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 一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送审稿)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前言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
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
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
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范围 (1)2引用标准 ................................................. l 3术语 ....................................................... l 4总则 . (3)5 地质灾害分类 (3)6地质灾害分级 (4)附录A(标准的附录)常见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分级表 (6)附录B(提示的附录)地质灾害与地震、洪水等成灾等级划分对比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DZ/×××—200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geological disaster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基础术语的定义,分类分级的原则,类别和级别。
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山阳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县城,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
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山阳县建立了一
套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一、预防为主
山阳县采取了预防为主的策略,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
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套完善
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地质灾害监测站、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
质灾害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预警,为防止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分类管理
山阳县将地质灾害分为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例如,对
于山体滑坡,采取了加固山体、植被恢复、排水排涝等措施;对于地
面塌陷,采取了填充、加固地基、加强排水等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根
据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点而制定的,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应急处置
山阳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应
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等。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县政府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和抢险,同时调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宣传教育
山阳县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县政府定期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山阳县建立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体系,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附件2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的管理和技术内容,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分为综合、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支撑、预算标准、信息系统共10类,包含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灾害类型,共145项。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制修订项目任务表序号类别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制修订1 综合类202 调查评价类163 勘查类84 设计类185 施工类236 监理类 17 监测预警类338 应急类 69 预算标准类 610 信息系统类14合计145设计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技术要求(标准规范)框架体系勘查调查评价施工监理监测预警综合应急管理技术调查评估风险各灾害类型分项规范分灾害类型单项规范分项工程措施技术规程监理规范分灾害类型单项规范分项施工措施技术规程组织设计质量评定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物理要素单项规程监测仪器信息发布质量评定各灾害类型单项规范资料归档应急工作规程应急调查与监测应急演练收费标准勘查设计监理工程概(估)算咨询评估调查危险性评估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及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建设指南信息标准化数据库建设竣工验收图1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图(一)综合类包括综合管理类和综合技术类两个方面,共2个亚类20项。
综合管理方面,制定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年度方案、责任认定、灾情统计评估、合同管理、资质申报等技术指南。
综合技术方面,制定基本术语、分类分级、图示图例等标准规范(见图2)。
综合管理技术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年度方案责任认定灾情管理基本术语图示图例合同范本1.1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1.2 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技术要求1.3 地质灾害防治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指南1.4 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认定规程1.5 地质灾害灾情报告编制指南1.6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标准1.7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规范资质管理 1.8 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申报材料编制指南1.1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基本术语1.1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图示图例标准1.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合同范本1.9.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范本1.9.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合同范本1.9.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合同范本1.9.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合同范本1.9.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合同范本1.9.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分类分级 1.12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1.10 地质灾害科技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技术要求1.14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排查图2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综合类体系框架图(二)调查评价类分为调查、评估、风险3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指为了预防、控制和减轻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所建立的一整套政策、制度、技术措施以及组织管理框架。
该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
1.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
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工程建设区域进行前期地质勘查与风险评价。
2.监测预警系统:
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通过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地质环境变化。
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减少突发性灾害带来的损失。
3.综合防治工程:
实施工程治理,如修建挡土墙、锚固工程、排水设施等,以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
开展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地表稳定性,减少潜在灾害源。
4.应急响应与救援体系:
编制应急预案,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开展应急演练。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地区社会经济秩序快速恢复正常。
5.宣传教育与科研支撑: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强化科技研发,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6.管理体制与协同机制:
完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制定一套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以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为主题,探讨其内容和应用。
一、引言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是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对各项技术措施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的一套制度。
它涵盖了地质调查、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环节,并通过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个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1.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野外勘探、岩土力学试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地质信息,为灾害预警、灾害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调查应包括灾害潜势评估、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地质灾害影响预测等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
