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检查-RBC
![血液学检查-RBC](https://img.taocdn.com/s3/m/3d6b4e599b89680202d825b5.png)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 血浆
血清
2. 采血部位
毛细血管采血 静脉采血
空腹动采脉血采血
3. 采血时间
特定时间采血
急诊采血 抗凝剂
4.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及时送检和检测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
骨髓标本的采集处理
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 ,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 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若向血浆中加入钙离子,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 血浆中不含游离的钙离子。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测
(一)酸化溶血试验(Ham试验):主要确诊试验 (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PNH特异性试验
指眼病镜人蛇红毒细中胞提与取酸的化一后种的蛋血白清质 (PH6红.6细进~直6胞攻.接8发P)激N生一活H破起血R坏置清B,C3中7即,℃补为致环体阳溶境C性血3中。作用,
(RBC对补体C3敏感性高)
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 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钙离子,若 向其中再加入钙离子,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均无血细胞 血浆有凝血因子,无Ca2+ 血清有Ca2+,基本无凝血因子
第 二 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Blood Examination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检查项目:
血液常规检测 网织红细胞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1 Rous test(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 部分铁离子系以获含得铁性的血红黄细素胞的膜形缺式陷沉积于上皮 细胞,并随引尿起液的排慢性出血。管内溶血, 尿中含铁血黄素常是睡眠不时稳加定重的,铁蛋白聚合体, 其 下可中 产伴的生发F普作 以e鲁3性 贫+与士血血亚蓝红、铁色蛋出氰白血的尿为化亚和首钾铁全发作氰血症用化细状,铁较胞在沉多减酸少淀症性。。环境 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临床血液学检验收费标准
![临床血液学检验收费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6fa53ca0c22590103029d01.png)
荧光偏振法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IgA测定
项
40.00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IgM测定
项
40.00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C3测定
项
40.00
血小板IV因子活性测定
项
50.00
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
份
50.00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Ⅰ,Ⅳ测定
份
50.00
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Ⅲ测定
份
50.00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数测定
粒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项
80.00
淋巴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项
50.00
红细胞膜蛋白原纤化度测定
项
15.00
红细胞膜蛋白量测定
项
25.00
红细胞膜蛋白结构测定
项
80.00
红细胞膜Na.K-ATP酶测定
项
50.00
血红蛋白电泳
份
20.00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荧光法测定
项
10.00
糖化红细胞膜蛋白测定
项
80.00
进口试剂
进口试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项
50.00
国产试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项
100.00
进口试剂
TPA定量测定
项
80.00
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
项
50.00
国产试剂
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
项
100.00
进口试剂
TPA-PAI复合物检测
项
100.00
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测定
项
30.00
国产试剂
血浆激肽释放酶原测定
4.溶血性疾病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c2af216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8.png)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9515d708941ea76e59fa04d9.png)
(3)Cabot (卡波 ) 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 现认为可能是纺缍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常与Howell-Jolly小体同时出现,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均 存在于骨髓中。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 属病理现象。可见于: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量 (Hgb)及血细胞比容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 贫血。
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概括为两类: 1.生理性减少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减少
(三)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对帮助推断贫血的病因具有一 定的意义。因此,在贫血病例的诊断中,不仅要进行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的测定,还必须仔细观察红细 胞的形态有无改变。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 大,核分叶常在 5 叶以上,甚至在10 叶以上,核染质 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在白细胞胞质中出 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 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只出现在急性白血 病的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 性白血病。
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 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 急性感染或炎性 2)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 急性溶血 4) 急性失血 5) 急性中毒 6) 恶性肿瘤 7) 其他
血红蛋白 120~160g/L 110~150 g/L 170~200 g/L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1756d7e53a580216fcfe64.png)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https://img.taocdn.com/s3/m/d6ade83ca76e58fafab00372.png)
