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森林培育概述

合集下载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重点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四旁绿化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3、森林五大树种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森林调节功能的防护林、生产木材之外的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薪柴能源的用材林,提供保健、观赏游憩及自然保护为主的特殊用途林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1)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和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每年之省长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2)全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节。

2、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1)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次结实)。

3)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

4)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3、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苗阶段(成活阶段):植树造林后1~3年。

2)幼树阶段(郁闭前阶段):幼树成活后至郁闭前的这一段时期。

3)幼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

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阶段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为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

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第二章森林立地1、森林立地基本概念立地与生境:立地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和,生境指林木禾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总体。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1 森林:以木本为主体,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4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5“三项作业”A.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B. 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植树活动。

C. 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6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称为人工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凡是有人工劳动而形成的森林均属人工林)。

7 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A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B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

特点是由强阳性树种组成、价值低、林相不整齐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8 立地: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9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0 生境: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11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12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13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单轴散生:地下茎在地下横走,其上有芽、根,根称为鞭根,芽可发育为笋,也会生长为新的竹鞭(鞭柄、鞭身、鞭梢),因而笋在出土成秆后成稀疏散生。

复轴混生:具有真鞭,不过秆基的芽除抽出竹鞭外,尚能直接发笋成竹,地下横走的竹鞭,其节上再发笋成竹,地面秆就成散生状,而秆基的芽直接萌发长成的竹子,其地面秆就成丛生状。

合轴丛生:地下茎大都基简短,不能在土壤中作长距离横走,秆基的芽成笋,不会形成鞭,长成的新秆一般都靠近老秆,因而密集成丛。

合轴散生:秆柄延长成假鞭,因而在地面秆成散生状。

笋芽分化:从夏未秋初(8-9月),壮龄竹鞭上的部分肥壮侧芽,其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形成节、节间、笋箨、侧芽和居间分生组织,并逐渐膨大,芽弯曲向上伸长。

嫁接:就是人为地将一株植株上的茎或芽,接到另一植株(或自身)的适当部位(茎或根)上,两者愈合后长在一起,形成一株新植株的方法。

芽:经济树木的芽是叶、枝或花(花序)的原始体,是枝或花形成过程中的临时性器官。

花芽分化:芽轴的生长点无定型细胞的分生组织经过各种生理和形态的变化形成花芽的过程,包含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两个过程。

单性结实:不经授粉,或虽经授粉而未完成受精过程而形成果实的现象。

物候期:指经济树木每年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表现出的有节奏地进行萌芽、抽梢、开花、结果、落叶等的形态变化过程。

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立地质量: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综合,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

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第一节常用林业名词解释1.森林营造――从林木种子起到林木达到成熟利用为止的全部培育过程(广义)――按照一定的方案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森林达到郁闭成林的生产过程(狭义)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人工栽培林木的方法。

2.造林地――供造林使用的土地资源(宜林地)种类较多,我省有九类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低价值幼林地荒山荒地、农耕地等3.人工更新――在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上用人工方法进行造林。

要考虑伐根、采伐剩余物的状况、森林的土壤特点等4.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的森林。

特点:树种合理选定、种苗经过选择、密度配置均匀、林地环境受控故比天然林更具速生丰产潜力。

天然林(自然林)-----用自然力量形成和恢复的森林。

原始林属于天然林的范畴5.林种――森林按其经营的主要目的不同而区分的不同种类。

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类经营:商品林 75%和生态公益林25%退耕还林:生态林和经济林6.林层(森林外貌、林相)――是指森林垂直结构中的立木分几层而言。

单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不超过20%时,称之。

或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复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超过20%,且次林层的每公顷的蓄积量在30m3以上,认为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林层者,称之。

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更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强抗性。

7.树种组成――是指森林中林木是由哪些树种组成的,用十分法表示,即十分法:各树种的蓄积量(或胸高断面积)/林分总蓄积(或总胸高断面积)如某林分中松树蓄积量占总蓄积量7/10,柞树占3/10,则写成:7松3柞,这称作"组成式",其中数字为组成系数,总数为10。

