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赏析-双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双城记》
——激昂的时代
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
建贵族的恶行。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被压迫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他反对暴力革命,寄希望于开明统治者的一些改革。
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性。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领域,还是它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法国大革命;矛盾性
梅里特医生已经在法国巴士底监狱被关了十八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不记得任何人了。
不过幸好他女儿露西找到了他,他们和父亲以前的一个好友返回了英国。
梅里特医生的病情渐渐好转,女儿也要和一个优秀的教师,代尔那,结婚了。
似乎美好的未来向着他们靠近。
然而,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在进行,恐怖的死亡机器正等著人民的“仇人”。
代尔那为了救管家卷入了法国大革命,因为他的父亲和叔父是臭名昭著的厄弗里蒙地侯爵。
“复仇女神”得法热夫人发誓要杀光厄弗里蒙地侯爵一家人。
人民的激怒将代尔那推上了断头台。
此时卡尔基——一个爱慕露西却不敢表白的落魄律师甘愿代戴尔那而死。
梅里特医生一家人逃离了英国。
卡尔基临终时发出了这样的预言:“我看见……由毁灭了的旧的压迫者而兴起的新的压迫者们都成排成对地被这报复器械(断头台)所毁灭,在这器械被废除不用之前。
”狄更斯在全书最后又回到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
故事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背景,革命将受苦受难的得法热太太变成了一个“复仇女神”;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贵族的儿子代尔那推入了深渊;将聪敏却冷漠的律师卡尔登送上了断头台。
革命本身就伴随着暴力,而作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却始终对革命存在着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赞同改善人民处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有痛苦与革命带来的血腥暴力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下层的仇恨最终冲垮了旧的体制,暂时改善了社会不公平的现状,使社会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旧体制的新的气象。
但由于阶级所限制,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新的合理体制能力,一些社会赖以生存、维持人最基本尊严和权利的东西被当做旧体制的一部分被予以废除,这时新的体制与旧的体制就相差无远了,而各种人间惨剧也相应发生。
法国大革命也不能避免,这就是作者抨击的地方(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最终归于失败)。
所以作者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标准不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肯定了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价值。
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违
背人道主义的,他就憎。
就这个方面来说,作者所赞同的人道主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人自我牺牲,要求完全利他,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理想境界,没有坚实的社会和现实基础,只能是空想,算作寒夜中的星光吧!就这个层次上来说,查尔斯的人道主义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这本书中具有两对贵族与平民的代表人物,并且每对中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它们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他在全书中始终是被作者用歌颂笔调来刻画的。
代尔那出身于罪恶的厄弗里蒙地侯爵之家,生于这样一个罪恶累累、注定受到报应的家庭,他就像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仅没有染上家族的一点恶习,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叔父侯爵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
”;他甚至主动放弃了爵位、财产、名誉,这些在别人看来是人生追求目标的东西,反而隐姓埋名到英国当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师,自食其力,不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自尊、轻贱别人的生命。
在他心目中,人的价值不是由身份地位、财富来衡量的,而是由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来评判的。
但作者主要是从自我道德修养上来美化代尔那,然而连同代尔那那些脱离家族、自食其力也是缺乏牢固的社会和现实基础的;并且代尔那对这个明知不公平社会的反抗仅仅是想叔、父大发牢骚,并未向社会、大众公开揭露贵族阶级迫害农民的真相。
他只能自救,不能救人,只能自己独立青山外,留世人于污浊之中,如中国的陶渊明,但此举对整个社会没有多大改善。
与代尔那相对立的贵族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这是作者予以揭露、讽刺、鞭笞的人物。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
像侯爵这样的贵族们,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过着极度奢侈、荒淫的生活。
一位侯爵每天喝朱古力茶,没有四个壮士帮忙就不能下咽。
他们生活腐化、治理国家无能,残害百姓却是无以复加。
他们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
小说中揭露: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逼死四条人命。
他们“填写一张空白谕旨,就可以把任何人无限期地埋在监狱里”。
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的小孩,他一面破口大骂人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枚金币。
“好像偶然打破一件平常东西,已经陪过了钱就够抵偿了似的。
”然而,即便如此,这位侯爵大人还不称心,他还念念不忘目前失去的许多特权,念念不忘那碾死小孩连一个金币也不用赔的时代。
他抱怨“法兰西现在越变越坏了。
过去不远,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贱民曾经掌握过生死之权。
就从这房间里,许多这样的狗被牵出去绞死……”
