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流(英)》-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英)》-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英)》课程教学大纲The Course Syllabu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Basic Course Information)课程代码:16161402Course code: 16161402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英)Course nam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Course type: Compulsory Course学时:32Periods: 32学分:2Credits: 2适用对象:创业教育学院学生Target students: Students of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考核方式:考查Assessment: Examination二、课程简介(Brief Course Introduction)本课程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比较系统地教授在跨文化背景下关于文化、交流、语言、非言语沟通、思维方式、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使学生基本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内容、案例及技巧等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从而为其学习生活中的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将来从事国际商务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的通识必修课。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将能系统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与群体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通过不同国家与中国的比较,在学生心中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教学目的包括:1、掌握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特征。

《跨文化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沟通》课程教学大纲
2
M1
期末考试
50%
(见试卷评分标准)
3
M2
考勤、课堂表现
30%
<60-作业抄袭,未能按时完成; 60-75--独立思考、按时完成,基本能表达出自己想法,语言错误较多; 75-90--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能表达自己观点,有少量语言错误; >90--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基本没有语言错误
《跨文化沟通》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跨文化沟通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课程编码
SFS420321010
开课院部
外国语学院
课程团队
(未设置)
学分
1.0
课内学时
16
讲授
16
实验
0
上机
0
实践
0
课外学时
0
适用专业
本研一体化班(石油工程类)
授课语言
英语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限选)
This course is optional to all graduate students other than English majors.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mainly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 diverse culture and to enhance their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 addition, as a content-based course, it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English skills through multi modals.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学时:36 学分:2课程容:《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展介绍并作比照研究, 授课容主要涉与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

该课程有助于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大纲《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说明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 人们往往无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与交际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国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比照,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防止误解。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展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根底。

2、教学对象全校本科学生3、教学目的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展交流。

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

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与哲学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4、教学要求: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根底理论,比方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方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与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

最后能考试合格。

5、教学根本容与学时安排〔总学时:36〕6、各章节教学要求与教学重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本章主要教学容:举例说明中国人与英美人士交际中存在的误解或问题。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XXXXXX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和互动的影响。

3.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流的概述a.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意义b.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c.重要的跨文化概念和理论(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认知等)2.文化差异与交流a.文化的组成和特点b.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c.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和挑战3.跨文化沟通技巧a.跨文化沟通的原则和方法b.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时的应对策略c.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挑战a.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b.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c.文化冲突和误解的解决5.跨文化团队和跨国公司管理a.跨文化团队的特点和挑战b.跨文化领导力和管理技巧c.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和战略6.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分析a.通过具体案例学习和探讨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b.分析跨文化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和经验7.跨文化交流实践和体验a.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b.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环境和交流方式教学方法:1.授课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概念、原理、案例等,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堂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考和交流。

4.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跨文化情境,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

5.实地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不同文化环境,提供实际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体验。