4
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
为工作对象,创建的个理论 - 检验 - 疾病相
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的临床分支学科。
发展历程:组织水平 - 细胞水平 - 亚细胞水
平-分子水平-组学水平
5
公元前3-4世纪:提到血液的名字 显微镜的问世:红细胞( 1673 年)、白细胞( 1749
年)和血小板(1842年)被发现
19世纪60年代:血细胞产生于骨髓
20世纪初:血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
造血调控
血液学家:血液有形成分、止血和血栓的基础与临床
6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 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细胞分类 技术(1877-1912年)、血细胞自动计数仪(1953年Coulter) 红细胞的认识:携氧功能(1871-1876年)、碳酸酐酶的发 现(1935年)、红细胞寿命(1946年)、红细胞的代谢和结 构等(1959年后) 白细胞的认识:最早认识的为粒细胞(1892-1930年,趋化、 吞噬、杀灭细菌),其次为单核细胞(1910年后,吞噬、抗 原递呈),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近50年) 血栓和止血的认识:1842年发现血小板、1882年发现止血 功能、1923年发现聚集和粘附功能、近50年血小板颗粒及组 分、凝血机制、纤溶、内皮细胞等在分子水平认识
7
干细胞概念:1896年Wilson提出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C,ESC):1981年小鼠囊胚中证实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C, iPS):胚胎干细胞样
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C,HSC):来自ESC和iPS,在造血微环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9c34e00bb68a98271fefa4f.png)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莫武宁 林发全 贺利艳 刘 萍 黄春妮 丘晓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南宁 530021)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学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的新体系。
该课程是学生反映较难学的专业课程之一。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几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和完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工作,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培养高素质人才,师资是关键教学工作需要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新知识,洞察新进展,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疑难问题。
在实践中,专任教师们除授课时间外,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和附属医院日常临床血液学检验工作及全区骨髓疑难片会诊,多年来一直坚持给附属医院进修生授课,因而教学及实践经验不断丰富。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还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优势,整合教学资源。
附属医院许多教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参与临床医疗实践,如红细胞疾病,尤其是广西多发病“地中海贫血”的授课是儿科教授的特长之一,而白细胞疾病和出凝血疾病的授课是血液内科的教授、博士们的特长之一,他们的课件制作精美,重点突出,授课得心应手,案例随手拈来,我们邀请他们讲授部分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结合大量临床实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们兴趣高涨,效果很好。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通过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传授给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吸收率,教师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优质的课件,同时血液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每次形态学实验课老师要解答上百次的提问,教师们的耐心指导,不厌其烦的热情解答和纠正错误都是带教老师良好师德师风的表现。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绪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5b084bb84ae45c3b358c74.png)
三、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 而来,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 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 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物 学功能。
造血与造血的调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部 分,造血系统持续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以替 换那些衰老退变的细胞,以维持体内恒定的 血细胞数量,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 类血细胞的需要。多年来,关于血细胞起源 问题单元论及多元论争论不休。20世纪初, 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概念,当时对这种细胞认识 不甚清楚。直至1961年Till等用致死量放射 线照射实验小鼠,然后进行骨髓移植,成功 地在脾形成结节,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即这 类形成脾结节的原始细胞。
(二)红细胞的认识 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 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 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 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红 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 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 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 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 碱平衡有密切关系。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 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 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 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 病)、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 床各科疾病,如肝病、肾病、冠心病、糖 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 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 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 血液学异常。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7e219fdcc17552706220810.png)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的探讨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ac8fd8ebceb19e8b8f6ba22.png)