2. 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报告灾害事故的关键环节。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网络,对山体变形、地下水位、地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监测预警工作应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防灾减灾工作应围绕灾害类型和危险区域展开,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如加固斜坡、梯田防护、建设避风林等。
防灾减灾工作应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将各种防治方法进行分类、评估和简化,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4. 应急处置面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应急处置工作应建立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明确各个应急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做好各类救援装备的储备和维护,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
应急处置工作应及早介入,对灾害进行迅速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 GSY
三、预测预报(10分)
地质预报内容符合《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内容齐全,有年报、月报和临时性预报, 并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
检查方式及内容:查阅地质预报内容(施工单位、地点、进尺数,1、断层、褶皱、陷 落柱、地层倾角和岩浆侵入体等特征,以及对煤(岩)层的影响等;2、煤层厚度、煤层 结构、煤质、煤层顶底板及其岩性等;3、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煤(岩)与瓦斯突出危险 性等;4、含水层、隔水层、构造体的含水性和导水性,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老空 区、老窑位置及其积水情况,封闭不良钻孔位置及封孔情况等;5、其它致灾地质因素及 建议等)
2-3 图纸台账(10分)
1.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整理编制必备的地质台账、地质图件等地质基础资料; 2.地质图件内容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及其补充规定要求,图种齐全有电 子文档; 3.各项综合分析成果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2-4原始记录(5分)
1.有专用原始记录本,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 2.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四、瓦斯地质(15分)
1.突出矿井编制并至少每年更新1次各主采煤层瓦斯地质图,规范填绘瓦斯赋存采掘进度、 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被保护范围等内容,图例符号绘制统一,字体规范; 2.采掘工作面距未保护区边缘50 m前,编制发放临近未保护区通知单,按规定揭露煤层 及断层,探测设计及探测报告及时无误; 3.根据瓦斯地质图及时进行瓦斯地质预报。
2-2 地质说明书及采后总结 (10)
1.采掘工程设计或施工前,按时提交由总工程师批准的采区地质说明书、采煤工作面地 质说明书、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2.井巷揭煤前,探明煤层厚度、构造、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及顶底板岩性等地质条件, 编制揭煤地质说明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构建“四大体系”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四大水平”
构建“四大体系”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四大水平”作者:朱仲华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5年第4期湖州市国土资源局朱仲华湖州市地处浙江省浙西北山地滑坡、岩溶和采空区地面塌陷及杭嘉湖平原沉降防治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
境内地势处于丘陵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西南区自然斜坡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是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之一。
近年来,湖州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并举、园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围绕查灾、防灾、救灾、减灾四个重点,以建立健全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综合治理体系为核心,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2006年以来,湖州市投入5660多万元,实施勘查治理项目139个、避让搬迁项目53个点220户、应急排险项目56个,使2305人脱离地质灾害威胁;全市184处地灾隐患点做到应急预案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全覆盖;长兴县、安吉县建成全国首批地灾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一、构建调查评价体系,提升查灾水平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确定地灾灾害隐患点,是做好地灾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着眼覆盖,抓全面调查。
以县(区)为单元,以农村山区居民点、学校、厂矿、交通沿线、工程设施、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并围绕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位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章村镇、杭垓镇、奠干山、埭溪镇等乡镇编制了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册。
二是突出重点,抓专项勘查。
对可能威胁重要城镇、人口集聚区等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工作,查明城镇建设区、人口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规模,评价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逐点制定落实防治措施。
对三个县开展了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划定德清县筏头乡大造坞村木竹坞自然村北侧斜坡、长兴县槐坎乡六都村西岕400号、安吉县杭垓镇和村村下横头自然村等94个地质灾害重点巡查区。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为主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探讨,为读者全面、深刻、灵活地理解该主题提供指导。
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安全管理体系1.1 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与重要性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了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安全运营,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和措施来实现安全和预防的管理体系。
它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识别、评估和控制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以确保人员和资产的安全。
1.2 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1.2.1 领导和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和安全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岗位。
还应建立安全委员会和安全管理部门,确保安全职能的有效实施。
1.2.2 安全政策与目标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制定一套与其安全管理目标相一致的安全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传达和实施。
这些政策和目标应明确地表达出对安全的重视和保障。
1.2.3 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对可能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这包括对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评估与控制。
1.2.4 培训和教育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提供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员工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应急处理、自救互救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2.5 安全监督与审查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实施安全监督与审查机制,包括定期对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审查,以及安全事件的调查和追责。
二、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质量管理体系2.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和控制措施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的标准化建设
一、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实用性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能够应用到实际环 境中,并有较好效果。(2)科学性 :结合目前国内外对地 质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借助具有成熟性和可靠性的理论 基础、技术方法以及经验等,对防治建设中存在的学术争 论或者模式认知进行去除,保证其科学性。(3)先进性 : 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方法以及先进理论,更新理念 和方法,正确应用新材料和技术,避免盲目引进先进技术, 增加地质灾害防治成本。(4)完整性 :具体工作内容要有 具体的标准和规范,要具有完整的前言、引言、范围、术 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总技术规范、分项技术规程、 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精度、附录、参考文献等内容, 并且保证每部分内容能够作为单独整体并应用于实际中。 (5)严谨性 :要求标准中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 性,有明确的概念、术语、名词、陈述、插图、表格、公 式等内容,保证结构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内容。 (6)协调性 :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要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协 调性和一致性,能够承上启下或者上下衔接,能够协调起 来,由多个标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标准体系, 并和国家防灾、工程行业相关标准实现有效衔接。(7)规 范性: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规定,例如 GB/T 标准、 DL/T 标准等,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标准规范,而且标准 含义要明确,不存在歧义,满足行业规范,对于难以理解 词汇或语句,要给予解释和说明。
