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合集下载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重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重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重点整理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形成、演变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江苏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自然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学的重点进行整理。

第一部分: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地球上的岩石和矿产资源等进行研究,揭示了地球物质组成和演化的规律。

1. 地球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厚度较大,密度较小;海洋壳厚度较小,密度较大。

2. 岩石分类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颗粒沉积形成的,例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例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壳中的一种特殊物质,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包括铁矿石、铜矿石等,非金属矿产包括煤炭、石油等。

江苏省地质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盐矿资源。

第二部分:气候与水文地理气候与水文地理研究地球大气和水文圈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对于了解江苏省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1.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描述气候特征的指标,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等。

江苏省气候温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要素进行划分,江苏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春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地表水等水文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江苏省有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同时也有众多的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第三部分:生态地理与环境保护生态地理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江苏省的自然生态环境。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笔记第一章地球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资料总结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资料总结
(1)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
3、就业情况
南师大硕士一般为三年,自然地理就业方向大概为公司(主要做环评相关行业)、老师(与地理相关高中、大专院校)、事业单位(国土局、地质所、环保局等)、读博等。如果想继续深造,二级博士点一般都可以保送,或者挂到其他老师门下学习。整体上来说,包括个人发展、包括就业,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专业还是蛮值得一试的。
2、研究生生活
1)项目情况
地科院是南师大最有钱的学院。自然地理这块,导师研究方向大概分为土壤、海洋、地学建模、环境保护几个方面,项目以863、国家基金为主。由于自然地理项目一般都需要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所以出差是很常见的工作。像徐敏老师的海洋项目、汪永进老师的气候环境演变。但有些老师是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地理教学的,如王建老师、林振山老师,所以相对要轻松些。最近几年,能明显的感受到院里对自然地理的重视,引进一批专家学者来壮大自然地理方面的科研力量,如蔡祖聪老师、宋定波老师,并且自然地理方面还拥有南师地科院唯一的长江学者团队,相信自然地理未来的发展会更加美好。
2、参考书目
说明:高等数学参考书为《高等数学》同济大学第四版,但实际上一些内容已经超出了第四版内容,参考第六版也可以。现代自然地理学,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2010版。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三、常见问题问答
1、南师大学制是多少?
………………
2、南师大学费和公费比例如何?
………………
3、南师大的奖学金政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美丽的石头城等着大家的到来!
南师学长
一、学长眼中的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是南师学长的母校,也是南师学长至今仍很怀念的地方,并且南师学长主要负责给大家解疑答惑。所以,大家应该对他了解比较多些。该版块由南师学长撰写。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模拟试题.doc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模拟试题.doc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模拟试题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地理学是研究_________ 的科学。

2.每年的_____ 月,地球自转速度最慢,______ 月最快。

3.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_____ 、____ 和______ 三个圈层。

4.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_____表示,目前己知最大地震不超过__里氏级。

5.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_____ 、______ 、____ 或___ 组成。

6.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_______ 表示。

7.局地环流包括______ 、_____ 、______ 等地方性风。

8._______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9.世界大洋分为四部分,即______ 、_____ 、_____ 和______ 。

10.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类。

11.风对地表细粒的作用有______ 、______ 、______ 三种形式。

12.大陆边缘主要包括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个地貌类型。

二、名词解释(28 分,每小题 4 分) 1、冷洋流与暖洋流 2、气团与锋 3、岩溶峰林与岩溶平原 4、黑钙土 5、顶级群落 6、土地7、地域分异三、问答题(27 分,每小题 9 分) 1、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2、 3、秦岭对气候有哪些作用、影响? 3、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 四、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25 分)答案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地理环境2。

3-4、83。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4。

震级、8.9里氏级5。

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杂质6。

等温线7.海陆风、山谷风、焚风8。

水量平衡9。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0。

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难点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难点大纲
教学难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 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岩石—土壤—生物的联系,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大气圈的演化 与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关系,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生物与水的相互作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
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 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 环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
教学难点:水资源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土地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教学重点: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岩石圈变化的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变化的趋势,气候变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原因、趋势及其人类的影响;生物圈结构的变化,地表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
第十三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教学重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
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

最新⾃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第⼀章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然地理学⼈⽂地理学⾃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的⾃然地理环境,包括⼤⽓圈、⽔圈、⽣物圈和岩⽯圈上部。

⼈⽂地理学以⼈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门学科。

2、⾃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对象。

3、环境性:⼈类⽣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章岩⽯圈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5、岩⽯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成岩)侵⼊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

