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乔冠华简历
一言难尽 乔冠华
一言难尽乔冠华
张容;东
【期刊名称】《廉政瞭望》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的抱负和人生志向。
据说乔冠华少时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这句话虽然言过其实,但乔冠华自诩文章敢与李白、杜甫相比,足见他少年时代的豪气!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打消了在哲学"纯学术"领域深造的念头,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
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张容;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乔冠华踏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 [J], 周斌;
2.乔冠华最后的日子 [J], 张彦;
3.抹不去的温馨——乔冠华、龚澎之女乔松都访谈录 [J], 乔松都;刘志平;
4.胡乔木与乔冠华的同名佳话 [J], 茆贵鸣
5.乔冠华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 [J], 梅兴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交家乔冠华传奇一生;逝世后葬在4个地方,每个墓地意义重大
外交家乔冠华传奇一生;逝世后葬在4个地方,每个墓地意义重大引言'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说到这些词,大家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自古以来,由于'祖先崇拜'、'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十分重视丧葬。
按照惯例,死者只有一个墓地,但我们的外交官乔冠华在北去世后,他的骨灰盒经历了四次安葬,因此他也有着四处不同的墓地,为他的传奇又增添了一层色彩。
一、名士风流,外交才子一代传奇的外交官乔冠华1913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198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他的一生可以用传奇这两个字来概括。
在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在外交部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席位。
他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外交官,中国外交史上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都有他的身影。
说到乔冠华的事迹,其中一件最为经典,那就是1976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乔冠华听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情不自禁仰天大笑。
一幅乔的大笑成为了中国外交自信的代表,成为了经典。
2、死后传奇依旧1983年9月22日10时03分,外交家乔冠华在北里与世长辞,结束了生前的传奇,然而,在他逝世后,传奇的诗篇仍旧在谱写……乔冠华逝世后,按照惯例,应该直接入土为安的,但是他的骨灰盒在八宝山公墓里仅存放了三天时间,就由他的夫人章含之取回,安放在家中她的卧室里长达一年,以表示对亡夫的思念。
也许是希望丈夫能够入土为安,一年后,章含之来到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乔冠华的故乡,秉承着着'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希望丈夫死后可以魂归故里,便前往有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解决乔冠华的墓地的问题。
但是当章含之来到盐城市时,政府领导们的回避使她明白了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她甚至不敢向他们提出将乔冠华骨灰安置在故乡的想法,最后在盐城市停留了几天,便含泪回到了上海。
外交才子乔冠华
外交才子乔冠华乔冠华是我国著名外交家,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演讲和文章,闪烁着思想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使朋友欢欣,让对手战栗。
尽管他已去世多年,但他的文才和口才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在联合国同乔冠华一起工作过的外交官吴妙发,撰文描述了他眼中的文才与口才俱佳的乔冠华。
/来自中华网社区 /他把二战中没有及时明确表态的苏联和美国比喻为“斯芬克斯”/来自中华网社区 /青年时代,乔冠华的才华已崭露头角,且才气“逼人”。
1939年,年仅26岁的他已经写出了很具说服力、气势不凡的杂文。
在《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一文中,乔冠华以犀利的文笔指出,“去年十月以来,欧洲的和平与秩序,建筑在一个虚幻的城堡上———慕尼黑协定和英意协定。
在这个城堡下面,呻吟着一千五百万的捷克人,两千四百万的西班牙人,更下面则有六百七十万的奥国人。
”要知道,当时希特勒挑拨离间,张伯伦一厢情愿地大放和平烟幕,使欧洲大陆丧失斗志,陷入和平的梦幻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杂文一针见血地道破慕尼黑协定的虚伪性,对世界人民来说不啻是一帖清醒剂。
乔冠华惯用历史的比喻加强其文章的逻辑力量,不光分析深刻,见解独到,而且充满了文采。
在这篇《英苏谈判与德意同盟》中,他谈到意大利出兵阿尔巴尼亚、逼迫产后仅三日的阿尔巴尼亚王后仓皇出走的侵略行为,把英国军舰见此反把其军舰散布在地中海不予动作的做法讽喻为“烛影摇红,千秋疑案”,可谓气贯长虹,充满浩然之气。
1939年10月,乔冠华撰写《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把苏联与美国比为“今天这个世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非常形象地说:“随着历史波涛的倾泻,这两座斯芬克斯迟早先后说出话来,那声音是决定性的。
