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08-12-19T10:43:49.4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李生

[导读]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是有利的增长;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是稳定的、有规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一、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要求

1、从影响增长的因素入手,做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察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成长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有利于深刻认识经济增长的过程,揭示经济增长的规律,为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归结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去考察经济增长,必须做到:

第一,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应采用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特征为主要标志的跨行政区的分区,如临海区、山区、平原区等等。

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必须使资源做到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人们要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进而调整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的供给,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

第三,可持续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2、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一方面,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作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公平性原则。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口利益的发展。

(3)共同性原则。要求做到:发展目标的共同性和行动的共同性。

(4)时序性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负起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即应当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领域,同时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公乎性,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发展原则。要求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6)质量原则。要求做到: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中环境质量及整个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可持续增长

1、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可持续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口是首要因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的统一。两种再生产相互协调,方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两种再生产比例失调,则会延缓经济增长。同时,人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讲,计划生育既是为增加物质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

2、做好资源永续利用,保护好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一般说来,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经济的健康成长。经济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永续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其更新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小于可再生替代资源的更新速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一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必须强调增长速度与结构优化的统一,要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优化同步;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关系;四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把培育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集约型增长。这样的增长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历史和现实表明,单纯依靠资源(自然资源和劳动)的投入,可以取得规模效益,但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而且要付出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依靠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为先导的诸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不仅带来要素收益以致整个经济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还能达到节约资源、替代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随着知识、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资源的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压力将大大减轻。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生产、生活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大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纳污、净化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各地区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结合起来,创造学习型区域、生态型区域、节约型区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均可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增长方式的实现。

5、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而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三废”排放也最多;第三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应当因地制宜地逐步实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