单纯林(纯林)――林分的林木是由一个树种组成,如10杉。

混交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且每个树种的组成系数都大于1,如7杉3马。

森林培育管理制度

森林培育管理制度

森林培育管理制度一、森林培育的概念和目标1.森林培育的概念森林培育是指在森林生长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质量和产量,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森林培育包括森林育种、造林和抚育、森林经营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提高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森林培育的目标(1)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合理的森林育种和造林抚育措施,提高森林树种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森林的密度和覆盖率,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

(2)增加森林产量: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森林木材和非木质产品的产量,满足社会对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的需求。

(3)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森林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森林生态平衡,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4)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森林培育管理制度的原则1.科学原则: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进行管理,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综合原则:在森林培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利用价值,注重各项管理措施的协调和整合,实现不同管理目标的统一。

4.依法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森林资源的合法权益。

5.全民参与原则: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全民所有、全民参与和全民管理,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管理,形成多方合力管理森林资源。

三、森林培育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加强对森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森林培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森林培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森林培育学_基础知识

森林培育学_基础知识

第一章森林立地1.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2.森林立地:有两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在其上的树种无关。

3.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5.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6.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特点:稳定、简单●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腐殖质含量、酸碱度、侵蚀度、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对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比较容易测定;综合性强)●水文: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特点: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2)植被因子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

7.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

8.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地域分异原则:在森林里地分类系统中的任何一级森林立地单元都必须反映本级范围内自然地理因子。

●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较容易的将类型区分开。

●简明实用原则:森林立地分类的任务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立地分类系统,而且应使广大营林工作者容易理解和使用。

9.立地分类的依据:●区划单位划分依据:地貌、水热组合、岩性等的分异性。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
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他物质进行生物转化而产生人类所需的食 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的过程
01 学科介绍
03 森林效益
目录
02 内容对象 04 未来趋势
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 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分支有:造林学和种苗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发达的国家短轮 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 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 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未来趋势
集约化
可持续经营
定向化趋势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 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 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 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图书 书名:森林培育 ISBN: 作者:黄云鹏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3.4 页数:308 出版日期:2002-3-1 版次:
谢谢观看学科介绍源自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

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

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森林培育就是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林造林是指在原本没有森林的地方,通过人工或自然手段种植树木,形成新的森林。

造林对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生产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到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并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

二、抚育抚育是指对已有森林进行管理和保护,以确保其健康生长和优良品质。

具体来说,包括修剪树冠、清理杂草、疏伐幼树等措施。

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以及防火等安全问题。

三、更新更新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手段将老化或不良品质的树木替换为新的优良品种,使得整个森林更加健康和富有活力。

更新可以通过定期疏伐、人工种植等方式进行。

四、经营经营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包括采伐木材、采集林产品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平衡,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五、保护保护是指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和保障,以确保其健康和稳定。

包括防止非法砍伐、控制野火等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六、修复修复是指对受到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破坏的森林进行恢复和重建。

具体来说,包括土地治理、植树造林等措施。

通过修复可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其生产力和环境质量。

七、教育教育是指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和科普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和认识。

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来,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总结森林培育是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内容包括造林、抚育、更新、经营、保护、修复和教育等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森林培育,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森林培育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促进森林的生长和发展,以达到保护和改善森林资源的目的。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森林管理方法,旨在提高森林的生产力、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森林培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森林更新:森林更新是指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方式,使已经老化或受损的森林重新生长和发展。

人工森林更新通常采用栽植或播种的方式,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补植。

自然森林更新则依靠自然环境中的种子和幼苗,通过调整人为因素,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

2. 林木育苗:林木育苗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培育树木的幼苗,为森林更新和造林提供良好的种苗资源。

育苗包括选种、播种、育苗和管理等环节,通过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

3. 造林和抚育: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原本没有森林的地区种植树木,建立起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抚育是指对已经建立的森林进行管理和保护,包括修剪、疏伐、施肥等措施,以促进森林的生长和发展。