”他把二战中两个没有及时明确表态的苏联与美国比喻为“斯芬克斯”,既形象又贴切,使人们充满对这两个大国态度的神秘感和迷惑不解,接着笔锋一转,说“历史波涛的倾泻”,把历史比做大洋,将其进程喻为汹涌的波涛,使本来难以懂得透彻的国际杂文顿时为人们所理解,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
近代史-乔冠华
谨以共勉
• 同样是写文章,用心思就写得好,不用心 思写出来的文字就味同嚼蜡,毫无味道。 要想写出精句、警句、新句、好句,不劳 神费心思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乔冠华
国际形势
•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发表,使联合国内关于恢复中 国席位斗争的力量对比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 1971年10月25日11时,开始表决“两阿提案”。七十六票赞成,三十五 票反对,十七票弃权,代号2758的“两阿提案”通过了。 • 10月26日早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通知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中国正 式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请中国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当天下午,毛 泽东打电话给周恩来,询问此事,周恩来汇报了讨论情况和外交部党组 的意见,毛 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马上就组团去。美国的 “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一百三十一个会员国,赞成票一共七 十六票,那么多的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
舌战马立克
• 在1950年代最初几年的安理会,苏联著名外交家、常驻联 合国代表马立克屡屡与美英等西方大国代表唇枪舌剑,滔 滔不绝,咄咄逼人,且毋需讲稿,言词极为流畅。在1971 年11月15日上午联合国大会上,马立克重提此事,以功臣 自居,言下不胜自负。 • 1971年11月24日,乔冠华就联大会议正在讨论的苏联代表 团关于召开世界裁军会议的建议发言。在这篇长达数千言 的措词尖锐的发言中,乔冠华用最清楚的语言反对苏联的 虚假建议。
图为乔冠华团长抵达纽约后, 在机场和友好国家的代表们 握手。新华社发
1971年11月11日,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黄华为副团 长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纽约,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第 26届会议)。
•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总是要通过无数的革命和变革才 能取得的。就拿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来说,正是由于一七七六年华 盛顿领导的革命战争的胜利,美国人民才赢得了独立。正是由于一七 八九年的大革命,法国人民才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人类进入二十 世纪以后,伟大列宁领导的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自由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人民感到欢欣鼓舞,一小撮腐朽 反动的力量则是惶恐不安,极力进行垂死挣扎。他们武装侵略别的国 家,颠覆别国的合法政府,干涉别国的内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上 对别的国家进行控制,任意欺负别的国家。二次大战后,新的世界大 战没有发生,但是局部战争从未停止。现在,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 然存在,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人民的斗争是有曲折、 有反复的,但是反对人民和反对进步的逆流,终究不能阻止人类社会 继续发展的主流。世界一定要走向进步,走向光明,而决不是走向反 动,走向黑暗。
乔冠华
章含之回忆
• 70年代激动人心的外交以及我与冠华的倾心相 恋 给了我一个金色的梦。但是残酷的现实使这个梦 只存在了一瞬间,它很快变得支离破碎。 • 当1983年的9 月,冠华最终离我而去时,这个梦 也就被撕扯得无影无踪了。但我却始终游离于 残梦与现实之间,难以摆脱。
名人之过(对周总理)
• 文革后期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总理的批判。 • 乔冠华是周总理从1940年代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 二人关系情同父子。到关键时刻,却是真刀真枪。 • 当年他在外交部亚洲司的同事们,多年后仍然坚 持他们夫妇背叛周总理,“一点也不冤”“到了 后期,她到处帮江青拉帮结派,这谁都知道”一 位资深外交官说,由于乔冠华深受周恩来的培养 与提携,且在乔冠华落难时周恩来力保其复职, 所以“唯独这条最不可原谅”,乔、章夫妇更背 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评价与生活趣事
• 妻子 • 第一任妻子龚澎 :1970年病逝,曾任新中国外 交部新闻司司长(中国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 部长助理。 • 第二任妻子章含之。相伴乔冠华十年的妻子章含 之女士是名士章士钊养女、毛泽东英文教师,
乔冠华
乔冠华与龚澎
乔冠华与章含之
回忆
风流洒脱、豪放不羁
• 在法国外长于爱丽舍宫举行的极为优雅的晚宴上, 有一道菜是鸡腿。大家都温 文尔雅,不出声响地 用锃亮的银刀叉一点点地切着鸡腿肉,小口地往 嘴里送。冠华 吃 到一半突然说:“西方人用刀叉 吃大块肉实在不如我们东方人 把肉切小了再烧方 便。如果阁下允许,我想像你们平时在家一样用 手抓这个鸡腿, 不知阁下认为如何?”法国外长 也颇具外交幽默,他说:“阁下的建议实在太好 了! 如果您同意,我建议我们大家都下手吧!” 一时,中法双方都啃起了自己盆中的鸡腿。
乔冠华
目录
抹不去的温馨——乔冠华、龚澎之女乔松都访谈录
书,公 开 的共产党 员, 国民党特 务成 天都跟 踪着 。如果在 街 上跟
候 外 出,为 了甩掉 身后 的特务 , 要 先到一 个地 方, 比如 先到 新 华 日报 营业厅 ,特务就 在 门 口
母亲那里 了解 的情 况?
