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仪器总结
空气中含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掌握使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3. 分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空气中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其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左右。
通过燃烧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而了解空气中其他成分的比例。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秒表、水槽、铁架台、玻璃管、量筒、胶头滴管等。
2. 药品:白磷、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玻璃管将集气瓶与酒精灯相连。
2. 在集气瓶中放入适量的白磷,用燃烧匙点燃白磷。
3. 记录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下降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
4. 燃烧完毕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记录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
5. 将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以判断二氧化碳的含量。
6. 用胶头滴管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以判断水蒸气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下降的体积为:V1 = 100mL。
2. 燃烧完毕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V2 = 80mL。
3. 将剩余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4. 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水蒸气含量较高。
六、实验分析1. 燃烧过程中,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
根据反应方程式:4P + 5O2 → 2P2O5,可知消耗氧气的体积为V1。
2. 燃烧完毕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V2,说明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成分占总体积的19%。
3. 根据实验结果,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与理论值相符。
4.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成分含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七、实验结论1. 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成分占总体积的19%。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暑假预习衔接知识点

太慢(未及时塞紧橡皮塞)
②未夹紧止水夹(
止水夹)
9.实验注意事项
(1)红磷要足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密
闭容器内水面上升不到原气体体积的1/ 5 ,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实验装置的密封性要好。如果密封性不好,则外界的空气会进入密闭容器内,导致所
二、燃磷法测定氧气的含量实验
1.测定原理
A:物理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
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即为减少
的氧气的体积。
B:化学原理:
化学方程式:
。
2.实验装置
(1)仪器:
、燃烧匙、
、
、橡胶管、弹簧夹。
(2)药品:
、水。
3.实验步骤
用 9(3)硫、木炭、铁丝 产生的气体 难以燃烧
本课结束
2.(1)集气瓶、导管、烧杯、(2)红磷、
3.(3)气密性。 (5)迅速(6)冷却至室温 4.A、白烟 B、15。 5.(1)过量(2)密封(4)冷却到室温 6.15 不支持燃烧 不易溶于水 。 7. A、 ①防止污染空气 ②缓冲气压 B 测量氧气
8.A、①不足 ②气密性 ③未冷却至室温 有部分水 B、①插入到集气瓶速度 ②未使
九年级化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暑 假预习衔接知识点
一、拉瓦锡测定氧气的含量实验
1.测定原理 拉瓦锡测定空气的组成的原理:
高温
,2HgO=======2Hg+O2。
2.实验装置
汞槽中汞的作用是,作反应物,起
作用。
3.实验结论 氧化汞分解产生的气体支持呼吸-----剩余气体:不支持生命--将剩余气体和氧化汞分解产生的气体混合,得到和空气成分相同气体
空气中的氧含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熟悉实验室气密性检查方法。
3. 掌握燃烧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其含量约为21%。
本实验通过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体积,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集气瓶、烧杯、燃烧匙、导管、乳胶管、橡皮塞、酒精灯、止水夹、红磷、量筒、水等。
2. 实验药品:红磷。
四、实验步骤1. 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用记号笔做好标记。
2. 将集气瓶装满水,倒置于水槽中,使集气瓶口紧贴水面。
3. 用乳胶管将集气瓶、导管、止水夹连接起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4. 将燃烧匙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红磷。
5. 用酒精灯点燃红磷,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6. 观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情况,待水面上升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时,关闭止水夹。
7. 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观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并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8.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五、实验现象1.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并伴有火焰。
2. 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直至上升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六、实验数据与处理1. 实验数据:集气瓶容积:500mL水面上升高度:100mL2. 实验数据处理:氧气体积 = 集气瓶容积× 水面上升高度÷ 集气瓶容积× 100%= 500mL × 100mL ÷ 500mL × 100%= 100mL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氧气体积÷ 集气瓶容积× 100%= 100mL ÷ 500mL × 100%= 20%七、实验分析及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0%,与理论值21%基本吻合。
2.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防止气体泄漏。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汇总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拓展1.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①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该气体(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2. 右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为40 ℃),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
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______ ____。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_______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________。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某同学用右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 cm处。
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能产生大量的热;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温度;二是有充足的氧气。
中考化学教材实验总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材实验总结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选择红磷的原因: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为固体;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
不选择木炭和硫的原因:燃烧生成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不选择铁丝的原因: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选择镁条的原因:还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沿导管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将银白色的液体汞加热,得到的氧化汞是红色粉末。
4.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5.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说明剩余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水面上了一定的高度后不再继续上升,说明氮气不溶于水。
6.误差分析: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少于1/5的原因有哪些: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未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导管中有水残留7.误差分析: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多于1/5的原因有哪些: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弹簧夹未夹紧导致燃烧时部分空气逸出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1.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要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发生装置的导管为何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应露出胶塞一点即可,目的是便于气体导出。