作者树立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形象,很明显,是想要展示两种典型形象,揭示两种不同前景。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是狭隘且没有现实基础的。
他希望建立一个平等,人的权利可以得到尊重、价值可以得到体现的社会,但又不愿推翻旧的体制和社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体制。
他希望贵族都能像代尔那那样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
作者希望不通过流血和暴力的革命而是通过人们内心的道德价值观使社会过渡到一个文明社会。
这样的愿望多么荒谬,把一个
理想的新社会的希冀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觉悟、大发善心上,这只能是空想主义。
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提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财产私有制,但他却又不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而是提倡富人应该自己自愿捐出自己的财产接济穷人,同样的荒谬。
旧的体制不被推翻,新的体制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
平民中的代表是卡尔登和得法热太太。
一个为心爱的人“微笑走向断头台”,一个则成为“坚决的复仇女神”。
卡尔登聪敏有才华,而且思想敏锐,道德高尚,但却不被社会所欣赏,屈居于庸俗的皇家律师史曲勒俘手下做助手。
正因为他有敏感的政治头脑,所以他愈发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于是他变得懒散、冷漠、玩世不恭,但这只是他的一副面具,事实上他仍具有善良、美丽的心灵。
他深爱露西,甘愿为露西爱的人而死。
最终他代替代尔那微笑着走上了断头台,并预言大革命最终会覆灭。
我想卡尔登是查尔斯心中最理想的人物,他是一个完全的理他主义者。
但遗憾的是这是最不有真实性的人物,作者以卡尔登的死来作为对暴力革命的控诉,恰恰暴露了作者思想的严重缺陷。
而得法热夫人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父亲、姐姐、哥哥都被侯爵逼死,她决定变为复仇女神,杀光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每个人。
仇恨蒙蔽了她的双眼,使她不再具有理性,连无辜的露西也要赶尽杀绝。
这是作者所批判的暴虐、残忍、不具有人道主义的做法。
当写到革命爆发后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出于对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也就怀着厌恶的情绪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这本来是一个具有革命坚定性的妇女,但作者故意把她写过了头,要表现一种残酷的报复心理如何使她达到了丧失人性的地步。
这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另一个缺陷。
作者的人道主义仅停留在不流一滴血、不杀任何一人、维持社会秩序表面的和平上,对于暴力是一概持否定态度。
这组平民形象的对比,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他希望平民们都像卡尔登一样宽宏大量、舍己救人,哪怕是贵族阶级的人;而不要象像得法热太太那样残酷报复、毫不退让。
查尔斯狄更斯希望所有的人——不分阶级和民族,都能够自愿遵守社会秩序,爱人,捐出自己的财产来帮助穷苦人民。
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美好的,然而,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苍白无力,不具有真实感。
这是由于狄更斯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 ,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 ,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他在同情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同时 ,又反对人民进行暴力革命。
这与他同时代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品《九三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两位作家出色地描绘了人民起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 ,都主张阶级调和 ,幻想以“爱”战胜“恨” ,虽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 ,但却是社会一个不缺少的精神支柱。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 ,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
卡屯在临刑前想到耶稣的话:“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 ,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
”他还看到新的压迫者在旧的压迫者毁灭的废墟上兴起 ,而他们也很快就会在惩罚工具的手消灭。
经过反复的斗争、成功与失败 ,伟大的人民终将在深渊中升起 ,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表达了作者反对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思想。
总之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把自
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达到了彻底的利他主义 ,这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准则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参考文献:
[ 1 ] 薛鸿时.浪漫的现实主义 -狄更斯评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996
[ 2 ]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6
[ 3 ] 朱维良 ,赵澧. 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8
[ 4 ] 狄更斯 /孙法理译. 双城记,南京:译林出版社 , 1996
[ 5 ] 张玲.剥笋 -《双城记》主题分层析,外国文学研究 , 1988
[ 6 ] 王玉芝.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7 生活的悖论
——《双城记》赏析
《双城记》指的就是巴黎和伦敦,一座以浪漫扬名而且爆发了一场大革命的城市,另一座以绅士为风度而雾气重重的城市。
狄更斯经过仔细的观察,认识到雾气弥漫的伦敦蕴藏着阴霾深厚的社会危机,跟18世纪末大革命前的法国非常相似,他试图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呼吁社会,发出警告,所以《双城记》是一部殷鉴式作品。
《双城记》情节虽然复杂,但布局十分精当,小说三条线索的结构非常严谨:1、马奈特医生惨遭冤狱和他的女儿偏偏同仇家的后代查理·达尔奈产生爱情的故事。
2、作恶多端的贵族侯爵兄弟和他们的侄子背叛家族的故事。
3、农民家庭惨遭迫害家破人亡和他们的后代苔瑞丝复仇的故事。
