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拒绝“义”的负能量赵秉文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
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
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
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
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
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
‛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
当马超投奔刘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
关羽文化作文
关羽文化作文
咱今儿来聊聊这关羽文化。
说起关羽,那可谓是咱们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武圣关云长,忠义双全,威名远扬。
在咱北京这地界儿,关羽文化那也是深入人心。
就说咱那关帝庙,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那信众可是络绎不绝。
为啥?因为关羽在咱老百姓心里,那就是个忠义化身,他代表的就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子正气和豪情。
再来说说关羽的武艺,那青龙偃月刀,那可是咱中国武术的象征之一。
在咱北京,公园里、广场上,总有那么几位大爷,手持长剑或大刀,一招一式地练着,那架势,仿佛就是关羽在世。
这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对关羽精神的传承和敬仰。
关羽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咱北京的文化人儿,经常会把这些故事改编成戏曲、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关羽、学习关羽。
当然,关羽文化不仅仅是这些。
它还体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咱北京的老字号商铺,经常会挂上一幅关羽的画像,寓意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还有咱过年过节时,家里也常常会贴上一幅关公像,祈求家人平安、事业有成。
总之啊,关羽文化在咱北京那是根深蒂固。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咱北京人儿,就得有那么一股子关羽精神,忠义、勇敢、正义,这样才能在这大北京城里立足生根,闯出一片天来。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中学语文论文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刘茜孙丽婕一、关公与佛寺简单组合的不合理性(一)关公与佛教关公由人到神,经历了多朝皇帝敕封。
他也被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伽蓝菩萨”身份受人朝拜。
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一高僧“到荆州,欲创精舍。
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
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人室,昼夜演法。
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
’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
”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成为佛教神明。
但关公以伽蓝护法的身份出现在佛寺,强调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关羽。
关羽遇难之后,其传说络绎不绝,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起着蕴藉心灵的作用。
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集中了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其正统思想为封建宗法制统治所推崇。
故而自蜀汉后主谥封而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所受崇封历加尊荣,“侯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他受到社会的强烈认同,深植于民族精神根基,非伽蓝菩萨所能涵盖。
(二)关公与佛教关系的弱化据笔者在关陵调查,有87%的游客不知道关公的伽蓝菩萨身份;卓刀泉寺,十一假期人头攒动,列于大雄宝殿左侧的伽蓝殿十分钟内却无一人朝拜,人们对伽蓝菩萨渐渐陌生。
由此可见,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之间的交叉点——伽蓝菩萨,已渐渐弱化。
其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宗教的信仰减弱,人们力图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宗教的崇高性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削弱,因而伽蓝菩萨的佛家封号自然在人们对宗教的抵触中渐渐弱化。
(三)卓刀泉寺关公文化开发: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此时,若依据佛法事实,再提伽蓝菩萨,虽侧面宣传了佛教,却与宗教政策和历史规律相违背。
因此,关公与佛寺的结合并不足以承担文化开发的重任。
但是许多地区仍想借助佛寺来宣传关公文化,因而,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出现了。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本论文主要考察关羽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到宗教神灵的历史过程,关羽形象的演变轨迹是中国古代许多历史人物形象的演变轨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通过分析关羽形象的演变规律,挖掘其演变的深层文化底蕴,可以揭示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通过分析各种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展现其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从而观照中华民族造人造神的审美追求。
关羽形象演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广泛影响,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固定意象。
在社会各阶层对关羽的塑造中,忠、仁、义、礼、智、信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固化在关羽形象当中,使关羽成为了人所瞩目的偶像。
在封建帝王神道设教的促进下,在文人纯粹唯美的颂扬中,在百姓祈愿平安幸福的祭拜中,关羽逐渐被提升到伏魔大帝的神位。
这样,关羽不仅成为这些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被赋予超自然的神性特征,并通过这种神灵的形象在信徒心中产生神圣感、畏惧感等情感体验,从而对人进行道德约束。
文章的上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轨迹”是对关羽形象的历史纵深的梳理,是对关羽崇拜历时性的介绍,考察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过程。
下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多种形态探析”主要考察各种类型的文本对于关羽形象生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作用。
最终,文本中生成的关羽形象推动关羽崇拜走向宗教的鼎盛。
结论部分通过分析关羽形象的生成机制与传播流程,进而对关羽崇拜现象进行文化阐释。