2.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为何导管要靠近底部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气体已集满;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优点是: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伸入集气瓶中的导管为何不宜太长?便于观察气泡的速度和取出集气瓶。
4.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什么刚开始加热产生气泡时,不宜立即收集?刚开始的气体时装置内的空气;看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才开始收集;实验完毕时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与创新改进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与创新改进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27页)。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育近二十年,关于这个演示实验也给学生演示了无数,并在演示该实验时进行了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得出如下一些经验,将其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共享。
画)其优点在于该装置既让学生观察学习到仪器的连接(橡皮塞与集气瓶的连接、橡皮塞与玻璃管的连接、玻璃管与乳胶管的连接等)也便于直观地用气压知识来理解氧气的消耗。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出其不足之处,如:1、在组装仪器时,若用60ml的集气瓶则瓶口口径过小,燃烧匙无法伸入集气瓶内,若改用125ml或250ml的集气瓶则瓶口口径过大又找不到相匹配的橡皮塞,因为一般实验室里面配备的是0-10号规格的橡皮塞,直径都不能与125ml及250ml集气瓶口径相匹配;2、因装置连接处过多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该实验不成功或实验现象误差过大。
例如,在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这步操作就会影响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实验失败或实验误差过大。
3、要相当长时间(8-15分钟)集气瓶才冷却到室温。
4、在点燃红磷时会产生大量白烟(P2O5)弥漫于教室(或实验室)里,造成室内空气污染(P2O5刺激人的呼吸道,且P2O5在空气中能生成偏磷酸HPO3,HPO3有毒)。
JJ5、另,在点燃红磷前须将玻璃管内装满水,否则实验的误差也较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此装置作了如(图2的改进,用白磷替代红磷,用酒精灯给燃烧匙柄加热使白磷燃烧,此方案解决了以上第2、4两点不足,但仍无法解决另外三点不足。
后来,笔者拚弃教科书上所用的仪器对装置作了如(图3)的创新改进,用U型管如(图3)组装,在管内盛入适量用红墨水染过色(易观察)的水,用粗铜丝一端挽成铜网兜穿过橡皮塞,将橡皮塞封住U型管一端,并将被封空气平均5等分作好刻度记号,取适量白磷于铜网兜内,用酒精灯通过粗铜丝加热使红磷燃烧。
化学中考专题复习实验突破(04)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4P+5O2 2P2O5
的体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续表)
(1)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再把水面以上的部分分成五等份并做上记号 3.实验步骤
(3)点燃 燃烧匙内过量 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把塞子塞紧
(4)红磷燃烧停止后,冷却到 室温 ,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1)_红__磷__燃_烧__,_产__生_大__量__白__烟__,放__出__热_量__________
液体会流入左侧玻璃管,流入液体的体积等于被消耗氧气的体积,氧气体积分数
为氧气体积除以空气的体积。
7. [2019·顺义期末]化学课上,同学们探究能否用木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
究装置(左)和探究结果(右)如图S4-6所示(注:木炭足量)。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石灰水的作用是 CO2+Ca(OH)2
器中水的体积为c mL。
(1)实验中红磷和水要足量,目的是 保证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2)根据实验数据,求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计算式为
������-������×100%
������
。
图S4-3
4. [2019·门头沟一模]用如图S4-4所示装置测定空 [答案] (1)导热
气中氧气含量(夹持装置已略去),左侧直玻璃管中 [解析] (1)加热铜丝来引燃白
拓展训练
1. [2019·西城一模]图S4-1所示实验能证明空气 [答案] (1) 4P+5O2 2P2O5
中氧气的含量。
[解析] (1)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
程式为4P+5O2 2P2O5。
测量氧气含量实验报告

测量氧气含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测量给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探究影响氧气含量测量准确性的因素。
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测量氧气含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是通过氧气传感器,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来测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氧气传感器通常由氧气电极、参比电极和温度补偿电极组成,利用电极的特性以及电流的变化来计算出氧气浓度。
实验材料- 氧气传感器- 空气样品- 电路连接器- 数据采集器实验步骤1. 将氧气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的输入端口上,并确保连接稳定。
2. 打开数据采集器和相关软件,设置采集参数和采样时间间隔。
3. 将氧气传感器的氧气电极暴露在给定空气样品中,同时保持参比电极在参比液中。
4. 通过数据采集器开始数据采集,并记录下相应的时间和氧气含量数值。
5. 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氧气含量的数值。
6. 将数据导入计算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算出平均氧气含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时间点下的氧气含量数值如下:- 初始时间点:10分钟,氧气含量为20.5%- 30分钟后:氧气含量为19.8%- 60分钟后:氧气含量为19.2%- 90分钟后:氧气含量为18.5%通过计算和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氧气含量随时间的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样品中的氧气被其他气体取代或氧气分子的扩散速率减慢所引起的。
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测量了给定空气样品中的氧气含量。
然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测量仪器的精度、样品处理的操作技巧、环境条件等。
在此次实验中,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数据仅作为参考值。
实验改进为提高氧气含量测量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针对氧气传感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培训和实操练习,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2. 采用不同时间间隔的数据采集,以获得更多数据点,并对数据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
3. 控制实验环境,确保温度、湿度等条件的稳定,以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化学方程式:4P + 5O 2 ===== 2P 2O 5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②装置冷却后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 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注意事项:
①装置不能漏气; 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5)实验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A. 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B. 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②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6)水的作用:降温
(7)根据本实验推测氮气的性质:
1.氮气不溶于水
2.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点燃
C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仪器总结
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是:①装置不漏气,只有装置气密性良好才能使得反应后装置内的压强显著减小,水才能进入到广口瓶中。
②红磷足量才能将氧气消耗完,测量结果才准确。
③火焰熄灭后待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由于热胀冷缩缘故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④红磷不能使用硫磺、木炭来代替,因为硫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为气体,不能使装置内气体压强显著减小。
例: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 右图所示的是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是:
•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
• 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
•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
• 是 、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