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复活”,写蒙冤十八年,马奈特医生精神失常被接出巴士底监狱。
第二部“金钱”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述了医生与他女儿的生活。
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写了革命后残酷的阶级斗争,描绘了苔瑞丝的复仇欲望和复仇行动。
三条线索三组悖论,它是生活的悖论在文学作品中的显现。
由此可见,《双城记》网状的结构,复杂的情节并不紊乱,相反作者严密而简练地叙述了1757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马奈特医生在散步时被侯爵兄弟强行带回府中,为两个病人看病,医生马上发现病人其实是伤员。
一个是年轻的农妇,一个是农妇的弟弟,他们是侯爵的佃户,侯爵之弟为了霸占美丽的农妇,将其丈夫折磨致死,弟弟赶来复仇又被刺成重伤。
两位伤者救治无效相继死去,马奈特医生写信向朝廷举报这项罪行,不料信件落到侯爵兄弟手中,医生被投入巴士底监狱,医生的妻子因丈夫失踪忧伤而死,留下幼女路希。
马奈特在入狱后十年写下揭露真相的控诉信藏在烟道里,继而精神失常。
法国大革命时,农妇的妹妹苔瑞丝无意间得到了这封信,知道了一切真相,决定要复仇。
许多年过去了,路希爱上了法国青年查理·达尔奈,不料他正是罪恶侯爵的侄子。
查理为了爱情,放弃了头衔和特权,到英国当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教师。
但是革命还是因为他的血统而向他清算,尽管有知情人证明他无罪,证明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但他还是以贵族后代的罪名被判死刑!小说出人意料的描写了医生家的朋友,美国律师卡尔登长期暗恋着路希,现在他决定为所爱的人牺牲自己,他利用酷似查理的条件,顶替查理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行刑的马车轰隆隆地开赴刑场,好像在问:爱是索取还是奉献?也许,卡尔登自己都无法回答,这也是个悖论。
《双城记》与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作者不完全拘泥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而是充满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激情和充满悖论的哲学。
首先,《双城记》中狄更斯大为赞赏的马奈特医生的遭遇就是一个悖论,马奈特是一个正直高尚的医生,因为拒绝侯爵的黄金利诱,冒死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而被活埋了18年,最后他疯了。
“好人没好报”在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道理,而在当时就是悖论。
同样贵族出身的查理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家族,这本身已经是个悖论,更深入的是革命阶级无视查理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行为,果断地判决他死刑,自新的查理未能见容于革命,也是一份苦涩的悖论。
尤其是苔瑞丝夫妇,她(他)们根红苗正,真正的佃农,亲人被迫害致死,也算是苦大仇深了,可在狄更斯笔下,她(他)们成了极端激烈的复仇者,甚至变成了可怕的凶神恶煞,一个嗜血怪物,她可以毫不手软地割下一颗颗人头!她每一次出现都散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森森的气息。
善与恶的相悖,如此纠结,表现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其实,生活的悖论时时在我们身边,过去有,现在也有,比比皆是。
大家看当下,我们谋生手段越来越多,但对生活的真谛的了解越来越少;聚敛的财富多了,自我价值少了;证书多了,知识少了,知识多了,能力小了。
道路宽了,眼光窄了,收入高了,品格低了,信息密了,交流疏了,闲暇多了,情趣少了,药物多了,健康少了。
名利高踞,人情淡薄,装修豪华,家庭碎破。
我们可以往返月球,与邻里却形同陌路,我们可以征服太空,却走不进彼此的内心,我们可以击碎原子,却突不破思想的禁锢,我们可以赶超年华,却没有耐心修炼……我们就是在时代的悖论中生活着。
只有狄更斯把生活的悖论写进了《双城记》。
其次,《双城记》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神秘色彩。
现实主义小说的浪漫主义往往表现在象征、幻觉、隐喻手法的运用。
在第一部“复活”中出现的神秘邮车,神秘的旅客,神秘的送信人,全都带有某种朦胧和含糊,连“复活了!”这如同呓语一样的口信也令人猜疑不透。
第二部围绕着侯爵被杀的事实,浪漫主义的色彩格外突出:“阴森的黑夜,马在槽边顿蹄,狗在吠,猫头鹰不时地发出不详的嗥叫。
”阴沉沉的几个小时,邸院的石脸,石狮,石人都茫然呆看着天空,黑暗把窒息之气笼罩在一切道路上的死寂的尘埃之中……之后石脸上的眼睛睁开了,石体心窝上用尖刀插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他早进坟墓,雅克。
”没有明说侯爵被暗杀的经过,只是运用了渲染恐怖气氛暗示的写法,就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隐喻的运用和象征性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会起到加强色彩和表现力的作用。
生活中也有许多向小说一样的人物和事件,成瑞龙。
1973年出生,隐姓埋名在佛山监狱,杀13人,逃亡13年。
2010年1月21日判死刑。
记者去采访他,采访前成瑞龙强烈要求化妆,说要注意形象,因为那天是他37岁生日。
成瑞龙生于连州市旱中村,1993年离开家乡,乡亲们都认为他很孝顺,初中时因旷课而被学校开除,又因有一个同学托关系开后门,占了他当兵的名额,他找到了仇恨社会的理由,98年他的兰启荣在杀了民警搞了把枪送给成瑞龙,在拒捕时,他用这把枪杀死了三个警察,他很得意地说:“警察不知道我会怎么做,我知道他们怎么做。
我有杀人的智商。
”同案犯兰启荣98年被抓,他却逃亡。
他说自己不了解自己为什么看到报纸也会流泪,最后他面带微笑走上法庭,我不怕审判,只是想到能见到亲人朋友就很高兴,十三年来想他们时会蒙着被子哭。
他非常想见见自己的儿子,看一下相片也是一个安慰,对儿子说,在社会上什么事都可以尝试,决不要尝试犯罪。
2010年11月2日注射死刑,时仅半分钟。
仔细想来,成瑞龙也是个矛盾体,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也充满悖论。
其实,常常有大作家把现实中的案例写进小说,《红与黑》是这样,《双城记》也是这样。
这需要作家敏锐的洞察力。
查尔斯·狄更斯便是这样的大师,1812年他生于朴特西地区的兰德波特。
父亲约翰·狄更斯因贪杯和挥霍而负债累累,结果一家人都被关进债务人监狱。
幼年的狄更斯12岁就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还在橱窗内做过活广告,靠着自学和阅历他当上了新闻记者,深入社会,锻炼笔力。
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查尔斯·狄更斯1833年开始写随笔,后来写小说。
1842年他访问美国,受到盛大的欢迎。
随后他旅居意大利、瑞士和法国。
1849年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问世,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隐约可见童年屈辱的经历在他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痕迹,但更多的是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以及在此画面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塑像。