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流学》提纲

《跨文化交流学》提纲

第一章文化与交流第一节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一、传播学二、传播学的新分支——跨文化交流学三、80年代以来的发展第二节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与交流一、跨文化交流学的对象二、文化1、文化的概念(1)文化一词的来源(2)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3)文化与亚文化2、文化的要素(1)认知体系(2)规范体系(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4)物质产品(5)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3、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世界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8)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4、文化的功能(1)对个人,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2)文化对于一个群体,起着目标、规范、观念和行为整合的作用(3)文化对于整个社会,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三、交流1、交流的概念(1)交流一词的来源(2)交流的定义: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2、交流的层次(1)人际交流(2)组织交流(3)大众交流3、交流的要素(1)信息(2)发送者(3)编码(4)渠道(5)接收者(6)解码(7)接收者的反应(8)反馈(9)噪音4、交流的特点(1)交流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活动(2)交流的双方是动态的(3)交流过程一旦完成,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能收回的(4)交流具有社会性5、交流的功能(1)情况报道功能(2)娱乐功能(3)教育功能(4)说服功能第二章跨文化交流的模式与特点第一节跨文化交流的模式一、文化和交流的关系二、跨文化交流的模式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三、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1)种族间的交流(2)民族间的交流(3)国际间的交流(4)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2、从政治学的角度(1)国内跨文化交流(2)国际跨文化交流3、跨文化交流的三个主要层次(1)跨文化人际交流(2)跨文化组织交流(3)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第二节跨文化交流的特点一、跨文化交流的特点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4、误解、矛盾、冲突增多5、文化变异性增强二、跨文化交流中所注意的问题1、两种文化的异同2、两种文化的冲突点3、科技对交流的影响4、文化的延续与变迁5、文化和交流的控制6、文化依附和文化自立第三章构筑跨文化交流学的各种理论第一节跨文化交流学涉及的学科心理学、语言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第二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各种理论1、减少不确定性理论1975年伯杰和卡拉布瑞格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提出了“减少不确定性理论”。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doc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glish by reading and speak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二、课程基本要求To acquaint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三、课程内容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四、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Week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 hours)Week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3 Cultural Differences (4 hours)Week4 Language and Culture (4 hours)Week5 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7 Time and Space (4 hours)Week8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4 hours)Week9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4 hours)Week10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4 hours)Week11 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4 hours)Week12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4 hours)Week13 Intercultural Team Building (4 hours)Week14 American Values and Their Behaviors (4 hours) Week15 Understand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Week16 Understanding the German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五、考核方式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20%Assignment 1 10%Assignment 2 10%Assignment 3 10%Term Paper 20% (a minimum of 1,000 words)Examination 30%六、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双语教材使用:1、《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Larry A., 5th editi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2000年版。

《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跨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世界充满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在跨文化接触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各地的今天,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十分重要。

本课程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选修课程,其他相关专业也可选修。

课程以国内最新出版的跨文化交流教材为基础,双语授课,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模式,增加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交流素养,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2.设计思路:《跨文化交流》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与挑战。

课程包括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跨文化交流理论研究,介绍文化与交流的关系、研究理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障碍以及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技能与方法。

第二模块着眼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学习了解另外一种文化,包括世界不同区域代表性国家的文化、亚文化等,从中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及文化共通性的把握。

第三模块为不同情境中的跨文化交流,探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商务、教育、医疗等情境中产生的跨文化交流问题,以有效提升具体情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对不同文化的感知、理解和分析能力,了解国内外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多元文化世界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1 -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助益未来事业的跨文化发展,也为以后从事对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打下有益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1)按时上课,认真投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和讲演展示,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按要求完成课后巩固练习作业和课前预习预热作业。

