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工难”和“就业难”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用工难”和“就业难”的调研报告

关于“用工难”和“就业难”的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另一方面,“用工难”的现象,却也成为一个越来越困扰企业、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本文立足日前社会反映强烈的企业用工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企业用工的现状和农村富余劳力就业情况

近几年,在我区劳动保障局备案的各类企业共2000多家,从业总人数4万多人。其中本地劳动力1.1万人,外来劳动力2.9万多人。本次调查的企业8家,涉及纺织服装、电子电器、精细化工、文具用品等主要用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4240人,其中女员工2730人,占65%,外来工2490人,占59%,主要来自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

不少镇(街道)干部和企业主反映,目前,大部分企业空岗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为严重。企业用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女工短缺。据了解,我区近60%企业需求女工,特别是纺织、服装等企业,女电平车工尤为短缺,全区仅纺织、服装

2

行业女工缺员估计多达20%左右。二是年青工人短缺。企业招工普遍要求年轻化,多数要求年龄在18-30岁之间,使40岁年龄段以上的劳动力难以再找到工作,造成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三是熟练工短缺。部分企业由于考虑成本等因素,只招收有工作经验的熟练工,大部分企业中师傅带工、新工培训不够完善,未建立订单式、定点培训等机制,以致一些行业、岗位出现用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四是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短缺。调查的8家企业4240名从业人员工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比例高达77.8%;高中、中专(中技)的占20.3%;大专以上的仅占1.9%。

在“用工难”的同时,却出现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全区现有农业人口100.44万人,农村劳动力50.08万人,其中富余劳力5.70万人,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有2万人,占富余劳动力的35%。当前近三分之二的富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

二、企业用工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省份劳动力流动呈现多极化趋势,近年来流入我区的外来工逐年减少。而我区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繁重。当前,

3

用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矛盾日见突出。

(一)员工工资待遇偏低。10年来,企业普通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维持在500-700元之间,员工的工资待遇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差距明显。这一工资水平与珠三角地区、江浙一带同等岗位、同等工作时间相比的工资差距较大。工资水平低成为企业招工难的关键因素。

(二)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只顾赚钱,工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法律法规对职工最长工作时间、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的相关规定得不到很好兑现。一是超时加班。相当部分企业以实行“计件付酬”的办法,这样表面上无侵犯用工权益,但员工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调查显示,工人经常要超时加班,每天普遍工作10小时以上。部分企业每月只有1-2天的休息日,甚至长期不安排休息日。二是用工不规范。企业同员工签劳动合同和办理缴纳社会保险费仅占在岗员工的小部分,且不少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与具体员工不对应,只按一定数量,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员工身上,造成大部分普通工人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都未能得到兑现。三是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多数企业以确保员工稳定为由,违犯

4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规定,实行压月发放工资,严重侵害员工的权益。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员工工资,扣员工押金,肆意扣压员工的身份证件等情况屡屡出现。

(三)用工环境缺乏吸引力。由于我区目前城市化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学习培训、工余文化娱乐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客观上使我区在引进外地工上没有优势,难以留住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尤其一些企业用工环境、管理水平、员工生活水准仍停留在10多年前的状况,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分布于乡村,周边缺乏公共娱乐、公园、购物等设施,治安环境差,使企业招工非常困难。

(四)企业招供方式落后。大多数企业在招工方面仍然采取简单落后的方法方式,招工效果极不理想。一是用人单位招聘手段落后。不少企业仍沿用“以老带新”、“以工带工”、厂门口张贴招工启事的形式招工,利用报刊、电视媒体发布招工信息和借助人才劳动力市场招工的很少,信息发布面窄,招聘效果较差。二是用工信息不畅通。由于用工信息硬件设施欠缺,宣传发动不到位等,劳动力供需双方沟通交流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待工者对用工信息的获取,在就业择业上存在较大盲目性。

5

(五)企业用工门槛偏高。企业用工要求与劳力供给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矛盾,企业用工的年龄、性别要求较为严格,用工量受企业生产季节性需求影响十分明显。一是企业对用工的年龄要求与富余劳动力年龄不相称。文化高、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人数量极少,年轻女工也不多。而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男工偏多则是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现状。二是用工季节性矛盾突出。我区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生产旺季和淡季用工需求悬殊,旺季用工量大,加上本地同行业无序竞争,加剧了旺季用工的矛盾。而淡季企业生产压缩,用工量小,多数企业没有支付固定工资留住闲置工人,造成员工流动性大,一旦旺季用工便难以补足缺口。

(六)用工观念和就业观念陈旧。多数农村待业青年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未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实际操作技能差。加上多数待业青年不愿意在本地务工,不愿意从事普通体力劳动,造成就业难度较大。另方面是本地企业不乐意使用本地工。由于本地工过高估计自身的工作能力,存有比外地工高人一等的意识,以及本地工对工资待遇要求偏高,又难以管理,企业对使用本地工持慎之又慎态度。

三、解决“用工难”和“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6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政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是解决“用工难”和“就业难”的关键。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列入党政班子议事日程,出台有效政策措施,逐步转变“用工难”和“就业难”的被动局面。二是探索建立长效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分管领导牵头,劳动保障、经贸、农业、公安、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交流劳动力资源信息,切实推动就业再就业工程和为企业招工提供便利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区、镇(街道)劳动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资源配备,强化管理和服务,强化对劳动部门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就业、用工观念。一是加强对劳动者就业观念教育。针对一部分待业青年存在“好吃懒做”、“等、靠、要”的思想状况,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学习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人才为家乡所用。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引导,增强法制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观念。解决“招工难”问题,企业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主动转变用工观念,善于为员工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