绪论6-16第一节关羽研究综述6-13第二节本文的构思与方法13-16上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轨迹16-94第一章从三国到隋唐时期: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早期形态17-35第一节关羽生平:一个中古战将的真实人生17-23第二节史传:片段人生的联缀23-26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事迹的传播26-29第四节隋唐时期关羽故事的宗教形态29-35第二章宋元时期:故事勃兴与关羽形象特质的确立35-58第一节宋代关羽形象的时代特质与宗教传说35-41第二节元代俗文化背景下关羽信仰的勃兴41-46第三节宋元史传中的关羽形象46-47第四节宋元民间口头史诗中的关羽形象47-52第五节宋元戏曲中的关羽形象52-58第三章元、明之际:《三国志演义》与关羽形象的文学定型58-77第一节文本的流变与关羽形象的发展58-65第二节关索形象的文学构思与民间传播65-74第三节关羽形象在明代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74-77第四章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影响与传播77-87第一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清代的影响与传播77-80第二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境内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和传播80-84第三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播84-87小结87-94下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多种形态探析94-211第五章雅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95-113第一节传记文学中的关羽形象95-101第二节诗歌中的关羽形象与物化意象101-113第六章俗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上)113-140第一节《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形象113-129第二节《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的关羽形象129-134第三节《三国志玉玺传》及其他说唱文学中的关羽形象134-140第七章俗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下)140-178第一节明代关羽戏中关羽形象的多种形态140-151第二节清代的关羽戏及其关羽形象的整合151-165第三节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165-178第八章泛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178-203第一节神职与祭典:走向多元合一的神性历程178-185第二节善书中的关羽:民间的道德守护神185-189第三节宝卷中的关羽:无生老母的信徒189-193第四节碑记楹联中的关羽形象193-203结论203-211附录关羽研究资料汇编211-一:历史中的关羽故事211-215二:《三国志演义》诸本有关关羽诗歌统计比较215-219三:关羽传说资料汇编(230个故事)219-233四:历代关羽诗歌、散文、楹联(略)233-参考书目-242中文摘要242-245。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
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
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
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
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
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
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
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关公,在天下海内外华人的心目中,既是一个万人师表的公众人物,又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复杂人物。
说起其身份复杂和独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一个历史人物,特指西晋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关羽”;二是一个文学人物,特指明初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三是一个戏曲人物,特指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等戏剧舞台的“红脸关公”。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戏曲说唱艺术里一连串精彩的传奇故事,让关公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
说不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是给关公形象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关公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名将多如繁星,但却只有关羽一个人,被后世尊为关帝、关圣、关老爷、关夫子。
也仅仅只有关羽一个人,获得了民间百姓和历代帝王这上下两个阶层的共同拥戴,形成了关公崇拜和关公信俗的独特风景。
一.传奇人生到神奇形象称谓的升格关羽(160~219)的生辰正史不见记载。
民间对关羽生辰却流传有好几种说法。
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的是: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关羽的出生地河东郡解县常平里,(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
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养的农家,初名长生,后改为羽,取字云长,青少年时期在家习文练武兼作农事,“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大约在关羽23岁的时候,即光和六年(183),因斩杀恶豪吕熊而逃离家乡。
5年后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结识刘备、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
时值黄巾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统治者纠集各地军队,对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关羽即随刘备在涿县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先后参加了幽州太守刘焉、中郎将卢植、校尉邹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孙瓒的军队,同黄巾起义军作战。
献帝初平元年(190),刘备依附公孙瓒,被任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关羽、张飞并为别部司马,统领郡属军队。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运城关公文化是指以关公为核心,以运城地区关公庙为基地,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的一系列活动和实践。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英雄人物,关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崇拜和崇敬,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运城地区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帝文化是运城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运城关公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关帝庙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运城关公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膜拜。
庙内供奉着关公的神像,庙内还设有关公文化展览馆,展示着关公的历史、传说和影响等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关公的伟大和崇高。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在关公庙的建设和管理上,还体现在各类文化活动和实践中。
每年的关公诞辰日,运城关公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表演关公的经典故事和战斗场景,还会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关公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此外,还会举办关公文化研讨会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以推动关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在运城地区有着深厚的基础,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公被誉为“武圣”,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形象。
关公的义勇精神和忠诚品质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设有关公庙,供人们膜拜和祈求保佑。
