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合集下载

毛南族的歌曲、服饰有哪些?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的歌曲、服饰有哪些?毛南族简介

毛南族的歌曲、服饰有哪些?毛南族简介毛南族服饰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也多,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众多。

而毛南族是56个民族之一,它被列为少数民族。

那么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哪里?毛南族的歌曲有哪些?毛南族的服饰有哪些?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看一下毛南族的简介。

毛南族简介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南”,或者“毛南”,意思是“当地人”。

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

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

解放后,称为“毛难族”。

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分布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乡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

毛南族歌曲毛南族有他们自己的民歌,他们的民歌别具一格,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

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

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

毛南族服饰毛南族服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

毛南族不论男女都穿青、蓝两色服装。

除丧事外,忌穿白色衣服。

过去,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

男子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探究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1. 引言1.1 毛南族及其傩舞的介绍毛南族,又称毛难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边境地区。

毛南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傩舞是其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毛南族的傩舞是一种具有祭祀意义的舞蹈艺术,通常在重大节日、祭祀仪式或庆典活动中表演。

傩舞被认为是毛南族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族平安幸福。

在毛南族传统的观念中,傩舞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具有极高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舞者在傩舞过程中会化身为神灵,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姿态和动作,如跳跃、旋转、扭动等,充满力量和韵律感。

毛南族的傩舞传承自古代,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傩舞也融合了毛南族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2000字】2. 正文2.1 毛南族傩舞的起源与历史毛南族傩舞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祀活动,是毛南族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据考证,毛南族傩舞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毛南族祭祀仪式中,傩舞被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驱邪祛病和祈求平安等。

傩舞曾是毛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视为族内重要的文化传统。

傩舞起源于古代毛南族祭祀仪式,其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伴奏均承载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傩舞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毛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傩舞,毛南族人民表达对自然、对祖先、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弘扬着民族团结、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

毛南族傩舞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毛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毛南族傩舞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毛南族傩舞起源和历史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2.2 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和特点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舞蹈动作、舞蹈编排和舞蹈表演等方面。

毛南族乐器“木筊”探微

毛南族乐器“木筊”探微

毛南族乐器“木筊”探微
周楼胜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毛南族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仪式风俗的民族。

本文从形制、功用、演奏方式等方面对毛南族还愿仪式中的乐器“木筊”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页数】2页(P124-124,125)
【作者】周楼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 2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西环江毛南族“木面舞”的体育文化内涵与价值 [J], 覃林
2.广西毛南族"木面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J], 樊姝乐
3.传统乐器改革得失探微——以朝鲜族乐器伽倻琴为中心 [J], 李秀莲
4.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乐器的运用探微——以无音高打击类乐器为例 [J],
王洁;马骁琪
5.敦煌古代乐舞乐器探微——以打击乐器拍板为例 [J], 朱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江毛南族风俗

环江毛南族风俗

环江毛南族风俗毛南族,现有7.1万多人。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

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

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

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

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

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

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

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

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

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毛南族民俗文化(毛南族特色文化)

毛南族民俗文化(毛南族特色文化)

毛南族民俗文化(毛南族特色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毛南族民俗文化,以及毛南族特色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毛南族的肥套是什么?其中传承着哪些愿望?2、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有啥?3、毛南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4、毛南族的风俗习惯200字5、毛南族的节日风俗毛南族的肥套是什么?其中传承着哪些愿望?毛南族的肥套是他们民族独特的一种还愿的舞蹈,在国家的一些特殊的节日里面,这一个民族就属于穿着盛装翩翩起舞。

当然这一个舞蹈里也有他们独特的愿望,在跳这支舞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让自己的民族生生不息,而且希望自己的民族可以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他们祈求明年的收成可以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虽然在我们一些别人看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愿望,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渴望的全部了。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一个民族他们是比较朴实的,所以他们拥有的这一些愿望也会是比较朴实,而且很容易实现的。

他们并没有乞求一些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说还愿舞也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传统的祈福方式。

正因为每年他们都可能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对于这种舞蹈也是给予了自己非常大的信念,他们认为这样的舞蹈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所以一直让这样的舞蹈传承了下去。

