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实验实验报告汇总
血液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学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血细胞计数;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对于防止出血、修复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pH值、凝血因子、抗凝血物质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肝素钠、钙离子、pH试纸、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仪器:恒温箱、试管、移液器、滴定管、pH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和肝素钠溶液。
观察两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2. 测定血液pH值用pH试纸测定新鲜血液的pH值,记录数据。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新鲜血液、生理盐水和钙离子溶液。
观察三支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记录数据。
4. 血细胞计数取血细胞计数板,将新鲜血液稀释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记录数据。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血液凝固过程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X秒,肝素钠溶液凝固时间为Y秒。
2. 测定血液pH值新鲜血液pH值为Z。
3. 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新鲜血液凝固时间为A秒,生理盐水凝固时间为B秒,钙离子溶液凝固时间为C秒。
4.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为D个/μl,白细胞数量为E个/μl,血小板数量为F个/μl。
5.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在不同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实验组中,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数据。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间,掌握不同条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 通过血细胞计数,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4. 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了解温度、pH值、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医学检验血液实习报告总结范文示例

医学检验血液实习报告总结范文示例在医学检验血液科室的实习生活已经告一段落,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对医学检验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刚进入血液科室时,我内心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期待是因为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临床样本和先进的检验设备,紧张则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
但在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实习生活。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鉴定等常见血液检验项目。
在血常规检验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血细胞分析仪,准确分析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并能对异常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能够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异常变化,这对于诊断贫血、感染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检验项目。
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同时,我也了解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肝病、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准确的检测结果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关键作用。
血型鉴定是输血前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
我熟悉了 ABO 血型和 Rh 血型的鉴定方法,包括正定型和反定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对于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性,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除了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我在实习中还学到了许多关于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的知识。
在血液检验中,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本采集、处理和检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
在生物安全方面,血液样本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因此必须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的发生。
我们要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在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交流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血液分层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具有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维持渗透压和pH平衡等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凝血。
血液分层实验通过加入抗凝剂,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因比重不同而分层,从而便于观察和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滴管、吸管;2. 实验试剂: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生理盐水;3. 实验样品:新鲜血液。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干净试管,加入约2ml抗凝剂;2. 用滴管吸取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中,轻轻混合;3. 将试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血液分层现象;4. 根据分层现象,记录各层成分的颜色、透明度和细胞数量;5. 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浆:上层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
通过观察,血浆层无血细胞,说明血浆主要由水和其他物质组成。
2. 白细胞和血小板:中层为白色或淡黄色,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呈悬浮状态,不易沉淀。
通过观察,中层细胞数量较少,说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比例较小。
3. 红细胞:下层为暗红色,约占血液总体积的40%。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通过观察,红细胞层较厚,说明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比例较大。
六、实验结论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凝血。
