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案 (新版)语文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废墟的召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准确含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说到废墟,去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冒着滚滚浓烟,并不时有明火燃烧,无数遇难者的遗体在废墟中被找到,给人一种毁灭的感觉。今天这种废墟我们都没能避免,那么历史留给我们的废墟呢?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看了这段录像,结合对“8•12”火灾爆炸事故的了解,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

二、预习展示

1.走进作者。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生,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其中《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号令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3.读准字音。

轮廓(kuò) 干皱(zhòu) 瀛(yíng) 雕镂(lòu)

停滞(zhì) 迤逦(yǐ lǐ) 嗫嚅(niè) 充塞(sè)

甲胄(zhòu) 废墟(xū)

4.理解词语。

迤逦:曲折连绵。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5.自由朗读课文,分清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整体描绘圆明园废墟。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直抒胸臆,号召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自然段),呼吁人们为时代的变革奉献自己。

第四部分(20、21自然段),篇末点题,表明主旨。

三、合作探究

(一)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废墟”。

1.文章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明确:文章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荒草。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抒发思古之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

3.面对“废墟”,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明确:作者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见证。听到废墟上“留——留——”的风声,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能让后人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二)小组讨论,解读文题。

1.“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2.中国刚刚经历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文题“废墟的召唤”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难点)

2.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3.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了解到:宗璞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文章的主旨,赏析文章的语言。

二、预习展示

文中“我”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请你找出来。

明确:(1)“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2)“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3)“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三、合作探究

(一)探讨“我”和年轻人的对话。

1.作者为什么写“我”和年轻人的对话?

明确:作者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2.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能。矛盾心理: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二)赏析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分别说说下列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感情。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明确:开篇便以低调的笔法来写周围的景色,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为下文渲染了气氛。

2.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明确:加点词语显示出一种悲怆的气氛,以“灰蓝色的天空下”为背景,可使整篇文章更加大气。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明确: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也像是受到环境的感染,足以显示出这里气氛的沉重。风犹如此,人何以堪!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风的绵长,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

4.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5.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强烈愿望,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身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三)品味语言。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除了景物描写,文中还有满含悲怆的叙述,寓意深刻的议论,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2.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