4. 灌溉和排水:灌溉是指在干旱或缺水地区,通过人工方式向森林提供水源,保证森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排水则是指在湿地或多雨地区,通过排除多余的水分,防止水分过多对森林植物造成危害。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森林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森林的健康生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病虫害防治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理等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森林的健康。

6. 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火灾是对森林生态系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森林火灾防治包括预防、监测、扑救和恢复等环节,通过加强火灾预警、提高扑救能力和进行火灾后的恢复工作,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7. 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与恢复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保护和改善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

通过保护特殊物种、保护生境、修复退化地区等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8. 经济效益:森林培育不仅关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也注重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0森林培育技术绪论

0森林培育技术绪论

五、森林培育研究方向及任务


1、研究方向(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 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 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 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 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唯一的产业工程)。 2.森林培育任务:提高造林成活率(75%以上; 发展良种基地,逐步扩大我国造林用种的良种比例; 以提高育苗质量为中心,实现育苗技术的科学化、 苗木生产规范化、苗林质量标准化; 统筹安排,建 立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体系。

2、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 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 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 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 也包括培育过程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 产与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 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

3、森林培育技术 森林培育技术是指在森林培育实践过程中涉 及到的实用技术及其基础理论。是广大林业 科技人员在长期的森林培育实践过程中摸索 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是通过传承和提炼而 成的具有指导推广价值的技能技巧。其主要 内容包括培育过程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 生产与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 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

(2)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 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 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 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 程。 (3)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 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 段。


1981年出版的《造林学》(孙时轩主编), 内容更全面。 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原来为造林学,它 是从日文借用过来的,沿用很久了,一直有 人以为不贴切,“造”字有制作和建造的意 思,这样容易把造林理解为纯粹的人为过程, 从而疏忽了依靠自然力来培育森林方面的内 容,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头30年,受 苏联林学体系的影响,他们把它分为人工造 林和天然林培育两个不同的课程,所以更名 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

1.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3 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地段上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4 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5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6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7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8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三、立地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水文。

植被因子:生长,生产力,类型。

人为活动因子:经营、破坏因子。

(一)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特点:稳定、简单。

2 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③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3 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4 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森林培育复习资料整理

森林培育复习资料整理

森林培育的主要内容及森林培育学定义: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培育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森林培育学的英文写法是silviculture埋条育苗:将整根枝条埋于土中,使其生根长成幼苗的方法,一般选择一年生枝条.压条:将没有脱离母株的枝条压入土壤中或用其他湿润材料包裹,使其生根长芽.立地: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环境因子总和.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离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立地条件: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总和。

伴生树种:在—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生长在—起,并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在成花生长调节物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着成花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在逐渐形成花的过程称之为花芽分化。

种源: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园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种子园: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园: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乔林:以种子或植苗方法形成的森林矮林:以无性更新方法形成的森林次生林:次生林在原始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种子调制: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森林培育学绪论

森林培育学绪论

(二)现阶段主要举措
1、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关于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
2、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根据国务院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3、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运动的决议》;
4、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森林培育的目的与特点
1森林培育的目的(三效统一) 经济效益:增加森林资源,提供各种原材料(如建筑用材、
矿柱材、纸浆材、薪材等)及林产品(如果实、药材、油 料等);
生态效益:
维持大气层氧的比例稳定; 保护农林业的生态环境;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保护水源免受破坏和污染; 保护动物、昆虫、鸟类等的繁衍、栖息, 社会效益:森林生态旅游、保健、休息、美学等价值。
石峰岩寺庙前改造效果(夏季)
石峰寺前小山包改造效果
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学》发展成为现代学科,最早是1764年由德国人
R.Hager著《造林学》。 1865年,H. Von Catta著《造林学指南》 1916年,美国人J.W.Toumey著《实用造林学》 1919年,日本人本多静六著《造林学各论》
3、天然林保护,天然林的生态系统管理;
4、林农复合经营,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 途树种选育;
5、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 维持;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混交林 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
七、森林培育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
(一)发展趋势 • 造林规模不断扩大; • 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
发展; • 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森林培育概述第一节常用林业名词解释1.森林营造――从林木种子起到林木达到成熟利用为止的全部培育过程(广义)――按照一定的方案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森林达到郁闭成林的生产过程(狭义)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人工栽培林木的方法。