2. 通过血液分层实验,观察到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三层结构,进一步证实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分析实验主要通过对血液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新鲜人血、动物血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液、吸水纸等;3. 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作:取新鲜人血或动物血,加入抗凝剂,混匀后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X个/μl;- 白细胞计数:Y个/μl;- 血小板计数:Z个/μl;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红细胞:正常;- 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正常;3.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凝固时间:X分钟;- 凝固过程:血液由液体变为凝胶状。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观察血液细胞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通过制作血液永久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瑞氏染液、固定液、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烘箱、剪刀、镊子、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新鲜血液约1ml,置于无菌试管中。
2. 制备涂片:将血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张载玻片轻轻涂抹均匀,形成薄片。
3. 固定:将涂片置于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4. 染色:将涂片置于瑞氏染液中染色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晾干:将涂片置于空气中自然晾干或用烘箱烘干。
6. 观察与记录: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3.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较小,呈不规则形状。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永久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在观察血液细胞时,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调整好焦距和亮度,以便更好地观察。
3.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诊断疾病。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血液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液永久涂片实验实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者:____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血液的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基本方法。
3. 分析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电解质、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和止血等功能。
本实验通过血液分离和检测方法,观察血液成分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从而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生理盐水、葡萄糖、EDTA-Na2等。
2. 仪器: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血细胞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采集:采集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ml,加入抗凝剂后混匀。
2. 血液分离:将血液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
3. 血浆检测: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含量。
4. 血细胞检测: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5. 血细胞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血浆检测结果:- 蛋白质:65g/L- 葡萄糖:4.2mmol/L- 钠离子:142mmol/L- 钾离子:4.6mmol/L2. 血细胞检测结果:- 红细胞:4.5×10^12/L- 白细胞:8.0×10^9/L- 血小板:200×10^9/L3. 血细胞形态观察:-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均一。
-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形态各异。
-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聚集在一起。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激素等,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其数量和形态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如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包括吞噬、抗体产生等,在炎症、感染等病理状态下,白细胞数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
血液实验报告结论

实验名称:血液常规检查实验目的:通过血液常规检查,了解受试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评估其健康状况。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对象:XXX(受试者姓名)一、实验材料1. 采血管:EDTA抗凝管2. 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3. 试剂:红细胞计数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血红蛋白试剂、血小板计数试剂4.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二、实验方法1. 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
2.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待血液凝固。
3.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红细胞。
4. 将血清和红细胞分别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测。
5. 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试者的血液状况。
三、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RBC):4.5×10^12/L2. 白细胞计数(WBC):6.0×10^9/L3. 血红蛋白(HGB):140g/L4. 血小板计数(PLT):200×10^9/L四、实验结论1. 红细胞计数(RBC):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2. 白细胞计数(WBC):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无感染迹象。
3. 血红蛋白(HGB):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4. 血小板计数(PLT):受试者的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凝血功能正常。
5. 结合以上各项指标,受试者的血液状况良好,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
五、实验讨论1. 红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体内红细胞生成和破坏处于平衡状态。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白细胞计数:受试者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白细胞具有吞噬、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
3. 血红蛋白: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携氧能力正常。
血液成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分离、观察和检测的方法。
