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一、概述
主要参考文献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病毒(以下简称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对粘(糖)蛋白有亲和力,因此,原称为粘病毒,后统称为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以与另一科病毒--副粘病毒相区别。

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范围很广,常以流行的形式出现,发病急剧,蔓延迅速,危害很大。

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流感大流行,席卷全世界,死于流感的人比战争本身死亡的还多。

1933年,Smith等自人体分离出了甲型流感病毒。

家畜和家禽的流感都是流感病毒引起的。

Shope于1931年研究猪的流感,从猪体分离出一株病毒,将此种病毒接种易感猪后,使其发生了典型的猪流感。

Sovinova和Waddell等先后从马体中分离出马甲1型和马甲2型两株马流感病毒。

1955年证明鸡流感病毒含有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

乙型流感病毒发现于1940年,能引起人的呼吸道感染,但流行规模比甲型流感病毒小得多。

丙型流感病毒也是感染人的病毒,但极少引起流行。

1982年郭元吉等发现了猪的丙型流感病毒。

1.分类现状与命名
正粘病毒科中原来只有一个属,即流感病毒属。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第6次分类报告(1995)将正粘病毒科由原来的一个流感病毒属分为三个病毒属:甲、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B);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 -like viruses”)。

三个属的代表种分别为甲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Thogoto virus)。

现将正粘病毒科的分类现状列表18-1。

表18-1. 正粘病毒科分类现状
科属代表种成员
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甲、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 B)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
丙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C)
“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ke virus”)
托高土病毒(Thogoto virus)
有关流感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推荐首先以病毒蛋白为依据,将其分为甲、乙、丙三型,再按表面抗原区分为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亚型。

迄今已发现17种H亚型,包括人的H亚型4种(H0,H1,H2,H3)、马的H亚型2种(Heq1,Heq2)、猪的H亚型1种(Hsw1)和禽的H亚型10种(Hav1—10);N亚型有10种,包括人的N 亚型2种(N1,N2)、马的N亚型2种(Neq1,Neq2)和禽的N亚型6种(Nav1—6)。

但在1980年,WHO专家小组又提出了甲型流感病毒新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将H分为16个亚型,N分为9个亚型,取消了过去使用的马(eq)、猪(sw)和禽(av)等抗原亚型符号,现将两种分类命名法对比列表18-2如下。

表18-2. 甲型流感病毒H和N亚型新旧命名法比较
H亚型N亚型1980年命名
H1 H2H3H4 H5H6H7H8H9H10H11H12H13H14H15H16
1971年命名H0,H1,Hsw1H2H3,Heq2,Hav7Hav4Hav5Hav6Heq1,Hav1Hav8Hav9Hav2Hav3Hav10Hav11 1980年命名N1N2N3N4N5N6N7N8N9
1971年命名N1N2Nav2,Nav3Nav4Nav5Nav1Neq1Neq2Nav6
按照新的亚型命名方法、猪型、甲0型、甲1型和新甲1型都属同一亚型,即H1N1亚型,这样似乎体现不了我国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情况,因此本章有一些叙述中仍沿用我国对家畜流感病毒的习惯亚型名称,继续称为猪型、马甲1、马甲2型以及人的甲0、甲1、甲3和新甲1亚型等。

根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流感病毒命名方法,一株流感病毒名称中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亚型)。

如A/duck/Ireland/113/83(H5N8),这是一株分离自鸭的甲型流感病毒,分离地点为爱尔兰,毒株序号为113,分离时间为1983年,亚型为H5N8。

应说明的一点是,对从人分离的流感病毒,命名时可省略宿主项。

如A/京科/1/56(H1N1),A/Hong Kong/2/68(H3N2)。

2. 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典型的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

某些毒株,特别是在初次分离时,常呈丝状,丝状体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微米。

流感病毒的多形性,在动物病毒中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不论长丝状或球形病毒粒子,其直径都相似。

