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消亡或者延续
中医的生死之道
中医的生死之道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生死之道”。
生,代表着生命的诞生与生长;死,则象征着生命的消亡与腐朽。
中医学致力于延长生命,保护健康,亦关注着生命的结束与离世。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生死之道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对生死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生死之道是中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医强调与自然循环相顺应,倡导人的生活需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保持平衡。
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相互密切关联,协同工作。
生命的产生和延续取决于体内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只有当人体内外环境保持和谐一致,才能拥有健康长寿的生命。
中医强调生之于生,死之于死。
中医将死亡视为生命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失败或者失败的标志。
在中医看来,生命如同四季循环,生机的存在需要有死亡的存在与之相伴。
如同一棵树落叶归根,人亦如此。
中医注重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的自然过程,同时教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妥善面对和处理临终问题。
中医对待生死问题的方法是以“通则不痛,痛则必治”的理念为基础。
中医注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大限度延长生命。
中医强调临床患者治疗中的综合施策,针对个体病症特点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中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延长生命。
除了治疗方案,中医还提倡日常养生以保持健康和抵抗疾病。
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提倡人们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统一,追求身心和谐的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中医的理论中,死亡不仅仅是生命周期的终结,亦是新生的开始。
中医强调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关注人之所以能存在于世间的意义。
中医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终止点,而是一个起点。
只有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在离开人世时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总而言之,中医的生死之道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
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什么意思
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
什么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生死和仁义的哲学思考。
在这句话中,孔子在阐述生命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虽生亦死”,意味着生命终将会面对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每个人都将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延续。
“身灭而仁成”,即使身体灭亡,但那份仁义之心却会永存。
这种道德品质会超越个人的生死,影响着后人,永远存在于世间。
“虽死亦生”,生命虽然会终结,但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可以在后人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命的长短,更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影响和对道德的执着。
一个人的仁义之心和品德会延续下去,就像生生不息一样。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即使生命结束,但如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拥有高尚的品德和仁义之心,那么即使生命寿终,也会留下不朽的名声。
人生不在于活多少年,而在于过程中的修行、奉献和品德的积累,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但是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变得更加丰盛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哲学思想,不仅要注重物质的追求,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
不要将生命局限在短暂的时间里,要以仁义之心为指引,努力塑造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死之间实现真正的超越,让自己在人世间留下永远的光辉。
【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正是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生命可以永恒论点
生命永恒论点
生命永恒论点指的是生命是永恒的,即生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这个论点在某些文化、宗教和哲学传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印度教中的轮回观念、基督教中的天堂和地狱观念,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
从科学角度来看,生命永恒论点并不符合现代生物学和宇宙学的发现。
根据生物学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它们具有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虽然生命可以通过繁殖和遗传得以延续,但是每个生物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存在。
此外,宇宙学的研究也表明,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有限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耗或转化为其他物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存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
然而,一些人认为,生命永恒论点可以通过一些哲学思考或宗教信仰来得到安慰或启示。
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生命可能存在于其他星球或其他维度中,或者生命可能以某种形式在死后继续存在。
此外,一些宗教信仰也认为,灵魂或神灵可以超越肉体的死亡而存在。