二、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体系构成 1. 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基本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化建设主要是对行业工作进行科学 技术规范,是对相关机构水平、人员能力水平、技术标准
20141构建科学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
·水工环论坛·构建科学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关凤峻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9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每年超过200亿元。
全国共有近3500余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单位,20多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同时,从国土资源部层面也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
这些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要落到实处,必须制定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对相关法规规章必须进行明确和细化,为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确保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200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认真总结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编制并出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行业的一些标准规范。
但总的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的标准规范与防治工作发展需求还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现行标准规范的类型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已有行业标准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抓紧修订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危险性评估与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标准规范,完善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技术要求和规程。
构建科学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对于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高防治工程质量,合理使用防治资金,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7.16•【文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施行日期】2013.07.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标准化正文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健康发展,国土资源部组织拟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附件1,以下简称《目录》)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附件2)。
现邀请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煤炭、有色、化工、建材、冶金、核工业、水利、建筑等领域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单位参与编制、修订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申报范围1.拟编制或修订标准为《目录》提出的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应急支撑、预算标准、信息系统及综合等10类145项。
标准规范体系总体思路见《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2.《目录》中已明确组织单位的,不在此次申报之列。
3.鼓励提出《目录》外的标准编制建议并申报编制工作。
二、申报方式1.申报单位按要求填写《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附件3)一式五份,于8月9日前寄送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并发送电子版至指定邮箱。
邮件主题注“(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
2.每份《申报书》对应一项标准,文件名为“(单位名称)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拟制修订标准名称)”。
三、有关说明1.每单位可申请组织或参与多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开展编制、修订工作所需的经费原则上由申报单位承担。
3.制修订工作成果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名单,编制者有义务负责其培训、宣传和跟踪评估等工作。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郝净、吴莲花,************转8010、8009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卓弘春,010-66558322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富海大厦2号楼1109室(邮编:100081)传真:************电子邮箱:******************2013年7月16日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2.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3.地质灾害防治标准制修订申报书附表1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目录附件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
提高标准质量和水平的措施
加强标准制定前的调研和论证
在制定标准前,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科学论证,确保标 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
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和 技术水平。
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提高标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 强标准的培训工作,提高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预算标准在投资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 避免了投资超支现象。
工程质量保障
预算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 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标准实践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某山区滑坡防治工程,采用预算标准进行预算编制和投资控制,工程实施后效果 显著,有效防止了滑坡灾害的发生。
成功案例二
某城市地面塌陷防治工程,通过应用预算标准优化设计方案,实现了资金的合理 分配和有效使用,提高了工程效益。
标准的发布与实施
01 根据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反馈,对标准进行最后 修订和完善。
02 发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03 监督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更新标准。
05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标准应用的指导意义
统一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标准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 算编制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依据, 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 准
• 引言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概述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体系 •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制定过程 • 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应用与实践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标准的未来发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组织实施方案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秘书处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一、工作背景 (1)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2)三、组织实施流程 (4)四、编制工作要点 (4)五、成果验收发布 (10)一、工作背景为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对标准规范的需求,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委托,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经研院)共同组成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小组,组织开展编制、修订工作(以下统称“编制”)。
从2012年11月开始,协会秘书处和经研院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专家咨询、召开会议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的思路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做了论证,于2013年5月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系列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科学设置标准体系,协会将《工作方案》上网公布,征求广大会员单位意见。
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规范体系,涉及综合、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预警、应急、收费标准、信息系统共10大类146项(见图1)。
2013年7月16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邀请有关单位申领编制任务。
公告发布后,地质、交通、水利、煤炭、冶金、建材等领域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踊跃报名,按照要求向协会秘书处提交了编制申请。