这样的一支舞蹈其实也是属于一个传统的民俗方式,人们在跳这支舞蹈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民族的异域风情,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

虽然他是一种还愿舞蹈,但是它的种类并不是非常的少,反而相对一般的舞蹈种类来说要非常的多。

但是这一些舞蹈统一的一些特点就是在跳舞的时候人们是戴上面具或者是涂一些颜料在自己脸上的,这个时候我是看不见他们真实的容貌的。

肥套以歌、舞、乐、戏呈现给别人,随着时间还有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的变迁,这一种舞蹈开始变成他们民族的一种特色,也可以逐渐的看出来他们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一种逐渐的相融的趋势。

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有啥?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5万多质朴的毛南族人民千年以来创造出了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浪漫珍贵的花竹帽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更彰显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与智慧。

少数民族乐器

少数民族乐器

01 汉族 ---古琴02 壮族 ---马骨胡、筚列(波列)、芦笙、芒锣、土胡、木叶、四弦胡、竹筒胡、土胡、葫芦胡、天琴、瓦琴、边鼓、蜂鼓、奘醪、棒棒03 回族 ---泥哇呜(埙)、口琴子、口弦、咪咪子、箫箫子、角笛04 彝族 ---巴乌、口弦、芦笙、小闷笛、土洞箫、响把、箫筒、葫芦笙、牛角、葫芦丝、马补、阿乌、四胡、三胡、弦子(彝族月琴)、彝族大三弦、筍壳胡、胡子、烟盒05 苗族 ---角胡、直通箫、芦笙、蟒笛、蟒筒、夜箫、姐妹箫、苗族大唢呐、牛角、巴乌、口弦、木叶、嘎哈、古瓢、果哈、板凳06 满族 ---铁簧、八角鼓、龙笛、梵贝、海螺、蠡07 藏族 ---铁琴(铁胡)、筒钦、刚洞、牛角琴(拉弦)、口弦、扎尼、藏京胡、必旺、根卡、扎木聂、那额、抓鼓、丹不勒儿、布哉08 侗族 ---芦笙、玉屏箫笛、芒筒、牛腿琴、侗笛、侗族琵琶、角胡09 瑶族 ---长鼓、竹枕琴、芦笙、箫筒、牛角、口弦、独弦胡琴、黄泥鼓、一弦琴(弹拨)、10 京族 ---独弦琴、三弦琴、竹杠、竹梆11 白族 ---大三弦、芦管(筚篥)、八角鼓、杖鼓、笳管、木叶、芦笛12 傣族 ---象脚鼓、葫芦丝、叮琴、芒锣、筚、筚箫、玎列、横鼓、排笙、葫芦笙、牛角琴(拉弦)、口弦、木叶、玎光、多洛、西玎、玎黑、玎嘎那、玎胆、13 黎族 ---朗多依、鼻箫、利拉罗(拜)、口箫、笛列、筚、筚达、口弦、木叶、洞箫、椰胡、叮咚、乐杵14 畲族 ---龙角、唢呐、月琴、15 佤族 ---竹鼓、瓦格洛、短笛、芒锣、四孔箫、小独笛、二孔箫、仙箫葫芦笙、牛角琴(吹奏)、苇笛、一弦琴(拉弦)、口弦、适争、木鼓、蜂桶鼓16 水族 ---铜鼓、芦笙、芒筒17 土族 ---咪咪、羊皮鼓、笛、唢呐18 羌族 ---其篥、口弦、羌族手鼓、羌笛、竹质口簧19 怒族 ---布利亚(竹号)、达比亚、葫芦笙、口弦、比昂、究由20 蒙古族 ---马头琴、火不思、铜钦、刚洞、牛皮鼓、朝尔、胡琴、低、中音四胡、亚突嘎、四弦琴、丹不勒儿、环鼓21 土家族 ---溜子锣、头钹、咚咚喹、二钹、竹号、牛角号、唢呐22 布依族 ---勒尤、勒浪(勒犬)、笔管、姐妹箫、牛角、木叶、马骨胡、布依四胡、23 朝鲜族 ---伽耶琴、细筚篥、铃鼓、长鼓、玄琴(格门高)、牙筝、奚琴、铃鼓、草高24 哈尼族 ---次喔、美都、巴乌、口弦、木叶、烟盒25 傈僳族 ---额资(呃吱)、口弦、木叶、傈僳琵琶26 拉祜族 ---小三弦、吐任、芦笙、葫芦笙、口弦27 东乡族 ---咪咪、锣、钹28 保安族 ---咪咪、铜钹29 纳西族 ---苏古笃(浑不似)、波伯、口弦、芦管、葫芦笙、二簧、纳西胡琴、30 仫佬族 ---铜鼓、八音鼓、木叶31 仡佬族 ---泡木筒(玛呜哇)、木叶、芦笙、角胡、八仙鼓32 锡伯族 ---额墨、菲察克、苇笛、口弦、东不尔33 景颇族 ---洞巴、吐良、芒锣、牛角、三比、口弦、乐杵34 珞巴族 ---弹篾、达崩、口弦、口琴、竹质口簧35 撒拉族 ---咪咪、口细、口弦36 布朗族 ---得波、筚当担、赛玎37 毛南族 ---海螺、唢呐38 普米族 ---葫芦笙39 阿昌族 ---筚朗叨(葫芦丝)、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芒锣40 基诺族 ---竹簧、贝处鲁、竹筒41 德昂族 ---布赖(葫芦丝)、马腿琴、结腊、格摆翁、锐左42 门巴族 ---那额、四孔笛、里令(双音笛)、布简43 裕固族 ---天鹅琴、海螺号、咪咪44 独龙族 ---响篾、拉篾、口琴、芒锅45 高山族 ---乐杵、口簧、鼻笛、口弦、弓琴46 赫哲族 ---萨满鼓、口弦、抓鼓、口胡、四胡、口衔琴47 维吾尔族 ---都它尔、弹布尔、艾捷克、手鼓、铃鼓、木唢呐、皮皮、卡龙、胡西它尔、萨它尔、热瓦普、哈密胡琴、多朗艾捷克、纳格拉、它石、阔朔克、萨巴依48 哈萨克族 ---库布孜、冬不拉、斯不斯额、热布卜49 达斡尔族 ---萨满鼓、四胡、木库莲(口胡)、鹿笛、狍哨、口弦、抓鼓50 塔吉克族 ---乃依、鹰笛、那艺、唢勒耐依、八朗孜阔木、赛依吐尔、库木日依、铃鼓51 鄂温克族 ---铜镜、腰铃、鹿笛、狍哨52 鄂伦春族 ---手鼓、口弦、铜镜、腰铃、鹿笛、狍哨、抓鼓53 塔塔尔族 ---曼多林、七弦吉它、手风琴54 俄罗斯族 ---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手风琴55 柯尔克孜族 ---克亚克、考姆兹、那艺、口弦。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

