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质实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8.22 阴麒麟山

路线一:由基地出发至麒麟山

① 狮子崖逆冲断层:断面呈弧形,上凸下缓,看见断层角砾岩(通常由正断层造成)及阶

步以及虚脱现象(岩石坚硬),节理非常发育,逆冲断层由SE-NW挤压应力造成,但可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劈理面与断层面平行。主要由D3W砂岩组成,

② D3w----C2c剖面

C1j 分为两段,共7.7m,下段为土黄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厚1m,泻湖相或潮下沉积;上段为黑色灰岩,含生物碎屑(珊瑚,海百合茎15%反映水动力强)亮晶胶接,碳酸岩台地沉积,珊瑚指示的是温暖清澈的水环境,正常盐分。

C1g 中下部以紫红色夹杂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上部为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

C1h 五个灰岩—泥岩旋回最后一个旋回为姜块状灰岩

C2h 浅灰色中厚——厚生屑灰岩和少量泥晶灰岩

C2c 肉红色致密含麦粒蜓灰岩

2012.8.23

路线二从基地出发出外环经巢合公路至平顶山

① P1q C与P的分界线

P1q分为六段:梁山段(0.5m见煤线),此处见断层破碎带,岩石破碎,发育节理、溶洞,沿断裂面而形成;臭灰岩段,含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下硅质层段;本部灰岩段;上沥青质段。

P1g 底部为灰黄色磷质泥岩,中段为硅质岩,上端为灰黑色泥岩

P2l 底部为灰白色细粒结构长石石英砂岩,接下来为成煤序列,砂岩—泥岩—煤;顶部为灰岩。

P2d 以P2l灰岩顶为底,上为硅质岩夹紫色泥岩

②C2h 可见X型剪节理,使岩石极为破碎,其中一组极为发育,很容易认为为岩层面,

C2c 核形石灰岩(圆球—椭球状,直径以5-10mm,内部具核心及不太清楚的同心圆圈,充填泥晶基质,局部可见亮晶胶结物)

P1q 下部臭灰岩段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具眼球状构造富含沥青质生屑泥晶灰岩,生屑分布不均,往往局部富集,富含海绵,腹足,头足,蜓等(研究认为臭灰岩段形成于缺氧环境,经观察认为与成岩环境的缺氧性混淆,生物碎屑表明沉积水体动荡,缺氧性为成岩过程所处的环境,颜色灰黑由于富含有机质,由于生物快速埋藏,浅海频发的风暴作用。)在本观测点,臭灰岩段地层中,发育多个漏斗型的溶洞,及沿节理发育的岩溶洞,溶洞部分被红色粘土充填

下硅质岩段:以富含黑色燧质结核及燧石层为特征,燧石(黑色,断面呈沥青状光泽,硬度高,脆而易碎,其中节理比周围灰岩节理密集,是由石灰岩被硅化而成)SiO2的来源:(硅质生物富集,矿物成分转变,海底火山热液,火山喷发)本地区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热液所携带丰富的二氧化硅,硅质呈凝胶微粒,SiO2沉淀与富集需要酸性环境存在,是由于早期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形成有机酸而造成的,

断层发育特征:①该断层位于平顶山北西翼倒转向斜本部灰岩段下部,②宽约15m左右的断裂带,③断裂带内岩层产状紊乱,岩性破碎,其中部钙质泥岩具明显柔皱外部表现,其两侧灰岩出现断层角砾岩,④总体表现为逆冲断层,在后期应力松弛期或构造改造期出现厚状断层角砾岩;

沿途观察本部灰岩段至顶部灰岩段:

在本部灰岩段中部见一裂隙面,其中方解石部分充填,见菱形方解石晶簇,可见三个方向的擦痕与阶步,反映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多方向的特点,

该路线未见上硅质层段,可能被掩埋或被断层错断

顶部灰岩段发育齐全,其岩性为浅灰-灰色。中厚—厚层状生屑泥晶—生屑灰岩,其中生物化石较为常见,尤其是珊瑚,在层面上见到早坂珊瑚(hayasakaya)

P2g 下部为黄绿色—灰色泥岩,顶部含磷质结核大量存在,反映了较深水,非常缓慢的沉积(浓缩层或称及饥饿层);中上部为灰黑色硅质岩夹极薄层泥岩,硅质岩厚度为1-5cm,该层段富含菊石化石;前人研究此层段富含放射虫;P2g形成于水体较深,水流不畅通海洋环境,硅质来源处放射虫外,可能与海底火山热液喷发有关。

P2d 泥岩硅质岩互层。整体为灰黑色,地表风化以后,颜色变浅呈暗灰黄色;薄层状硅质岩、泥岩互层组成;硅质岩中含有菊石化石,形成环境与P2g相似。

T1y 下部以一黄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中段以薄层泥岩,薄层泥灰岩构成规则的旋回,形成机制是由米氏旋回,上部以泥岩为主,顶部以一层中厚层青褐色石灰岩与T1h为界,

2012.8.25

路线三从基地出发,乘车沿合裕路至巢湖水泥厂,经过厂区公里,马家山采石场运料公路至山顶,而后沿路返回,

T1h顶部岩层于采石场边缘出露,其上部约3-5m范围内呈灰绿色且向上颜色变浅,其下侧为暗灰色,二者之间明显界线,该界线大致平行于地表,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呈暗灰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近地表处,雨水下渗,其携带的氧将有机质分解,使其呈现组成矿物的颜色,证据之一在暗灰色岩层中存在裂隙部位,裂隙两侧被氧化成灰绿色,T1y 上段以暗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多个旋回泥灰岩之间间距近等,总体表现为规则的沉积旋回,其形成机制可用米氏旋回解释

T1h与T1n分界以一厚约近于1m青灰色中厚层石灰岩,为整合接触关系,T1h下段为暗灰色泥岩及灰绿色瘤状灰岩,上段以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瘤状灰岩为主,T1n下段为钙质泥岩夹中厚层瘤状灰岩,规则旋回,中上部表现为薄层状与中厚层状青灰色石灰岩有规律组合;中段以瘤状灰岩为特征,据颜色分为三部分,下部灰绿色瘤状灰岩夹石灰岩,中部以紫红色瘤状状灰岩夹石灰岩,上部灰绿色瘤状灰岩夹石灰岩。

“紫红色瘤状灰岩”紫红色是原生色,由于岩石中含有Fe3+,沉积速率快,来不及被还原,纹层不明显,均一沉积。

成因:①沉积物供应不充分,CO2增加,CCD附近部溶解,浪基面一下。

②大陆斜坡环境,等深流冲击

③综合因素:沉积物进入埋藏以后,硅泥沉积物固结较快,粘土由于富含孔隙水任处于松软状态,随着压实作用增强,粘土层孔隙水发生横向纵向流动,在石灰岩薄层应力比较集中,导致硅泥质沉积物折断,并沿裂隙流动,流动过程中对断裂棱角处溶蚀,导致棱角处被溶圆。

T1n 第三段:岩性为灰绿色瘤状灰岩夹薄层石灰岩,(地表处可氧化为褐红色),中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