总之,生命永恒论点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科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虽然从科学角度来看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哲学思考或宗教信仰来寻求安慰或启示。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复习(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复习(课件)生命的延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繁衍以及生命的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进行复习,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科学谜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实验,提出了很多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
例如,原始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的地球上的原始海洋环境中。
科学家们认为,最早的生物是从无机物演化而来,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才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生命形式。
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生物的繁殖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指的是只有一个亲本生物参与繁殖的方式,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分裂、萌发、出芽等。
有性繁殖则需要两个亲本生物参与,通过交配来结合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形成新的个体。
有性繁殖可以保持和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有性繁殖中,我们了解到了生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动物有不同的生殖器官,例如雄性动物有睾丸和精子,而雌性动物有卵巢和卵子。
植物的花朵就是其生殖器官的一种,雄蕊产生花粉,而子房则产生胚珠。
通过交配,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的个体。
除了繁殖方式,我们还需要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
生物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幼体期和成体期。
幼体期通常是从生物诞生到性成熟的阶段,不同物种的幼体期长短各异。
而成体期则是从生物性成熟到死亡的阶段。
不同物种的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基因的重要性。
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基因通过遗传物质DNA的编码来传递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有性繁殖中的结合和分裂过程实现。
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例如外貌、性格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
生命的终极归宿
生命的终极归宿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生命一直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
人们对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结都有着种种猜测和理论。
生命的终极归宿,指的是生命在结束后会经历些什么,是否存在灵魂或者来世等问题。
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但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仍然颇具意义。
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对于自我的发展、亲情友情的关系,还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考,生命都承载着重要的价值。
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坎坷和挫折,它都是独特且珍贵的。
二、不同观点对生命的理解针对生命的终极归宿,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仰。
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终结只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就像大自然的轮回一样,生命在结束后会回归到大自然中,成为新的能量。
这种观点强调了生命的延续性和连续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终结并非是彻底的消失,而是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这种观点中,人们相信生命具有灵魂或者能量,当生命结束后,灵魂会进入另一个维度或者通过轮回转世再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
这种观点通常与宗教信仰、灵魂的存在有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终结只是终结,不存在任何的延续或者转化。
生命在结束后只是消失,和宇宙的无尽黑暗一样。
这种观点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和终结性。
三、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思考面对生命的终极归宿,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人们的观点和信仰各不相同,对于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无论我们相信生命是否有延续或转化的可能,关键是如何珍惜当前的生命。
在生命的有限时间里,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和经历,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人的生命,与他人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生命的终极归宿或许是个谜,但无论如何,让生命在结束之前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就是我们的使命。
结语生命的终极归宿,是一个让人们思考的复杂且深刻的问题。
无论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如何,关键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和利用我们拥有的生命,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意义。
关于生命的延续的句子
关于生命的延续的句子1、我们不必为了延续生命而浪费生命2、不要用我的眼泪来灌溉我的躯干延续我的生命,开出遍地的忧伤。
~请爱护花草。
3、生命的归宿只有一个,无论将来被认为去了哪里或者哪里都没去。
人生的方向可选择的次数不多,有时候无法选择。
人生的路也会有许多条,并不是每一条都可以走。
即然生命如此弥足珍贵,何不好好把握,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运用这之于无限宇宙微乎其微的感知。