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传统乐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乐器。

乐器的制作过程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民族文化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乐器的制作艺术。

一、汉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最为完善的民族之一。

汉族传统乐器以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和锣鼓等。

乐器的制作工艺独特,严谨精细。

木材、竹子和兽皮等天然材料是制作乐器的主要原料。

制作乐器的师傅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制作乐器的艺术。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例如,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是一种以马头形状为特点的弓弦乐器,制作工艺独特精细。

制作这种乐器需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并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法进行加工和调音。

藏族的传统乐器有丰富多样,如唢呐、手鼓和大铙等。

这些乐器大多采用金属和动物皮革等材料制作,制作工艺上通常需要打磨、雕刻和编织等步骤,以打造出独特的音色和外观。

三、壮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壮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乐器制作艺术独具特色。

壮族的传统乐器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鼓和铜锣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炉烧、锤打和调音等。

同时,壮族传统乐器的外观也非常精美,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配以精心绘制的图案和纹饰。

四、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维吾尔族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其传统乐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以弦乐器为主,如胡琴和塔木德等。

这些乐器的制作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加工,通常使用细腻的木材和骨料,以保证乐器的音质和外观符合传统要求。

五、总结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乐器制作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世代传承。

无论是汉族的琵琶二胡,还是少数民族的马头琴唢呐,每个乐器都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乐器的制作艺术需要专业的师傅掌握传统技艺,以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

同时,传统乐器制作艺术也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少数民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_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_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毛南族的传统节日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

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乡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人口7.73万(XX),毛南族在贵州有4万多人。

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毛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民族节庆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分龙节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

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还要烤香猪。

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的,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硕果丰收,祈望五谷丰登。

分龙节期间,毛南人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年轻媳妇节日回娘家与父母团聚。

他们采集金黄花、枫叶蒸煮五色糯饭;于田间以五色糯饭、粉蒸肉祭神农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于村头三界庙杀牛敬祭传说中毛南人饲养菜牛的创始者三界公爷,祈祝人畜安康;还用“发多”(一种大如扇面的树叶)包起五色饭和粉蒸肉,走亲访友,庆贺节日。

分龙节也是毛南族青年男女聚会的日子,活动内容有上坳口、坡脚对歌等。

[4]端午节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

每当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在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

女的在家做糍粑。

这种糯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老人说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

1 毛南族 肥套 仪式及其音乐解析

1 毛南族 肥套 仪式及其音乐解析
4.面具:即用长约 30 厘米的半边圆木雕刻而成 的各种神像,仪式中以之罩住师公面部,象征该神, 形象及表情可分善神、文神和凶神三类。
5.服饰:可分两类。一是长衫大袍、色彩艳丽的 盛装,为地位显赫的神灵穿戴。二是当地民族服饰, 一般男神着毛南族或壮族男装,女神着毛南族女 装,瑶王着白裤瑶特有的带红手印的白短裤与蓝靛 色上衣。
官架桥,【长板】声起,三师公分别戴鲁班、陆桥、瑶王 于神坛正中央。其他神灵,除法力最大、能制服雷王
面具舞蹈,表现伐木、架桥,不时穿插劳动号子“耶 的三界和自己的祖宗家仙有专门的供桌外,都没这
腔”③。(5)太子六官押凶,一师公戴太子六官面具舞 一礼遇。悬挂的五幅神像,前两幅就是管生育的女
蹈,【长板】伴奏,掌坛师等人的风趣性说唱穿插其 神花林仙官与万岁娘娘,其他三幅也是仪式中的重
下,桌上摆酒、肉等供品,燃香。桌下放簸箕一个,供
掌坛师甩符筶用。二是亲官桌,在大门外左侧屋檐 1
下,桌面摆肉、米饭和酒杯,燃香三柱。贺筵宾客来 到,先在这张桌上敬酒驱邪再进屋。三是保筵桌,在 堂屋神龛的左侧下方,是供奉三界的专用桌。桌上 摆水果、肉等供品,插香三根。四是敬宗桌,在堂屋 神龛的前下方,桌上摆酒、乳猪、鸡等供品,供祖宗 享用。五是洗面桌,在主家卧室门外右边,供万岁娘 娘降临时洗漱。六是剪花桌,在主家卧室门外左边。 一位子女双全的老大爷坐在桌旁剪花,一位子女双 全的老妇在主人卧室里绣花。
具咳嗽出场,【愿角】、唢呐曲先后伴奏,说唱往复穿 项直接演绎生育内容。其他仪程也都与生育密切相
插,表现家仙对子孙们的祝福。(8)三界保筵,俩师 关,或是护卫还愿者的感恩祭祀活动,如三光带众
公分别戴三界与蒙官面具舞蹈,说唱与之往复三 神、三无召度、太子六官押凶、三界保筵等,或是享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肥套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肥套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肥套毛南族肥套也称"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

其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承载着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毛南族肥套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

"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

"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

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

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

其过程由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

念唱到哪个神,哪个神就出来舞,都按一定的程序表演。

表演由一帮专业的神职人员主持,整体结构是由十五个舞蹈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他们表演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