喷出岩:流纹构造、⽓孔构造杏仁构造(2)沉积岩层理:⽔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古代⽣物的遗体或遗迹(3)变质岩:变质作⽤的因素(1)温度(2)压⼒(3)化学活动性流体:H2O、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状、⽚⿇状⽚理构造,如板状、⽚状、⽚⿇状6、地质作⽤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地质作⽤是第⼀营⼒,外⼒地质作⽤是第⼆营⼒?地质作⽤: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然作⽤。

分类:7、内⼒作⽤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作⽤引起的促使岩⽯圈发⽣变位和变形以及⼤洋底增⽣和消亡的地质作⽤。

构造地貌:第⼀级:星体地貌,如⼤陆和⼤洋;第⼆级:⼤地构造地貌,如⼭地、平原、盆地、⾼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表现出来的地貌。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GIS遥感地理学全国考研中心,由GIS、遥感、地理学几个学长创办,专业为大家提供地学考研全套资料。

用我们的劳动节省你复习的时间,用我们的知识提高你专业课的复习,用我们的人脉提供给你最详实的资料,用我们的经历告诉你怎样走过考研全过程。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淘宝:;拍拍:/771843105。

下为我们整理的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手册的目录。

目录序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重要版块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资料使用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资料接受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长眼中的地理科学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学院实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研究生生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个分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分人文地理学。

3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3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区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一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

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

4.地球的形状约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140+-5)米,极半径为(6356755+-5)米,总面积为 5.1*10^8km2,总体积为10833*10^8km3,总质量为6.588*10^27g。

5.一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年。

恒星年:365d6h9m9.5s,为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365d5h48m46s,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6.1月3日最接近太阳,此位置为近日点,7月4日为远日点,此位置为远日点。

7.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及答案-考研笔记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及答案-考研笔记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题集及答案师姐高分重点考研题库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一)全球性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

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

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自然地理学_完美考研复习资料全

自然地理学_完美考研复习资料全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掌握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理解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

根据“三重性”的观点,无论部门自然地理学或是综合自然地理学都需要对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实际应用及具体区域等方面进行研究。

5、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 王建 南京师范大学

现代自然地理 王建 南京师范大学

2、水平分异
所谓水平分异,就是指在水平分布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3、立体交叉
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是绝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
4、多级嵌套
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是多级嵌套。
第 三 章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银河系的结构(俯视)
侧视银河系
地球所属的太阳系
太阳系——由中 心天体太阳及 其巨大引力作 用下,环绕太 阳运行的行星、 卫星、小行星、 慧星、流星体 和行星际物质 所组成的天体 系统。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1、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第 三 章
三、生物过程
主要的地表过程
指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 程。可以细分为生物物理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它在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中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生物对大气组成的改变,生物对岩石的建造和破坏,植 被在地表温度调节中的作用,植被在防风固沙方面的作用,以及地球生态系统 在稳定地表环境中的作用等。
大气科学
地质科学
自然地理学 水文学 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 二 章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恒星: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其质量也远较恒星 小。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流星:行星际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 光迹。 慧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星云:银河系内太阳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云。 星系: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 光年至几十万光年的空间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是一个普通的星系,因其投影在 天球上的乳白亮带──银河而得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7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7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目 录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842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849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860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858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455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483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1999年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842自然地理学考研真
题(回忆版)。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三章名词解释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形成的圆纬度:该地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经度: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问题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简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答:形状: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大小:地球的总质量为6.588×1027g,总体积为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为6371km。

意义: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简述地球自传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另外,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是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四章名词解释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地貌特征的总和,是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异的结果。

中国地理南京师范大学复习提纲

中国地理南京师范大学复习提纲

中国地理南京师范大学复习提纲一、我国气候的特征中国气候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机锋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吃的气候差异;四是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几种重要天气的变化及其影响1寒潮: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难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地区出现的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工业带来破坏。

2梅雨: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3台风: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东南地区均直接或间接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暴雨。

沿海各省市最大雨量的影响系统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

另方面,台风雨往往可以解除江南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土地资源的特征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四、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2成矿时空跨度大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我国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三章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形成的圆纬度:该地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经度: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简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答:形状: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大小:地球的总质量为6.588×1027g,总体积为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为6371km。

意义: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简述地球自传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另外,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是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四章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地貌特征的总和,是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异的结果。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节理: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的断裂构造。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叫做火山喷发,它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

变质作用:当岩石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变化称之为变质作用。

地震:大地的突然震动称为地震,一般是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地质作用。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底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分为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1、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基本特征?答:沉积岩是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其基本特征为:从形成方式上讲,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次生岩石;从物质组成方面讲,其物质组成中含次生矿物和有机物质以及存在化石;从构造方面来看,其具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2、简述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特点:(1)反对称性,是指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是对称的,而在运动方式与构造特征方面则是相反的。

