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
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
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
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中国人口分布和环境的关系
中国人口分布和环境的关系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人口分布和环境的关系展开探讨。
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区,而西部地区则相对人口稀少。
这种不均衡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所致。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人口集聚区。
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峻,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人口分布相对稀疏。
三、人口分布对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进程加剧环境压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这导致了城市用地的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短缺,农田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压力。
同时,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2. 东部地区资源过度开发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的出现。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西部地区地势高峻,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然而,由于资源的匮乏,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相对稀疏。
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好自身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制约中国的自然条件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例如,气候恶劣的西部地区由于缺乏生活资源,人口分布较为稀少;而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2. 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人口的流动。
例如,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则会导致人口的外流。
《2024年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范文
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在人口攀升的同时,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
经过多年的全球环保运动和能源技术革命,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集中力量,对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实践,把全球生态系统和能源系统打造成更加清洁、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模式。
在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人口问题的多面性。
人口增长不仅会加剧资源短缺、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和不平衡。
为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和合作。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发挥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的潜力,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人类共同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并
用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逐步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繁荣和稳定的人类社会。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
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正文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
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
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
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
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
为提高粮食产量。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向着主流科学前进——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向着主流科学前进——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向着主流科学前进——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总结了近20年生态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特点,并对新时期生态经济学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经济学应更加注重对中国在面向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证分析和研究。
使之成为下世纪的主流科学。
1.产生背景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最早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但随之而来的世界性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向人类敲响了生态环境危及生存发展的警钟。
在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
1962年以莱切尔·卡逊发表。
《寂静的春天》一书为标志,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拯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开始重新考虑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从而把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内容引入到经济学中去。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他在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此,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在发达国家正式提出并加以研究。
生态经济学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发展,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标志着人类与自然重建和谐统一的生态时代的到来。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生态学内容,使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突破传统狭隘的不考虑生态环境基础的局限性,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更好地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而这两者的密切结合为人类最终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可以说,生态经济学虽然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却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年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范文
《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测度,探讨其应用,以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生态环境变化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然而,关于三者之间协调性测度的研究尚不够完善,仍需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度。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测度结果进行应用分析。
四、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一)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构建了包括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其中,人口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二)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度方法,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数。
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各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度。
(三)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不完全确定、不精确的系统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综合评价法的结果。
五、应用研究(一)区域选择及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等。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内容、性质,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环境经济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等五种理论,并对制订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离不开环境,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在迅速增加,恢复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和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环砍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于是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经济学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才诞生了第一篇题为《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的环境经济论文,同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并开始组织人力研究。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四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它是为治理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二、海洋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的对 策
1、科学规划和管理
应制定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确保海洋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建立海 洋中药资源保护区、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 多样性。同时,加强对海洋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规范 化和安全性。
2、强化海洋中药资源研究
结论