很少有剧烈粗犷的跳蹦。

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

男性神多身穿龙袍、蟒袍,袍上绣着各种鲜艳声调的图形,并配上闪光片。

女性神则上衫下裤,不穿裙,与民间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

毛毛南族肥套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发挥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作用。

毛南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毛南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毛南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毛南语,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南族的礼仪和禁忌,希望你会喜欢!毛南族的礼仪和禁忌毛南族的礼节毛南族人传统的人生礼仪也很有特点。

妇女在怀孕期间,家里人就会请师公来祭祀鬼神以解脱灾难,叫“祭解”,好让孕妇能够安全度过孕期,胎儿顺利出生。

“祭解”有七种方式:血盘解、血罗解、落井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刀。

孩子出生后,还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如办“三早会”、“卖猫月”、“肥固几”等。

“卖猫月”毛南话叫“别年猫”,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3天举行,就是母亲产后的第一次串门。

要串哪一家,先向对方预告,让对方有所准备,以便回赠一些礼品。

老人说:回赠礼品,以后孩子才不咬衣角和手指。

“肥固几”是仅次于婚筵的一次较大规模喜宴。

多在孩子满五、六个月时举办,也有的孩子满一周岁时举办,很少超过两周岁才举办。

届时,主家的亲戚朋友都送礼包祝贺,外婆家的亲戚、房族都赠送背带、被单等物。

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之为“倒马”。

“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过去毛南人认为,人老体弱多病,吃了“百家米”就会早日恢复健康,延年长寿。

“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添粮补寿”仪式。

这种活动一般放在重阳节举行。

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赶圩“讨粮补寿”。

到了赶圩日,老人先准备好一些零碎钱,上街到米粮行沿摊讨米。

老人来到米摊前,先向卖主讨话说:“我向你讨要一点米,可以吗?”卖主见老人家来讨米,知道是“添粮补寿”用的,也乐意献“粮”。

老人自己抓上一把米,然后向米箩里丢下几分零碎钱,表示酬谢。

讨了几十摊,约得三四斤米就可以了。

讨来的这些米,回家后专门给老人吃用,直至吃完为止。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毛南族文化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导语: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欢歌畅舞。

蜂鼓历史悠久,它和朝鲜族的长鼓同出一源。

在古代不仅叫作杖鼓,还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时使用普遍)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蜂鼓鼓身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全长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另一端呈喇叭状,鼓面较大。

鼓腔两端相通,中间细如蜂腰。

鼓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

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在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

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左手执竹木鼓棰敲击、右手拍击。

球状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

它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用于合奏,也为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民间歌舞和曲艺伴奏。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国不足10万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

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的内容,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生活常识分享。

民族乐器的有哪些

民族乐器的有哪些

民族乐器的有哪些民族乐器的有哪些华夏音乐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交融,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系,那么,大家有了解过民族乐器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的民族乐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民族乐器大全八音周代,中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

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

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

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

大小厚薄各异。

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

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

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

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

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

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

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广西侗族京族毛南族

广西侗族京族毛南族

• “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 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云头”鞋 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 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 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 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
仡佬族
•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 民族之一。 仡佬族是云 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 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 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 括遵义、仁怀、安顺、关 岭、普安、清镇、平坝、 黔西、大方、织金、金沙、 贞丰、晴隆、六枝、水城 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 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 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 关、富宁等县。
京族
•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 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 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 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 “安南”、“越族”引, 自称“京族”。1958年 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 准,正式定名为“京 族”。 在越南,京族是 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 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 总人口近90%。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 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出产 “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 称)、“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 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 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 可用“杂”(膳食结构)、“酸” (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 三个字来概括。
毛南族妇女还特别喜欢戴花竹帽“顶盖 花”,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
•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 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 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 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 花边有大和小之分。大 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 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 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 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 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 致,美观,女裤的裤脚 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 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 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 银或玉衣襟挂银牌;手 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 花鞋,肩背精致的“顶 布花”。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摘要】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铜鼓音乐起源于古代,逐渐融入丧葬仪式中,成为祭奠逝者的重要方式。