朋 友 打 招 呼 , 会 给 朋 友 带 来 麻 烦 。母亲知 道 自己的这 种处境 ,
周 恩 来到 上 海 ,参 加 中共代 表 团
的 工 作 , 同 年 底 赴 香 港 ,担 任 新
共 中央 南方局 外 事组 工 作 ,曾担
任 周 恩 来外 交秘 书 兼翻 译 、 中共
华社 香 港 分 社社 长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后 ,历任 外 交部 外 交政
策委 员会 副主 任 、 外 交部 部 长 助
厅附近 ,身 边跟一个 高个 子戴 眼 镜 的男子, 他们一 起到 了什么地 方 。记录还 写着 :此人 一定不 平
有 时 特 务 的 跟 踪 也 让 人 很
烦 。有一次 ,父母 亲去参 加一个 读 书会, 别人都到 了,他 们还没
有到 。大家就纳 闷:老乔 和龚澎
澎打 招呼 ,结果 没想 到她像 不认
次 年 加 入 中 国共 产 党 。 1 9 3 8 年 初
日战 争 时期 主 要 从 事新 闻工 作 ,
撰 写 国际评 论 文 章 。1 9 4 2 年 秋 到
重庆 《 新 华 日报 》主持 “ 国 际专
栏 ” ,直 至 抗 战 胜 利 。 1 9 4 6 年初 随
到延 安 ,后 担任 八 路 军 总 司令 部 秘 书 。1 9 4 0 年奉 命调 重庆后 在 中
的情况 还是很 危险 的。她说 有 时
乔冠华抒情散文
乔冠华抒情散文这座建于清代的苏北农村小院,雨浇风摇,人去院空。
大跃进时,曾被村里改作了榨油房,几经变迁,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想不到,今天修缮一新,又成了家乡的一张名片。
这真是,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
当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淋漓尽致显示了作为中国外交家风采魅力的乔冠华,就出生在这座农村小院。
乔冠华三岁丧母,五岁入叔父私塾,九岁离家去盐城读书,而后又转学南京,十六岁考进了清华大学。
家里人摇着小船,送他整整走了一天水路到盐城,接着又乘船至南通,再换船去上海,然后坐火车北上。
自此,乔冠华就再也没有回过这座农村小院。
对于家乡的记忆,留在乔冠华脑海里的,也许只有这座农村小院和少年时代的一些趣闻逸事。
而家乡的人们,包括走向悬车之年的我等,对他这位名震一时的国家部长级人物的真正了解,也还是来自于他与夫人龚澎的女儿乔松都的充满至爱的回忆,以及他的续弦夫人章含之的深情文字。
我在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有机会参观了这座农村小院。
从水乡建湖县城驱车东去十多里,就来到了有着龙脊花墙、古朴典雅的“乔冠华故居”。
这也是我第一次走进了这座离我老家高作三十多里远的一座名人故居。
进入院内,出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故居的主屋了。
乔冠华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墙壁上挂有乔冠华的生平简介和他参加革命的历史图片。
室内还陈列着他的部分遗物、著作以及生前的生活、办公用品,都是这些年收集来的。
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少年时代的住处。
有一张单人木边竹心床,两头搁在板凳上,床边一只小柜,都是原物原位的摆放。
岁月可以改变这些东西的颜色,但怎么也改变不了它的存在。
我从这个房间走进了那个房间,还上了小阁楼,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乔冠华的一生,结缘于政治,是个大才子,大笔杆,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毛泽东戏称他“乔老爷”。
然而,就是这位乔老爷,最终也被无情的政治漩涡淹没。
“狂人”乔冠华
“狂人”乔冠华打开文本图片集这一天,父亲母亲很早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向远处眺望,他们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站起来了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6岁考入清华大学,24岁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5岁成为香港《时事评论》主笔,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时事述评》专栏,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外事活动。
1946年初,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第四任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被中外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
有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仰头大笑。
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表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他的笑容被在场记者抓拍下来,定格青史。
那是新中国走入联合国的辉煌时刻,也是乔冠华豪放人生的一个经典瞬间。
实际上,他早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声名鹊起。
被日本警察逮捕,遭驱逐出境“在校时,他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徜徉于清华园中。
”这是清华校友季羡林晚年对乔冠华的回忆。
大学时期,两人既非同系,又非老乡,绝无来往。
但乔冠华往清华园一站,那鹤立鸡群、踌躇满志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季羡林的脑海中。
1933年,乔冠华从清华毕业,年仅20岁。