我们从母体里出生的那天起,就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和期盼,在父辈们眼里他们永远希望我们做懂事的好孩子,长大成人,幸福于世。
将来,他们会成为祖辈、先人,我们也会成为父辈、祖辈、先人。
在血脉的传承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延续。
世界之所以美好,在某些层面缘于这种来自远古的原始的动机和本能。
4、《作茧自缚》生命中一片虚无,等待莫如安守,莫如孤独,莫如执我心于咧咧风中。
看透了,经历了,默许了,莫如是依如以往,莫如还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模仿着,不是我的初衷,只是延续着那时候没有写完的故事。
受伤了,害怕了,放开了,莫如让自我的我,继续自我。
做,思想龟壳里的一条虫,疲软的茧附裹着,坚强不过是逃避,拒绝,魂灵之村的一次开窍。
~~望城王村5、我不知道,如何诠释我的母亲,因为母亲淡淡的生活中却常常跳动着不一样的间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爱,莫过于母爱。
无私,因为她的爱只有付出,无需回报;伟大,因为她的爱寓于普通、平凡和简单之中;崇高,是因为她的爱是用生命化作乳汁,哺育着我,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蓬勃,得以灿烂。
6、这个时候,瓦妮莎坚定地向媒体表示,他和科比忠贞不渝的爱情会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7、人的生命是延续的,不管怎样活着,终究会有明天,既然如此,为何不活的快乐点,精彩点。
8、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9、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方式,即便只是听音乐。
作者:月下出处: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10、爱,人的天性;爱,社会的力量;爱,生命的源泉。
形容人快要死了的成语
形容人快要死了的成语
1、奄奄一息:形容临近死亡。
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也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
2、苟延残喘:指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3、命在旦夕:形容极短的时间。
生命垂危,很快会死去。
4、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5、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6、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7、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即临死之前。
8、撒手人寰:比喻人去世。
9、朝不保夕: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情况。
形容生活极端困难或病情严重,也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变化。
10、人命危浅:是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11、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12、油尽灯枯: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死。
13、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
14、一命呜呼:指人死亡或去世。
15、日薄西山:指太阳快要落山。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16、风中秉烛:风中拿着烛易灭,比喻临近死亡的人或行将消灭的事物。
17、一息尚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18、半死不活:指没有生机和活力;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19、风烛之年: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20、风中之烛:在风里晃动的烛光。
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人,也比喻随时可能消灭的事物。
四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生命生命词句解析
四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生
命生命词句解析
生命与健康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
其中第十九课是《生命》,主要讲述了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种种奇迹。
以下是第十九课《生命》中的一些重要词句解析:
1. 父母生命的延续——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传承和延续。
父母将生命传递给子女,使生命在不同的人体中继续存在。
2. 你的生命开始了——这句话提醒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从出生那一刻开始的,并且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
3. 擦身而过——这个词组表示某个事物或者人只是经过你的身边而没有停留下来。
在课文中,它用来形容那些细小的生命,比如微生物。
4. 见证了——这个词组表示亲眼目睹并记录下某个事件或者事物。
在课文中,它用来描述科学家们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5. 生命的意义——这个词组指的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目的。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不仅仅是过日子而已。
以上是对第十九课《生命》中一些关键词句的解析。
希望能帮到你。
生命的延续作文10篇精选
生命的延续作文10篇我看到过无数的奇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唯有爱,产生的奇迹最温馨,最感人。
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这点不用被疑心。
人做那么多事情都是为了生活下去,为了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爱是多么美好啊,它因为有爱的人的存在而存在。
我记得一篇文章特别感人,叫做?平分生命?,文中的哥哥和妹妹相依为命,但怎奈天不怜惜,妹妹得了命,需要哥哥抽血救她,哥哥犹豫了很久,最终,以视死如归的态度,躺在了妹妹的隔壁,紧闭双眼,满脸惊恐。
妹妹被救活了,哥哥却胆颤心惊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医生里的所有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嘲笑他。
医生叔叔郑重地告诉他:“小伙子,你非常健康,还能活一百年!〞听完后,他牵起妹妹的手,看着妹妹如大海湛蓝的眼睛,满是眷恋。
他对医生认真地说:“医生叔叔,把我的血再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每人活五十年!〞医生们更是震惊。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玩笑,而是他作出的平分生命的真挚诺言。
爱可以把生命延续,就像火可以把灯盏点燃,照亮黑暗,为别人送去光明。
我觉得,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他可以使人看来无法解决的困难绝处逢生,就像以前有一位物理学家所说:在爱的世界里,没有力学!爱是什么,是我们千百年来得以传承的优良品质。