铜鼓音乐传承至今,不断发展创新,成为文化遗产的精髓。

在表演时,铜鼓音乐通过鼓点、击打力度等方式来表达不同情感。

演奏器材包括铜鼓、锣、铙等,通过组合演奏出多样的音乐效果。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

未来,铜鼓音乐应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拓展其发展空间。

铜鼓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值得被珍视和发扬。

【关键词】贵州卡蒲毛南族, 佯人, 铜鼓音乐, 丧葬仪式, 起源, 作用, 传承, 发展, 表演方式, 演奏器材, 重要性, 保护, 传承, 发展.1. 引言1.1 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的铜鼓音乐是该族群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铜鼓音乐在这一民族的丧葬仪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其特殊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为仪式增添了肃穆而庄重的氛围。

铜鼓音乐的独特性和神秘感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使其成为该族群文化的亮点之一。

在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社会生活当中,丧葬仪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对铜鼓音乐的运用和表现形式有着严格的要求。

通过铜鼓音乐的演奏,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同时也传达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铜鼓音乐在丧葬仪式中的独特功能和意义使其成为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民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通过深入了解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丧葬仪式中铜鼓音乐的起源、作用、传承与发展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推动铜鼓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2. 正文2.1 铜鼓音乐的起源铜鼓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贵州卡蒲毛南族(佯?人)的古老传统。

毛南族的工艺

毛南族的工艺

毛南族的工艺
毛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中国的贵州省。

毛南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有独特的工艺和技艺。

1. 编织:毛南族女性擅长编织,他们用竹篾、草、藤等材料编织出各种器具和容器,如筐、箩、蓑衣等。

编织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观赏价值。

2. 刺绣:毛南族女性还擅长刺绣,他们用各种彩线绣制花鸟、动物等图案,或者在织物上绣上纹样。

毛南族的刺绣工艺精细而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 皮革工艺:毛南族的男性善于制作皮革制品,他们用动物的皮革制作包、鞋、帽等。

毛南族的皮革工艺精湛,制作出的皮革制品耐用而美观。

4. 木雕:毛南族的工艺中还有木雕,他们用木材雕刻出各种精美的雕塑品,如人物、动物等。

毛南族的木雕工艺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纹样,且技艺精湛。

5. 陶瓷:毛南族的工艺中还有陶瓷制作,他们利用当地的陶土制作陶器和瓷器。

毛南族的陶瓷工艺注重纹饰和图案的刻画,制作出的陶瓷制品形态各异,造型精美。

毛南族的工艺丰富多样,不仅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间艺术价值。

这些工艺体现了毛南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精神,也是他们丰富多彩的
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少数民族乐器

少数民族乐器

1、合欢箫,是壮族一种奇特的嗓振气鸣乐器。

合欢萧虽然称作箫,但非常独特,只管端开有吹孔,管身上却没有按音孔。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中国常见的各种箫笛乐器,管身上都开有吹孔和按音孔。

2、双面鼓,又称两面鼓。

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

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

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3、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4、神鼓,又名喇嘛鼓。

是藏族、蒙古族喇嘛寺院使用的打击乐器。

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

5、长鼓分两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

另一种是瑶族长鼓。

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

起源于古代的细腰鼓;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

6、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7、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

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8、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9、“都塔尔”的琴声清脆、悠扬,是新疆的维吾尔族钟情的民间弹弦乐器。

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独”意为“二”,“它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

少数民族乐器知多少作者:王树仁来源:《群文天地》2020年第02期中华民族的乐器宝库中,有成千上百种乐器,并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把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因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骨为筒,尾巴为弦,制成了二弦琴,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因此而得名。

琴身木制,长约100厘米,共鸣箱呈梯形,以马皮或羊皮蒙面。

长鼓:朝鲜族打击乐器,亦称“杖鼓”。

长约70厘米,鼓身圆筒形,木制,中段细实,用绳绷皮做鼓面。

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鼓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

