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授课人:高州市第四中学叶柳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

(地理环境和区域)(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⑤洋流(寒、暖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④洋流(寒、暖流)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5.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③陆地气候(气温)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③纬度:温带水域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农业机械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市场广阔;⑥地价、地租高低;⑦政府政策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河流三方面功能:水源、交通、土壤)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地形平坦;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20.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③政治;④宗教;⑤旅游;⑥科技;⑦军事;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2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①货物性质②货物数量③时效性④运价⑤运距22.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沿线经济状况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④城市分布状况⑤科技水平是基础23.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区域地理的分析与应用

区域地理的分析与应用
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
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评估灾害风险和 影响,提出减灾防灾的措施和建议。
04
区域地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分析与应用
01
地理环境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具有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02 03
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上海、南京、杭州 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创新能力突出,市场体系完 善。
地理环境分析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
经济社会发展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为核心,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中 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应用领域
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地理分析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协同发展、大气污染治理等。
案例四:成渝经济区地理分析与应用
地理环境分析
成渝经济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社会发展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
应用领域
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成渝经济区的地理分析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城 市群空间布局优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等。
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 情况,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依据。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调查和评价区域内 的自然资源,如水、矿产、森林等。
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 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因素,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古巴比 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证明。 教材P23 思考 提示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形式的差异。本则 案例主要介绍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发生 的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以 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并着重讲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 存与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分布区的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便利的交通运输
答案 解析
D.丰富的水产品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方法技巧 “纵横捭阖”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进行: 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 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和发展方向。 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 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 式如图所示:油、水力等能源资源,
等金属资源,煤道炭路、航道、港口等
状铁况矿。
交通
灌溉、 、三
、铜矿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22021/9/122021/9/129/12/2021 2:55:37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22021/9/122021/9/12Sep-2112-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22021/9/122021/9/12Sunday, September 12, 2021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如:“你们小组认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
2.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你们小组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哪些值得其他小组学习的地方?”等。
3.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作业,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关联性。”等。
3.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情景创设: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区域的特色,增强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5.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以及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是什么?”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为什么说东北地区与周边地区存在关联性?”等。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如何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东北地区的转型升级发展策略有哪些?”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的关联性特征,能够分析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3.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
4.提升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区域的含义;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授新课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巧用案例,提升区域地理解题能力

巧用案例,提升区域地理解题能力

必三 l 修
建立模型 , 寻找解题方法 , 掌握解题技 l 、走进 案例 。 二 掌握复 习区域地 理 通过“ 巧”突破教材体系 , , 整合学习内容 , 迁移应用 方法 所学 知识 , 提升地 理 的分析 和思 维能 力 。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地理学必须 1 比分析 法 。 .对 区域 之 间的差异 可 以用 通过对一个个独具特征的区域综合考察和研 通过 比较异同点 , 找出可持 究之后 , 才能去洞察和透视整个地域的空间结 对比分析的方法 , 首先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 , 一 构, 才有可能获取到一些基本 的地理规律。 续发展 的策略。 区


~ 一
^ 矾
矗童 毫0蠢
糠 ・ } 家 奢 行 题
航 舞蠹 一 点蠹 蠢… ~ ~
综合管理理念( 树立整体性观点 )产业转移 ; 的基本 原理 、 区域产 业升级 的基本原 理 、 产业 结构调整原理 、 城市化的促进机制等。 1 拓展延伸 , . 举一反三。 当我们复习“ 地 理环境差异以及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时, 还可 以尝试着分 析 “ 国三大 自然 区 的差 我 异 比较” “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比较 ” 、 “ 国和 日本 的差 异 比较 ”“ 英 、江苏 省苏南 和苏 北 的差 异 比较 ” 。 等
了解区域开发的现状、问 J 题
l l 县
分 流 发 的 候 I利 素 寻 展 向 析 域 展 J 【 因 一探 发 方 f 气 有
^h
自背 ] j约 素 然 景 【产 f 因 ] 矿 变 等制
螈 寻治
i 矗策 对
进步 流开 现、问 一分 域发 状在题 I 析 的存
产生 地理意义 I 中 / 地 的 理

