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
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和增长的过程,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
可持续性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学中,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评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传统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增长和增加国民生产总值(GDP)。
这种观点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
1. 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要具备长期稳定性,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
在任何经济活动中,都需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市场的有效调节,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3.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经济学家们研究如何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一些指标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数、生态足迹和环境影响评估等。
1. 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个指标,如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环境质量等,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区或一个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的指标。
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是什么
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是什么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从根本上讲,经济学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代价。
然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在经济层面,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关注长期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性。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赖资源消耗和粗放式发展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可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更环保、更可持续的选择。
比如,对碳排放征税可以促使企业减少碳排放,消费者也会更倾向于购买低碳产品。
社会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学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确保所有人群都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如果经济发展的成果只被少数人享有,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障当地居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避免出现“资源诅咒”现象。
从环境角度来看,经济学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代际公平的问题。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被分为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三个基本方向。
以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律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一、经济学理论基础1、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效应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表现为活动的成本或收益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的,而是自动地“外溢”给其他厂商或消费者。
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子中,人口的生产、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均涉及公共物品以及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
市场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无法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出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
这种公共产品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2、庇古税(福利经济学)。
庇古认为,由于外部性存在而引起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不能靠在租约中或合同中规定补偿办法予以解决。
这时,市场失灵必须靠外部力量,即政府干预,通过税收/津贴的方式(又称庇古税)加以解决。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政府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征税,使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减少这种有害影响的供给,保证社会福利水平的不降低;二是给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补贴,以补偿外部经济生产者的成本和其应得的利润,从而增加外部经济的供给,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科斯定理(制度经济学)。
科斯在对大量有关外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后提出,造成外部性的原因在于产权的不明确,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就能有效地确认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相互承担的责任。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
而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分配和财富创造的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平衡。
其核心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社会公正与公平,以及国际合作与全球责任。
2. 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强调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首先,经济学通过研究价格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框架。
其次,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最后,经济学关注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策建议。
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环境保护意味着要内部化环境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如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更加环保和资源节约。
4. 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公正与公平。
经济学关注贫富差距和社会福利的分配问题,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政策建议。
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经济学家研究贫困陷阱、社会保障机制等,为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供了思路。
5. 国际合作与全球责任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全球责任。
经济学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跨国合作和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传播,同时也需要实施环境协定和减少贫困的国际行动。
结论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探讨了经济增长模式、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国际合作等问题。
在实践中,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和政策建议,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只有在经济学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经济增长被视为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1. 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影响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产出总值的增加。
经济增长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降低失业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再次,经济增长对国家的税收收入有利,可以用于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然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
其次,是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经济增长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和修复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最后,是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可持续发展要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让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减少贫富差距。
3. 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方法为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模式。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其次,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
建立严格的环境法规,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再次,是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推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鼓励生产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物排放。
最后,是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
欢迎共阅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
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2.什么是“可持续”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1)生态学定义可持续——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2)环境学定义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范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的可持续性。
如Barbier 定义为:维持理想的社会价值、传统、制度、文化或其它社会要素的能力。
Brown 认为:社会可持续是社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及政府(法律)等的正常运行与存在。
Tisdell 认为社会可持续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可持续,而Norgaard 又增加了文化可持续、包括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的可持续。
(4)主流经济学定义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 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需关注和探索的主题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分析经济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
一、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生产与消费行为、市场规律等的学科,它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经济学可以通过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等理论工具来分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方式,从而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与环境和社会因素密不可分。
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也对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考虑、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等。
只有将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 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指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通过研究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经济学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2. 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经济学研究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创新支持。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经济学为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经济学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手段,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挑战与展望尽管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模型可能无法全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日益重要且广泛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开始关注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以及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损害。
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有利于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
当企业和政府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时,他们能够增加效率并降低成本。
例如,通过引入可再生能源,企业能够降低能源成本,并提高其竞争力。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其次,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如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浪费。
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绿色经济模式,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最后,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公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保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这不仅仅是因为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还因为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分配将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我们能够改善社会公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学科,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