3. 分析血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介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激素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分离和检测,了解血液成分的分布和作用。
三、实验材料1. 材料:新鲜人血、抗凝剂、试管、移液管、离心机、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器、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生理盐水、蒸馏水、瑞氏染液、缓冲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分离:将新鲜人血加入抗凝剂,轻轻混匀,静置一段时间,待血液自然分层后,取上层血浆和下层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将血细胞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
3. 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和计数器,分别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4. 血浆检测:使用滴管取少量血浆,加入相应试剂,观察血浆的色泽、透明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分离:血液自然分层后,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2. 血细胞观察: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约为4.5-5.5×10^12/L,白细胞计数约为4-10×10^9/L,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9/L。
4. 血浆检测:血浆呈淡黄色,透明度良好。
六、实验分析1. 血液成分分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激素等,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血细胞负责免疫、凝血、运输等功能。
2. 血细胞形态分析: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白细胞呈球形,具有吞噬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参与凝血过程。
3. 血浆特征分析:血浆呈淡黄色,说明其中含有胆红素等物质;透明度良好,说明血浆中悬浮物较少。
血液相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小试管、量杯、注射器、针管、滴定管、试管架、恒温水浴器、哺乳动物手术室器械一套、兔手术台上、动脉夹、塑胶主动脉置管、带橡皮擦刷的玻棒或竹签子、棉絮3. 实验试剂:羟基甲酸乙酯、盐水、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碎冰块、肺组织浸液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理:对家兔进行麻醉,进行动脉插管,抽取动脉血。
2. 血液凝固实验:将动脉血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a. 实验组:加入不同量的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b. 对照组:不加入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两组实验的血液凝固时间,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 随着肝素加入量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五、讨论与分析1.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全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反应的全过程。
2.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包括:凝血因子浓度、温度、pH值、接触面积等。
3. 本实验结果表明,肝素能够明显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这可能是由于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延缓血液凝固过程。
4.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肝素常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六、结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 肝素可以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具有抗凝血作用。
3. 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血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家兔血液- 生理盐水- 肝素- 草酸钾- 棉花- 肺组织浸液- 秒表- 试管- 注射器- 血细胞计数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秒表- 搅拌器- 血涂片制备器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实验:- 将家兔颈动脉放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 将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肝素和草酸钾。
- 将三组血液放入37℃水浴锅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 将另一组血液加入棉花和肺组织浸液,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制备血涂片。
-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实验:- 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 肝素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 草酸钾组血液凝固时间为8分钟。
- 棉花和肺组织浸液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2. 血细胞计数实验:- 红细胞计数:500万/μl- 白细胞计数:10万/μl- 血小板计数:150万/μ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发现棉花和肺组织浸液可以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肝素和草酸钾则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这表明组织因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血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少。
这与家兔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人体血液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人体血液成分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采集和分离的基本方法。
3. 分析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血液生理学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实验器材1. 血液采集器2. 抗凝剂3. 血液分离机4. 显微镜5. 吸管6. 试管7. 计时器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对受试者进行肘静脉穿刺,采集一定量的血液。
采集的血液加入适量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固。
2. 血液分离:将采集的血液置于血液分离机中,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离心分离。
分离出的血浆和血细胞分别收集于不同的试管中。