夏末秋初,乔冠华在侄儿乔宗秀的陪送下,来到上海码头。
他将从这里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
到东京后,乔冠华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个便宜的公寓。
他在这里认真而广泛地阅读着各类经典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全然不顾是日文、英文还是俄文、德文。
深夜,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他总要熄灯静坐,闭目沉思。
除了读书,他还勤工俭学以弥补学费及日常开销的不足。
1976年,为什么外交部长乔冠华被撤职?李先念指了下耳朵上面
1976年,为什么外交部长乔冠华被撤职?李先念指了下耳朵上面如果说外交是国家之间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外交官就是这个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以周总理为核心的外交人员,在国际社会上为突破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维护新中国的利益而奋斗,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外交系统的佼佼者,其中最知名的应该就是乔冠华了。
说到乔冠华,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联合国大笑的那张照片,他的仰天大笑,不仅是他自信的笑,更是中国扬眉吐气的一笑。
乔冠华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才华横溢、感情丰富,就连毛主席也十分欣赏他过人的才华。
乔冠华1913年出生在江苏,他家庭富庶,父亲是当地知名的开明士绅,给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乔冠华也非常有天分,5岁时就能熟读诗书,过目不忘,念书时几次因成绩优秀而跳级,16岁时就成为了清华哲学系的一名学生。
从1933年开始,乔冠华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并拿到了博士学位。
他的专业是哲学,但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德国时,正好是“二战”爆发前,触觉敏锐的他感到了战争的临近,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的关于战争以及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这些都为他之后从事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抗战爆发,24岁的乔冠华第一时间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他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国内,用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写出了大量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评论文章。
他的文章逻辑清晰,从哲学和军事角度对时局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还对走向进行了清楚的预测。
乔冠华的文章不但为普通民众指明了方向,更是成为政府官员们的参考。
乔冠华最知名的一次预测就是他预言了“二战”中法国的投降,那时身在香港的乔冠华,在与媒体记者聊天时,他断言不久法国就会投降。
此言一出遭到了众位记者的驳斥,大家认为如今法德激战正酣,大部分人都觉得德国最后会因战线停滞不前而放弃。
可万没想到的是,三天后,纳粹的旗帜就高高飘扬在巴黎上空。
乔乔冠华简历
乔乔冠华简历乔冠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1974.11~1976.12)。
江苏盐城人。
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
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
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
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
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
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以下则是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有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是“风流姿色天下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二乔”并世而出,不过,他们是“风流文采天下闻”。
中国现代名人乔冠华
( 2 )协助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协 助陈毅参加第二次日内瓦会议,陪同周恩来出访, 参与中苏边界谈判、参与中日建交会谈等
( 3 )参加中美谈判,构写历史名作《上海联合公 报》 ( 4 )从 1971 年到 1976 年年底,参加了六届联合国 大会(担任代表团团长)和两届联合国特别大会 (担任副团长)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章含之
章士钊
乔冠华与章含之
洪晃
乔宗淮
乔松都
京都千里江南路, 行伴吴山访乔木(墓)。 太湖重情发浩歌, 松橘连理永相护。 人世何益伤往事, 大道每有坎坷处。 一代才华君去也, 白云秋色绕姑苏。
——宫达非 1992年
三、感情世界
“天生丽质双飞燕,
千里姻缘革命牵.”