(完整版)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

(完整版)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
一、区域条件分析
(1)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项目距长常高速出口仅4 公里,处在长沙一小时快速交 通圈内。
用地位于益阳市中心区东 南,紧临梓山湖生态风景区、 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及奥林匹克 公园。规划用地总面积为 437455.8平方米。
同时紧邻两条城市主道, 龙州路和益阳大道,距益阳市 火车站仅2.5公里,,对外交通 十分方便。
本项目最大的优势即为
“湖光山色,体育休闲”
一、区域条件分析
(2)益阳市房地产市场区域特 征分析
根据益阳市整体规划布局、 区域经济状况、交通网线分布、 环境影响以及房地产发展现状等 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将益阳城区 划分为资阳板块、桥南板块、赫 山板块、市政府板块、梓山湖板 块、火车站板块等6大房地产板 块。
2.各区景观详图(2-3-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3-1-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3-1-1地块)
8.鸟瞰图
8.鸟瞰图
8.鸟瞰图
8.鸟瞰图
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
规划法则
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
规划法则
北高南低 围而不合 空间呼应 景观渗透
谢谢
袁敏翔 风景园林131
2.景观价值----物质层面
规划布局要点
“北高南低,围而 不合,空间呼应, 景观渗透”
1.结构分析图
双中心,多组 团结构
2.各区景观详图(1-1-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1-1-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2-2-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2-2-1地块)
2.各区景观详图(2-3-1地块)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实际可用地较少
现状道路为高尔夫球场主 入口,将社区一分为二
可知已有现状 建设问题,与 实际可建设用 地问题

地理教学中实践案例分析(3篇)

地理教学中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实践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以某中学地理课程为例,分析了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探讨了其对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实践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传授地理知识,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实践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以某中学地理课程为例,分析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探讨其对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1. 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和地理学科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实用性的案例。

以某中学地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以下类型的案例:(1)自然地理案例:如我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

(2)人文地理案例:如我国城市扩张、乡村旅游发展等。

(3)区域地理案例:如我国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2. 案例导入在导入案例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某中学地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图片展示:展示与案例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视频播放:播放与案例相关的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案例。

(3)故事讲述:讲述与案例相关的地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

以某中学地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模拟案例情境,深入理解案例。

四川省成都市师大—中龙泉校区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资料:B 区域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非洲为例

四川省成都市师大—中龙泉校区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资料:B 区域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非洲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非洲为例【案例呈现】纳马夸兰沙漠(左图)有着5000万年的历史,年平均降水量约150毫米,部分区域不足50毫米,每年有150天左右是雾天。

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超过3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000多种,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

多肉植物(右图)叶小、肉厚,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即可满足其生存需要。

为了存活,在某些时候纳马夸兰地区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度过。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8分)纬度较低,气温偏高;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量少;冬季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天,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沿岸地区多雾,提供水分来源。

(2)分析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8分)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地形地貌多样,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沙漠南北狭长,水、热条件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少量雾气和露水存在使肉质植物可长期存活,大量繁殖;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推测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进入“休眠”的季节,试从气候条件解释其原因。

(6分)夏季。

原因: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进入休眠状态,生长减缓,减小水分的耗费,以维持生存。

(4)说出纳马夸兰北部地区可观赏“飞沙入海”的奇景的原因。

(4分)受副高与寒流影响,沙漠一直延伸到海岸;在离岸的东南信风吹拂下,沙土飞起落入海中,形成“飞沙入海”景观。

【区域特征】一、识记重要的地理事物(有利于空间定位)四大河流(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埃及、南非、尼日利亚、开普顿、好望角等。

二、高原大陆(地形)1.以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东非大裂谷的成因: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或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大断裂)。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摘要】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地理方式的改革,要求要让学生在适合的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能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认知;情境教学;初中地理1 引言初中地理是一门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及复杂性的学科。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地理教学也主张情境教学,要求在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本文通过搜集与情景教学相关的区域地理教学案例,并甄选出5篇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浅谈基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前提下情境教学设计策略。