这两者对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展开都非常重要,都要求认真对待并积极完成。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SyllabusFirst,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and tasks1. To enhanc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glish by reading and speaking in thetarget language.Two basic requirements, curriculumTo acquaint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ree, curriculum content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ur, course content and time allocationWeek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 hours)Week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3 Cultural Differences (4 hours)Week4 Language and Culture (4 hours)Week5 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7 Time and Space (4 hours)Week8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4 hours)Week9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4 hours)Week10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4 hours)Week11 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4 hours)Week12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4 hours)Week13 Intercultural Team Building (4 hours)Week14 American Values and Their Behaviors (4 hours)Week15 Understand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Week16 Understanding the German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Five, assessment methods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20%Assignment 110%Assignment 210%Assignment 310%Term Paper 20% (a minimum of 1000 words)Examination 30%Six, textbook and reference bookThe use of bilingual textbooks:1,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Larry A., 5th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2,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Edition (SFLEP).3, Snow, Don, 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SFLEP, 2004 edition.4, Samovar, Larry, 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urth edi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4 edition. 5,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ijie Gua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edition.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 Wenzh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Xu Lisheng: SFLEP,2004 Edition8,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methodology" published in a forest.The main reference books:1, Linell, Davi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a 2001 edition.2, (US) Bradford Hall, "cross cultural barriers --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 2003 edition.3, (Germany) Maletzk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ress, 2001 edition.4, Song Li edit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004 edition.5, Chen Xiaoping: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6, Jia Yux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FLEP, 1997 edition.7, Hu Wenzho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s",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0 edition.8, Bi Jiwan: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 1999 edition.9, Du Xuezeng: "in English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cultural norms", FLTRP, 1999 edition.10, Zhu Yongtao: "American values -- a Chinese scholar's study", a, 2002 edition.11, Di Yanhua: "American culture",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ss, 2002 edition.12, Zheng Lixin, Gu Jiazu: "American Engl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3 edition.A rainbow, 13: "high cultur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ing", FLTRP, 2000 edition.14, Dai: "cultural collision - Chinese North American interpersonal misunderstanding analysis", SFLEP, 2003 edition.15, Deng Yanchang, Liu Ruiq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 a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 1989 edition.16, Zhang Congy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edition.17, He Weixia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edition.18, Zhuang Enping: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ase guide", SFLEP, 2004 edition.19, Larry -A- nisos tile editor: "cultural mode and mode of communication",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2003 Year.20, Linda Beamer: "global environmen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21, stone, Dingle: "busines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4.22, Hu Wenzhong edit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pects", FLTRP, 1999.23, Hu Chao: "build" paradigm and 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the --E,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24, Gu Hongming: "Chinese spirit" FLTRP, 2000.25,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FLTRP, 2000.26, (US) mingenpu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angming Daily Press, 1998.27, Zhu Qianzhi: "influence" Chinese philosophy in Europe,He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East West Kam plexusBook)28, Chen Wei: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Oriental drama art",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2004. 2004. (Oriental aesthetic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series.29, Zhou Yueliang: "China ancient cultural history",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2002.30, Pan Zhigao: "New York Times on the China image", HenanUniversity press, 2003.31, Carducci, Lisa, As Great As the World,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2.32, Guo K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33, Zhuang Xiaodong editor: "culture: history, theory and realit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34, (US) - Ruth Benedict: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0.35, Lin Yutang: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二、课程性质此课程是英语专业蒙生高年级的一门专业任意选修课。

它涉及到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

学习此课程,学生要修完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课,或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的此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及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知识,培养学生对这一领域中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有:1.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介绍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汉、英及其运用的影响;3.阐述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和汉、英语的语义特征。

4.学完这门课程的学生能够增加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了解,较好地对外宣传我国文化以增进中西方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有助于在与英语本族人交流时深刻地理解对方和得体地表达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此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文化课程。

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高外语的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训练语言基本功,提高英语水平。

四、课程教学原则和方法此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也可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问题。

教师要力争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

五、课程时间及学分此课程开设在第12学期,每周2学时,共34学时,2学分。

六、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讲:语言文化综论(3学时)主要讲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各章的内容奠定理论基础。

包括语言的特性、文化的定义与特性、文化分析模式,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差异在词汇、句法、语域层面上的体现,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内容。

第二讲:词汇与意义(3学时)词汇是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最明显的层次之一,因此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词汇、意义、词汇与概念意义、与伴随意义、与内涵意义、与社会意义、与情感意义、与反映意义、与搭配意义。

第三讲:日常生活中行为、交际的文化差异(3学时)日常谈话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国文化的重点之一,包括英语称呼语、问候语和辞别语、介绍用语、称赞语与应答语、致谢语与应答语、电话用语等其它一些社交常用语。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社交礼仪的实用性课程, 包括礼仪的概论、社交礼仪、涉外礼仪以及不同场合的礼节和规范。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相关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1、通过对现代礼仪以及外事礼仪和商务礼仪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不同场合的得体的举止,学会如何有效地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2、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能使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五、教学内容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Projected Cultural Similarity六、教学安排该课程每周32学时,16周,16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14学时为课内实验教学时 间,2学时为期末复习答疑。

