台课程的解释权在学校,需要学 校根据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构想加以规划设计,作为系部只能 暂时按原有规定课程罗列。学科平台课程着眼于夯实学生的学 科理论和方法基础。专业平台课程依据各专业的定位与特点设 置课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是立足于学科平台,面向自 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管理,设置国土资源整冶、土地评价、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 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的课程。 ( 2) 两个个专业方向模块。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针对专业主要研究 和应用方向设置,包括环境监测评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 1 培养目标 面向武陵山区,辐射全国广大基层,培养具有自然地理与 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 门从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环境监测评价、环境工程等方 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2 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领域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 验的基本训练,掌握独立工作和解决 一 般 实 际 问 题 的 基 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 原则,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具有科学 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 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 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 到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 和鉴赏力。 ( 2) 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初步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 技术、测试方法和分析技术; 初步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与 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0242e9aed630b1c58eeb583.png)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专业代码:070502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二、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环境评价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2.能力(1)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和地信技术的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制图、识图的能力;(2)具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技能,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3)具备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
(4)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3.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学科领域及专业主干课程学科领域:地理学、环境学专业主干课程:地图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第二课堂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地质学野外实习、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English Course
体育 4
Physical Education
高等数学(三) 7
Advanced Mathematics (Ⅲ)
大学语文
2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288 288
考试 4
136
136
136
136
128 128
考试 1 考试 3
36 36
考试 2
3、知识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具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国土资源管理进行宏观分析研究能力和中观规划设计技 能,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等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查询及应用现代技 术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地图辨识、测量、GIS、计算机绘图等相关工具方法; 掌握课题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收集、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和报告的能力;掌握规 划设计方案比选、成果制作规范、成果汇报和报批程序等实操步骤;具备应用本专业知 识进行实践应用和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能力。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附表一)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 九、辅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三)
附表一:
项目 周
学年 学期
教学时间安排表
教学
入军 生社 毕 毕 机 假 共
学事 产会 业 业 上考
教教 实实 论 教 课试
育育 习践 文 育 动 期 计
第一学期
14
2
3
一
第二学期
18
2
1
4
24
7
27
第三学期
18
2
二
第四学期
18
2
1
4
25
7
27
第五学期
18
2
三
第六学期
18
2
1
4
25
7
27
第七学期
14
2
四
第八学期
4
1
4
25
6
10
2
18
总计
118 14
3
10 10
2
4
37 198
注:第七学期实习共 8-9 周,其中有 4-5 周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与第七学期 4 周实习连续进行。
附表二:
形势与政策教育
Current Situation and
2
Policy
32 28
4
考试 2 2
56 28 28
考试 2 4
72 36 36
考试
34
48 36
12
考试
48 36
12
考试
32 32
96 54
42
考试
63
1周 1周
1周
2015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类 别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 学 分
学时分配
总学 理论 课内 课外 时 学时 实践 实践
考 核 方 式
一
各学期学分/课内周学时 备注
二三四五六七八
大学英语① 16
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
Online Self-taught College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土地与水资源等国土资源利用、保护管理
的实际需要,具备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环境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能在国土、环保、水利、农业等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环境评价与 规划,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综合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具有积极、健康的人际 交往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三、授予学位 按教学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条件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学制:4 年;毕业总学分:152;课内总学时:2609。 必修课:101 学分,其中 公共必修课:55 学分,占总学分 36.18 %; 专业必修课:46 学分,占总学分 30.26 %。 选修课:51 学分,其中 专业限选课:26 学分,占总学分 17.11 %; 专业任选课:15 学分,占总学分 9.87 %; 公共选修课:10 学分,占总学分 6.58 %
6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入学教育 0
Entrance Education
军事理论 2
Military Theory
军事技能训练 1
Military Training
创业与就业教育 Enterpreneurship & Employment 2 Education
六、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工作技能,本专业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
实习、生产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大 二(2)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大三(2)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等。第七学期有四周生产实习, 安排学生到研究所、公司、事业单位等,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科学研究工作。第八学期 安排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查阅文件资料、拟定课题设计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毕业设计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五、专业核心课程、应用课程、创新课程、专业主要发展方向 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工程水文学、水土资
源生态学、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课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地籍管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评
价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估价。 创新课程: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实践。 主要发展方向:国土资源与管理。
3
Database
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②
共必 基 修 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3
础 课 and Basics of Law
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②
3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②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4 444444
2
2
2
2
2 121212 4 44
2
形成性评 价的一部 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②
2 The Outlined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计算机应用基础
Basics of Computer
2
Application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Basics & Appli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