2.造林地――供造林使用的土地资源(宜林地)种类较多,我省有九类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低价值幼林地荒山荒地、农耕地等3.人工更新――在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上用人工方法进行造林。

要考虑伐根、采伐剩余物的状况、森林的土壤特点等4.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的森林。

特点:树种合理选定、种苗经过选择、密度配置均匀、林地环境受控故比天然林更具速生丰产潜力。

天然林(自然林)-----用自然力量形成和恢复的森林。

原始林属于天然林的范畴5.林种――森林按其经营的主要目的不同而区分的不同种类。

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类经营:商品林 75%和生态公益林25%退耕还林:生态林和经济林6.林层(森林外貌、林相)――是指森林垂直结构中的立木分几层而言。

单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不超过20%时,称之。

或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复层林――林分中的立木高度相差超过20%,且次林层的每公顷的蓄积量在30m3以上,认为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林层者,称之。

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更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强抗性。

7.树种组成――是指森林中林木是由哪些树种组成的,用十分法表示,即十分法:各树种的蓄积量(或胸高断面积)/林分总蓄积(或总胸高断面积)如某林分中松树蓄积量占总蓄积量7/10,柞树占3/10,则写成:7松3柞,这称作"组成式",其中数字为组成系数,总数为10。

单纯林(纯林)――林分的林木是由一个树种组成,如10杉。

混交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且每个树种的组成系数都大于1,如7杉3马。

生态公益林建设禁止大面积纯林设计,提倡混交林设计。

新造林原则上单个无性系集中连片营造面积不得超过20公顷,单块纯林面积不得超过200公顷,与纯林相邻小班必须更换树种或营造混交林。

8. 疏密度――森林的疏密程度,有三种表示法。

1)密度――林地上单位面积上的株数。

株/公顷,株/亩。

在幼、中龄林阶段,密度决定着成林速度、自然稀疏的早晚和强度。

2)郁闭度――树冠互相衍接的程度,用"小数法"表示。

林木树冠水平投影面积/林地面积如某林分林木的树冠水平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0%,则该林分的郁闭度就是0.7。

1.0为最高郁闭度,0.1-0.2为疏林地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内水、光、热变化,对森林更新、林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3)疏密度――说明林木对空间利用程度。

十分法:现实林分蓄积量(胸高断面积)/标准林分蓄积量(胸高断面积)标准林分――当地同一优势树种蓄积量最大的林分。

三者中,密度大,则郁闭度、疏密度也高,但也有不一致,过大密度常导致疏密度下降。

9. 林龄――森林的平均年龄,通常指森林中优势树种年龄。

龄级――为了经营森林方便,把林龄划分成几个阶段,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龄组――林业上常把森林生长发育特点相似的几个龄级合并在一起,一个龄组可以包括一个或数个龄级。

森林可分为幼、中、近、成、过五个龄组。

龄级划分按树种特性而定,如,慢生树种20年为一龄级,红松等硬阔;中生树种10年为一龄级,速生树种5年为一龄级,杨、杉、泡桐。

ⅠⅡⅢⅣⅤⅥ5 10 15 20 25 30幼中;近成过过按林龄划分:同龄林――林分内林木年龄相同或相差一个龄级以内的林分。

异龄林――林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10.林分起源――林分是怎样发生的。

实生林――由种子起源森林,又称有性繁殖林。

萌生林――萌芽、萌蘖形成的森林,又称无性繁殖林。

寿命短,成熟早,适合培育小径材。

森林稳定性差,具成林容易,初期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优点。

11.林木――林分中的树木或森林中的树木孤立木――空旷地生长的树木区别:1)树高、树干的区别:树高相对提高,干通直,尖梢度小2)枝下高小、冠幅大:枝下高长,冠幅小3)开花结实4)根系12.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细致整地、合理密植、认真栽植、抚育保护13.适地适树――树种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14.合理密植――根据树种、立地条件、培养目标、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不同所的采取的适合密度。