建议教学进度如下:难点内容: Ethnocentrism 教学内容: Unit 5, Unit 6 第7, 8章 Dealing with Conflict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K'ar Stories 难点内容: Dealing with Conflict 教学内容: Unit 7, Unit第9, 10章 Friendship Pa ttern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难点内容: Friendship Patterns 教学内容:Unit 9, Unit 10第1, 2章Intercultural Communica 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s terners(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s 难点内容: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Cuiturcs教学内容: Unit 1, Unit第3, 4章 Generalizations and stereotypes (支撑课程目标1、2、3)重点内容: Di 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 难点内容: Difference in Rank and Power教学内容: Unit 3, Unit 4第5, 6章 Conformity in Wes torn Cui turcs (支撑课程目标4、5)重点内容:li'osterncrsUnit 1Language Tools: Suggesting PossibilitiesEncounter: The Taxi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Unit 6Letter To Fran: CarsFran's Response: Car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USUnit 7Language Tools: Acknowledging Other Points of ViewEncounter: The English ClubT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Tn^groups and Out-GroupsUnit 7Letter To Fran::CriticsFran's Response: Critic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In / Out-Group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Unit 8Language Tools: Conceding a PointEncounter: Borrow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8Letter To Fran::ExceptionsFran's Response: ExceptionsCulture Difference Reading: Dealing with ConflictUnit 9Language Tools: Checking and ClarifyingEncounter: Left out of the Conversation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War StoriesUnit 9Letter To Fran::An American FriendFran's Response: An American FriendCuiture Difference Reading: Friendship Patterns七、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无课内实验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对应课程目标
„Vom deutschen Volkscharakter“
2
授课
展示
讨论
小报告
课堂参与
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自信,服务国家战略
1、2、3、4
Das Kulturmodel und die deutsche Kulturgeschichte
2
授课
2
小报告
课堂参与
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自信,服务国家战略
1、2、3、4
*考核方式
(Grading)
随堂小报告(30%)+期末考试(70%)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Spengler, Oswald:Reden und Aufsätze, München 1937.
Mattl, Christine:Interkulturelle interpersonale Konflikte, Frankfurt 2006 IKO.
其它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展示
讨论
小报告
课堂参与
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自信,服务国家战略
1、2、3、4
•Die Reden von Konfuzius
2
授课
展示
讨论
小报告
课堂参与
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自信,服务国家战略
1、2、3、4
Einführung 1:Kulturunterschied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之,目前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主流,是以 人际间的交流行为和互动为对象,它继承 了传统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并且相当重 视实际的应用。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传播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产生的结 果。这是一门有实际上沟通的需求产生的 研究领域,由于地球村内人员交往的日益 密切、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 元性等潮流的兴起,其发展将会持续不衰。
(参考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对文化的各种比喻:冰山,海洋、洋葱,桃子
爱德华 · 霍尔(Edward Hall)
1959年发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在该书中提出如下新词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tension、intercultural problem
(3)诞生的标志 1970年,独立研究协会的出现。1974年跨文化 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SIETAR) 大专院校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1966年,皮 兹堡大学开设课程;1973年印第安纳大学授予首位 跨文化交流的博士学位。1978年美国有200所大学 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占美国大学的17.8%。 跨文化交流得到世界一些国家学术界的重视。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 行,出席人数超过2千。欧洲成立 SIETAR分部。 专门学术刊物的创办。 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版。 出现专门出版跨文化交流著作的出版社。
4、世界和平需要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在跨文化的 社会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 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 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 挤不堪的狭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
难。
各个文化和组织中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 化进程中的事实。这要求人们应该具有跨文化交往的知 识、态度和技巧。对于企业和单位的管理者就需要跨文 化管理的技能。 由于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 的行为,适合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难以适 合中央计划经济和东方文化背景的人。 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只有10%是单一民族。中国 有56个民族,外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公司企业也 有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文化自觉 :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并且对起发展里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 在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 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的自我表现、认识、相 互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新 华文摘》,2001年第1期,17页。) 人们需要认识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只有认识了其中 的规律,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 进。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
1、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类对于自身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很早就有所 研究,如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又译《雄辩 术》)中,对口头传播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所有传播的目的 是施加影响”。然而传播学(communication)作为一门学科却形成于本 世纪的2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密切相关,它随着新闻 报道的社会效果、广告的发展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外宣传的 多学科研究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新学科。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 和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 L. Schramm,1907~ 1987,一译宣伟伯)。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论》(中译本译作《传播学概论》)。传播学自诞生以来, 在广度上有较大的扩展,但在深度上有所不足。
中层
信奉的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
基本的假糊 blur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感受到 accessed via review of documentation
深层
隐蔽 通过对专题长期考察可以感受到 cover-up accessed via long study of special subject
6.跨文化交流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主要取之于文化人类学、心理 学、传播学、语言学,由于他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 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与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进行社 会信息交流的现象,具体讲,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与交流 的关系。