常用以伴奏歌舞或用于器乐合奏。

东不拉:哈萨克族拨弦乐器。

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

琴腹呈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颈细而长,其上缠丝弦以分隔音位,张二弦。

用右手弹奏,音量较弱,常用以伴奏歌舞。

象脚鼓:傣族打击乐器。

景颇、布朗、阿昌、独龙等民族亦采用之。

因形似象脚而得名。

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大者长约130厘米,鼓声雄壮深沉,演奏时斜挎肩上,用手拍擊鼓面,多用于舞蹈伴奏。

芦笙:苗、侗、水、彝、拉祜、仡佬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

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舌三部分构成。

常用的装有芦竹制成的笙管6根,外侧开有按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

小芦笙的管长八九寸,大芦笙的管长至一二丈不等。

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

丹不尔:一作“弹布尔”,维吾尔族拨弦乐器。

琴身木制,瓢形,琴杆修长,缠丝弦以分隔音位。

弦钢丝弦5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音,与中弦长五度关系。

常用于独奏和伴奏。

大三弦:彝族的拨弦乐器。

全长约130厘米,琴身木制,筒面蒙以羊皮,有3根筋弦,其中1根弹曲调,2根伴奏,弦下端系很多小铁片,随弦振动发声。

演奏时,斜挎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用于伴奏。

毛南族乐器你知道都有什么吗(会唱歌会跳舞会敲铜鼓)

毛南族乐器你知道都有什么吗(会唱歌会跳舞会敲铜鼓)

毛南族乐器你知道都有什么吗(会唱歌会跳舞会敲铜鼓)在广西这片辽阔的山水福地上孕育了无数的民族文化正是许许多多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才构成了广西独特的文化名片《阿南》“阿南”听起来像一个人名,其实它是毛南语,叫“A南”,是指毛南人的意思。

毛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地位于广西环江县,毛南族人自称“阿南”,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这首《阿南》是毛南乐队的原创歌曲,虽然叫毛南乐队,但其实乐队集结了“多民族”之力!由汉族人以毛南族原生态山歌作为创作基础写的歌,哈萨克族人来编曲制作,请到了来自蒙古族的鼓手,再由毛南女婿李大为和妻子叶子来演唱,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这首动听的《阿南》。

乐队主唱李大为在毛南族游历多年,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毛南族即将流失的传统音乐,这首《阿南》也是如此,他在歌曲里融合了一种毛南族的特色唱法,叫“傩侗”(nuòtóng),听感类似于蒙古的呼麦,是不是感觉很厉害!舞台上还有许多神秘的毛南族乐器,专业人士就不剧透这么多了,请大家在节目里认识它们吧~《壮锦献给毛主席》“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东兰铜鼓举世闻名,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铜鼓之乡”。

东兰铜鼓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绵延千古的民族文化“活化石”。

而本次我们《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节目中出现的铜鼓,不止有重达几十斤的传世铜鼓,还有新改良的“音乐铜鼓”!传世铜鼓就是传统的铜鼓,只有四个音。

而音乐铜鼓是友传世铜鼓改良而来,一套音乐铜鼓能敲出“1234567i”等11个音阶!是不是很惊讶,改良之后居然多了这么多个音!新一代的音乐铜鼓,既保留了传世铜鼓的古雅神韵,又融进了现代的铸造工艺,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所以能够演奏不同的乐曲。

传世铜鼓和音乐铜鼓的交流和碰撞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它们又将奏响怎样的旋律呢?一场传世与传承的精彩演出,一定会让你大饱耳福!猴鼓舞《勤泽格拉》同样在东兰县,有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叫做“猴鼓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南族文化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欢歌畅舞。

蜂鼓历史悠久,它和朝鲜族的长鼓同出一源。

在古代不仅叫作杖鼓,还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时使用普遍)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蜂鼓鼓身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全长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另一端呈喇叭状,鼓面较大。

鼓腔两端相通,中间细如蜂腰。

鼓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

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在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

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左手执竹木鼓棰敲击、右手拍击。

球状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

它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用于合奏,也为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民间歌舞和曲艺伴奏。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国不足10万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

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的内容,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关于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

毛南族对
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亲人外,还必须用“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因其节奏欢快、动作滑稽,故而逐步演变到毛南族的一些欢庆节日中,成为毛南族的传统舞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