树种:杉、马、毛竹中,马的N最大,杉其次,毛竹最小立地条件:水分、养分充足,能满足林木生长要求,密度稀培养目标:大径材、密度小;反之经济条件:好的密度小;整地抚育好,密度小15.生物学特性――指树种形态、解剖、遗传、生理和生长发育的特性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特性,如生长快16.生态学特性――指植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如喜肥、喜水、怕旱、怕瘠薄、耐荫性等17.造林学特性――与造林有关的特性。

如造林时杉木要求深栽;马为阳性树种,要求栽在阳坡等第二节森林生物产量的形成及其调控森林作为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一. 森林生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培育人工林实际上就是收获生物产量,即收获在这个生物产量中被叶绿素所固定的日光能。

因为森林生物产量的90%以上都为光合产物,即光合作用CO2 + H2O ---叶光--- (CHO) + O2森林生物产量的高低与下列因素有关:光合速率、叶面积、生长期、老化过程1. 光合速率提高光合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

一般树种的光合速率都较低,为5-10mg CO2/100cm2.h。

而某些树种如速生树种杨、桉超过这个数字。

光合速率的大小与下列二因素有关:1)决定其本身即树种:速生树种光合作用大,如泡桐、桉、杨慢生树种光合作用小高光效的C4木本植物可能没有,但通过树种选择、良种选育可提高光合作用。

2)外界环境关系密切光照、温度、湿度、[CO2]、水分、养分等这些可通过施肥、灌溉等进行再分配,调节林分群体结构,也可采取适地适树、抚育管理等措施进行。

2. 叶面积要获得大量光合产物,除了光合速率外,还要有足够的叶面积一般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来表示,即LAI=总叶面积/单位面积1)LAI ,光合作用;反之。

但叶面积指数增加有一定界线,到此界线,光合作用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

2)不同树种LAI不同油茶5-6,光合产量最高;毛竹为1,光合产量最低。

3)相同LAI,生长阶段不同,光合作用不同因为叶面积指数不能体现叶的质量,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高。

3. 生长期生长期长短不一,光合产量多少不同,常绿、落叶不同生长期:常绿>落叶落叶早发叶>晚发叶环孔材形成层活动>散孔材的。

速生丰产中,桉一年中几乎不停生长;落叶松北方放叶早而生长期较长。

4. 老化过程叶子同化能力、叶绿素含量多少、酶的活性大小等都反映出叶是否能达到高光效能。

1)叶的老化:叶萌发初期、落叶期光合作用弱,中期强,如苦楝2)不同树种生长高峰期不同立地条件好,速生阶段来得早,生长高峰不一定早,而是高峰的高度大,速生期较长(即老化慢)。

杉:两个高峰期(6、9月),即抚育在5月和7-8月进行竹:笋出土到长成竹,45-60天为高峰期,即4-5月,冬笋前施肥有效。

故使得树木光合速率快、叶面积提高、生长期长、老化得慢,人工林就具备了高产所需的生理基础。

二、提高人工林产量的技术措施扩大造林数量,提高造林质量,是我国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造林质量问题。

1. 在造林质量方面,有几个层次的要求1)要求成活,即要求造林有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2)在保证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求达到速生、丰产、稳定速生――树木生长快、成材(受益)早。

丰产――要求单位面积产量高,充分发挥造林地潜力。

生产力――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生物量。

潜在生产力(potential productivity)――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也可称气候生产力。

现实生产力(actual productivity)――现存的木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

稳定――要求树木生长期内培育过程中,能顶得住各种自然灾害(旱、大气污染等)的干扰,抗住病虫兽的侵袭。

3)它的功能效益,即要求人工林在较高的水平上满足各林种的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达到"优质"。

可以说是衡量造林质量的五个指标提高造林质量技术措施系统模式图提高造林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在解决有关认识问题、政策问题、投资问题的基础上,技术工作才有宽阔的用武之地。

从技术角度来看,提高造林质量需要一个基础,并从三个方面采取适用的技术措施,这个基础就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树种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