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有相似的特性,但又有区别,详细内容如表18-2。

表18-1. 正粘病毒科与副粘病毒科的区别
特性正粘病毒副粘病毒
病毒粒子大小 80~120nm 125~250nm
RNA 合成部位胞核胞浆
基因组组成分节段不分节段
转录需要引物是否
附属核衣壳蛋白种类 3 2
囊膜与细胞融合的部位细胞内细胞表面
基因重组的频率高无
进化率高低
病毒粒子从细胞膜芽生时获得病毒囊膜,囊膜内含有宿主细胞膜脂质,但缺乏宿主细胞的蛋白质。

有两种不同型的囊膜纤突致密地镶嵌成规则的毛边样,一种是血凝素(H或HA),是棒状的
糖蛋白多聚体;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或NA),呈蘑菇状,亦为糖蛋白多聚体,但与某些正常细胞中神经氨酸酶完全不同。

据统计,1个直径100nm的病毒粒子,平均约有500个纤突,包括HA 和NA。

其中HA约占90%,NA只占10%左右。

图18-1禽流感病毒磷钨酸负染电子显微镜照片---自李成等
图18-2 马流感病毒(横杠=100nm)—自贾补年
注意杆状和椭圆形等不同形态
流感病毒(甲、乙型)的单链RNA由8个节段组成,丙型流感病毒仅7个RNA节段,一个RNA 节段代表一个基因,这些节段以与核蛋白和转录酶结合的形式存在。

流感病毒由68%~70%的蛋白质、1%~2%的核糖核酸(RNA)、20%~25%脂质和5%~8%的糖组成。

病毒蛋白质含有5种多肽,即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质蛋白、核蛋白和多聚酶。

3.理化特性
HA的存在使病毒能吸附在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上。

这种结合在4℃条件下相当稳定;但在37℃时,由于NA对受体的破坏作用,使病毒迅速从红细胞上释放出来。

流感病毒与其它螺旋样对称的有囊膜病毒一样,对干燥、冻融、脂溶剂的灭活作用极为敏感。

二、正粘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甲、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由8个分节段的单链、负股RNA组成,其中4、6号两个节段编码病毒囊膜糖蛋白。

而丙型流感病毒仅编码单一表面糖蛋白,因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7个RNA节段组成。

流感病毒基因组节段具有共同的特点:所有的RNA节段均具有相同的5’端,它由13个核苷酸所组成;3’端由12个高度保守的核苷酸组成,靠近3’端的第四个碱基,有些毒株为U,有的为C。

在这些共同序列中,有部分序列可反向互补,这一点对病毒RNA的复制很重要;在每一节段靠近5’端15~21核苷酸处有一保守区,其序列为poly(U)。

这一保守区在病毒 mRNA合成时是产生poly(A)的信号。

因为每一RNA节段的3’和5’端有部分序列互补,所以每个RNA节段呈锅柄环状。

第1~6个节段各编码一个病毒蛋白,7、8节段各编码2个病毒蛋白,这样甲、乙型流感病毒具有10种蛋白多肽。

理论上,丙型流感病毒应具有9种蛋白多肽,可目前仅证实8种。

不同节段基因负责编码不同的蛋白,具体见表18-3。

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节段的结构特点,导致了基因组的易变性和具有很高的重组率。

流感病毒RNA总分子量为5.9×106~6.3×106。

甲、乙和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的大小和碱基组成不尽相同,AU∶GC的比率甲型为1.25;乙型为1.42;丙型为1.46。

提纯的流感病毒RNA不具有感染性,需与一些具有多聚酶活性的蛋白结合在一起才具有感染性。

表18-3. 流感病毒RNA节段编码蛋白质
片段序号流感病毒编码蛋白
甲流感病毒乙流感病毒丙流感病毒
1 PB
2 PB1 P1
2 PB1 PB2 P2
3 PA HA P3
4 HA HA HE
5 NP NP NP
6 NA NA,NB
7 M1,M2 M1,M2 M
8 NS1,NS2 NS1,NS2 NS1,NS2
三、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1.核蛋白(NP)
流感病毒的核蛋白,分子量约60kDa,是单体磷酸化的多肽,是构成核衣壳的主要成分。