动学生的兴趣就成为 了提高教 学效率 的关键 。为此 , 我们 主要 生 自己进 行 总结 , 总 结 的 过 程 中 强 化 记 忆 , 后 在 学 生 中 评 选 在 最 3 1 合理应用 临床病例 , . 培养学 生解 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传统 刺 激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 自主性 。
床 知识 。在 教 学 方 面 , 于 大 多 数 血 液 学 教 师 为 非 师 范 专 业 毕 由
学生较难掌握 的课程之一 。 为 r提高教学质量 ,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 考大量 的 参 成功案例 , 合本 校实际情况 , 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的一些探索 结 提 和尝试 , 并将其贯 穿于整个 临床血液学 和血液 检验 教学 的理论
并 就 新 近 报 道 的疑 难 、 见 血 液 病 病 例 及 新 出 现 的 检 验 技 术 讨 少
论交 流 , 尽快掌握血液学方面的前沿知识 , 提高 自己的教学和专
业水平 。
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所有 内容 , 如果全 盘托 出, 很容
采 易 让 学 生 在 纷 乱 的 内 容 中 迷 失 方 向 , 而 失 去 兴 趣 和 信 心 。 这 3 根 据教 学 需 要 , 取 丰 富 多彩 的教 学 手 段 进 如前所述 , 临床 血液 学和血液 检验总体上来说 , 需要记忆 的 种情况 下, 要合理慎重地制定大纲 , 定讲授重点 , 略结 合 , 就 确 详
的 临 床 血液 学 和血 液 检 验 教 学 以 教 师 为 主 角 , 生 则 被 定 位 为 4 多方 面 提 高 实 验 教 学 质 量 学
被动的学习者 , 而且课堂与临床分离 、 细胞形态与 患者分离 。在 这种模式的影响下 , 一者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 ; 再者使 学生养成 了依赖 、 被动 的学习习惯 , 影响其 独立思 考和解 决 问题的 能力 , 学生 的知识死板 , 拘泥 于书本 , 以活学 活用。为此 , 难 我们 在教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
![临床血液检验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de5482f18583d048645979.png)
1、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是指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3、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4、血岛: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称为血岛。
5、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
6、造血微循环(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对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增殖及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调控等起重要作用。
7、血细胞的增殖:是指血细胞通过分裂而使其数量增加的现象。
血细胞主要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
8、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9、血细胞的成熟:是指细胞定向分化后通过增殖和演变,由原始细胞经幼稚细胞到成熟细胞的全过程。
10、血细胞的“释放”:是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12、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13、环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三分之一以上者。
14、血小板黏附功能: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重点:血细胞(各型白血病)、造血组织(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血友病、DIC等)、血栓栓塞。
血液学发展史: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 系统研究始于显微镜问世(十七世纪1673) 二十世纪初迅速发展
血细胞的认识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1953年第一台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红细胞的认识,1901,血型 白细胞的认识,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
循证医学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造血器官
造血细胞起源于中胚层间叶细胞 造血器官是指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包括
胚胎期造血器官 出生后造血器官
胚胎期造血器官: 中胚叶造血期 (人胚2~9周):血岛形成,HSC形成 胎肝造血期 (胚胎6周~7月):先以红细胞为主,以后产生粒细胞, 与此同时脾、胸腺、淋巴结也参与造血。 骨髓造血期 (胚胎3月~):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HIM) 由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HSC定居在适宜的造血微环境后,在各种成分的诱导下,启动造血增殖、 分化、成熟等过程。 骨髓基质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 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GM-CSF、SCF、LIF、TGF-β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四节 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血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数代的有丝分裂进行复制和DNA的合成,增 加各系细胞的数量。一个原始红细胞可以最终产生16~32个成熟红 细胞。 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发育过程中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有获得新的功能 的过程。 血细胞的成熟:包含在整个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每一次有丝分裂和分化 都伴有细胞的成熟。 血细胞的释放:终末细胞通过骨髓屏障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大小、形状、 核染色质结构、颜色、核膜、核仁、胞质的量、颜色、胞质颗粒
观察要全面 注意涂片染色的影响
有些细胞兼具上下两个阶段的特征时,一般归入下阶段
细胞介于两系之间难以判断时,采用大数归类法 急性白血病时,要结合化学染色判断细胞归属 难于识别的细胞可归入 “分类不明”细胞
注意标本凝固的影响
做骨髓检查时,应同时做血象细胞学检查
第四章
大致正常骨髓象
造血的调控
造血的基因调控,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 转倒的调控 造血的体液调控,正向调控因子,负向调控因 子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略) 血象检验: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同时注意观察各种细胞的 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异常细胞 观察的内容: 粒细胞系统:数量和形态,注意有无幼稚细胞、棒状小体、毒性改 变、分叶过多、过少、双核、巨幼样变等 红细胞系统:细胞大小、形态、色泽、淡染区、有无幼红细胞、大 红细胞、环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豪-周小体、卡波氏环等。 淋巴细胞系统:数量和形态,有无幼稚及异形淋巴细胞 浆细胞系统:正常血片中无 血小板系统:数量、大小、形态 其他: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骨髓增生程度:五级分类法 根据有核细胞的多少来判断 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1:1 1:10 1:20 1:50 1:200