会有人在黑暗中为你点灯;会有人在孤独中在你耳旁叮咛;会有人在寒冷中为你轻披外衣。
做一个学会感恩的人,关爱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会以他那颗最真挚的心来对待你。
今天我们去上大附中看了场电影?今天明天?,我觉得这是一场极为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米拉的淘气小学生,因贪玩跑到地震馆,乱动了龙珠,放出了邪恶的“黑震天〞,瞬间穿越到了安吉陆地。
在乐乐熊和夏娜姐姐的帮助下,翻开了画轴,最终封印了“黑震天〞。
而故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中有一句话:“今天的一切准备,是为了明天生命的延续。
〞正如影片给我们展现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面临很多不可预知灾难,在这些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如此的脆弱。
浅谈佛教生死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浅谈佛教生死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作者:徐海闻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自杀、杀人、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中逐渐增多,凸显了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
尽管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学校重视,但我国的生命教育还存在内容简单等问题。
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
在这方面,佛教关于认真对待生命与死亡、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死观;青少年;生命教育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状况(一)生命教育简述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受教育者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境界[1]。
(二)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匮乏青少年会面对死亡,青少年也渴望了解死亡,但大多人还是认为凡是涉及到死亡的课题都是消极的、灰暗的,应该让孩子远离这些东西[2]。
于是,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便把死亡课题尘封,把死亡与青少年远远的隔离起来,让他们偏离真相,甚至连教育者自己都不相信真相确实存在,好像是不让青少年接触,不跟他们谈论就可以避免其对死亡的恐惧,就可以消除死亡的负面影响了。
正如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所说的那样:“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3]。
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触碰到与死亡相关的事件。
如家人离世、同学死亡以及意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群体性死亡事件等,有一些就发生在青少年身边或者自己身上,而有一些则通过媒体等途径非常直观地呈现给青少年。
那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如此赤裸地暴露,通常会给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震撼,让他们对死亡产生了极大困惑、焦虑和恐惧心理。
幼儿园游戏教学反思
幼儿园游戏教学反思幼儿园游戏教学反思1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爱的,幼儿园教学反思科学。
地球是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地球也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喧器不已。
在不断的生命轮回过程中,有的生命逐渐消亡了,有的生命却得以延续。
很有幸,大一班的陆笛小朋友带来了蚕宝宝,原以为我们常州这一带无法饲养蚕宝宝,今天借此机会,抱着试试的心理,跟孩子们搞起了“饲养蚕宝宝”的“副业”,让孩子来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当第一次看到蚕宝宝,孩子们跟我的表情都是一样的:像小青虫,有点肉麻。
因为没有饲养经验,不停地向其他老师请教,然后回来传达给孩子们。
当孩子看到我每天不停地给蚕宝宝喂桑叶,他们也逐步开始关心起这些“小可爱”了,甚至有个别幼儿回家在路上寻找桑叶,并将叶子采来给蚕宝宝吃。
一个多星期观察下来,我们都很纳闷,发现只要给蚕宝宝一放桑叶,它们就不同地吃,一天要吃很多,从不见它们休息,难道蚕宝宝就不会吃“撑”了吗?十来天以后,蚕宝宝长大了很多,身体胖嘟嘟的,可爱多了。
终于有一天,细心的孩子发现有的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并将自己的身体“包裹”起来,很有趣的是有的孩子说“蚕宝宝编蜘蛛网了”。
每个星期,蚕宝宝都有不同的变化,直至今日,我们养的蚕宝宝都成功地变成了飞蛾,还有几只飞蛾产下了卵。
孩子们亲眼目?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
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
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在上阿文的小毯子时,提了一个教不医回答的问题,我说:阿文在午睡的时候悄悄的对小毯子说了什么?对于提出的问题发现幼儿没有一个答的出来,因为问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实幼儿都还没听明白,以至于幼儿都不知道。
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死亡与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存在,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结。
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运,每个人都将面对生命的终结。
然而,死亡并不仅仅是一种消逝,它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并试图回答一些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
一、死亡的意义1.1 生命的有限性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有限。
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如果生命没有终结,我们可能会变得漠视生命的宝贵,不去珍惜和利用好每一天。
死亡的存在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充实每一天。
1.2 生命的转化死亡是生命的转化过程。
当一个生命结束时,它会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
无论是通过生命的延续,如后代的出生,还是通过生命的回归,如生命的能量转化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都是生命的延续和转化的一种方式。
因此,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和转化。
1.3 生命的意义死亡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