毛泽东赞乔冠华与龚澎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离思
唐 元稹
外交才子乔冠华
一、生平简介
二、外交风格与个性
三、感情世界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20岁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 24岁德国图宾根大学毕业, 获哲学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二)革命志士
一、生平简介
(一)学生时代
(二)革命志士 (三)外交生涯
乔冠华外交生涯的主要业绩
(1)担任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顾问,为中国代表团 出谋划策(当时任外交部国际新闻局长)
乔的大笑
三、感情世界
(一)友情
参观乔冠华故居_600字
参观乔冠华故居_600字
前几天老师带我们去瞻仰了乔冠华爷爷的故居(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东乔村)。
经过这次参观后,我们对乔冠华爷爷的生平事迹了解了更多,不禁对乔爷爷肃然起敬。
乔冠华,生于1913 年3 月28 日,卒于1983 年9 月22 日,因脑溢血突发而死。
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东乔村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我们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走进大门,来到了前院,只见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不停地唧唧喳喳叫着,好像在歌颂乔冠华爷爷一生的丰功伟绩。
一抬头,我发出了惊叹,只见双龙戏珠的图案呈现在我的眼前,两条青龙威风凛凛,中间的珠子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金光,好似真的一般。
我们再走进一道小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张照片,上面乔冠华爷爷与夫人章含之奶奶,两位老人安详地微笑着,好像边向我们招手边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侧面墙上挂着乔冠华爷爷生前书写的几副对联,字字珠玑、圆润。
顺着梯子爬上小阁楼,上面有一张小桌子,摆着一台破旧的桐油灯,桌上几支毛笔的毛全掉了,光秃秃的,显然不能用了,桌子旁边是乔冠华爷爷小时候睡觉用的木板床,简陋极了,这一切都说明乔爷爷小时候的生活起居
是简朴的。
窗外,竹林青翠欲滴,竹林后的小河中隐隐约约有几叶小舟停泊着,风一吹,竹林中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好像在吹奏一首赞美乔冠华爷爷的交响曲,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出了门,我一眼发现了好似腾空而起两棵大树盘旋着,像两条等待时机即将腾飞的巨龙,真是太壮观了!
参观了乔冠华故居,我更加了解了乔冠华爷爷,也在心中暗暗立下了决心: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乔爷爷的事迹在我心中永垂不朽!。
乔乔冠华简历
大秀才乔冠华一九六三年八月下旬,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处俄文组工作,巧得很,正好赶上一场「硬仗」:翻译中国政府发言人一项声明。
此事发生在邓小平当年七月在莫斯科「舌战」赫鲁晓夫之后不久。
在二者当时一次谈话中,赫氏提出苏中两党「休战」(停止意识形态论战),邓小平不允,说:你们写了那么多东西批评我们,我们才回答了一小点。
于是乎,这场笔墨官司,在中共与苏共之间就继续打下去。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苏联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硬说中国人要通过发动一场热核战争在全球取胜,人类即使死掉一半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主席让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人们习惯称他为「乔老爷」)写篇文章进行反击,以这篇苏联政府声明为靶子,把板子打在赫鲁晓夫身上。
乔老爷领命后冥思苦想,在几名助手的协助下,写出了一篇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
这篇文章写得很大气,洋洋洒洒一万七八千字,共分八大部分,把赫鲁晓夫的种种论调、劣行都「晒」在纸背上,以相应的国际事件为背景,用锋利的文字,逐条加以批驳,有一种把对手硬逼到墙角之势。
在将近三十页A4纸上,真是页页妙语连珠,尽显大手笔之辩才,我们一边翻译,一边叫绝。
听领导说,这篇声明深得毛泽东的赏识,特别是乔老爷所引一个典故(指《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故事,寓意是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读后赞不绝口。
还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毛泽东就很赏识乔冠华写的国际时评,称其文「可敌两个坦克师」。
在上述政府声明中,「惠子相梁」这个故事被全文引出,共一百零七个字,占了不少篇幅,这在我国政府的对外文件中是很罕见的。
我和许多同事因古文根底浅,弄不大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乔老爷得知后,即请一位老先生把这篇古文译成白话文,有了「译文」,我们再翻译成俄文就容易得多了。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上述发言人声明,它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反响。