3. 血细胞计数:使用显微镜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 血浆蛋白检测:使用比色法检测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表中,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血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5.0×10^12/L- 白细胞计数:10.0×10^9/L- 血小板计数:300×10^9/L2. 血浆蛋白检测:- 总蛋白:70.0g/L- 白蛋白:40.0g/L- 球蛋白:30.0g/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血液采集、分离和成分分析,使我们了解了人体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免疫和防御功能,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2. 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血液成分基本正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血液的组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离和检测的方法;3. 分析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占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离心机、移液器、试管、滴定板、pH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钠、葡萄糖酸钙、酚酞指示剂、柠檬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合;2. 血液分离:将血液分层,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3. 血浆检测:(1)测定血浆pH值;(2)测定血浆中葡萄糖、氯化钠和葡萄糖酸钙的含量;4. 血细胞检测:(1)血细胞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2)血细胞形态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1. 血浆pH值为7.35-7.45;2. 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为4.5-6.1mmol/L,氯化钠含量为135-145mmol/L,葡萄糖酸钙含量为1.0-1.2mmol/L;3. 血细胞计数结果如下:- 红细胞计数: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4.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呈球形,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
六、实验讨论1.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水,占血浆的90%以上。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电解质和蛋白质等,具有运输、缓冲、调节渗透压等生理功能;2.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血液组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功能。
2. 观察血液细胞的结构和形态。
3. 掌握血液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脂质、电解质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抗凝剂、染色剂、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玻片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恒温箱、显微镜、离心管、移液器、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用注射器抽取新鲜血液,加入适量的抗凝剂,混匀。
2. 血液分离:将血液样品放入离心管中,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3. 血细胞染色:将分离出的血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去除杂质。
4. 血细胞计数:将洗涤后的血细胞用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5.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染色后的血细胞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6. 血浆成分分析:将分离出的血浆样品进行电泳、比色等分析,观察血浆中蛋白质、糖、脂质等成分。
五、实验结果1. 血细胞计数结果: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白细胞计数为(4.0-10.0)×10^9/L,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
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呈球形,有细胞核;无粒细胞呈圆形,无细胞核。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
3. 血浆成分分析结果:血浆中蛋白质、糖、脂质等成分含量正常。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脂质、电解质等,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2. 红细胞在血液中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形态和数量与人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3. 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可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它们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液组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方法。
3. 学习显微镜观察血细胞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等,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等功能。
三、实验材料1. 试剂:抗凝剂(EDTA-K2)、生理盐水、稀释液。
2. 仪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推片、吸管、滴管、镊子等。
3. 样品:新鲜血液。
四、实验方法1. 制备血涂片:取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
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推片将血液均匀涂抹。
自然晾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2. 观察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观察红细胞形态。
3. 观察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数量,观察白细胞形态。
4. 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观察血小板形态。
5. 血浆检验:取少量血液,加入稀释液,混匀后进行血浆生化检验。
五、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为5.0×10^12个。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基本一致。
3. 白细胞计数:每微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4.0×10^9个。
4. 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计数:每微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5×10^11个。
6. 血浆生化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加深了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
2. 血细胞计数是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 观察血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细胞的异常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4. 血浆生化检验可以了解机体代谢状况,对于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方法,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制备血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和计数血细胞数量。
血液的生理实验报告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防御、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生理盐水、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花、肺组织浸液、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 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家兔麻醉,取颈动脉血,将血液分为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试剂。
