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千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C.“鸡鸣见日升”是正面描写,意思是鸡一鸣就能看见太阳,极言塔的高峻。
D.诗歌后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天抱负。
14.“不畏浮云逃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常被后人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这句诗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13.C
14.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古诗词】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赏析
【古诗词】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赏析《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分享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和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诗文赏析(相见欢-登飞来峰)
文章原文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章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王荆文公诗笺注》卷 四十八。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 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 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 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 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 文章主旨:
•
主旨: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 理和无法排遣的苦闷,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故国之思,亡 国之恨。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 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 (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 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 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 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 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 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 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 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 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 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 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 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 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古诗登飞来峰赏析
古诗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一座以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为背景的风景名胜。
这座山峰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就以“古诗登飞来峰”为题,本文就对这首古诗进行一次赏析。
古诗登飞来峰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称道。
王之涣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诗作多以山水之间的景色为主题,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古诗登飞来峰的正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短的词句,勾勒出了壮丽壮观的山水景色,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
作者通过描绘白日西斜的景象,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峰顶之上,俯视整个山脉,欣赏大自然的辉煌壮观。
而“黄河入海流”一句,则将诗歌的视野拉至更远的地方。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流入辽阔的大海,寓意着自然循环和生命的延续。
作者将大自然的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联结,以此表达出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显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以个人之志,对人生追求的高度进行了描绘。
欲穷千里目,意味着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认知,而更上一层楼则表达对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古诗登飞来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人类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追求的理想与热情。
在诗歌形式上,古诗登飞来峰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字字平仄相对,韵律优美。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使得诗歌更加易于流传和记忆。
总的来说,古诗登飞来峰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佳作,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追求的思考。
王之涣以其才情横溢的笔触,将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如此逼真动人,使人们在欣赏诗作的同时也沉浸其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和慰藉。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结构《登飞来峰》整体结构属于七言绝句,共有四个体裁,并且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每个体裁都以"人"与自然景物的对比为主题,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意境的描绘1. 第一体裁:诗人以“孤云”、“寡鹤”作为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同时通过"云尽"、"山出"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第二体裁:诗人运用"犹自为劳"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行为进行对比。
通过描绘人在登峰过程中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3. 第三体裁:通过“冷松”、“白云”等描写,展现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能看到的美丽景色。
其中的"云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
4. 第四体裁:通过“西风”、“日暮”等描写,表达了登上峰顶后回首的情感。
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意在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
三、情感的表达1. 孤独与寂寞:诗中多次使用孤独和寂寞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2. 劳累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人登峰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种情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困境的反思。
3. 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诗人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4.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总之,《登飞来峰》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玡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及简析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词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不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古诗今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句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初中必背古诗文42《登飞来峰》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王安石朗诵:方明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解: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不朽的改革家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不朽的改革家——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在杭州西湖西畔,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灵隐寺,是神僧济公出家之地。
面对着灵隐寺,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名叫飞来峰。
此山峰洞穴众多,奇幻多变。
山上古树攀藤,怪石林立。
而又由于依傍着灵隐寺,山上遍布着五代以来的石窟造像,是我国古代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
自古以来,游览者不计其数。