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它是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方法测定的型特异抗原,即可溶性抗原。

它没有感染性,在病毒粒子内部卷曲成螺旋状结构,是病毒核酸外面的一种蛋白质,但它并不把核酸完全包被起来,因而核衣壳仍对核糖核酸酶敏感。

核糖核酸被酶裂解后,核蛋白亚单位仍然存在,推测核蛋白自身形成一种内聚结构。

核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除了形成病毒的核衣壳外,在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中也可能起作用。

在确定病毒的宿主特异性方面也有作用,例如根据对许多流感病毒NP基因的研究,可将它们分为5个不同的组,所有的禽流感病毒分为两个组,马流感病毒分为两个组,猪流感病毒分在一个组。

核蛋白的磷酸化取决于宿主细胞,与病毒感染的宿主谱有关。

核蛋白分子至少具有3个独立的抗原位点,借助于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进行研究,发现所有被测毒株都有一个共同位点,针对这一位点的单抗可抑制病毒RNA分子的体外转录。

针对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不能给动物提供被动保护,用提纯的NP免疫动物,也只能产生很微弱的抗感染能力,但NP是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识别的主要抗原。

2.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s, MA)
基质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蛋白,是由甲、乙型流感病毒的7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的6RNA 节段编码。

非糖基化蛋白存在于囊膜蛋白的内侧,也称为内膜蛋白,是病毒粒子的主要蛋白。

片段7或6有两个读码框架,可转录出两个mRNA,分别翻译出一种蛋白质。

因此流感病毒的基质蛋白有两种,即M1和M2。

M1由2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26kDa,它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占流感病毒蛋白总量的40%。

这种蛋白也具有型特异性,其抗原性的差异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之一。

M1位于病毒囊膜的类脂双层内侧、核衣壳的外侧,是维持病毒形态的结构蛋白。

另外M1还可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发现。

研究表明,M1的氨基端含有一亲水区,羧基端与病毒的转录酶之间相互作用。

流感病毒的M1具有多种功能,除维持病毒粒子的形态外,还能调节病毒转录酶的活性,另外在子代病毒粒子装配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据报道,M1单克隆抗体不能给动物提供被动保护。

M2由9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大约为15kDa,由片段7转录的第二个小mRNA翻译出。

M2也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上,另外也是病毒囊膜上的蛋白组分之一。

每个病毒粒子大约含有14~68个M2分子。

流感病毒M2的主要作用是在HA合成过程中作为质子通道控制高尔基体内的pH值;在病毒脱壳时酸化病毒粒子的内部环境;另外在病毒装配过程中也起作用。

流感病毒M2的氨基酸序列很保守,在所检测的毒株中,其同源性高达90%。

这种蛋白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上与I类糖蛋白相似,即氨基端在细胞外,羧基端在细胞内。

细胞外部分为18~23个氨基酸,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疏水区插入细胞膜内,羧基端的54个氨基酸位于细胞质内。

氨基端的10个氨基酸非常保守,在所测的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中,其序列几乎完全相同。

研究表明,针对M2氨基端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病毒蚀斑的增大,其作用方式与抗神经氨酸酶抗体的作用方式相同。

用这种单抗筛选突变株时,不仅引起M2的突变,还
能引起M1的突变。

3.聚合酶(polymerase)
流感病毒的聚合酶由三种成分组成,它们是PB1、PB2、PA。

这三种蛋白质是病毒粒子中分子量最大的蛋白质,分别为96kDa,87kDa,85kDa。

这三种蛋白质在氨基酸序列上有一共同特点,都含有一特异的亲核序列区,其作用是使这几种蛋白质在胞浆合成后能顺利进入细胞核。

所以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内都可发现这三种蛋白成分。

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体在病毒粒子中所处的位置目前已经清楚。

三种蛋白质位于病毒基因组的3’末端,免疫电镜技术已直接观察到这一复合体位于每一个核壳体的一端。

聚合酶复合体的三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组片段编码。

PB1由片段2编码,共757个氨基酸残基。

其功能是在病毒mRNA合成起始后使之逐渐延长;在模板RNA(cRNA)和病毒RNA(vRNA)的合成过程中也靠PB1的作用使合成链增长。

PB2由片段1编码,大约759个氨基酸残基。

其作用是在病毒mRNA转录的起始阶段,识别并结合在5’端I型帽子结构。

另外它还具有限制性内切酶活性,参与宿主mRNA帽子结构的切割。

PB2在病毒cRNA和vRNA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因为这些过程不需要宿主mRNA的帽子结构做引物。