近代
(日语)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的定义:
《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 (世界文化大会,1982年):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 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 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 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 2001年11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5个与会成员国通 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界定为: • ‚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 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 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 信仰。‛
2、 方法上:
在传播学中使用的传统的定量方法和修辞式的解释 性的研究方法也应用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在1984年 出版的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udykunst and Kim,1984)中收录了定量和 定性分析的文章各6篇,实际上在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 方法是定量方法。 到了90年代初,学者们又开始用修辞学、符号学、 语言学和民族学来研究跨文化交流问题。
文化交流,对一个人的个性和文化属性的发展,对 一群体、一国家文化发展的走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费孝通1996年提出。在当今跨文 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应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 客观和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之间和平共处关系的起点, 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任务就是要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 化传统极其演变。
3、研究动向的觉察
• 研究动向可从年刊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和NCA和ICA传播学界两个主要的 专业协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组的年会上发表的论文得以观 察。 • 年刊见我们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 在NCA有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Division,多年来以 跨文化传播为主。ICA为Intercultural/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Division. 因为ICA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为了配合其他国家的研究,才把intercultural 和 development 两个同归一组,但是跨文化传播仍居主导地 位。
一、学习跨文化交流学的必要性
1、密切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出现
世界跨文化交流渊远流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快 速发展,今日的跨文化交流在广泛和频繁上与古代已有天 壤之别。 空间:人们交流的模式从纵向转向横向,世界在变小。 时间:信息传递在加快。 人员:跨文化交流日益平民化。
人们之间的交流空前增加,客观上彼此依赖性增强, 彼此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增多。大家在这个新的世界和社 会格局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跨文化交流学的知识来协 调彼此碰撞中的矛盾与冲突。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文化与文 化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相互间如何共处与协调, 就要靠当事者各方的知识、智慧和文化底蕴。
2、时代需要提高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和文化自觉
1)新世纪需要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个人的成长)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减少误解 小的误解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失去朋友 中的误解贻误工作:失去商机
精通文化有助于应对经验的转变。 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终都落实到人际之间的交涉。
关于经理每天所做的工作的研究表明,他们75%的时间用 于写、讲、听,即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管 理者的角色是个交流者,理解复杂的交流过程中的各个 要素是关键。
因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跨文化交流学学科发展史和文化 与交流的基本概念。
4.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发展比较晚,与美国的传统不同, 跨文化交流学主要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此外与工商管 理联系密切。影响要比美国小得多。
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 SIETAR International)在欧洲的分支存在多年,开过多次会议。
5、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
我国大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注意跨文化交 流的问题,重点在外语教学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学者的引进(198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 习〉英文)。 专家的自主探讨 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我 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中国有230人参加,外国 有40人参加。 到2003年9月,国家图书馆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文献有 163种,其中包括1994年以来的30多篇博士和硕士论文。 教科书有10来种。 港台的情况(1982年台湾出版了汪琪的《文化与传播》)
二、80年代以来的发展 1、 理论上: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im
and Gudykunst, 1988)总结了在理论建设的特点: (1)把现存的传播学理论用于跨文化交流。 (2)大多数跨文化交流的理论集中于人际交流的水 平。 这两个特点成为80年代跨文化研究的主流。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 的特点是: (1)跨文化人际传播与国际大众传播相结合。 (2)与跨文化的组织传播(工商管理)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