「形」之不在「神」将焉附一九六五年一月七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退出一重要的国际组织,原因是该组织接纳某一国家成为新会员。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
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乔冠华,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乔冠华生平简介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算是开明士绅。
其父乔守恒继承祖业,擅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子严谨。
乔冠华5岁入塾,开始熟读诗书。
他幼年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早年在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初中高中时几次跳级插班。
1929年高中毕业即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
这时他才16岁。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后赴日本、德国留学。
1937年获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德国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活动。
1938年回国。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广州、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42年后,任重庆《群众周刊》主编、《新华日报》编辑、上海《新华周刊》(英文版)记者。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是中央第十届中央委员。
乔冠华的笑代表什么在1971年之后国内以及国外的许多媒体曾经流传出一幅乔冠华笑着的照片,这张照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照片中乔冠华的笑潇洒豪迈,让许多人看后不禁大感佩服,那么乔冠华的笑是怎么回事呢?乔冠华的笑还要从1971年的11月份开始说起,当时乔光华等人正在毛主席的命令之下带领代表前去参加国际会议,当时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前去机场送他们,并且向他们重申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乔乔冠华简历
乔乔冠华简历长期以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反华、排华事件从未中断。
他们还手握否决权,常常无视安理会的工作程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致使安理会有时变成了他们的表决机器。
此风不整,难以服众。
1971年,随着基辛格秘密来华,美国的对华政策呈现转缓迹象,但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的状况是否会有变化,一时还难下定论。
苏联的对华政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略有变化,开始了边界谈判,但在中国东北部边境,仍陈兵百万,虎视眈眈。
中国历来反对大国操纵安理会,反对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大国霸权主义。
乔冠华说:“来联合国一次,不能只发个言就走人,其他事都交别人去干。
如果发现联合国的弊端、特别是大国破坏联合国宪章的行为,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必须及时表明我们的立场,不能让这类行为文过饰非,得过且过。
”有一次,乔冠华出席安理会,期间出现了大国操纵安理会的事件,严重地破坏了会议的有关原则规定,这可把乔冠华惹急了。
那天,安理会是要协商解决中东地区的武装冲突。
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理事会,要通过协商,达成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决议,以呼吁尽早结束该地区的战争状态。
然而,会议却开得十分霸道。
原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开会之前,经理事会主席同意,拿出了一个中东问题的决议草案,征得联合国秘书长的默许,然后就要提交安理会举手表决通过。
他们还商定,在通过这一决议时,不必再征求其他安理会成员国代表的意见,也不必让其他理事国代表发言,立即举手通过就算定案。
正当安理会主席提出要举手表决的时候,乔冠华立即向主席提出发言请求。
苏联代表马力克却抢先发言说:“这是安理会的程序问题,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这个决议草案可以进行直接表决,安理会各国代表可不必发言。
现在中国代表提出要发言是不合适的,不能采纳。
”马力克俨然以安理会中的“老大”自居,比主席还主席。
乔冠华根据联合国宪章原则,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底气十足地大声疾呼:“我抗议!我在安理会要求发言,是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正当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