PA由片段3编码,由7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在病毒RNA转录和复制过程中,PA与PB1和PB2在一起随链的延长而移动,因此推测PA 与PB1和PB2共同构成RNA聚合酶复合体。

但PA在病毒RNA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蛋白激酶或解旋蛋白。

4.非结构蛋白(nostructural proteins, NP)
甲、乙型流感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由片段8编码,丙型流感病毒由片段7编码。

片段8或7也有两个读码框架,可编码两种蛋白质即NS1和NS2,两者的分子量分别为25kDa和12kDa。

主要在胞浆内,在病毒粒子内不存在这两种蛋白成分。

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功能还没有彻底搞清,可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一定作用,NS2还可能有调节非结构蛋白合成的作用。

在细胞感染流感病毒的早期就可发现细胞核内有大量的NS1聚集,另外还可在细胞浆内发现。

NS2合成较晚,主要存在于细胞胞浆,也可在细胞核内发现。

序列分析表明,NS1和NS2有70个氨基酸的重叠,并且在氨基端有9个氨基酸是相同的。

NS1蛋白含有两个核定位信号区,其中34~38位氨基酸残基处的信号区非常保守,在所有甲型流感病毒中都相同。

第二个信号区在203~237位氨基酸残基处,在大多数甲型流感病毒中都有这一序列。

野外分离的禽流感病毒的某些毒株,NS1蛋白的羧基端有氨基酸缺失现象。

不同亚型毒株的NS1在带电性和磷酸化方面有很大差异。

用多克隆抗血清对NS1的抗原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亚型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反应。

从人、猪、马分离的甲型流感病毒,其NS1的抗原性非常相似,一般方法难以区分,而禽流感病毒株的NS1其抗原性有变异。

5.血凝素
血凝素(HA)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糖蛋白,具有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的性质,借助HA对细胞受体的作用,使病毒附着于细胞,在穿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HA具有诱生中和抗体的能力,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HA可以直接通过血凝反应检测,其抗体可用血凝抑制、中和试验、补反和ELISA 方法来检测。

流感病毒的HA呈三角细长的棒状构造。

HA为75kDa的糖蛋白,可水解成两个独立的肽链,两个多肽由二硫键连接在一起。

HA水解成HA1和HA2是感染的先决条件。

HA的变异性很强,是病毒发生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

HA由甲、乙型流感病毒RNA片段4编码,是典型的I型糖蛋白。

它含有4个结构域:信号肽(前导序列)、域、跨膜域和胞外域。

免疫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证明,HA在细胞内质网合成。

合成后由内质网运送到高尔基复合体,最后到达细胞膜,嵌入胞膜的脂质双层,在病毒出芽释放时被带到病毒囊膜上。

HA在运送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修饰,如将N-葡萄糖苷寡糖加到天门冬酰胺残基上,有些寡糖加上去后还经过进一步修饰。

修饰的位置随毒株不同而有区别。

这样形成的单体HA分布在内质网膜上,在向高尔基体运送过程中,由二硫键连接并折叠成一定的形状,随后形成三聚体,由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

HA产生后到其发挥作用时,还经过几个切割加工过程,包括N端信号肽的切除及HA1和HA2的产生。

N端的信号肽约由16个氨基酸
残基组成,其作用是识别内质网膜。

HA合成后由信号肽酶将这一短肽切除,因此成熟的HA不含信号肽。

另一个加工过程是将HA切割成两条多肽链,产生HA1和HA2。

切割时去掉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这与宿主细胞及毒株的毒力有关。

HA1和HA2的分子量分别为36kDa和27kDa,两条肽链被一个二硫键连在一起,再加上分子内的一些二硫键及其它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使HA形成一定的立体结构。