2 概念界定2.1 区域认知区域是指根据地球表面的地理差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划分,区域内部有相同的性质,区域间也存在差异[1]。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明确区域认知的概念,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地理学核心素养。

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界定:“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2]。

”对于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学者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袁孝亭提出区域认知是理解地球表面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是分析研究“区域本身”的一种能力[3]。

丁生军认为区域认知是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尺度、类型和功能的区域的认知过程[4]。

朱翔提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了解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不同的地区的类型和规模也不同,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区域,需要从多个维观察和综合的分析,理解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5]。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摘要:区域地理教学是培育同砚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机构建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增进同砚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增进同砚对该地区知识的进修和理解。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问题链设计;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农业一、引言地理是一门探究人类与地球空间干系的学科,区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学旨在培育同砚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区域地理教学可以援助同砚了解一个特定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育同砚的地理综合素养。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相关的问题有机地串联起来,援助同砚建立知识框架,形成问题驱动的进修过程。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可以援助同砚整合和应用地理知识,加深对特定地理环境的熟识。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增进同砚对该地区知识的进修和理解。

二、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国西北地区是指国土面积最大、纵深最宽的内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五个省区。

该地区自然环境奇特,由于地处内陆,年降水量有限,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土壤盐碱化严峻,植被丰富度低等特点,对农业进步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养殖羊、牛等畜生。

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和特殊的土地条件,人们进步了农田水利、养殖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等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收益。

三、问题链设计案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链,增进同砚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理解。

问题1: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子问题1: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子问题2: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哪些特点?子问题3:中国西北地区的植被与土壤条件有何特点?问题2: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进步有哪些影响?子问题1:干旱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子问题2:贫瘠土地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子问题3:土地盐碱化对农业有什么影响?问题3: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进步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子问题1:什么是农田水利,它是如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子问题2:绿色生态农业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子问题3:养殖业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进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链设计中,每个问题都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包含了自然地理知识,还涵盖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选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案例背景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短缺。

这种分布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办法。

教学分析1.利用地图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方与北方水资源差异。

2.分析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如地形、气候等因素。

3.探讨水资源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北方的干旱、南方的洪涝等。

4.介绍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浪费、水污染等。

5.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策略,如南水北调、节约用水等。

案例二:城市化进程与问题案例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

教学分析1.利用数据和图表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如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等。

2.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乡差距等。

3.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等。

4.介绍城市化进程中的解决办法,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新型城镇化等。

5.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

案例三: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案例背景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理环境适宜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区域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分析1.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案例概述案例一:《气候类型的划分》在教学《气候类型的划分》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不扎实,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难以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案例二:《我国行政区划》在讲解《我国行政区划》时,学生对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轮廓及简称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分析1. 学生方面(1)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

2. 教师方面(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四、解决策略1. 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实践活动:开展户外考察、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互动性: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惑,提高课堂氛围。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口试、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素养。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地理学科前沿动态。

(2)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教学的人性化水平。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内涵。

3. 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所了解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描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高二区域地理提纲

高二区域地理提纲

高二区域地理提纲
一、区域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A. 区域地理的定义和特点
B. 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
C. 区域地理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二、区域地理的方法与技术
A. 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原则
B. 区域地理研究的数据来源
C. 区域地理研究的技术手段
三、区域地理的影响因素
A. 自然因素
1. 气候地貌特征
2. 土壤水资源
3. 生物环境条件
B. 人文因素
1. 人口分布与迁移
2.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3. 文化与历史背景
四、典型区域案例研究
A. 欧洲地区的特点与发展
1. 北欧地区
2. 地中海地区
3. 中欧地区
B. 亚洲地区的特点与发展
1. 东亚地区
2. 西亚地区
3. 南亚地区
C. 非洲地区的特点与发展
1. 北非地区
2. 中非地区
3. 南非地区
D. 美洲地区的特点与发展
1. 北美地区
2. 中美地区
3. 南美地区
五、区域地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A. 全球化对区域地理的影响
B. 科技进步对区域地理研究的推动
C. 环境变化对区域地理的挑战
结论:区域地理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把握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与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未来随着全球化、科技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持续推动,区域地理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篇1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次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进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浇灌、相宜的气温、充分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四周b.临海型工业基地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靠→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四周4.后工业化阶段(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爽,无污染或污染很小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基础达标练考查点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b.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答案 a解析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靠于地理环境,生存进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地理初一下册第九章案例分析详解