根据申请情况,综合考虑地灾区域特点、行业队伍优势、防治实践基础等多种因素,经征求地质环境司同意,协会秘书处决定委托上海、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作为牵头组织单位,分别负责一个类别标准规范的组织协调和编制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是指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预警监测、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措施,以有效应对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一般构成要素:1. 组织架构与责任划分: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架构,明确各级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责任单位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这包括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
2. 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明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规划、建设、管理、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确保地质灾害防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 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建立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灾害潜势评估、危险性等级划分和风险区划,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发生的迹象,及时预警和警示。
4. 应急预案与救援机制: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包括灾害警报、疏散和避险措施、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训、专业装备设施的准备等,以有效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并减少灾害影响。
5.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和推广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管要求,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技术规范,为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6. 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监测数据、预警信息、防治工程和救援记录等,用于信息共享、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
7. 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准备能力。
同时,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能力。
8. 总结评估与科研创新:定期总结和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效果和经验教训,推动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和效能。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和风险程度,旨在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损害。
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防灾减灾体系,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通过规划、设计、施工等措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采用合理的土建工程技术,避免在易发区域建设。
2. 监测: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
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如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卫星遥感技术等。
3. 预警: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避免灾害,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短信预警等。
4. 应急救援: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进行
救援,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
5. 恢复重建:在地质灾害过后,及时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如地
质灾害重建规划、资金支持等。
总而言之,山阳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 1 -。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省份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基本情况(―)申报情况。
2018年8月30日,接到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的申报通知后,全省上下高度重视、齐心合力、全力支持。
省委超良书记专门提岀明确要求,王晓东省长亲自带队赴自然资源部与陆昊部长当面沟通,时任童道驰副省长亲自担任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猛厅长亲自担任申报工作办公室主任,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逐字逐句修改汇报材料和视频短片、逐页审定汇报PPT,并亲赴参加评审, 全程站立脱稿面向专家组进行述。
省财政厅、省地质局主要负责同志全力给予支持。
三个厅局的分管负责同志会商研究十余次,与工作专班同加班、同研究、同推进,从严要求,将编制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和厅局领导以上率下,率先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挂帅,带动全省三个系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9月26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召开中央财政支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重点省份(以下简称“重点省份”)竞争性选拔评审会, 在参与竞争的9个省份观察员全程监督下,经专家组客观、公正综合评审,我省获得90.9分的优异成绩,在9个省份中名列第二,经过公示,我省成功入围重点省份。
申报总投资80.94亿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2亿元。
去年成功申报重点省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省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验积累,得益于各方专家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工作专班的敬业奉献,得益于三个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配合。
也为今后争取项目资金工作树立了典、提供了借鉴。
主要启示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心系群众是核心,全面总结是基础,精益求精是根本,沟通协调是支撑,强化组织是保障。
(二)工作进展。
目前,2018年度项目及资金已经分解下达,各地均已编制提交了年度实施方案,全省实施方案也已完成汇总。
2018年共部署六大工程18类29项重点任务,包括: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工程与搬迁避让、能力建设、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专项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的管理和技术内容, 将地质灾害 防治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分为综合、 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 监理、监测、应急支撑、预算标准、信息系统共10类,包含滑 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灾害类 型,共145项。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体系制修订项目任务表
1.6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标准
1.7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规范
—►
资质管理
►
1.8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1.9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合冋范本
_►
1.9.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冋范本
1.9.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测合冋范本
1.9.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合冋范本
1.9.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合冋范本
—►
合冋范本
灾情统计评估、合同管理、资质申报等技术指南。综合技术方面,
制定基本术语、分类分级、图示图例等标准规范(见图2)
>防治规划一>1.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管理
技术
年度方案
・
1.3地质灾害防治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
责任认定
・
1.4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认定规程
1.5地质灾害灾情报告编制指南
灾情管理
—►
分项施工措施技术规程
组织设计
质量评定
竣工验收
资料归档
监理规范
f各灾害类型单项规范
物理要素单项规程
信息标准化
监测预警
—►
信息发布
信息化
—►
质量评疋
・
建设
监测仪器
竣工验收
*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信息系统及软件开
•发
资料归档
数据库建设
(一)综合类
包括综合管理类和综合技术类两个方面, 共2个亚类20项。
综合管理方面,制定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年度方案、责任认定、
序号
类别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 标准体系制修订
1
综合类
20
2
调查评价类
16
3
勘查类
8
4
设计类
18
5
施工类
23
6
监理类
1
7
监测预警类
33
8
应急类
6
9
预算标准类
6
10
信息系统类
14
合计
145
勘查
4各灾害类型分项规范
分灾害类型单项规范
设计
分项工程措施技术规求
(标准
规范)
框架体
系
施工
监理
分灾害类型单项规范
排查一>1.14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
1.9.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合冋范本
—►
1.9.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合冋范本
■
1.10地质火害科技减火示氾社区建设技术要
求
—►
基本术语
►
1.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基本术语
分类分级
・
1.12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
图示图例
>
1.1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图示图例标准
>应急预案一►1.2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