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
1、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类对于自身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很早就有所 研究,如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又译《雄辩 术》)中,对口头传播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所有传播的目的 是施加影响”。然而传播学(communication)作为一门学科却形成于本 世纪的2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密切相关,它随着新闻 报道的社会效果、广告的发展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外宣传的 多学科研究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新学科。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 和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 L. Schramm,1907~ 1987,一译宣伟伯)。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论》(中译本译作《传播学概论》)。传播学自诞生以来, 在广度上有较大的扩展,但在深度上有所不足。
文化自觉 :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并且对起发展里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 在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 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的自我表现、认识、相 互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新 华文摘》,2001年第1期,17页。) 人们需要认识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只有认识了其中 的规律,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 进。
文化交流,对一个人的个性和文化属性的发展,对 一群体、一国家文化发展的走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费孝通1996年提出。在当今跨文 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应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 客观和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之间和平共处关系的起点, 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任务就是要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 化传统极其演变。
精通文化有助于应对经验的转变。 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终都落实到人际之间的交涉。
关于经理每天所做的工作的研究表明,他们75%的时间用 于写、讲、听,即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管 理者的角色是个交流者,理解复杂的交流过程中的各个 要素是关键。
因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跨文化交流学学科发展史和文化 与交流的基本概念。
中层
信奉的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
基本的假定 basic assumption
模糊 blur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感受到 accessed via review of documentation
深层
隐蔽 通过对专题长期考察可以感受到 cover-up accessed via long study of special subject
大的误解影响国策:蜗牛事件
特大的误解导致生灵凃炭:核弹袭击广岛、长崎
2)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本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生素质提出四个学会: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如何学习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学会与人相处
1979年美国未来学会发表《为在21世纪取得成功,学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文化与文 化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相互间如何共处与协调, 就要靠当事者各方的知识、智慧和文化底蕴。
2、时代需要提高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和文化自觉
1)新世纪需要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个人的成长)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减少误解 小的误解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失去朋友 中的误解贻误工作:失去商机
(参考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对文化的各种比喻:冰山,海洋、洋葱,桃子
二、80年代以来的发展 1、 理论上: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im
and Gudykunst, 1988)总结了在理论建设的特点: (1)把现存的传播学理论用于跨文化交流。 (2)大多数跨文化交流的理论集中于人际交流的水 平。 这两个特点成为80年代跨文化研究的主流。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 的特点是: (1)跨文化人际传播与国际大众传播相结合。 (2)与跨文化的组织传播(工商管理)相结合。
一、学习跨文化交流学的必要性
1、密切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出现
世界跨文化交流渊远流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快 速发展,今日的跨文化交流在广泛和频繁上与古代已有天 壤之别。 空间:人们交流的模式从纵向转向横向,世界在变小。 时间:信息传递在加快。 人员:跨文化交流日益平民化。
人们之间的交流空前增加,客观上彼此依赖性增强, 彼此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增多。大家在这个新的世界和社 会格局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跨文化交流学的知识来协 调彼此碰撞中的矛盾与冲突。
• 总之,目前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主流,是以 人际间的交流行为和互动为对象,它继承 了传统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并且相当重 视实际的应用。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传播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产生的结 果。这是一门有实际上沟通的需求产生的 研究领域,由于地球村内人员交往的日益 密切、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 元性等潮流的兴起,其发展将会持续不衰。
4、世界和平需要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在跨文化的 社会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 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 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 挤不堪的狭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
难。
各个文化和组织中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 化进程中的事实。这要求人们应该具有跨文化交往的知 识、态度和技巧。对于企业和单位的管理者就需要跨文 化管理的技能。 由于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 的行为,适合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难以适 合中央计划经济和东方文化背景的人。 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只有10%是单一民族。中国 有56个民族,外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公司企业也 有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6.跨文化交流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主要取之于文化人类学、心理 学、传播学、语言学,由于他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 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与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进行社 会信息交流的现象,具体讲,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与交流 的关系。
爱德华 · 霍尔(Edward Hall)
1959年发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在该书中提出如下新词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tension、intercultural problem
(3)诞生的标志 1970年,独立研究协会的出现。1974年跨文化 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SIETAR) 大专院校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1966年,皮 兹堡大学开设课程;1973年印第安纳大学授予首位 跨文化交流的博士学位。1978年美国有200所大学 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占美国大学的17.8%。 跨文化交流得到世界一些国家学术界的重视。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 行,出席人数超过2千。欧洲成立 SIETAR分部。 专门学术刊物的创办。 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版。 出现专门出版跨文化交流著作的出版社。
4.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发展比较晚,与美国的传统不同, 跨文化交流学主要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此外与工商管 理联系密切。影响要比美国小得多。
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 SIETAR International)在欧洲的分支存在多年,开过多次会议。
5、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
我国大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注意跨文化交 流的问题,重点在外语教学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学者的引进(198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 习〉英文)。 专家的自主探讨 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我 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中国有230人参加,外国 有40人参加。 到2003年9月,国家图书馆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文献有 163种,其中包括1994年以来的30多篇博士和硕士论文。 教科书有ຫໍສະໝຸດ Baidu0来种。 港台的情况(1982年台湾出版了汪琪的《文化与传播》)
3、研究动向的觉察
• 研究动向可从年刊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和NCA和ICA传播学界两个主要的 专业协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组的年会上发表的论文得以观 察。 • 年刊见我们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 在NCA有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Division,多年来以 跨文化传播为主。ICA为Intercultural/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Division. 因为ICA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为了配合其他国家的研究,才把intercultural 和 development 两个同归一组,但是跨文化传播仍居主导地 位。
2、传播学的新分支——跨文化交流学 (1)诞生的原因
交通(航空)和通讯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 美国对外军事和政治的需要 对外经济和文化交往的需要 少数民族争取自由民权运动进一步促进了 对跨文化交流学的研究
(2)学科的创始人

• • •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1946年)
生们必须知道什么?》的特别报告,报告强调说,下个世
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他们应具有: 知识能力 个人能力
国民能力 其中国民能力是指学生们应理解多种文化,理解并
尊重与己不同的宗教、风俗和道德观;具备解决冲突和 协商对话的技巧等。(《人民日报》1996年7月24日)
3、时代呼唤文化自觉 (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近代
(日语)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的定义:
《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 (世界文化大会,1982年):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 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 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 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 2001年11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5个与会成员国通 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界定为: • ‚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 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 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 信仰。‛
2、 方法上:
在传播学中使用的传统的定量方法和修辞式的解释 性的研究方法也应用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在1984年 出版的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udykunst and Kim,1984)中收录了定量和 定性分析的文章各6篇,实际上在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 方法是定量方法。 到了90年代初,学者们又开始用修辞学、符号学、 语言学和民族学来研究跨文化交流问题。
跨文化交流学的学者有三个共识: 1. 跨文化交流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扩展。 2. 跨文化交流学注重不同文化的个人、群体之间阻 碍彼此有效交流的文化因素。 3. 关于人类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可以为跨文化交流研 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文化
1、 文化一词的来源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汉语(文化) 汉唐 拉丁文cultura (英)culture
3、 文化的要素 (1)认知体系, (2)规范体系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4)物质产品 (5)语言和非言语符号系统
4、 文化要素的层面
层面 表层 表现 人工制品 artifacts 能见度 明显的 explicit 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可以感受到的 accessed via observ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