地理初一下册第九章案例分析详解

地理初一下册第九章案例分析详解案例一:山西山地土地利用山西山地区域地理位置特殊,对土地利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1. 地理背景山西地处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地形。

山西气候带主要包括暖温带和温带,温暖湿润的松树和温带常绿针叶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2. 土地利用山西山地地区有限的平原和山滩地带成为人们的聚居点、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耕地:山西山地人口密集,农业耕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利用,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

- 城市与工业用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山西山地地区出现了许多城市和工业园区。

城市和工业化用地的需求导致了土地的大规模利用。

- 旅游业发展:山西山地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用地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也成为重要的土地利用。

3. 土地利用的问题山西山地地区土地利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土地资源有限:山地地形限制了土地的利用面积,使得土地资源相对稀缺。

- 土壤侵蚀:山地地区地势陡峭,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导致土壤侵蚀的问题较为突出。

- 生态环境压力:大规模的农业、城市和工业用地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案例二:云南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云南地处中国东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

1. 地理背景云南高原地区位于中国云南省,境内多山,气候带主要包括亚热带和热带,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2. 农业发展云南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特色农业:云南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宜茶叶、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 农业种植结构:云南高原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以稻谷、玉米、薯类和油料作物为主,满足本地区的粮食需求。

- 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地势起伏,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云南高原地区通过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手段,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⑤洋流(寒、暖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④洋流(寒、暖流)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5.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③陆地气候(气温)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③纬度:温带水域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农业机械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市场广阔;⑥地价、地租高低;⑦政府政策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河流三方面功能:水源、交通、土壤)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地形平坦;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20.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资源;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③政治;④宗教;⑤旅游;⑥科技;⑦军事;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2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①货物性质②货物数量③时效性④运价⑤运距22.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沿线经济状况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④城市分布状况⑤科技水平是基础23.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

25.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1)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

(2)陆域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社会经济条件:①经济腹地广,经济发达②城市依托③交通条件便捷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贸易区)26.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③有便捷的交通联系(1)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2)社会经济因素:①城市经济状况;②离城稍远,地价低;③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④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⑥不能有高层建筑;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28.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③位置及腹地条件;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⑤人们的消费能力;⑥服务质量;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

29.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A.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的速度超过环境再生资源速度B.向环境中排放弃废物的速度超过环境口净能力和承载能力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30.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②地形地势③地理位置(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③产业结构④城镇化水平⑤生产力水平⑥政策影响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⑧科技实力3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南丘陵)☆☆☆☆☆(1)自然因素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2)人为因素: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开矿,地表破坏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1)自然因素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破碎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2)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1)自然因素:①山区,地形起伏大②断层发育③多暴雨(2)人为因素: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②开挖边沟,边坡3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西北)(1)自然因素: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2)人为因素: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2)人为因素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

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3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3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①气温:春季回温快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3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3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4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41.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º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①海陆位置→季风环流②气候和降水③台风影响42.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②机械制造基础;③交通和市场43.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交通②地理位置③经济腹地④劳动力素质与数量⑤农业基础⑥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②开发历史;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4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婚姻制度;③生育政策;④避孕技术;⑤文化与宗教;⑥性别结构;⑦社会观念。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受教育水平④医疗卫生条件⑤宗教(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4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4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①资源②科技③对外开放程度④消费水平49.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制度②经济形成③文化传统④科技知识⑤伦理道德(2)自然环境因素—①原生环境(地形、气温、湿度、降水、土壤)②次生环境(物理、化学、生物)(3)人的遗传因素5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案例)(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土壤③水④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③文化教育④婚姻家庭(3)政治因素—①政策②政治变革③战争51.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5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②河流(2)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53.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②便捷交通;③历史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