第四章
油镜观察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油镜观察
骨髓细胞学检查: 低倍镜观察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造血干(祖)细胞
干细胞的分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HSC ( hematopietic stem cell ) 的特性:HSC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 来,在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的诱导下,分化发育成各系造血祖 细胞、原始及幼稚细胞、成熟细胞,释放入血。 HSC的特性: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多数细胞处于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骨髓象检验临床应用 : 适应证:外周血细胞数量、形态异常及出现异常细胞 不名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不名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黄疸、紫癜、肝肾功能异常等 血液病疗效观察 协助其他检查(免疫分型、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细菌学检 测等) 禁忌证:血友病 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操作方法
[临床意义]
三、碘酸-Schiff反应(糖原染色)
[临床意义]
鉴别良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ALL、CLL、NHL时PAS积分增高 病毒感染时积分正常
鉴别红细胞增生的性质
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PAS强阳性,积分增加 增生性贫血(溶贫、巨幼贫)时积分正常 三种白血病的鉴别 急粒:PAS(-) 急单:PAS(+,弥漫均匀红色) 急淋:PAS(+,粗颗粒或块状) 确定不典型巨核细胞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 骨髓造血 红骨髓: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扁平骨、短骨、长管骨的 近心端 黄骨髓:是指脂肪化的骨髓,占骨髓总量的50%,具有潜在造 血能。 淋巴器官造血 胸腺: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 脾:制造淋巴细胞,具有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反应功能 淋巴结:负责淋巴细胞的二次增殖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细胞化学染色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 (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 析的方法。 常用于急性白血病鉴别的有: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过碘酸-雪夫染色(糖原染色PAS)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及氟化钠抑制试验(NSE)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积分值的计算方法 临床应用:类白血病反应与慢粒鉴别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鉴别 铁染色:细胞内铁 细胞外铁 用于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
急性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的鉴别
POX PAS NSE -
急淋 +颗粒状 ±
急粒 +~3+
+ 不被抑制
急单 ±
+弥漫均匀 + 能被抑制
红白血病 不定
NaF抑制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将基质液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的α 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灰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三、碘酸-Schiff反应(糖原染色)
[原理] 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 (periodic acid-Schiff`s reaction,PAS)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生 成醛基。醛基与Schiff液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 红色沉淀物,定位于胞浆中。 [结果] 阳性:胞浆中出现红色物质,可呈颗粒状、小块状或 弥漫均匀红色。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增生程度:增生活跃 粒红比值:2~4:1 粒细胞系统:约50%,原始〈2%,早幼〈5%,各阶段形态比 例正常。 红细胞系统:约20~25%,原始〈1%,早幼〈5%,各阶段形 态比例正常。 淋巴细胞系统:约20~25%,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单核细胞系统:〈4%,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浆细胞系统:〈2%,均为成熟浆细胞 巨核细胞系统:全片7~35个,原巨偶见,幼巨〈5%,颗粒巨、 产板巨各占50% 其他非造血细胞偶见 成熟细胞形态正常
[临床意义]
急粒:强阳性 急单: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阴性 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二、醋酸萘酚酯酶又称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原理] 血细胞内的醋酸萘酚酯酶又称非特异性酯酶(non specific esterase NSE),能将基质液中的α-醋酸萘酚水解,产生α-萘酚, 萘酚与重氮染料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结果] 阴性:胞质中无灰黑色颗粒 弱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细小颗粒、分布稀疏 强阳性:胞质中见灰黑色粗大颗粒、分布密集 [临床意义] 用于白血病的鉴别 急单:阳性 急粒:弱阳性或阴性 急淋:阴性 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单白血病可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不被氟化钠抑制
[结果]
反应强度分级 -、1+、2+、3+、4+ 积分法: < 10~40%,40~80分
[临床意义]
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心性感染鉴别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鉴别
五、铁染色
[原理] [结果] 普鲁士蓝反应 细胞外铁 :1+~2+
肾功衰竭表现;淋巴瘤的皮肤表现,血友病等。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血液成分输注 成分输血:节约血液、减少输血的副作用 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血浆、丙种球蛋白、血浆Ⅷ因子、凝血酶原 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复合物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 检验医师的责任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血栓与止血的认识
止血修补血管壁,聚集、粘附功能 血友病,瀑布学说
骨髓干细胞和造血调控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调控的认识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血液学改变:白细胞增高可见于各种感染;某些药物 治疗后可见粒细胞减少;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慢性缺氧性疾病导 致的红细胞增高;各科急症导致的DIC等。 血液病的非血液系统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神经系统表现;骨髓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