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我们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死亡的存在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死亡的哲学问题2.1 死亡的本质死亡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死亡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身体机能的停止。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死亡可能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还可能是灵魂的转化或者是意识的延续。
不同的哲学学派对于死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2.2 死亡的意义死亡有没有意义?这是一个关于死亡意义的哲学问题。
有些人认为死亡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终结了一切。
然而,也有人认为死亡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使得生命变得有限、珍贵和有意义。
不同的人对于死亡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个主观的问题。
2.3 死亡的后果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死后世界的哲学问题。
有些人相信死后会有灵魂的存在,会有来世或者轮回。
然而,也有人认为死后一切都将消失,没有任何存在。
表示时间短的四字词语
表示时间短的四字词语时间虽然是无情的,然也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不浪费它就行了。
下面是橙子帮大家整理的表示时间短的四字词语,希望大家喜欢。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1、倏忽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2、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短促。
3、一转瞬间:一转眼间。
4、白驹过隙: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亦作过隙白驹。
5、朝种暮获:1、比喻收益迅速。
2、比喻时间短促。
6、人命危浅:浅:时间短。
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7、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
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8、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
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9、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昙花是一种灌木状肉质植物,花朵非常美丽,但是开花时间却只有3至4小时,可谓十分之短。
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
10、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
比喻人生短促。
11、光阴似剑: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2、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
亦指时间短暂。
13、片刻:极短的时间;一会儿。
14、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瞬间:小燕儿在空中飞过,一眨眼间就不见了。
15、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
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16、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17、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18、短暂:(时间)短。
19、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20、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21、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
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22、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23、光阴似箭:形容时间消逝得迅速。
24、瞬间:一眨眼之间。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重视生命是一种重要而突出的观念。
重生的根本指向是希望生命长久,或者能够得到不断的延续。
但是,生命的延续总会需要一些条件,也总会遇到挑战。
在什么情况下生命会发生变故,人们又因为什么可以放弃生命呢?孟子在讲到“舍生取义”时有一些话,这些话中所透露的生命价值观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就支配着人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价值选择。
到了今天,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内在灵魂并没有变,这或许是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和现代生命观相互衔接的地方之一。
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这种衔接,我们不妨把这段话摘录如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段话中,生命和死亡都是一种价值,但或许并不是人们所看重的最高的价值。
如果它们是最高的价值,那么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人们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而如果它们不是最高的价值,那么放弃它们也就成为可能的了。
在孟子那里,比生死更重要的价值是存在着的,它就是“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树立了很多德目,如仁、义、礼、智、信等,它们在价值上的重要性也超过了生和死。
这些德目成为超越人的肉体存殁的内在价值,也成为社会教化的工具。
正如孟子所说的,贤达智者有趋利避害、追求生命最高价值之心,普通的老百姓也同样如此。
古时候的人们会为了某种大义而把生死置之度外,或者为了生死而采用一切手段,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啊?中国人相信存在一种神灵,但你的神灵和我的神灵往往又不是相同的。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判断,传统的中国人是泛神论者和多神论者。
既然如此,就没有一种像西方社会那样统一的神灵来构成中国的整体宗教,也就不会有一种统一的宗教价值贯穿在中国人的生命过程中,即便是对于天命,其后果也同样如此。
鲁教版语文七上《死海不死》课件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会: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围绕课文《死海不死》 展开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