本次演示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 重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加剧,该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 来,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的影响因素和解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认知、行为响应和政策制定等问题。此外,还需要加强 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以更加精确地评估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影响和作 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主要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包括:一是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即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二是环境保护的 经济手段和技术创新,例如排污权交易、绿色技术等;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和促进方法,包括绿色经济、生态补偿等方面。此外,该学科还涉及到生态系 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低碳经济等问题。
加大对海洋中药资源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中药资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创新开发模式
积极探索新的开发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海洋中药资源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和共赢发展。同时,鼓 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海洋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 力支撑。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学观点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学观点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探讨环境保护的经济学观点,以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态经济学强调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在生态经济学的框架下,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概念,即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世代的需求。
二、生态经济学的环境价值观作为一门学科,生态经济学重视环境的经济价值。
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被视为可以为人类创造长期经济利益的投资。
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资源并非无限可再生,而是有限的,需要妥善管理和保护。
三、生态经济学的资源管理生态经济学认为,资源管理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寻找替代资源,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并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传统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
四、生态经济学的经济政策生态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需要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防止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鼓励环保技术创新和可持续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五、生态经济学的市场机制生态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环境保护行为。
例如,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通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并发放排放权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此外,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可以促进可持续产业的发展。
六、生态经济学的国际合作生态经济学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为各国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转让提供平台。
七、生态经济学的社会参与生态经济学鼓励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合作。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公民,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论中国人口、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简论中国人口、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
在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自然构成不合理、人口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尖锐矛盾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经济、环境与城市发展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只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才会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才能找到解决一系列难题的根本出路。
一、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我国生态退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61.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95.4%,其中仅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藏就占92.2%。
西部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该地区生态的极度脆弱,干旱少雨,林草覆盖率低,成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
造成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利的自然条件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增强,为西部地区生态退化埋下了隐患,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将这种生态退化的可能变为现实。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贫穷落后的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改善生活状况,过牧过垦,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恶化;不合理的人口分布结构,尤其是生态脆弱区过大的人口压力,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日益膨胀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问题。
根据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城市化跟工业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我国是在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实行工业化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不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一方面加大了生态压力,加剧了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削弱了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环境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
环境经济学中的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科,结合了经济学和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寻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在环境经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影响性,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三个要素。
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系统,包括生产、消费和分配等各个环节。
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等各个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则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场所,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环境。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认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研究能够揭示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依赖关系;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分类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社会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分为四大类:供给类服务、调节类服务、文化类服务和支持类服务。
供给类服务包括水、食物、木材等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类服务包括水循环、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文化类服务包括旅游、休闲、教育等人们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支持类服务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等对于生态系统的支持和维持作用。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
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正文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
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
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
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
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
为提高粮食产量。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经济学与生态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学与生态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于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经济学和生态学在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角度与方法,并探讨如何通过相互合作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学的角度与方法1.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经济学关注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利用与配置,以及如何通过生产与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往往会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性,探索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实施排放许可制度等,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 外部性与环境成本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外部人群或环境造成的未计算在内的影响。
环境成本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实际成本。
经济学家使用外部性与环境成本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通过内部化环境成本的方式,如内部化碳排放成本,可以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学的角度与方法1. 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
它关注的是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经济活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提供了解决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科学依据。