HA的一级结构: 根据对不同亚型毒株HA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及根据其片段4的核苷酸序列推测,HA大约由562~5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在HA的氨基端有一由16个疏水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在加工过程中被信号肽酶切掉。

紧接信号肽的328个氨基酸残基是HA1部分,羧基端的2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HA2。

在HA1和HA2之间有一精氨酸残基,在加工过程中被切掉。

经过切割后产生的HA1和HA2由一个二硫键和许多非共价键连在一起,两条肽链之间的二硫键在HA1的14位和HA213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

另外在HA1和HA2分子内还有其它的二硫键。

HA2的羧基端(185~211氨基酸区域)主要由疏水氨基酸残基组成,HA靠这一部分插入病毒囊膜的脂质双层。

最末端的10个氨基酸残基多数是亲水性的,因此可伸出脂质双层进入病毒粒子内。

HA是一种糖蛋白,每一个HA 单体分子上带有7个寡糖链,其中6个在HA1,1个在HA2。

这些寡糖链都通过N-葡萄糖苷键与天门冬氨酸残基相连。

HA中寡糖的总量约占20%,主要由氨基葡萄糖组成,一些甘露糖形成枝状结构,此外还有少量的岩藻糖,其最外端是半乳糖。

在其它病毒糖蛋白的寡糖末端常带有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但流感病毒没有,这是由于病毒粒子含有神经氨酸酶的缘故。

目前对大多数亚型的HA已经测序,通过序列比较发现半胱氨酸残基在所有亚型的序列中都很保守。

这表明它们从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并且表明它们的结构都相似。

通过部分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发现,H1和H3亚型差别最大,仅25%的同源性;其它亚型之间的同源性较高,H2与H5亚型HA之间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80%;相同亚型的不同毒株之间,HA序列的同源性在90%以上。

HA的三维结构: 流感病毒囊膜表面的纤突是三个HA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三聚体。

用去污剂将病毒粒子裂解后可分离到完整的HA纤突。

当把去污剂除去后,HA分子靠其疏水端聚集在一起形成玫瑰花样。

用蛋白水解酶(如菠萝蛋白酶)消化某些毒株,可分离到不完整的HA分子。

HA纤突由三个HA单体分子组成,单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呈球状的头部,含有受体结合位点和抗原决定簇;另一部分为柄,与囊膜相连,长约7.6nm。

三聚体的总长为13.5nm。

用X线衍射技术对HA研究的结果表明,HA1的氨基端和HA2的羧基端位于分子的末端,并且靠近囊膜。

球状头部由HA1组成,茎部由HA2和部分HA1组成。

在HA头部和茎部各单体之间都有局部接触,这样使之形成的三聚体更加稳固。

图18-3 流感病毒血凝素突起结构示意图
6.神经氨酸酶(NA)
神经氨酸酶是流感病毒粒子表面的另一重要抗原。

NA可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基神经氨酸。

病毒在细胞表面成熟时,NA可以移去细胞膜出芽点上的神经氨酸,有利于病毒粒子的成熟和释放。

它具有免疫原性,能诱发相应的抗体。

NA抗体可以抑制酶活性,并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NA亚单位为四聚体,呈哑铃状,外端呈钉帽状,大小为9×5nm,内端呈结节状,直径4nm,像树根一样植入于脂质层内,两端由一长10nm的杆相连。

NA亚单位的分子量为200kDa,它是由二个相同的并由二硫键连接的55kDa糖蛋白的二聚物,即由4个单体NA所组成,见图18-4。

NA的酶活性可以进行定量测定。

HA和NA是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两种糖蛋白,而丙型流感则有一种糖蛋白,即血凝素—酯酶(hemagglutinin-esterase,HE),具有HA的特性,又具有NA的酯酶
活性。

但丙型流感不具有NA活性。

用去污剂、脂溶剂或蛋白水解酶(如胰蛋白酶、枯草菌素、链霉蛋白酶)处理,可使NA纤突从病毒粒子上释放下来。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释放的NA纤突呈蘑菇状。