讨论主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 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 以提问或补充意见,形成全班互动交流的氛围。
05
思考与讨论:从《死海不死 》看生命教育意义
珍爱生命,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尊重生命
生态平衡
通过学习《死海不死》,引导学生认 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学会尊重 生命、珍惜生命。
探讨死海生态系统失衡的教训,让学 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保护 生态环境的观念。
环保意识
分析死海形成的原因及现状,使学生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培养环保意识。
人类活动对死海环境影响
水资源利用
周边国家和地区对约旦河 等河流的水资源大量利用 ,减少了流入死海的水量 。
工业污染
沿岸工业发展带来的废水 排放对死海环境造成了一 定程度的污染。
旅游活动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 游客和船只,对死海的生 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04
跨文化对比:不同文化中的 “死亡之海”
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作者在游览死海后,被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决定以此为 题材创作一篇科普文章。
历史意义
《死海不死》不仅介绍了死海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还揭示了人类 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呼吁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同时,该作品也促进了 科普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生命可以永不消亡吗?
生命可以永不消亡吗?
生命是宇宙中最神秘而美妙的现象之一。
人类一直在探索生命
的起源和生命周期,并且对于生命能否永久存在这个问题引发了广
泛的讨论。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都有起点和终点。
所有的生物都经历
着生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最终走向死亡。
这似乎表明生命不可
能永不消亡。
然而,科学研究证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生命可以延续。
例如,许多生物通过生殖繁衍来传递基因,确保子代的出生。
此外,一些
生物具有再生能力,可以通过自身修复来延长其寿命。
这些现象揭
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再生的可能性。
此外,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延长人类的生命。
通过基因
编辑、干细胞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寻找使
人类生命延长的方法。
然而,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成功
的应用还需要时间。
尽管如此,生命能否永不消亡依然是一个众多哲学、宗教和道
德讨论的话题。
许多宗教提供了关于来世和灵魂永恒等概念的观点。
而伦理学角度则考虑到生命的有限性与尊严,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
部分,需要被接受和尊重。
综上所述,生命是否可以永不消亡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尚未能够证明生命的永久存在。
然而,
生命的延续和再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并且对于生命的探索和研究
仍在进行中。
是否应该允许生命延续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允许生命延续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允许生命延续。
首先,我们要尊重生命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延续自己的生命。
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不能随意剥夺他人延续生命的权利。
因此,允许生命延续是符合道德和伦理的。
其次,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命延续成为可能。
例如,器官移植、人工呼吸等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延续生命,这些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困难”,我们也应该选择允许生命延续,因为这是一种挑战和希望。
最后,生命延续也可以给予家人和社会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关爱和帮助患者。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而生命延续可以让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和照顾患者,这是一种温暖和爱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允许生命延续,因为这是符合道德和伦理的,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成为可能,而且可以给予家人和社会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关爱和帮助患者。
反方观点,不应该允许生命延续。
首先,生命是宝贵的,但是也要考虑到生命的质量。
有些患者已经处于痛苦和绝望的状态,延续生命只会让他们继续受苦,这是不人道的。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有尊严,而不是活得长久”,我们不能让患者失去尊严地延续生命。
其次,生命延续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医疗资源本来就有限,而生命延续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金钱。
而且患者的家人也需要承担额外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因此,不应该轻易地选择生命延续。
最后,生命有其自然规律,我们不能随意干涉。
有些宗教和哲学观点认为生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我们不应该随意地去延续或者结束它。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消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允许生命延续,因为这会让患者继续受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看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看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一个人肉体的消亡,但他的精神、思想、行为或影响仍然能够影响或激励他人,他的生命还在以其他形式存在和延续。
这种含义可以适用于一些英雄、伟人或特殊贡献者,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可以激励和影响后人,即使他们已经去世,但他们的精神和影响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活着。