公元1050年,一位年轻人慕名来到了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作了一首七绝——《登飞来峰》。
此位年轻人是谁?他就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列宁成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
登飞来峰时的王安石仅仅30岁,而立之年的他早已成家。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的任上刚好期满,要回江西临川故里。
临川在鄞县的西北,杭州在鄞县的西南,按道理,王安石经杭州回家是绕远了。
但他为什么要经过杭州呢?慕名而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美景美不胜收,在浙江为官三年,鄞县离杭州又不算远,怎能不去呢?于是王安石乘舟西行,来到杭州,游览完西湖美景,又到访灵隐寺。
一番游乐后,在香烟袅袅,钟声飘荡中走出灵隐寺时,一座大山横在眼前,它就是传说中的飞来峰。
远观此山,奇峻秀美,迥异之石像立于山峰各处,抬头仰望,一座高塔傲然耸立于云端之间,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寻塔吗?年轻的王安石定是被吸引了,信步之间,他走进了山林深处。
我们且不去揣想王安石登山的艰辛,攀塔时涔涔渗出的汗水。
这些,都不主要了,最重要的是,他在千寻塔的最高层吟诵出来的千古名篇——《登飞来峰》已经成为了我国灿如星河的古诗词中一颗耀眼的佳作。
佳作,的确是佳作。
二十八字的一首七绝,语言简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只要是读过此首诗的,都会产生欲罢不能之感。
现在,让我们细细地品,细细地品诗中语言和情感的魅力。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并不高,据说海拔只有209米,但却有千寻塔,怎么塔还比山要高呢?因为古时八尺为一寻,塔高八千尺可就是2600多米,比山高十倍还有余,能吗?不能,这是诗人在写作时采用的夸张的手法,目的在言塔之高。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第21课《登飞来峰》ppt课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小测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小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登临高处的感受。B.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历经千百次寻找之后,终于在高塔之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C.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D.此诗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听到
怕
因为
课堂小测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B
课堂小测
谢
谢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件
阐述
思想内涵
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内心的 平静与自由。
VS
内涵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思 想内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提醒 人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追 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价值取向
价值
赞美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
取向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 向,即赞美自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这种价值取 向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繁忙 的生活中要关注自然环境,珍惜生活,勇于追求自由 和内心的平静。同时,这种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保护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要的现实意义。
才能达到塔顶。
浮云
漂浮在空中的云彩,这 里比喻为遮挡视线的障
碍物。
最高层
这里指塔的最高处,也 是诗人的立足点。
句子翻 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概括
表现手法
01
02
03
象征
比喻
对比
意象分析
飞来峰
浮云 最高层
意境营造
雄浑壮丽
空灵超脱
豪情壮志
主题阐述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件
• 诗文简介 • 诗句解析 • 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 • 作品评价
作者介 绍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创作背景
总结词
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背景
详细描述
当时王安石30岁,初涉宦海,踌躇满志。他刚从浙江鄞县知县任上辞职回家,在故乡舒州(今安徽安庆境内)盘 桓。作为年轻的县太爷,他胸怀壮志,锐意进取,正准备赴京上书仁宗皇帝,请求变法改革。他登上了飞来峰,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
登飞来峰古诗原文解释
登飞来峰古诗原文解释《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和相关参考内容的解释。
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佞幄。
四支白鹭千寻雪,一片青螺万顷风。
捧觞绿藻长葱岸,横船问道邵平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释及参考内容: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佞幄。
这两句描述了景色婉约而悲凉的意境。
薄雾和浓云使天空昼夜无光,给人愁绪和沉闷感。
瑞脑和金兽分别指代龙和凤,在佞幄上消失,暗示着祥云和吉兽离去。
2. 四支白鹭千寻雪,一片青螺万顷风。
这两句以描绘江水和风光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美的壮丽景色。
白鹭翱翔于江上,像千寻飘落的雪花;螺蛳荡漾的江水中,波光粼粼,如同万顷风起之势。
3. 捧觞绿藻长葱岸,横船问道邵平津。
这两句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动。
捧觞指的是举杯祝酒,绿藻和长葱岸是指江水清澈绿藻丛生的景色。
横船是领航的船只,问道邵平津表示询问前方水道的情景。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
落木和长江滚滚符合秋天的景象,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替。
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万里悲秋是表达出长时间离乡客居所带来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百年多病指的是诗人的身体不适,独登台表示诗人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状态。
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描写诗人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艰难苦恨指的是诗人所承受的困苦和苦恼,繁霜鬓是对于衰老的隐喻。
潦倒和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失意和厌倦的状态。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和时光的思考。
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对于人死不可避免的现实的认知。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于力求保留真实自我的期望。
参考内容:- 《登飞来峰》是杜牧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之一,主要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和诗人的感慨。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赏析篇一:[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9.(2分)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B.有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巍峨高
耸的飞来峰后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峰顶的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愁苦呈现了峰峦秀丽却难以登临的主题。
诗中写道:“腾腾兀兀莽莽然,飞来山上千寻塔。
”这里的“飞来山”指的就是四
川省成都市青城山上的一座山峰。
山峰犹如一座云端中的塔楼,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飞来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杜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峰顶的自然景色。
他说:“百丈
峰头起朱楼,名宦遥看两相忧。
”峰顶上有一座朱门高楼,象征着高贵和荣耀。
然而,在这座楼里,名士却遥望着这座山,感到忧伤和苦闷。
这种景色和情感的对比,表达了文人士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最后,杜甫写到:“思往事悲故园,古来青鸟应有时。
”这里的“思往事悲故园”
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旧事的伤感。
而“古来青鸟应有时”则说明,在古代的传说中,翱翔于高山峻岭之间的青鸟早已存在。
这句话暗示了作为一位文人,杜甫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总的来说,《登飞来峰》是杜甫借用飞来峰的景色,通过描绘其高耸入云的壮
丽和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故乡、过往时光和命运的思考和追寻。
这首诗意境宽广,意境深邃,堪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登飞来峰》教案
知识点:1.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3.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
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二、作者及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登飞来峰》赏析/鉴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
Hale Waihona Puke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