对国家命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产生了狄更斯的优秀小说《双城记》(1859),至所以我们把它归类为“殷鉴式”
的作品,是因为小说充分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典型性和两重性。
作为现实主义的狄更斯,不仅得到马克思的充分肯定,也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可是作为小说家的狄更斯,人们对於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他塑造的充满悖论的命运,充满悖论的情节,充满悖论的结局都大惑不解。
可是,不正是因为这种狄更斯式的独特性才被他的作品经久不衰,魅力无穷吗?想起一句老话:“小说家有千千万万,狄更斯只有一个。
”
读《双城记》有感_1500字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
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
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西德尼·卡尔顿
就这样被感动了。
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种纯洁而高尚的爱。
它就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
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作者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框架,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忍受着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
正如作者所说:“昌盛而又衰微,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暗失望的长夜,人们拥有一切,却两手空空。
”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这部名著亮丽的一笔。
在小说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
曼内特是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经历磨难后仍宽容地把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为了让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风雨不改地到大墙对面站立两小时;查尔斯是个正直、豁达的贵族,与露西相爱,为了爱情甘愿放弃爵位与财产。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让人有点憎恶的泰雷兹·德伐日。
失去亲人使她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革命胜
利之时为亲人报仇。
可是等到革命胜利时,她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却失去了对象,她的愤怒之深是可
以想象的,然而为了发泄积愤却拿侯爵兄弟的儿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条与那些伪贵族同样残忍的
道路,于是她的种种行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读者的谅解。
最后,恶人有恶报,她戏剧性地因为手枪走火而
结束了自己充满仇恨的一生。
也许这才是她最佳的结局。
那些像德伐日那样以复仇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
即使命运坎坷,也决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说中,最让我喜欢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
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
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助手的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名利、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
他与查尔斯长得十分相似,也同样深爱着露西,然而两者命运却截然不同。
他羡慕查尔斯,也恨他。
可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后,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露西与查尔斯永远幸福,因为“爱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
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
终于,他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每次读起那段话,难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最后的梦。
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看见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那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梦想。
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
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
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
当查尔斯因为家族的犯罪而被无辜判决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断头台接受行刑。
在生命与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他爱露西,为了她的幸福,他为她的爱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当他走上断头台的时候,面上依然保持着笑容,他信守对露西的诺言……因为,他的爱便是他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尽管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大团圆”收场,但当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该书时,却感到无限的遗憾、心酸。
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却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
它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为的只是使心爱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地付出,而不求一点儿的回报。
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永恒地放着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
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