2. 观察血液凝固现象,记录凝固时间。
3. 对比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4. 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
5.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数目。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现象:在未添加任何试剂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为5-8分钟;在加入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在加入棉花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在加入肺组织浸液的试管中,血液凝固时间最短。
2. 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白细胞有核,血小板无核。
3.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为5.0×10^12/L,白细胞计数为1.0×10^9/L。
1. 血液凝固是血液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液凝固现象,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一步了解血液的生理功能。
2.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等物质可以延缓血液凝固,可能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而棉花、肺组织浸液等物质可以加速血液凝固,可能与其促进凝血因子活化的作用有关。
3.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正常,符合生理学特征。
抽血验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抽血的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学会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检验。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同时清除代谢废物。
血液的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实验通过抽血验血,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受试者:一名健康志愿者。
2. 采血器材:采血针、采血管、酒精棉球、无菌手套、针头、止血带等。
3. 血液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4. 实验试剂:抗凝剂、溶血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受试者准备:受试者取坐位,放松心情,选择肘正中静脉作为采血部位。
2. 采血操作:(1)戴无菌手套,用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肘部皮肤。
(2)用止血带扎紧受试者上臂,使静脉充盈。
(3)在肘正中静脉上方约2cm处,用采血针穿刺静脉。
(4)抽血时,保持采血管与针头垂直,缓慢抽血,避免气泡产生。
(5)抽血完毕后,拔出采血针,用酒精棉球压迫穿刺点,直至止血。
3. 血液标本处理:(1)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注入抗凝管中,轻轻颠倒混匀。
(2)将血液标本注入溶血剂中,轻轻颠倒混匀。
4. 血液分析仪检测:(1)将处理好的血液标本注入血液分析仪,启动检测程序。
(2)根据血液分析仪显示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血常规检验结果:(1)红细胞计数:4.00×10^12/L(2)白细胞计数:7.50×10^9/L(3)血红蛋白浓度:130g/L(4)血小板计数:200×10^9/L2. 血液生化检验结果:(1)血糖:5.6mmol/L(2)总胆固醇:5.2mmol/L(3)甘油三酯:1.5mmol/L(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mmol/L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抽血验血操作,掌握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受试者血液状况良好。
实验室血液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血液常规检测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医学检验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常规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血液常规检测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常规检测是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生化、细胞学、微生物学等检测,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主要涉及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检测。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5ml静脉血2. 抗凝剂:EDTA-K23. 试剂:白细胞计数试剂、红细胞计数试剂、血红蛋白测定试剂、血小板计数试剂4. 仪器:血液分析仪、离心机、加样器、移液管等四、实验方法1. 血液采集:在患者肘静脉处采集5ml静脉血,加入EDTA-K2抗凝剂。
2. 血液分离: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红细胞。
3. 白细胞计数:将分离出的血清加入白细胞计数试剂,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4. 红细胞计数:将分离出的红细胞加入红细胞计数试剂,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5. 血红蛋白测定:将分离出的血清加入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
6. 血小板计数:将分离出的血清加入血小板计数试剂,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
五、实验结果1.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0-10.0)×10^9/L,本实验结果为7.2×10^9/L。
2.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0-5.5)×10^12/L,本实验结果为4.8×10^12/L。
3. 血红蛋白测定:正常值为(110-160)g/L,本实验结果为140g/L。
4.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0-300)×10^9/L,本实验结果为200×10^9/L。
六、实验讨论1. 白细胞计数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无感染性疾病。
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无贫血症状。
人类血液成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类血液的组成成分。
2. 掌握血液常规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加深对血液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含有水、电解质、蛋白质、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
本实验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血清钾测定等方法,对血液成分进行分析。
三、实验材料1. 人体血液样本(抗凝血)2. 醋酸纤维薄膜3. 电泳仪4. 酶联免疫吸附剂5. 钾离子测定试剂盒6. 实验试剂7. 实验器材四、实验方法1. 血液样本制备将采集的抗凝血样本置于室温下静置,待血液凝固后,吸取上层血浆,分别加入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和血清钾测定实验。
2.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将制备好的血浆样本滴加在醋酸纤维薄膜上,采用电泳仪进行电泳分离。
通过观察蛋白质条带,分析血清蛋白的组成。
3. 血清钾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进行血清钾测定。
将待测样本与试剂盒中的反应剂混合,观察颜色变化,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清钾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血清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种。
白蛋白位于电泳图谱的负极,球蛋白位于中间,纤维蛋白原位于正极。