首先,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来评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内部化等方法,经济学帮助我们辨别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经济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经济学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其得到最有效地利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机制、价格信号和供需关系等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理论,如市场经济原理、效用最大化等,来指导资源的优化分配。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学可以通过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家研究环境负外部性、可持续性指标、环境政策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如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外,经济学还可以通过创新与技术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同时也可以为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提供有效手段。
经济学家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政策和支持措施。
通过激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同时也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经济学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是以整个经济体为对象,通过调控经济运行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措施。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合理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可以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而生态经济学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原则、生态经济学的应用、生态经济学的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及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三位一体”即经济、环境和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而生态经济学是一种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类福祉的经济学方法。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损害,环境的破坏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
因此,它注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学的原则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包括:1.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生态经济学鼓励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浪费和污染。
2.自然系统的保护:生态经济学认为,自然系统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因此需要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系统,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经济学提倡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认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4.合理利用资源:生态经济学主张合理利用资源,以实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5.公平分配财富: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保证社会的平等和稳定。
三、生态经济学的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应用涉及到广泛的领域,例如:1.可持续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2.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高。
3.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注重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效率和改善环境状况,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农业持续发展。
4.可持续能源:可持续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有重要作用。
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一种共同的发展路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资源经济学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源经济学的核心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这个领域,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包括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分配和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研究。
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资源的长期利用,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利益。
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也并非完全对立。
实际上,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要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又要确保其可持续性。
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实践。
资源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和方法来分析和管理资源,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降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
而可持续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原则,指导我们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环境的健康和社会的公平。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
实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了政策和实践之中。
例如,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严格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标准,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他们也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降低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这些实践表明,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全球资源管理的主流。
总的来说,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实践和政策,将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确保我们能够为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繁荣、可持续的世界。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引言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展开研究,通过对几个主要模型的介绍和分析,旨在揭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一、生态经济学模型生态经济学模型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
其中,最为经典的模型是环境可持续发展GDP模型。
该模型通过引入环境生产函数,测度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设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阈值,该模型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资源经济学模型资源经济学模型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以及资源的可持续性。
其中,耐久性资源模型和非耐久性资源模型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两类模型。
耐久性资源模型通过考虑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替代能力,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非耐久性资源模型则关注资源存在的有限性和开发的可持续性。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制定资源管理政策,并预测资源供需的平衡。
三、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是经济体长期的生产能力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被广泛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定量分析。
其中,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模型将技术变迁和生产要素积累考虑在内,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解释。
在该模型中,可持续发展与技术进步与资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四、环境成本模型环境成本模型研究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由环境问题引起的损失。
该模型反映了环境污染对经济产出和健康的负面影响。
通过经济学方法测算环境损失的费用,该模型可帮助决策者考虑环境成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并为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提供参考。
五、区域发展模型区域发展模型研究的是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不同的挑战。
该模型通过分析区域内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为区域发展提供策略建议和政策支持。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一、引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越来越引起关注的话题,它涉及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
1.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核心概念包括环境外部性、公共物品和环境效益评估等。
环境外部性指的是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工业污染。
公共物品则是指那些无法排除非付费个体使用的资源,如空气和水资源。
环境效益评估则是通过经济学方法,测量环境保护措施对社会的经济效益。
2. 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其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特别重要的议题。
资源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如资源枯竭理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等,来解决资源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3.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结合体,主张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改善。
生态经济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旨在克服传统经济学中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模式,而将经济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生态税、碳排放交易、环境效益补偿等。
1. 生态税生态税是一种以环境损失为基础的税收,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税,刺激企业和个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
这种税收机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并为环境友好型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市场机制,通过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进行买卖,以实现减排目标。
这种机制可以刺激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效益补偿环境效益补偿通过经济手段对环境提供的公共物品或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经济补偿,从而鼓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应用研究
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应用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
一、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
经济学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的创造,因此它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分配: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供需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高效地分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并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2. 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目标。
3. 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社会公平。
经济学通过研究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理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提供了指导。
经济学家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以确保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二、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除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外,经济学还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领域:1. 可持续城市发展:经济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在城市发展中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
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不同城市发展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提供最佳的城市规划方案。
2. 绿色技术与创新:经济学可以帮助评估和推动绿色技术和创新的发展。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方法,评估绿色技术的成本效益,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并促进环境友好型的创新。
3. 自然资本评估:经济学可以提供自然资本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贡献