乔冠华有多强?成功预言法国投降,毛泽东:他一文能顶两个坦克师
乔冠华有多强?成功预言法国投降,毛泽东:他一文能顶两个坦克师“三天后,巴黎将不战而降!”1940年香港的一家咖啡厅里,当各界名流与中外记者们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乔冠华的一句话瞬间就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记者们一股脑围了过来对着乔冠华拍照,各界名流纷纷交头接耳,好奇是谁说出如此无厘头的言论。
为什么说乔冠华的言论“无厘头”?因为当时的德国与法国打得正热火朝天,当德军来到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前,大家都认为德国会就此放弃,自然巴黎也就没有投降的必要了。
图|乔冠华这也就是为什么咖啡馆众人觉得乔冠华这番言论无厘头的原因了,大家都等着看三天后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出丑。
乔冠华见状也没有多做解释,只是非常肯定地掐灭烟头,对众人说道:“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诸位请看以后的报纸好了。
”令人意外的是,三天之后巴黎上空真的升起了德国纳粹的旗帜,拥有坚固防线的巴黎主动投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都感到震惊不已,同时也想起了乔冠华在咖啡馆的预言。
随后,乔冠华发表了《法国的崩溃》一文,他在文中说道:“25日太阳出来的时候,在西线依然是美丽的河流,美丽的田野,但西线消逝了。
”图|乔冠华这篇文章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乔冠华一生的传奇经历不止于此,作为登上联合国讲台的新中国第一人,乔冠华镇定从容的表现令人钦慕,面对记者的提问时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洒脱更是令人敬佩,那么这个乔冠华究竟是何许人也?乔冠华预言“巴黎投降”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有依据。
当时正值二战爆发的前期,乔冠华非常喜欢研究当时欧洲战场的战况,为此他专门阅读了德国的《战争论》,并且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不断推敲。
乔冠华下了很多心血去研究欧洲战场,巴黎之所以这么快投降,是因为法国政府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军事的角度去判断,欧洲战场上的阵营划分也远比单纯的正邪两方复杂得多。
图|一战里的法国一战里,法国拼光了一代人,国土变成了废墟,最后获益最大的却是英美两国。
名人故事:乔华冠
名人故事:乔华冠名人故事:乔华冠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范增却不像项羽这样想,他觉得简直是天赐良机,必须好好把握。
酒席宴间提出让楚营的舞剑器高手项庄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
不待项羽表态,就安排项庄登场。
项庄已经秉承老板干爹的旨意,剑花一抖,舞将起来,剑气森森,充满杀意。
在座项伯感到不妙,就拔出佩剑跟项庄对舞起来,处处护着刘邦。
对此,范增很不高兴,而项羽却装作没看见,他的内心纠结成了一团,觉得刘邦已经登门谢罪并表示臣服,干吗非要赶尽杀绝?干爹的担心是多余的,项庄舞剑有失厚道。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秀才乔冠华
一九六三年八月下旬,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翻译处俄文组工作,巧得很,正好赶上一场「硬仗」:翻译中国政府发言人一项声明。
此事发生在邓小平当年七月在莫斯科「舌战」赫鲁晓夫之后不久。
在二者当时一次谈话中,赫氏提出苏中两党「休战」(停止意识形态论战),邓小平不允,说:你们写了那么多东西批评我们,我们才回答了一小点。
于是乎,这场笔墨官司,在中共与苏共之间就继续打下去。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一日,苏联政府发表了一项声明,硬说中国人要通过发动一场热核战争在全球取胜,人类即使死掉一半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主席让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人们习惯称他为「乔老爷」)写篇文章进行反击,以这篇苏联政府声明为靶子,把板子打在赫鲁晓夫身上。
乔老爷领命后冥思苦想,在几名助手的协助下,写出了一篇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
这篇文章写得很大气,洋洋洒洒一万七八千字,共分八大部分,把赫鲁晓夫的种种论调、劣行都「晒」在纸背上,以相应的国际事件为背景,用锋利的文字,逐条加以批驳,有一种把对手硬逼到墙角之势。
在将近三十页A4纸上,真是页页妙语连珠,尽显大手笔之辩才,我们一边翻译,一边叫绝。
听领导说,这篇声明深得毛泽东的赏识,特别是乔老爷所引一个典故(指《庄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故事,寓意是莫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读后赞不绝口。
还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毛泽东就很赏识乔冠华写的国际时评,称其文「可敌两个坦克师」。
在上述政府声明中,「惠子相梁」这个故事被全文引出,共一百零七个字,占了不少篇幅,这在我国政府的对外文件中是很罕见的。