2. 血清钾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本组血液样本的血清钾浓度为3.5 mmol/L,处于正常范围内。
六、实验结论1. 人类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2.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表明,血清蛋白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3. 血清钾测定实验表明,本组血液样本的血清钾浓度处于正常范围内。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
血液沉降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沉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血液沉降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影响血液沉降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液沉降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至试管底部的现象。
血液沉降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液的比重、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形态、红细胞聚集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血液沉降速度,探讨影响血液沉降速度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肝素、蒸馏水、试管、刻度尺、秒表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恒温水浴、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和5ml生理盐水;2. 将新鲜血液和生理盐水分别置于37℃恒温水浴中预热5分钟;3. 分别用肝素和蒸馏水处理两只试管中的血液,使血液抗凝;4. 同时将两只试管放入离心机,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分钟;5. 观察并记录两只试管中血液沉降速度,即红细胞沉降至试管底部的速度;6.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沉降速度受血液比重、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形态等因素影响;2. 抗凝剂肝素和蒸馏水对血液沉降速度的影响不明显;3. 在37℃恒温水浴中,血液沉降速度较慢,而在室温下,血液沉降速度较快;4.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细胞呈聚集状态时,血液沉降速度较快。
六、实验结论1. 血液沉降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液比重、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形态等;2. 抗凝剂肝素和蒸馏水对血液沉降速度的影响不明显;3. 在37℃恒温水浴中,血液沉降速度较慢,而在室温下,血液沉降速度较快;4. 红细胞聚集状态时,血液沉降速度较快。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血液温度恒定,以免影响实验结果;2. 操作过程中,避免血液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沉降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血液沉降实验的操作方法,并分析了影响血液沉降速度的因素。
血液组成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2. 掌握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方法。
3. 熟悉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约占血液的55%,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无机盐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约占血液的45%,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的5%左右。
血液分层实验是将血液加入抗凝剂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会自然分层。
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通过观察血浆和血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抗凝剂(如柠檬酸钠)、载玻片、显微镜、吸管等。
2. 实验仪器:离心机、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
2. 将混匀后的血液倒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
3. 观察血液分层情况,上层为血浆,下层为血细胞。
4. 将上层血浆小心吸出,滴在载玻片上,观察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5. 将下层血细胞小心吸出,滴在载玻片上,观察其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6. 使用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无机盐等。
血浆具有运输营养物质、激素、氧气等功能。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 红细胞:呈暗红色,不透明,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b. 白细胞:呈白色,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具有吞噬、消化病原体等功能,参与人体免疫功能。
c. 血小板:呈白色,无细胞核,体积最小。
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组成成分,掌握了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方法,熟悉了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观察方法。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运输、调节、防御等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
2.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血液溅出。
3. 观察时注意观察细节,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实验实验报告09 生物技术摘要:血液在体内承担着物质运输、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的差异,对了了解血液的功能以及不同动物体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制作血涂片用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计算分别得到红细胞、白细胞数目。
关键字: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计数血涂片第一章前言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运输、缓冲、防御等功能。
比较不同动物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的差异,对了了解血液的功能以及不同动物体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数目与动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红细胞的数目越多,而体积越小,同时血细胞也高度分化;白细胞体积(除鱼类)比红细胞大,但比重却比红细胞小。
白细胞按其组成又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白细胞数目波动较大。
通过观察不同脊椎动物的血涂片,并在镜下计数,即可初步观察到不同脊椎动物血细胞形态变化即数目变化。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2.1 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2.1.1 材料鲤鱼、牛蛙、家鸽、家兔、小白鼠血液样品,洁净载玻片,毛吸管,瑞氏染液,蜡笔2.1.2方法取末血样少量置于玻片的一端,左手持载玻片,右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30-45度平稳地向前移动,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
待干后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以防染液溢出。
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2-3滴,使覆盖整个血膜。