第二种含义是指一个人虽然还活着,但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他的存在只是行尸走肉般的苟且存活,没有真正的自我和追求。
这种含义可以适用于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激情、没有意义的人,他们的生命虽然还在延续,但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的含义是复杂的,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人群。
无论是指精神的不朽还是生命意义的缺失,都需要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意义,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有价值。
延续词语的解析及造句
延续词语的解析及造句延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án xù,意思是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延续词语的解析及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延续词语的解释持续;继续。
叶圣陶《丁祭》:“大约延续了一个钟头不到一点,焚帛,送神,祭事才算完毕。
” 老舍《骆驼祥子》十九:“生命的延续不过是生儿养女,祥子心里不由的有点喜欢。
”延续词语的近义词继续[ jì xù ]陆续[ lù xù ]赓续[ gēng xù ]延续词语的造句1、这是近年来关于热冲击下恒定物理耦合场的讨论的延续。
2、这两个群体都有延续历史的传统。
3、其实不是我没有读懂,而是,错误是优点的延续,失去是得到的伴侣。
4、利用水利进行发电,这个现代文明就这样在这山谷里延续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5、在秋季,秋螂的鸣叫时间最长,可以延续到晚秋。
6、隔世的芳华,终不抵落花微雨时,那烟雨里颤动,缤纷眷恋一直在延续。
7、七月有着莫名的伤感,如同夏日明亮却又孤寂的月,漫无边际的伤感,延续至久远的大地。
8、只有在和谐的生存状态下,其他一切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9、生命是一种延续的载体,请不要误会,它不是佛经所讲的轮回重现。
10、行立天地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延续的长短给予定义,而是用生活的深度去衡量内涵。
11、勤快的河套农家汉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从这样的早晨开始,延续了几百年。
12、勉强的爱情也许是一种负累,放她飞出她认为的牢笼,自由飞翔也许是爱的另一种延续。
13、活着就意味烦恼的延续,寂寞是最好的解药,想要解脱那就得放弃,放弃让心烦的一切,即使它曾是我们喜爱的东西。
14、生活也从来没有简单或者容易过,每个人的生命匆忙而渺小,但每个人的生命意义,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温暖。
15、中国清朝时,得到了几百年安稳统治,后来竟然闭关锁国,自给自足,以为仍是世界第一,清王朝的封建专政统治又得以延续几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消亡或者延续一一国宝中华鲟拯救行动回眸张立先隐忧,并不如烟的往事许多年以来,我都在回避一个话题,即:不谈中华鲟。
因为涉及这个话题时,我总绕不开一桩往事:1980年初,我尚在鄂东的黄石电厂工作。
那是一个大热天的傍晚,我下班去幼儿园接儿子,回家路过黄石港沈家营段江堤时,发现一大堆人围在堤上看热闹。
走拢一瞧,我大吃一惊:一条近5米长的非蛇非鱼亦非龙的庞然大物,不知被谁拖在堤上,头部已腐烂发臭了。
人们七嘴八舌,不知此谓何物。
说是龙吧,却身无鳞甲;讲它是蛇蟒吧,头型也不是我们常见的蛇样儿。
现场两位老太太却认定是龙,跪下叩头并虔诚地扒一块“龙肉”用手绢包裹,说是回家将其供奉起来可利发家……据说后来请了黃石师院懂生物的老师辫认,他也沒见过这种水生动物,但他判定是一种鱼,而不是蛇,更不是龙。
这样的水中精灵,这样的庞然大物,年纪肯定很大了。
是什么样的突然性灾祸降临,导致它生命的终结呢?气候原因?是不小心被大船碰撞?抑或是生存环境发生根本牲逆转……心存疑虑,却无从考证。
说来也巧,个人工作岗位的变更,居然使我非但认识了当年那个庞然大物,而且对它的历史和现状均有足够的了解,似乎冥冥之中,我与这种水生动物有缘。
1984年夏,我从鄂东调往鄂西的葛洲坝电站工作后,立即知道当年在江堤上见到的那个大傢伙,就是被誉为国宝的“鱼中之王”一一中华鲟!这一发现,令我对中华鲟肃然起敬:原来它是从大海回归,逆流而上奔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繁殖下一代的。
殊不知葛洲坝银龙横卧,挡住了归路。
中华鲟夺路无门,怒气冲冲硬着头皮反复往钢筋混凝土大坝泄水口撞,勇气可嘉,结局却是悲惨的。
它们脑浆四溢,非死即残……这以后,我留意在坝下作近距离观察,常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华鲟在在迴流处游弋,也常听到中华鲟在大坝下游某处死伤的消息……中华鲟,神奇的生命轨迹有关中华鲟的名讳,古今说法很多。
它古称大腊子、腊子。
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它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古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距今已一亿四千万年。
西周时《周礼·天官·兽人》中就曾讲到:“春献王鲔(音伟)”,《吕氏春秋·季春纪》中相传“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及为麦祈实”。
唐代诗人章孝标对此更有精彩描述:“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相传中华鲟外形象龙,又称龙鱼、鳇鱼、鲟鳇鱼。
它肉嫩味美,其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肝主治恶疮疥癣,肉补虚益气,令人肥健。
煮汁饮,治血淋。
鼻肉作脯,补虚下气。
”鱼籽更为食中珍品,富含17种氨基酸,被誉为黑色黄金,历史上一直为皇家享用。
中华鲟的命名,两说并存。
一说它的正宗产地是珠江。
1700年的《广东新语》对珠江对这种鱼已有描述:“脊一行,腹二行,鳞皆十三,两翅二行鳞皆三十”。
又说:“鲟产端州(即今肇庆),以春时出浮阳,见日即眩,渔者于阳处取之”。
1843年,鱼类学家格雷在西江采到标本,将其命名为“中华鲟”,作为新种发表了论文。
据传,该模式标本现仍存于伦敦博物馆。
另一说则认定,这种鱼是在长江上游产卵,大海生长的我国独有鲟类。
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在1‰~36‰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
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的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
这种鲟鱼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其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宛如旅居海外的中华游子对祖国始终怀着眷恋之情。
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
中华鲟是淡水鱼类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
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年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的美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回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