生态学还涉及到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和策略。
2. 模型与预测生态学家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响应。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有的生态系统状态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生态学家还利用遥感技术、生态监测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提高生态模型的准确性,并为决策者提供可行的政策和管理建议。
三、经济学与生态学的相互合作经济学和生态学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两者在研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生态文明之人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正式版)
更应该是这样的
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是我 国的基本国情,且资源相对短缺,关系着人类基本生存 的淡水、耕地、森林、草地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人 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加之,高负 荷的人口因素,造成土地过度垦殖,森林资源锐减,水 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恶性的自 然惩罚,警示世人,唤醒我们必须倍加保护生态,倍加 珍惜环境,倍加自觉投入到再造秀美山川的行业中来。 为此,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坚持三 个抓好,突出四个强化,做好五个宣传,为再造秀美山 川而努力奋斗。
• 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 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 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 • 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 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 长期平衡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人口, 为再造秀美山川而努力!
我们的世界应该是这样的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 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 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 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 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 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 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 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 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从人口、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来 看,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 一最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这一思想 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既包括吃、穿、用、 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 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
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和绿色经济学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和绿色经济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经济学和绿色经济学的研究。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学科;而绿色经济学则是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学科。
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加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1992年,我国政府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成立了全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并在各大高校设立了生态经济学教研室。
生态经济学主要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更是被广泛重视,不断得到完善和进步。
二、绿色经济学的研究随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绿色经济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绿色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途径,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把绿色经济发展列为未来经济新动能,通过扶持环保产业、推动绿色生产等方式,不断地推动我国经济转型。
三、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应用还比较薄弱。
虽然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制度环境不完善和市场庞大需求缺乏,导致绿色经济的发展进展缓慢。
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对绿色经济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环保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随着政策、技术和市场的逐步完善,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如何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要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制度、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打造稳定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生态的管理,推进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社会生态学的人口发展与社会环境
社会生态学的人口发展与社会环境社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人口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徙等方面,探讨社会生态学对人口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研究。
一、人口数量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压力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生活空间、食物、水资源等需求也在增加。
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密集带的形成更加加剧了环境的压力。
例如,中国的人口数量巨大,特别是城市地区的人口拥挤现象严重,城市交通、垃圾处理、水资源供给等日益紧张,给社会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不可避免地需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过度的采矿、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不仅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的灭绝。
因此,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对于改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二、人口结构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就业市场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金的支付、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增加,对社会环境产生了挑战。
其次,性别比例失衡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在一些地区,由于对男孩子较为偏好,导致了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
这不仅对个人权益造成了侵害,也对社会环境产生了诸多问题,如男性结婚难、妇女权益受限等。
另外,职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一些传统产业不再具有竞争力,导致了大量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的上升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人口迁徙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
从生态经济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经济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强。
生态经济,是指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本文从生态经济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同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仅2018年,中国全国空气重度污染天数达到了42天。
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样严重。
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此外,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呈现出“增速换质”的趋势。
由于经济增速的降低,一些企业投资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模式上寻求突破和变革。
二、生态经济的理念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即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不会对环境造成无修复的损害,同时也不会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以保证未来世代得以继续发展。
生态经济强调“循环经济”,即通过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这也与中国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
生态经济还强调“生态优先”,即在任何经济活动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当前,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大力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十分必要的。
1、实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在循环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如光伏、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建设;以及垃圾分类、沼气发电等资源回收利用的实施等。