运城地区作为关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公的忠诚和正直品质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价值观,关公的义勇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动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打造关公文化
打造关公文化【摘要】关公以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名扬天下,被尊为武圣、财神、保护神,形成了独特的关公文化。
荆州作为三国文化的集中地和史上关公驻地,成为关公文化学的发源地,能适应关公文化发展的内在趋势和荆州跨越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文通过对关公文化的研究,找到关公文化与荆州复兴的契合点,能够让关公文化发扬光大,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关羽;关公文化;荆州;壮腰工程;发展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关公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于关公的典籍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文明新城,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化资源,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备受瞩目。
关公文化作为荆州历史文化中最有效的资源之一,不仅是荆州的历史标志,也是荆州深厚文化的体现。
由省政协主办,市政府、市政协承办的中国荆州·国际关公文化学高峰论坛暨湖北壮腰工程招商大会于2012年6月16日至17日在荆州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围绕“关公文化与荆州复兴”这个主题,深入开展了各项活动,力争以文化、招商的“双丰收”助力壮腰工程。
打造关公文化是亮化荆州壮腰工程的重要任务。
1 关公文化与荆州的关系关羽一生征战无数,他最为辉煌的时段在荆州。
荆州留下了诸如古城墙、关帝庙、关羽祠、点将台、卸甲山等众多遗迹。
荆州是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诞生地,关羽在荆州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关羽的信仰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对关公精神的传承,都是从荆州开始,并在世界许多地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关公,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他跟荆州联系在一起。
因为荆州是关公镇守之地,也因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家喻户晓。
关公作为三国时代的一员名将,在他身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景仰,演变为用中国传统文化包装的伦理型、道德型的特殊人物,为儒、道、佛三教共同尊奉,被炎黄子孙视作忠义的化身,乃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圣”,这跟关公与荆州的特殊关系分不开。
论关羽崇拜的文化意义
论关羽崇拜的文化意义孟祥荣(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早已成为朽骨;但一个文化的关羽却依然生命之树常绿。
千百年来,无论政权如何更迭,江山怎样代换,关羽却越发被人推上神坛,为帝为圣,始终不曾受过冷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风景。
关羽文化奇景的出现,虽说是多方的合力共造,但历史为什么就选择关羽,却不能不让我们注目于这一历史性选择的文化土壤,去审视关羽崇拜的文化价值。
关羽崇拜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许多文化学者在论述文化的地理环境时,把人类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认为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它的生存空间狭小,所以就尽其力地利用海洋的优势,向外扩展,因而商业发达,人员交流方便,思维的空间也显得广阔。
而大陆民族则正相反,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先祖也像其他的生活在贫瘠地区的民族一样,在一块广袤却不丰腴的土壤上挣扎生存。
地理的限制,使他们没有向外扩展的野心,而养成一种独自经营,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国民性格。
他们关注的两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境内民族的矛盾,以及怎样最有效的分配境内有限的资源和最起码的生存。
他们中间的领导者不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应付自然的挑战和强迫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上,而是过份地关注人们之间的生存秩序,努力地调整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
他们构筑了一个伦理的世界。
伦理的社会中的伦理文化,就发展出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一整套少有变化的价值体系。
在这种农耕社会当中,天不变道亦不变,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及重自然轻人为的价值观。
宗教虽然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显著,宗教情绪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强烈。
重现实讲实际的文化性格,使中国呈现出虽然造了许多神、信仰了许多神,却没有一尊能统摄天下生灵的元神和主神的现象。
神明也有着地方主义的倾向,也显出了明显的行业特点。
尽管本土的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都有着维系社会和人心的独特手段,但无论哪一种宗教,哪种文化都无法涵括所有的人。
浅论关公形象的文化意义
浅论关公形象的文化意义自《三国演义》问世、流传以来,“义绝”关羽的形象,便连同“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的形象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敬爱有加。
关公这一形象为什么会赢得如此广泛的认同?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关公一用文学的观点来看,值得称道的“英雄人物”,不但是叱咤风云、勇于进取的斗士和强者,同时必须具有作为一个好人而不可或缺的美德。
英国17世纪的戏剧家、诗人德莱登曾说过:“要想引起我们怜悯的角色必须有合乎美德的倾向,他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美德。
”“他的美德胜过恶行,这样观众才喜欢他。
”(《西方文论选》上卷)德莱登所强调的美德,正是把握英雄人物性格的美学原则。
在《三国演义》对关羽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这一准则主要体现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义”的道德伦理关系。
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小说着意描绘了关羽同刘备、张飞之间“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的“义气”,使他表现出令人喜爱的美德。
这种义气,不受情势的影响,不受利欲的诱惑,它贯穿于关公一生的为人处事中,成为关公的人生信条。
相反,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则自然遭人唾弃。
在封建时代,“义”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正是人民群众理想中至高无上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关系。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相互扶助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概括了那一时代的英雄气质。
诚如恩格期所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反杜林论》)。
出于小生产者的狭隘心理,“义”就其个人行为来讲,所维护的只能是某一集团的利益,因而不难为封建统治阶级接受和利用。
但是不能否认,在那一历史条件下,“义”终究是一种进步的道德观,其所鼓吹的扶危济困的道德责任感,本质上符合人民的意愿。
更何况关公所效忠的义兄刘备是一个带有广大社会民众理想色彩的“平民皇帝”,结义桃园时立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后来的创业奋斗中又时刻关心民众疾苦。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
中国文化主体精神下的关羽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历经各朝各代,遍及全国各地。