固定0.5-1.0分钟,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
与染料混匀染色5-10分钟。
当液面浮现一层金黄色金属状物质,表示染液起了作用。
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即可置血涂片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细胞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颗粒白细胞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
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
直径10-15微米。
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淡蓝色。
直径10-11微米。
淋巴细胞胞质少,常为围绕细胞核的一薄层,其中无颗粒细胞核是肾形或马蹄形,染成蓝紫色。
血小板血小板体形甚小,形态不规则,染淡蓝色,内含紫色颗粒,无核,常聚集成团。
2.2 血细胞计数2.2.1 材料鲤鱼、牛蛙、家鸽、家兔、小白鼠、人体血液样品,柠檬酸钠,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毛吸管。
2.2.2方法1.计数原理: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长约7.5cm、宽3.5cm的厚玻璃制成,在中部1/3面积处有4条槽,内侧两条槽之间还有1条横槽相通,在中部构成2块长方形平台。
此平台比整个载玻片平面低0.1mm。
平台中部各有一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分九大格,每格边长1mm,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体积为0.1mm3。
四角的大格被划分为16个中方格,一般用作白细胞、血小板及组织培养的细胞计数。
中央的大方格则由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面积为0.04mm2,盖上盖玻片后体积为0.004mm3,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用于红细胞、微生物细胞的计数。
计数方格为:2.方法:用毛吸管吸取10μl血液样本加柠檬酸钠至1ml(即稀释100倍)或2ml(即稀释200倍),轻轻摇匀。
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的毛细滴、管将摇匀的血液稀释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稀释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使计数室均能充满稀释液。
取样时先要摇匀菌液,加样时计数室不可有气泡产生。
加样后静止2-3min,然后将血细胞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红细胞数/L=N*25/(5*10*106*稀释倍数)白细胞计数/L=N*稀释倍数*10*106/4第三章结果3.1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3.1.1鲤鱼、牛蛙、家鸽的血涂片都只观察到了红细胞,经查阅相关资料,白细胞有如下特点:1、含量少由于白细胞含量为5000~10000个/立方毫米,而红细胞为400~500万个/立方毫米(男),其比例大约为1∶500(按最高含量),也即,大约观察500个红细胞才能看到1个白细胞。
2、颜色浅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圆球形,是无色有核的细胞。
因而,在光镜下观察,由于其透光能力强,所以看到的白细胞颜色浅。
主观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实验技能方面不过关。
解决方法:可根据白细胞的透光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利用低倍镜找。
方法是:首先,应在低倍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当看清细胞后,再继续向上调,使红细胞模糊不清。
然后,移动涂片,边移动边注意观察。
会发现在视野中有一些小亮点,如星星在闪烁。
将其中一个亮点置于视野中央,然后,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细胞清晰。
观察后发现,此亮点便是要找的白细胞。
如需仔细观察,可换高倍镜。
但注意光线不要太亮。
3.1.2 家兔、小白鼠血涂片制作失败血涂片制作失败原因分析:1.现象:以磷酸缓冲液为稀释液配制染剂,配比尝试了1:5,1:7,1:9,细胞几乎均不着色;以蒸馏水为稀释液配制染剂,配比为1:5,染色较浅,但能看到细胞。
查阅相关资料:缓冲液pH值为6.24时,各血涂片的血细胞染色均较淡,尤其是白细胞中特殊颗粒显示不清,胞核、胞质对比不理想;随着缓冲液pH 值的升高,血细胞染色逐渐变深,白细胞中的特殊颗粒逐渐显现,胞核、胞质对比逐渐鲜明;缓冲液pH 值为6.98时,血细胞的染色、白细胞中特殊颗粒均显示清晰,胞核、胞质对比鲜明;随着pH 值的继续升高,血细胞的染色、白细胞中的特殊颗粒显示反而模糊,胞核、胞质对比效果逐渐下降。
2.原因分析:查阅相关文献:瑞氏染料是由伊红、美蓝的化合物溶于甲醇而制成的,伊红是带负电荷的酸性染料,美蓝是带正电和的碱性染料。
两种染料结合在一起溶解在甲醇中后,美蓝和伊红又重新分离开来,成为带负电荷的伊红离子和带正电荷的美蓝离子,以吸附带不同电荷的蛋白质。
血细胞内含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pH 为6.98的缓冲液中,血液中的但多说蛋白质均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等电点,因而能很好地吸附相应的染料并着色。
综上,家兔和小白鼠血涂片制作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测定染料的pH 值,使得染色在不适宜的pH 下进行不成功。
3.2 血细胞计数3.2.1 鲤鱼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80,红细胞个数=0.8*1012个2.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2 牛蛙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1718141516N=47,红细胞个数=0.47*1012个2.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3 家鸽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299,红细胞个数=2.99*10122. 白细胞无法辨识,具体误差分析见3.1.13.2.4 家兔血细胞计数(稀释一百倍) 1.红细胞N=909,红细胞个数=4.5*101210911895855675069181178181184185N=43,白细胞个数=11*1093.2.5 小白鼠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829,红细胞个数=8.29*1012 2.白细胞N=23,白细胞个数=11.5*109106141315517616814918148563.2.6 人血细胞计数(稀释二百倍) 1.红细胞N=336,红细胞个数=3.36*1012 2.白细胞N=74,白细胞个数=37*1093.3 数据汇总 红细胞 白细胞 计数值 /(1012个/L)理论值 /(1012个/L) 计数值 /(109个/L) 理论值 /(109个/L) 鲤鱼 0.8 0.6-1.3 未观察到4.0牛蛙 0.47 0.53 未观察到 14.7-21.9 家鸽 2.99 3.2 未观察到1.4-3.4 家兔 4.5 4.5-7 11 6-13 小白鼠8.297.7-12.511.54-12576869756716172021数值动物3.4 误差分析误差来源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客观因素。
其中由于采血不顺利,器材处理、使用不当,稀释不准确,细胞识别错误等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属技术误差;而由于仪器(计数板、盖片、吸管等)不够准确与精密也会带来误差;还有由于细胞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带来的细胞计数误差。
查阅相关资料,可通过以下途径减小误差:(1)所用器材均应清洁干燥,计数板、血盖片、微量吸管及刻度吸管的规格应符合要求或经过校正;(2)红细胞稀释液应等渗、新鲜、无杂质微粒;(3)严格操作,从消毒、采血、稀释、充液到计数都应规范,尤其应注意的是血样稀释及充液时既要作到充分混匀,又要防止剧烈震荡为破坏红细胞。
必须一次性充满计数室,防止产生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血盖片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4)欲将误差控制在变异百分数5%以内,至少需要在计数室中计数400个红细胞;(5)排除异常标本的干扰。
参考文献[1] 杨秀平.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杨秀平.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解景田赵静.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包新康张迎梅高岚.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