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便成群结队聚集长江口,逆江而奔向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开始其往返万里浪漫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之旅。
尤为奇特的是,在耗时长过一年的溯河繁殖和返游大海的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
中华鲟这种神奇的意志,其精神力量是什么?单凭消耗自身能量,为什么能够维持那么长时间?它将能量转换,又意味着什么?它与我们人类的“避谷功”有何关联?谜。
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拯救,艰难的人工繁殖历程繁殖回游的通道被人为阻隔,加之工业排泄物对海洋、江河水体的严重污染,中华鲟生存危机异常严竣地凸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我们才知道,生态改变与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一些与我们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物种消亡。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以掠夺方式开发各类资源而反遭大自然惩罚的实例己很多很多。
人们关心的是:生存已亿万年的中华鲟,在其生物链即将断裂,其生命物种濒临消亡的时候,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拯救来保护国宝中华鲟的行动,早在1980年代初便开始了。
“人工繁殖放流增殖”,是专家调研论证的最终选择。
1982年,全国唯一一家人工繁殖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一一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湖北宜昌诞生。
两年时间,在不断传来有关中华鲟的坏消息里,科研人员昼夜忙着各种试验,寝食难安。
但人们在难挨的等待与期盼里,恨不得立即便有好消息从位于宜昌晓溪塔的试验所传来!终于,有令人振奋的事件发生了一一1984年,研究者采用鲟鱼脑垂体作为催产剂,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鲟试验成功.人类首次向长江流域放流体长3~4厘米幼鲟6000尾;1985年,鲟鱼脑垂体的替代物质-----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研制成功,从而宣告靠牺牲鲟鱼脑垂体催产中华鲟的历史终结,人工繁殖中华鲟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1988年,中华鲟的捕捞、蓄养、催产、授精、脱粘、孵化、暂养、培育、放流等全套技术体系形成;1995年,首次人工放流9~11cm规格中华鲟幼鱼超过万尾……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的20年间,己累计人工繁殖并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4490500余尾,有效地补充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使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不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其洄游通道而灭绝。
造访中华鲟研究所,这里的负责人如数家珍般向我推介他们取得的25项科研成果。
他自豪地宣称:该所非但确立了一整套关于中华鲟人工繁殖保护的操作技术规范,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专业人才,还积极实施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人工繁殖,己累计繁殖放流胭脂鱼1万多尾。
祈盼,中华鲟与我们人类永远相伴甲申年末,有朋友来三峡,我特地带他们到中华鲟人工繁殖基地去转了转。
这次转悠,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鲟鱼馆标本依旧,可往日大批量游弋在池中的成年中华鲟却沒了踪影。
问导游和店铺卖纪念品的老板,均叹息说那些常年不吃不喝的大傢伙,或许不甘囚禁,或许是思念同伴,都相继死去了。
与朋友环顾硕大的水池,仅存的两条重约300公斤的中华鲟,沒精打采地环池缓游着,身上有着明显的伤痕,看情景,也将不久于世。
由是我想:中华鲟的死,是不是对我们人类改造自然行为的无声抗議呢?由是我再想:单凭我们人工繁殖的“一厢情愿”,真能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华鲟的命运么?人工授精,幼鲟放流,那些非自然生长着的生命个体,能经受海洋恶劣生存环境的考验,如他们的祖仙般顽强地活着吗?由是我还想:每年放流中华鲟幼小生命的场面煞是壮观,热闹的儀式上领导人装模作样,报纸广播电视大肆宣扬,似乎此举便能衔接生命缺憾,挽狂澜于既倒。
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家们已在葛洲坝坝下3公里的水域发现了中华鲟产卵场。
这似乎为中华鲟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因为三峡大坝的存在,使拯救中华鲟的工作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中华鲟乃底栖鱼类,以昆虫幼虫、小鱼、小虾为食,繁殖力较差,一般10年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它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三峡工程“高峡岀平湖”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现水库水位为135米,以后要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立方米/秒减少到11090立方米/秒,减少了41%,这将使本来就很挟小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其自然繁殖又将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无论如何,拯救中华鲟的行动早己开展,政府的投入不小,科技人员也尽心尽责作出了艰苦努力,这份功劳是不可以抹煞的。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2004年11月10日,浙普23012渔船在143海区利用帆张网进行带鱼生产时,误捕一尾中华鲟.除体外带有“沪鲟保2004-010”标志牌外,经读码确认,该中华鲟体内带有PIT标志,号码为4542467449,被确认为今年9月份在长江口放流的中华鲟。
该消息令人兴奋的不是回收,而是这尾中华鲟顺利通过长江口,跨越6个海区,游程直线距离己达172海里。
这对评估中华鲟放流效果,研究中华鲟海洋生活习性及其海洋回游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顺便再提一桩往事:1998年1月24日,在珠江的浔江江段(广西苍梧县人和镇附近),渔民捕鱼时,捕获一尾长3.2米,重约200公斤的中华鲟。
当地政府、渔政部门、广西水产研究所等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经检查认定并消毒后放归江河,梧州市副市长亲临为其“送行”,那情景和场面感人至深。
中华鲟是珍稀动物,对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命层面上说,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现在,人们普遍希望或者祈盼,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应严加限制,切实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怀揣“亡羊补牢”的美好愿望,进一步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让国宝与我们人类永远相伴!(2004年12月下旬于废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