其影响之远,无人能出其右。
关羽崇拜及关于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是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集中表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意义深远。
关键词:文化主体精神;民间;官方;宗教Guan Yu i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Guan Yu worship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all over the country. Its impact is far, no one can make it right. Guan Yu worship and on the image of evolution as our nation'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ignited a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various concepts, desire and prayer, carrying the traditional 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and values, reflecting the trajectory of our n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subjec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ultural subject spirit; folk; official; religion关羽,是魏、蜀、吴三国鼎力时蜀国的一员大将。
关羽民间文化传统研究
关羽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爱国 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关羽民间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群众提供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 需求。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关羽民间文化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数字化复原与再现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关羽民间文化进行复原和再现,使其在虚拟环 境中得到活态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关羽民间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传播与推广
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将关羽民间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播和推 广,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国际知名度。
关羽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关羽民间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为当地旅游产业带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 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地方经济 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信仰中的关羽形象
神圣化
在民间信仰中,关羽被视为神祇和保护神,被广 大信众尊崇和膜拜。
祛灾辟邪
关羽在民间信仰中具有祛灾辟邪的能力,被人们 视为可以抵御邪恶势力的神祇。
庙宇与供奉
全国各地有许多关羽庙宇,供奉关羽的塑像或画 像,香火鼎盛。
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形象
01
忠诚勇敢
在文学作品中,关羽通常被描绘为忠诚勇敢的武将,具有高度的自我
加强关羽民间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在保持关羽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应将其与现代社会融合,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传媒工具,创新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关羽民间文化传统焕发新的 生命力。
推进关羽民间文化传统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关羽崇拜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关羽,字云长,一生忠义仁勇,被后世誉为“武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人们崇拜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以勇猛善战、忠诚义气而著称,深受民众爱戴。
一直以来,人们对关羽展开了多层次的塑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传统。
首先,关羽崇拜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传统信仰中,关羽被尊奉为战争之神,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勇武无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忠诚义气。
由于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形成了世人的共识,因此,关羽被塑造成了具有高尚品质和英勇形象的象征。
在关羽庙宇前,有许多崇拜他的人们,每每行动前都会先向关羽祈求神佑。
同时,在庙宇里,关羽的雕像庄重矗立,表现出他那古代中国男性理想中的壮丽形象。
这种崇拜的民俗在中国掀热潮,引领民间文化的发展。
其次,关羽崇拜表现在艺术创作中。
自古以来,关羽的形象被广泛地描绘在文学、绘画、雕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关羽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赋予了忠诚勇敢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羽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深入人心,成为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倾情描写的对象。
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关羽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丰富多样。
绘画家们针对关羽的形象特征进行系统的艺术塑造,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关羽形象描绘方案,使关羽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最后,关羽崇拜也表现在民间信仰中。
在中国,关羽经常被街头巷尾的百姓祭拜。
尤其是在关羽义士节这一特定的时刻,人们纷纷走进庙宇,向关羽祈福,祈愿平安、健康和幸福。
关羽的崇拜不仅仅体现在纸上,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方式和实践行为中。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乡贫富,都对关羽崇拜抱有虔诚的态度。
民间信仰中的关羽崇拜,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忠义、勇敢等传统价值观的追求。
总而言之,关羽崇拜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和博大精深。
关羽崇拜之我见
关羽崇拜演变之怀疑论的产生摘要:三国时英雄辈出,名将如云,中国各朝代著名军事将领更难以计数,如项羽、刘邦、蒙恬、卫青等等,何以唯独关羽能超出历代名将之上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并被尊以香火祭拜,被尊为“武帝”而与“文圣”孔丘并驾齐驱。
本论文主要分析关羽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到神灵的历史过程中,大众对关羽形象及人格崇拜的演变轨迹中的认识矛盾性,关羽是中国古代许多历史人物形象的演变轨迹中具有特殊性的一种,通过分析关羽形象的演变规律,挖掘其演变的深层文化底蕴,可以深入探寻大众认识发展性和矛盾性。
关键词:崇拜;演变;矛盾正文:关羽形象演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过程。
《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固定意象。
在社会各阶层对关羽的塑造中,忠、勇、仁、义、信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固化在关羽形象当中,使关羽成为了人所瞩目的偶像。