但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建立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经济制度此举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环保、资源开发等政策,鼓励企业价值观的转变,将生态优先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让环保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教学大纲杨帆编写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0 目录前言 (1804)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 (1805)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805)一、问题的提出 (1805)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确立 (1805)三、可持续性发展六种定义 (1806)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 (1806)第二节核算体系 (1806)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的生态国民生产净值(ENP) (1806)二、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 (1806)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1807)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07)第三节绿色GDP (1807)一、定义 (1807)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 (1807)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 (1809)四、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估价方法 (1809)五、对策 (1809)核心概念 (1809)复习与思考题 (1810)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0)参考文献目录 (1810)资料来源 (1810)第二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 (1811)第一节社会和经济方面 (1811)一、消除贫穷 (1811)二、改变消费形态 (1811)三、鼓励无害环境的技术; (1811)四、处理越来越多的废料 (1812)五、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812)六、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 (1812)第二节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 (1812)一、保护大气,土地与森林 (1812)二、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1812)三、养护生物多样性 (1812)四、有毒物质的管理 (1813)第三节管理与实施 (1813)一、加强各主要群组的作用 (181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二、实施手段 (1813)核心概念 (1813)复习与思考题 (181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4)参考文献目录 (1814)第三章中国环保思想与环境问题 (1815)第一节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1815)一、西方世界环境危机 (1815)二、生态社会主义 (1815)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815)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816)一、人口,增长与就业 (1816)二、不发达地区 (1816)三、中国不发达地区 (1816)第三节中国环境损失估计 (1817)一、总环境成本 (1817)二、中国环境总量计算 (1817)三、单项计算 (1817)四、总体评价 (1818)五、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1818)核心概念 (1818)复习与思考题 (181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9)参考文献目录 (1819)第四章中国环境损失 (1820)第一节森林与国土 (1820)一、森林之毁绝 (1820)二、水土流失的怪圈 (1820)三、荒漠化势不可当 (1820)四、地质灾变 (1821)五、耕地流失与超载 (1821)第二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1821)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1821)二、中国水资源的枯竭 (1821)三、江河湖库乾涸 (1821)四、治水的思路 (1821)五、水污染 (1822)第三节气候灾害 (1822)一、世界气候问题 (1822)二、中国气候灾害 (1822)三、大气污染之癌 (1822)第四节其他环境问题 (1822)1801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2 一、垃圾围城的窘境 (1822)二、近海之死 (1823)三、物种灭绝 (1823)四、疾病与瘟疫 (1823)关键词 (1823)复习与思考题 (182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3)参考文献目录 (1824)第五章水资源与水循环 (1825)第一节世界的水危机 (1825)一、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 (1825)二、水的私有化 (1825)三、水的商业化 (1826)第二节中国的水危机 (1826)一、基本数字 (1826)二、水资源危机导致的危害 (1826)第三节以水循环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治理 (1827)一、古代治水思路 (1827)二、排水与蓄水 (1827)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1827)核心概念 (1828)复习与思考题 (182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8)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828)参考文献目录 (1828)第六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 (1830)第一节谁来养活美国? (1830)一、美国的经济规模与消耗 (1830)二、美国的资源存量水平 (1830)三、能值消耗 (1830)第二节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1831)一、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模式 (1831)二、中国经济重型化与转型 (1831)三、中国重化工业化对资源能源需求 (1831)第三节中国资源能源供给 (1832)一、资源基本供给 (1832)二、能源供给 (1832)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1832)一、基本目标 (1832)二、节能措施与局限 (1833)三、能源资源战略 (1833)核心概念 (183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复习与思考题 (1834)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4)参考文献目录 (1834)第七章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1835)第一节国际石油危机 (1835)一、石油的性质 (1835)二、石油供给与地缘政治 (1835)三、国际石油价格 (1835)第二节中国石油问题 (1836)一、中国石化产业 (1836)二、中国石油进口 (1836)第三节中国石油与能源安全战略 (1836)一、2020年能源发展基本思路 (1836)二、能源战略与对策 (1837)核心概念 (1837)复习与思考题 (1837)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7)参考文献目录 (1837)第八章循环经济 (1838)第一节循环经济综述 (1838)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838)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838)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839)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1839)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1839)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839)第三节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几种运行模式 (1840)一、以杜邦化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模式 (1840)二、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模式 (1840)三、以德国双元系统模式为代表的社会模式 (1840)核心概念 (1841)复习与思考题 (1841)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41)参考文献目录 (1841)总参考资料 (1842)1803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4前言课程的性质这是一门由杨帆教授独立创立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选修。
生态学与人口问题
生态学与人口问题学习提纲第1节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1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1.2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趋势1.3 地球人口的承载力第2节人口增长引起的生态问题2.1 粮食、耕地问题2.2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2.3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2.4 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2.5 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大、人口老化过程先城镇后农村。
老龄化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
电子教案 第2章 生态学与人口问题前言人作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其数量的增长会成为严重的世界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其它问题,尤其是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
面对严峻的挑战,人类第 1 页只有再一次拿起智慧的武器,应用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知识,来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
生态学便是人类选择来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利的武器。
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智慧的又一次展现,也必将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贡献。
人的自然属性(掌握):人是进化的产物,尽管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但自然赋予的生物属性仍属于其基本特征。
因此,人是自然的,尤其在种群增长更是这样。
人的社会性(掌握):人的社会性是人由群居性的动物逐渐进化出的特别属性,是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包括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甚至还包括人体自身的一切特征,如语言、思维、意识和直立行走。
第1节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1 世界人口概述1.1.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重点掌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增长缓慢。
早期人类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生产力极其低下,大约每30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才能养活一个人,整个地球只能养活大约500万人。
随着一万年前农业社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有了一次较大的增长。
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世界人口不到1000万。
