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 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腺体分泌增加
“经典反应”
H2: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腺体分泌增加
白三烯(L Ts)
支气管平滑肌持久收缩 血管通透性 血管扩张
前列腺素( PGD2):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血管通透性 血管扩张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3.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 周围组织细胞 局部反应
RhRh+
抗Rh抗体 Rh-
Rh+
新生儿溶血症
抗Rh抗体 IgG
新生儿溶血
流产
Rh+
制备抗血清
给产妇注射抗血清,破坏Rh阳性红细胞 防止致敏
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s 疾病)
三、Ⅲ型超敏反应
概念: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 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引起的以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 应和组织损伤。
正常:免疫复合物形成 有利于机体清除抗原; 异常: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常沉积在肾小球、 关节、心肌等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曲折处。
1.免疫复合物沉积原因: 免疫功能异常:
补体功能缺陷、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免疫复合物产生后无法及时清除 免疫复合物:较大 可被吞噬细胞清除
较小 可以从肾小球滤过 中等 不易清除、不易滤过
四、Ⅳ型超敏反应
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刺激造成的免 疫病理过程,也称为细胞介导型,又由于 出现反应较慢,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正常: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异常:明显组织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同细胞免疫应答,有致敏阶段
(三)反应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变应原 机体 B细胞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状态 变应原进入机体后2周可出现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可以持续数月至半年以上; 期间如不接触相同变应原,致敏状态消失。
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 再次进入机体 IgE-致敏细胞 IgE桥联 致敏细胞活化 生物活性介质
基本病理变化
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小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快慢不同 两种类型
早期反应 数秒 晚期反应 6~12小时
(四)临床疾病
常见的疾病:
过敏性休克(药物、血清); 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动物皮屑); 消化道过敏反应(海鲜、高蛋白类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常见的变应原: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等) 食入性变应原(海鲜等) 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等)
进入机体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注射、皮肤直接接触等
(二)参与反应的物质
ຫໍສະໝຸດ Baidu.参与的抗体
主要是IgE类抗体,其次是IgG4; 正常人体内IgE含量很低; 患者体内IgE含量显著增高; 主要分布于鼻咽、扁桃体、气管、胃肠道粘膜; 亲细胞抗体,产生后以其Fc段结合于细胞表面; 结合后机体才处于致敏状态。
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1)
第一节 超敏反应概述 第二节 超敏反应的机制
豚草→花粉→枯草热
黑麦草
猫尾草
碧根果
杏仁
第一节 超敏反应概述
一、超敏反应和过敏原
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也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
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 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 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五)防治原则
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特异性脱敏治疗 药物治疗
特异性脱敏治疗
①小剂量抗原,短间隔多次注射(减敏治疗):使颗 粒分批释放,减少积累效应
②小剂量抗原,长间隔多次注射(脱敏治疗):诱导 IgG合成(封闭抗体), 竞争结合过敏原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阿司匹林)
稳定细胞膜阻止颗粒释放(色甘酸二钠) 与生物活性介质竞争结合受体(扑尔敏)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
2. 过敏原(allergy)
过敏原,又称为变应原、是指能够使人 发生过敏的抗原。
3.常见的8类易引发过敏食品
(1)含麸质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 大麦等 (2)甲壳纲类动物及制品,虾、龙虾、蟹, (3)鱼类及制品 (4)蛋类及其制品 (5)花生及其制品 (6)大豆及其制品 (7)乳及其乳制品包括乳糖 (8)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二、超敏反应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Coombs和Gell根据超 敏反应机制和临床特点,将超敏反应分为4 种类型: Ⅰ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不同超敏反应的特征
第二节 超敏反应的机制
一、Ⅰ型超敏反应
(一)常见过敏原/变应原
2.Ⅲ型超敏反应免疫损伤的机制
(1)补体作用(C3a、C5a),溶解细胞,损伤血管 (2)中性粒细胞作用(溶酶体酶),组织损伤。 (3)血小板作用(聚集形成血栓),缺血,水肿。
3.Ⅲ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和类Arthus 反应) 血清病(首次大量注射抗血清1~2周后)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A族链球菌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2.参与的细胞
主要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表面分布FcεR,可结合IgE的Fc段; 每一细胞表面含有104 ~ 105 FcεR; 细胞与IgE间具有高亲和性; 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颗粒,内含多种活性介质;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IgE结合,使细胞释放活性介质。
3.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 肝素 白三烯 前列腺素 血小板活化因子 细胞因子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 再次进入机体 IgE-致敏细胞 IgE桥联 致敏细胞活化 生物活性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
预先储存的介质
组胺 肝素
缓激肽
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 Ts)
前列腺素( PGD2) 细胞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组胺 与组胺受体结合(H1、 H2、 H3 、H4) H1: 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二、Ⅱ型超敏反应
是由IgG、IgM、IgA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 或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 组织损伤为主的免疫病理反应,也称为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肺-肾综合征 甲状腺机能亢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