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国学热看国学发展之路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参赛选手展现出的超强的文化底蕴和对古诗词熟稔于心的知识素养,主持人董卿亦可游刃有余的驾驭诗词,令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唤醒“荒废”的国学教育。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
(1) 核心要义
近来,由央视科教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关注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高人气网剧或综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聚焦古诗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摆脱乏味的诗词诵读模式,引入时下流行的知识问答挑战,配合诗词赏析,将古典文化重新带入大众视野。节目自2016年2月开播,目前已播出三季(截至2018年4月4日),每季分为10期,每期时长90分钟。第三季总决赛收视率(央视数据)达1.27,排在同时段各电视节目首位,且第三季全网收视次数超2.57亿次,是第二季的3.9倍,收视人数达1.58亿人,是第二季的3倍。
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节目呈现方式新颖以外,更多的是世人对于快餐式生活的反思和厌恶,渴望追求心灵的纯粹和净化,寻找某种精神层面的表达,而“诗歌大会”恰好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人们可以通过重温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暂时远离纷繁的网络世界,重新开启对于先贤智慧的探究并在领悟之后加以运用到现时生活中。
(2) 对国学的启发
“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中华文化的节目究竟能否重振国学教育尚不得而知,其留给社会的思考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国学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精神文化教育层面,而应该纳入基础教
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领域,国学教育除了涵盖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精髓,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有积极影响的思想体系也应囊括其中。
二、国之精粹:何为国学
(1) 国学起源
中国古籍《周礼·春官宗伯·乐师》、《礼记·学记》等便有关于“国学”的记载,最初“国学”特指高等教育学府,明朝时期设中都国子学,后变更为国子监,教授礼、乐、律、射、御、书、数等科目。近代为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引入“国学”一词,如1902年,梁启超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以及顾颉刚、钱穆等国学大家先后著书立说,在“西学东渐”之风下,为了与当时的“西学”区分,诞生了“中学”即后世所谓的“国学”,指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概念。
(2) 国学定义
对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国学一般泛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融入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及学术,包罗了教育、伦理、文化、哲学、政治、经济等范畴。先秦诸子的学问专著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政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各种思想体系的碰撞、摩擦,某一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统治起主导作用,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儒学在国学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这和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可以同各类学术思想相互交融,对其他学说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而儒学的影响范围又不仅局限于中国,经由海外华人的传播,使得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波及全球。国学则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将修身养性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三、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台湾国学教育简述
(1) 台湾国学教育“前世今生”
在台北孔庙附近的街巷行走,若听见郎朗的读书声,切莫惊讶,这可能是大龙小学的学生们在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或是《论语》。自上世纪40、50年代,国学开始在台湾蔚然成风,在全岛实现光复之后,民众渴望回归传统文化、寻求民族认同的情绪高涨,“培养民族文化”等教育政策相继推行,自此国学教育开始在台湾世代传承。
台湾国学教育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因素,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需要,是皈依中华文化的内心驱使。20世纪50年代,出于巩固政治基础、统一民众思想的意图,台湾当局极为重视国学教育,强调传统文化在全岛的传播,竭力将儒家文化作为台湾国学教育的思想基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成为每个人都需牢记的道德准则。
成立于1946年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导台湾的国语普及工作,并在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从大陆引进国语教学人员,还在大学专门开设国语课程。1970年,台湾当局颁发《加强推行国语运动办法实施要点》、《加强推行国语办法》,推动了国语在台湾的全面普及,为国学教育发展奠定了语言基础。发展至近代,台湾国学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传统思想与国际视野兼备,能够终身学习的健全的人”,自小学起,教授古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学时需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以上,国中(同初中)阶段,文言文比重上升至50%,毛笔字的研习也必不可少。高中国学教育最主要的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国学经典。而某些高等院校则特地设立一些冷门的国文学科(系)供学生学习研究。至此,台湾建立了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国学教育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2) 台湾国学教育的“至暗时刻”
现如今国学教育在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孰不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数次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时刻。
20世纪50年代末,伴随台湾经济的发展,执政当局的腐败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的入侵,道德败坏、犯罪中小学率上升,社会问题越发严重。部分居心不良之人打出“全面西化”的论调,在中华文化遭遇巨大冲击之下,民众自主发起“文化复兴运动”,力保国学教育根基不动摇。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力主“去中国化”,篡改国文和历史课纲,到2000年民进党主政,对中华文化的扭曲和篡改更加变本加厉,即便如此,台湾民众仍将国学放在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