(2)非平稳性,岩石圈运动的强度在时间轴上是非平稳的,同时变动的空间格局也是随着时间改变的。

(3)岩石圈漂移的定向性,研究表明,如果把热点作为不动参考系,北半球岩石圈总体是向西漂移的,南半球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但总体来说岩石圈还是向西漂移的。

基本方式:(1)水平运动(造山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两种运动相伴而生。

3、图示说明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

答:4、叙述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

答:岩石,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石质工具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工具。

矿物,矿物是人类生活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人类的进化及人类改造世界的程度与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程度紧密相关。

元素,人体元素组成与地壳岩石的元素组成形成了某种平衡关系,某些地方性元素的缺失或过剩,将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岩石圈运动,产生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5、世界的地震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答: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为地震带。

全球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地震大多集中分布于板块边缘,因为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方。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俯冲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条巨大的地缝合线,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的碰撞汇聚带,大洋中脊地震带是扩张型板块的边缘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哦是扩张型板块边缘带。

第五章名词解释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两等压面的气压差除以期间的垂直距离。

气温:大气的温度,反映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明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

季风: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现象。

气团:水平方向上大气物理属性(温度、湿度、稳定度)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块。

气旋:呈螺旋状向内旋转运动的大气。

气候和天气: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成。

问题1、简述大气的组成。

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及固体微粒、液体微滴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N2、O2、Ar、CO2、水汽、尘埃等。

2、试论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

答: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

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km左右为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并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大气密度小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又称外层。

大气十分稀薄,周地心引力小,运动速度极快,经常有大气质点散逸到星际空间。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3、试述全球辐射平衡。

答:太阳不断的向地球提供短波辐射,其中一部分直接被大气中的云、尘埃和洋面、陆面反射回地外空间,剩余的则被大气、海洋、陆地吸收,用于升高他们的温度。

于此同时,大气、海洋、陆地也在不断的向地外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试图使他们的温度降低。

从长时间平均来说,地球接受的辐射能与发射出去的辐射能是相等的,因而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不变。

4、图解说明全球气压带水平分布和行星风系的形成。

答:见右图5、简述季风的成因。

答: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6、局地环流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答:海陆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引起,影响范围仅限沿海地区,但对其天气和气候有着明显影响,以一日为周期。

高原季风:由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对环流和气候影响特别大。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一日为周期。

焚风: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局部差异有重要意义,对植被类型的形成及生态特征、土壤的类型和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风:在郊区和城市之间形成。

7、简述什么是锋?有哪几种类型?答:锋是冷暖气团间交接的狭窄的过渡地带,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

8、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有哪几个?各有何特点?答: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气团是西伯利亚冷高压(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海洋气团)。

春季(3---5月)冷、暖两个高压之间常呈拉锯战,冷高占上峰时,多伴有风沙、雷雨、冷空气、寒潮天气;均势力敌时多形成江南、华南连阴雨。

夏季(6---8月)往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暖气团)多占主导位置,我国自南向北多受其影响或控制。

处其边缘时,午后多有雷阵雨;受其控制时会出现高温伏旱。

秋季(9---1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东南退到海上,大陆冷气团不时南压,若为干冷高压(会变性为暖高),多形成伏秋连旱、秋老虎天气;若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在东海沿海,与冷高之间易产生切变线,形成华西秋雨。

冬季(12---次年2月)多以冷高控制,冷空气、寒潮、大风天气多见,若有西南水汽配合,可产生降雨(雪)天气发生;西伯利亚冷高压特强时,会出现全年极端最低气温。

9、简述气候形成的地理因素。

答:辐射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

10、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子?提示:1)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将不会有径向热输送,低纬地区的温度要升高,高纬地区的温度要下降,低纬与高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将会增大;2)假如没有大气环流,也不会有水分循环,陆地上将没有河流,没有湖泊,没有沼泽,陆地将变得非常干燥;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地表的湿度分带将会消失,洋流也会变弱,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弱,土壤的种类也会变得很单调。

第六章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海平面的周期性升降运动。

波浪:海洋湖泊水库等宽敞水面上的常见运动。

洋流: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的或垂直的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

河流:陆地表面的一种自然水体,是流水与地表形态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流域: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河流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沼泽: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渚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

厄尔尼诺: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每过几年,东向信风减弱,导致沿岸上升流也随之减弱或消失,暖水倒流,水温上升,大气对流逐渐变得活跃,海洋里由于上升流的减弱,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并且由于温度的升高,鱼类大量死亡,使秘鲁渔场大幅度减产。

洪水: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期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造成堤坎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1、试述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答:从海洋蒸发的水汽深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到各地,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深入内陆,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

其中海面上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除部分回到空中外,另一部分经植物的截留、地面拦蓄、下渗等环节转化为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亦汇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的巨大、统一、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