在封建帝王神道设教的促进下,在文人纯粹唯美的颂扬中,在百姓祈愿平安幸福的祭拜中,关羽逐渐被提升到降魔大帝的神位。
这样,关羽不仅成为这些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被赋予超自然的神性特征,并通过这种神灵的形象在信徒心中产生神圣感、畏惧感等情感,从而对大众进行道德约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古代的崇拜到近代对关羽崇拜怀疑论的诞生,经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呢?一、关羽形象的诞生发展历程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
在《三国志·关羽传》陈寿说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刘皇叔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大营,最终为东吴所杀。
《三国志·关羽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就忠义而言,他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难”。
建安五年为曹操所擒,曹操“礼之甚厚,初拜偏将军”,在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后,又表封为汉寿亭侯。
但关羽不为所动,在“立效以报曹公”之后,“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
论二千年关公文化的现代价值
论二千年关公文化的现代价值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先后出现了一批研究关公文化的文章和著作。
这表明,在当代社会,关公文化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种价值,表现在社会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诸方面。
关公在小说家笔下是大义凛然,不可逼视的人物,在民间信仰中更变成万人膜拜的神灵,是忠义的化身,代表着中国人的一些崇高的道德价值。
关公所代表的,已经超越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关公文化,是指关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及其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
关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意义是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在伦理道德方面。
关公文化精神价值的核心在于道德价值。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儒、释、道诸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是崇拜被神话的关公的高尚的道德人格。
弘扬关公文化,其实是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关公文化既是民族的,当然也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也是联结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纽带。
从华人走向世界那一天开始,关公文化就被陆续传播到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和西方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世界也想更多的了解中国。
因此,关公文化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一些国外学者也加入到关公文化研究者的行列,从而加深了国外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关公文化的政治价值,首先表现在关公文化的民族凝聚力,特别是“大一统”思想,对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关公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大一统”思想。
关公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就是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这种思想包含着实现国家统一的积极因素,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团结统一的内在根据。
福建东山铜陵关帝庙的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备尝,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09中文邹泽园47号一部《三国演义》成为传世的四大名著,也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关公形象。
文武之道,只知文圣孔子儒家学说传咏千载,武圣关公受人礼拜千年,关公文化何时成为开篇?看如今,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一、《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形象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
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
为后世传诵。
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
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洛阳关帝阁专门从事关公的开光事宜,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
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憾事!二、“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2021年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的论文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的论文神明崇拜指由 ___和民间 ___、个人 ___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 ___)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
华琛(James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 ___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 ___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 ___(Prasenjit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 ___nti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 ___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
正因为如此, ___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
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
作者: 王菊芹
作者机构: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96-99页
主题词: “关羽文化” 形成 发展 文化意义
摘要:关羽身上耀眼的忠信仁义光环使他备受崇拜,甚至升华为一种信仰;他性格上的亮点与缺陷使他具有耀眼的人格魅力与恒久的文化影响力,长久以来,形成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
关羽崇拜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
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
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
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
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
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
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
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
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
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
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