除掉去污剂后,这些纤突可通过疏水的茎部聚集在一起呈玫瑰花形。

链霉蛋白酶处理释放的纤突,具有完整的酶活性和抗原性。

病毒囊膜上的NA纤突是NA单体形成的四聚体,它包括一个蘑菇状的头部和一个细茎。

图18-4.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结构示意图
NA是一种糖蛋白,其蛋白部分由片段6编码。

目前对绝大多数亚型毒株的片段6序列已经清楚,并能从基因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

通过对去污剂处理后释放的NA进行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与基因推测的序列很一致。

NA蛋白质序列的特点是翻译后不经过切割;信号肽不被除去;翻译起始用的蛋氨酸仍然存在;羧基端也不曾经过加工。

NA与HA不同,它属于II类糖蛋白,即氨基端在囊膜内而羧基端在囊膜外,与HA正好相反。

NA的一级结构包括4个区域,分别为氨基端胞浆尾、非极性跨膜区、茎部和头部序列。

NA的氨基端胞浆尾包括6个氨基酸残基。

根据目前所检测的不同亚型的NA序列,发现氨基端胞浆尾非常保守,在所有的甲型流感病毒中都相同。

这表明这一序列可能具有重要功能,但其真正功能目前还不清楚。

NA的非极性跨膜区包括氨基端7到35位的氨基酸残基,其中前6个比较保守,其余23~25个氨基酸变异较大。

用去污剂和链霉蛋白酶处理提取NA后进行序列分析,证明非极性跨膜区的作用是将NA固定于脂质双层;NA合成后在内质网的运输过程中,这一序列起信号肽的作用。

非极性跨膜区的长度在不同的亚型之间有差别。

NA的茎部长度及序列在不同的毒株也有很大的差异。

茎部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形成NA四聚体,当四聚体形成后,用链霉蛋白酶可将其茎部切下,而剩余的四聚体头部仍可保持正常的结构,并且抗原和酶活性都不受影响。

茎部是否还有其它功能,目前还不清楚。

NA的头部序列在不同亚型的毒株有较高的同源性(46%),这一点与茎部和非极性跨膜区不同。

用链霉蛋白酶处理将 NA茎部和跨膜区除去,获得NA的四聚体头部,通过X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表明,四聚体头部大小为10.0nm×10.0nm×6.0nm,由4个相同的单体构成。

每一个单体由6个β折叠组成,每个折叠又由4条反平行排列的肽链组成。

每个折叠的立体构型都相同,呈螺旋桨叶片状,按逆时针方向排列。

连接β-链的茎环结构在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其氨基酸的变化是造成NA酶活性和抗原性变异的原因。

NA酶活性的催化中心位于头部顶端,呈凹隐状,每个NA单体都有一个,所以HA纤突具有4个催化中心。

研究表明,每个NA纤突有4个抗原位点,每个位点又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

另外,流感病毒的囊膜上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脂质和宿主抗原成分。

脂质由内、外两层构成,紧靠于内膜蛋白之外。

脂质占病毒粒子总重量的20%~25%,使病毒对乙醚和其它脂溶剂敏感。

HA 和NA亚单位的疏水性末端即植入于这个脂质层内。

流感病毒的脂质与副粘病毒相似,主要来自宿主细胞,由磷脂、胆固醇和三甘油脂组成,其中磷脂和胆固醇占95%以上。

在不同种动物细胞中生长的流感病毒粒子,带有各该动物细胞的宿主抗原。

例如,在鸡胚细胞中培养的病毒,给家兔进行免疫注射,不仅使其产生抗病毒抗体,而且还能产生抗鸡胚细胞的抗体。

宿主抗原占病毒总重量的5%,分子量为15kDa,大部分是糖。

宿主抗原连结于病毒表面蛋白上,可能是HA和NA的糖蛋白中的糖组分。

抗宿主抗体主要针对宿主细胞的糖。

.抗原性
根椐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