其后,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世界人口稳步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教学大纲杨帆编写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0 目录前言 (1804)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 (1805)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805)一、问题的提出 (1805)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确立 (1805)三、可持续性发展六种定义 (1806)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 (1806)第二节核算体系 (1806)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的生态国民生产净值(ENP) (1806)二、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 (1806)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1807)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07)第三节绿色GDP (1807)一、定义 (1807)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 (1807)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 (1809)四、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估价方法 (1809)五、对策 (1809)核心概念 (1809)复习与思考题 (1810)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0)参考文献目录 (1810)资料来源 (1810)第二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 (1811)第一节社会和经济方面 (1811)一、消除贫穷 (1811)二、改变消费形态 (1811)三、鼓励无害环境的技术; (1811)四、处理越来越多的废料 (1812)五、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812)六、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 (1812)第二节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 (1812)一、保护大气,土地与森林 (1812)二、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1812)三、养护生物多样性 (1812)四、有毒物质的管理 (1813)第三节管理与实施 (1813)一、加强各主要群组的作用 (181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二、实施手段 (1813)核心概念 (1813)复习与思考题 (181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4)参考文献目录 (1814)第三章中国环保思想与环境问题 (1815)第一节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1815)一、西方世界环境危机 (1815)二、生态社会主义 (1815)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815)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816)一、人口,增长与就业 (1816)二、不发达地区 (1816)三、中国不发达地区 (1816)第三节中国环境损失估计 (1817)一、总环境成本 (1817)二、中国环境总量计算 (1817)三、单项计算 (1817)四、总体评价 (1818)五、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1818)核心概念 (1818)复习与思考题 (181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9)参考文献目录 (1819)第四章中国环境损失 (1820)第一节森林与国土 (1820)一、森林之毁绝 (1820)二、水土流失的怪圈 (1820)三、荒漠化势不可当 (1820)四、地质灾变 (1821)五、耕地流失与超载 (1821)第二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1821)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1821)二、中国水资源的枯竭 (1821)三、江河湖库乾涸 (1821)四、治水的思路 (1821)五、水污染 (1822)第三节气候灾害 (1822)一、世界气候问题 (1822)二、中国气候灾害 (1822)三、大气污染之癌 (1822)第四节其他环境问题 (1822)1801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2 一、垃圾围城的窘境 (1822)二、近海之死 (1823)三、物种灭绝 (1823)四、疾病与瘟疫 (1823)关键词 (1823)复习与思考题 (182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3)参考文献目录 (1824)第五章水资源与水循环 (1825)第一节世界的水危机 (1825)一、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 (1825)二、水的私有化 (1825)三、水的商业化 (1826)第二节中国的水危机 (1826)一、基本数字 (1826)二、水资源危机导致的危害 (1826)第三节以水循环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治理 (1827)一、古代治水思路 (1827)二、排水与蓄水 (1827)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1827)核心概念 (1828)复习与思考题 (182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8)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828)参考文献目录 (1828)第六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 (1830)第一节谁来养活美国? (1830)一、美国的经济规模与消耗 (1830)二、美国的资源存量水平 (1830)三、能值消耗 (1830)第二节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1831)一、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模式 (1831)二、中国经济重型化与转型 (1831)三、中国重化工业化对资源能源需求 (1831)第三节中国资源能源供给 (1832)一、资源基本供给 (1832)二、能源供给 (1832)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1832)一、基本目标 (1832)二、节能措施与局限 (1833)三、能源资源战略 (1833)核心概念 (183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复习与思考题 (1834)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4)参考文献目录 (1834)第七章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1835)第一节国际石油危机 (1835)一、石油的性质 (1835)二、石油供给与地缘政治 (1835)三、国际石油价格 (1835)第二节中国石油问题 (1836)一、中国石化产业 (1836)二、中国石油进口 (1836)第三节中国石油与能源安全战略 (1836)一、2020年能源发展基本思路 (1836)二、能源战略与对策 (1837)核心概念 (1837)复习与思考题 (1837)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7)参考文献目录 (1837)第八章循环经济 (1838)第一节循环经济综述 (1838)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838)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838)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839)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1839)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1839)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839)第三节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几种运行模式 (1840)一、以杜邦化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模式 (1840)二、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模式 (1840)三、以德国双元系统模式为代表的社会模式 (1840)核心概念 (1841)复习与思考题 (1841)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41)参考文献目录 (1841)总参考资料 (1842)1803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4前言课程的性质这是一门由杨帆教授独立创立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选修。
从2003年开始,已讲3次左右,学生反应热烈,虽不是必修,也不考试,但是学生报名者非常之多,一般都在200—300人。
特别是第一次讲课,是在SARS时期,杨帆老师自愿到昌平操场的露天讲堂上为在校本科生讲授此课,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热烈欢迎,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从学问上,都给大学生以很大教育。
2997年杨帆老师在外地讲学时,遇到几个政法大学毕业生,还特地谈到自己在操场上听过杨老师讲的这门课,非常受教育。
本课程的创始人杨帆教授,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是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主持了国家环保局的《绿色DNP研究》,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企业环保会计的应用研究》。
主持过《中国抉择——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一书的出版,发表过许多关于环境与资源的文章。
他所讲授的课程,系统地揭露了中国环境破坏的情况,计算了环境的损失,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对于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对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文明等方面,不仅有智育的意义,也有德育的意义。
作为一般选修课,是经济学必修课的辅助,同时也是必修课所不可缺少的补充。
对于学生,如何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拿来分析具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生疏的。
特别长期的死背书,背死书,应付考试,使20多岁的大学生,思想非常幼稚,非常缺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完全没有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许多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还知道一些,但是他们甚至连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许多事情,许多人物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许多学生思想浅薄,缺乏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不关心实际情况和国家的前途,不关心社会疾苦等。
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间,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真正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样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转折,就是从分别的学科学习,到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经济学之间的融会贯通,经济学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由系统的书本知识,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转变。
练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思考问题,对他们准备毕业论文有直接帮助,对他们继续上研究生是必经之途,对他们直接参加工作也是一个锻炼。
课程简介本课程集中国内外近年以来关于环境与资源的资料,结合自己撒按年以来讲课而成。
分为八章:首先介绍国际上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与核算体系,然后介绍中国国内关于环境资源问题的理论与指标。
然后讲环境保护问题,从总的评估,到林,土,地,气,其他各项,最后突出讲水的循环。
然后再讲资源问题,从世界资源问题,到中国重化工业化时期,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突出到石油问题。
最后,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叙述中国未来环境与资源战略。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件教学为主,也有大量讲授和举例,边提问边讲授。
布置课外看书,课堂提问,记录分数,鼓励同学回答问题,平时多做答题,形式灵活,抓紧考勤。
以平时分数为主,最后写一篇文章,不做闭卷考试。
教学总进程课时安排(18课时)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思想和理论角度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其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主要概念和指标体系。
了解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人类思想家的反应,和人类做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以后非常艰巨的任务。
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基本价值取向,技术路径,生产社会结构,基本生活方式,都面临着资源紧张与环境破坏的基本问题。
自由放任经济学所依据的理论前提:资源与环境无限,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必须彻底改弦更张。
搞清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指标体系。
学时分配:3学时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学家和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前景非常乐观。
但是60年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因此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对经济增长和拥护经济增长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广泛涉及到人口、资源、能源、粮食与环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