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
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
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统部曲,追随刘备左右;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派关羽领徐州,守下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其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
”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
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刘备收江南诸郡后,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领兵驻扎江北;等到西走益州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令关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关羽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乂活捉大将于禁,斩大将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当时刘备已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以“节钺”;曹将司马懿、蒋济计谋:关羽得志,必非孙权所愿,遣人劝孙权断其后路,并许割江南,以图解樊城之围。
孙权曾经想为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鄙夷道:“虎女焉配犬子〜”部下糜芳、傅士仁叛变孙吴,关羽兵败失荆州,乂遭吴将吕蒙、陆逊伏击,关羽与儿子关平败走麦城,被孙权捉住,大骂不降,被害于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壮别人间。
关羽生命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麦城败亡,使他“志扶汉祚”的一腔宏愿付诸东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且,他死后还身首异处。
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他的首级放入一只木匣内献于曹操。
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得曹操魂不附体,赶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
惊吓了曹操这只是后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是头颅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今两地各有一处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
关羽,这位出身微践的一代名将乂是幸运的。
在他去世百年之后,被活人一代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为千白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
关羽生前的职位仅是个将军;“汉寿亭侯”,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
但他死后却名声鹊起,封号不断升级,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 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乂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元代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终于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为“帝” 了。
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 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关羽生前绝然不会想到,他身后会得到这样多的荣耀,历代皇帝会给他这样美好、这样崇高的封谥;他也更不会想到,他不仅走上了神坛,而且集神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于一身。
除封建统治者的封送外,后世有关关羽的传说附会也很多,而且大多是褒奖有加。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不朽名著《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和神奇的人物。
史传上没有的记载,在这些文艺性的描述中,是那样生动感人,栩栩如生。
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劈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三江口保驾、义释黄忠、千里走单骑、败走麦城等等故事,更被编成戏曲、活本,直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关公的形象、故事和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广为传播而深入人心。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
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
再以关羽家乡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的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18出。
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
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诚可谓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元代著名戏剧家在《关大王单刀会》杂剧中,通过乔阁老这个人物对关公的堂堂英武气概进行了神韵毕现的描绘:上阵处三纳美须飘,将九尺虎躯摇。
五百个保关西,簇捧定个活神道。
敌军见了,唬得七魄散五魂消。
你每多披取儿副屮,每多穿取儿层袍,恁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迎住那三停刀〜在演出'‘关公戏”时,不同剧种还有许多不同的清规和讲究。
比如蒲州梆子演“关公戏”,每届开场关羽登台亮相时,戏班的拉场要在出将口燃一张黃裱纸,表示祈愿、吉利,希望演出顺利和成功。
而关羽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闭着眼睛,据说关公只要一睁眼就要杀人。
这种讲究和规矩,长期沿袭,剧团、演员都自觉地、虔诚地恪守沿袭,不敢破规。
在其他一些剧种,也有一些讲究,像扮演关羽的演员要沐浴、焚香、放爆竹等等,不一而同,但总归是恭敬而神圣。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白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儿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这些不同阶级、社会集团,有的势同水火,有的各有所崇,有的利害对峙,而对关羽的敬奉却矛盾趋同,万殊归一。
这种矛盾统一的历史结合点何在,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着凝聚同化的作用,面对关羽“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祭祀庙宇遍及海内外,关庙无处不焚香的景观,这种超国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时代、超汉文化圈的价值趋同现象,乂是什么使之如此呢,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在对关羽生平事迹和身后的荣耀情况进行一番深究之后,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文有孔子,武有关公。
一文一武,两圣相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所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只有一个,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关羽形象不只一个,而是三个,准确说是三个的合一,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偶像。
作为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忠义仁智,威震华夏;作为文学艺术典型,他更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之大成,成为无瑕疵的完美超人; 作为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为降妖护国、平寇破贼、除瘟攘灾、助人发财等等的全能华夏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