我和许多同事因古文根底浅,弄不大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乔老爷得知后,即请一位老先生把这篇古文译成白话文,有了「译文」,我们再翻译成俄文就容易得多了。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上述发言人声明,它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反响。
「形」之不在「神」将焉附
一九六五年一月七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退出一重要的国际组织,原因是该组织接纳某一国家成为新会员。
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国政府决定发表声明声援印尼。
一月十日清晨三四点钟,中国外交部办公厅告诉我们翻译处,毛泽东的定稿下来了,让立即派人去改稿(当时尚无复印设备)。
处理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五大语种的代表,匆匆赶到外交部办公厅值班室。
「办值」的人告诉我们,声明稿有「重大改动」,刚刚让乔老爷给拿去了。
我们于是急忙往二楼的「乔办」赶。
还在上楼梯的时候,远远就听见乔老爷连声在高喊:「主席真高!主席真高!」我们立即赶上前去,看到了声明稿上那龙飞凤舞的「毛体」,墨迹似乎还没有乾。
原来,毛泽东在稿子上加了几句话:有人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苏加诺总统就是摸了这个老虎屁股……
我们几个人看到毛泽东加的话也十分兴奋,相互间不断嘀咕:这个「屁股」怎么译才好?要不要把它译出来?含蓄些还是乾脆就让它直露?你不「直露」怎么办?这可是主席的原话!但「直露」了又太不雅,外国人看了会不满的……乔老爷听到我们这番鬼鬼祟祟的议论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这帮小鬼头,怎么就这样害怕『直露』!你们要晓得,主席加的话,妙就妙在这个『形』上!『形』之不在,『神』将焉附?」
于是,我们几个人赶紧小心翼翼地把毛泽东加的话抄了下来,相互间还反覆核对了好几遍,生怕抄错、抄漏点什么。
在翻译过程中,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彷佛在耳边回响:苏加诺总统就是摸了这个老虎屁股!五大语种的翻译们,对老人家原话的译文进行反覆推敲,还碰头交流译法,努力把「神」与「形」都译出来。
不过,这一「形象」的俄语直译还真闹出一场不愉快来。
事隔不久,我跟随俄文组组长方祖安去华北饭店参加一篇「批修」文章的翻译。
有一天,我们与几位在苏联出生、长大的专家闲聊时,一位女专家用俄语冲著老方发火:「一份极为严肃的政府文件,你们外交部怎么可以译得如此低俗不堪!」我一听就猜到,「俗」就俗在那个「老虎屁股」上。
老方一向为人厚道,不愿当面争辩,又不好点明,这个「形象」是出自毛泽东之笔,直译出来乃奉乔老爷之命,只好站在一旁愣著不吭声。
在场的另几位专家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道外交部的翻译这次闯出了什么祸。
听人说,那位女专家后来对俄语那个不雅之「形」一直耿耿于怀,怎么也不肯「饶」过我们。
都是「俗」译
惹的祸!
乔老爷之「神」
说到「形」,我想起乔老爷一个特「神」的小故事,这位「大秀才」的豪放性情从中可见一斑。
在笔译中,如遇到把握不准的问题,五大语种就会派代表去向乔老爷请教。
他总是有求必见,有问必答,奖掖后学,耐心进行指导,有时还亲自敲定一些语句的英文译法,其他文字则参照英译本再译出。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带著一个问题去向乔老爷请教。
一到「乔办」,只见得这位「大秀才」右手拿著烟卷,昂著头在那宽敞的屋子里踱著步转圈。
我们知道,乔老爷这是在冥思苦想,于是就站在门边默默等著,不敢惊动他。
这位「大秀才」有个习惯,当一句妙语呼之欲出的紧要当口,他总要喝上一两盅,好让茅台的「神力」「助产催生」。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只见乔老爷用手把左边裤兜翻了出来,然后急忙走到一张桌子旁边,倒了杯茅台一饮而尽,接著又转起圈来。
不一会儿,只听见他得意地大喊:「有啦!有啦!美国佬把手伸到蒋介石的破裤兜里!」我们一打听才知道,乔老爷正在琢磨一个有「形」的提法,来说明老蒋靠不住,美国人利用他反华的图谋一定会落空。
乔老爷爱喝茅台,这在外交部是尽人皆知的,其「海量」则与他这个人同样「有名」。
最邪乎的「统计数字」是:有一次在宴会上,他用装三钱酒的杯子,一共喝了四五十杯茅台。
这可能有点像「民间创作」。
不过,有一点大概是真的,乔老爷在雅兴来时或冥思
苦想时,总是离不开茅台的。
但是,正是这个「液态杀手」,有一次却让他闯了大祸。
在「文革」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乔冠华设宴招待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及使馆人员时,连劝带「逼」地灌了阿方客人许多茅台。
结果,当日深夜,该馆一名商务参赞,在宴会后驾车回住处途中,在似醉非醉状态下,在空荡荡的北京大街上,撞死了一名路人。
把「恶球」给「踢」回去
乔老爷以「急才」出名。
我记得在第二次中苏边界谈判中,他的这一特质再一次得到了「显灵」。
中苏军队一九六九年三月在两国边界上发生严重的流血冲突后,双方坐下来谈判。
我方团长由时任副外长的乔冠华担任。
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谈判艺术。
乔冠华在内部反覆强调,中苏两国间虽依然剑拔弩张,但在谈判桌旁,也不必总是恶言相对。
他说:「骂人还不容易,谁都会。
没有本事的人才会骂人。
要学会绵里藏针,『软刀子杀人』。
」有一次,苏方团长库兹涅佐夫在发言中,竟然用了一句恶语,与「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意思相近,但没有具体点我方的名。
乔冠华团长听后强压心头怒火,鄙视地说了一句「这真是不伦不类」,之后就立即把这个「恶球」给「踢」了回去:「依我看,这句恶语骂在某些人的身上才正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