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贡献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代人的需求,而不会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的发展方式。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与贡献。
首先,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资源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效益分析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
例如,资源稀缺性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理论让我们关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福利最大化;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提供了评估可持续发展政策和项目的工具。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其次,经济学提供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可以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例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等。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政策和措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并提供政策制定者合理的决策依据。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研究环境税的效果,或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来评估环境治理政策的成效。
这些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意见,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经济学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
经济学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和数据驱动来辅助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
例如,经济学可以制定环境税、排放交易等经济工具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可以引导投资和创新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激励和市场机制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经济和环境、社会之间达到平衡。
最后,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球视野和跨学科的合作平台。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者,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强调整体效益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能够为不同领域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共同的语言和平台。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关键议题,旨在寻求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会妨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学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以确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相协调。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就其原则、应用和挑战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1. 环境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环境可持续性,即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该原则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废弃物处理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能够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
该原则关注贫困、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参与等问题,力求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 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应该追求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短期的利润。
该原则强调投资于可持续技术和创新,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和废物。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1. 农业与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可持续农业实践包括有机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精细农业技术的使用,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2. 能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提倡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改进和碳排放减少,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减缓气候变化和降低环境污染提供了策略和目标。
3.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强调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系统和资源回收利用等,以减少城市能耗、改善居住环境,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面临的挑战1. 利益冲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
例如,环境保护投资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经济增长;贫困地区的开发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生产与消费的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挑战与路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经济学将可持续发展分为三个维度,即经济、社会和环境。
经济维度要求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增加富裕程度,社会维度强调人的福祉、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环境维度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关键问题。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环境的破坏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社会不平等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人会受益,但也会有一部分人落后于发展的步伐,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和不稳定。
此外,全球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包括资源竞争、环境恶化和经济不平衡等。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发展国家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其次,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此外,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还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
四、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消费等。
绿色经济强调通过环境友好的产业和就业创造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通过回收再利用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消费则鼓励消费者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转型。
五、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责任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近年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讨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本文将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传统的经济学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不应该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这个框架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强调的是以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技术创新,从节能减排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向绿色经济。
例如,德国实施的"能源转型"政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通过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德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善。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物品和服务,包括食物、水、空气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
生态经济学认为,这些生态系统服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不能忽视或者破坏。
只有保护和管理好生态系统,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层面,还包括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在这一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例如,它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和共享。
通过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提高社会的回馈机制,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硕士
一、介绍我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硕士项目我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硕士项目是我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设立的硕士学位项目之一,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经济专门人才。
本项目依托我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致力于培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具有经济学研究、政策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全面的社会科学素养和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熟悉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政策的适应性人才。
2. 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
3. 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规划、政策研究和实施能力的高层次经济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1)宏观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3)经济计量学;(4)发展经济学;(5)我国经济问题研究;(6)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7)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8)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
2. 选修课程:(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投资学;(3)环境经济学;(4)资源经济学;(5)金融学。
四、招生要求1. 具有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研究生阶段取得优良成绩者优先录取;2. 具有一定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工科、理科本科毕业生亦可报考。
五、培养模式本项目采取的培养模式为“导师制”培养,学生在申请入学时须提出申请,经导师确认后方可录取;学业期间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科研训练和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培养方向本项目的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和国际企业任教或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工作。
毕业生还可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参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企业发展和管理。
七、学制和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旨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公平的关注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的学科,自然也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其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旨。
一、宏观层面: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国家经济发展1. 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是国家的资源配置。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为代价,这种模式下的资源配置难以持续。
而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双赢,既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公平共享。
2.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下,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利用的优化、绿色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
3. 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均衡和持久的。
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均衡,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二、微观层面: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企业经济活动1.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企业的环境保护、员工福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经济学应当研究如何引导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回报。
2. 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是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学研究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
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2.什么是“可持续”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1)生态学定义可持续——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2)环境学定义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X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的可持续性。
如Barbier定义为:维持理想的社会价值、传统、制度、文化或其它社会要素的能力。
Brown认为:社会可持续是社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及政府(法律)等的正常运行与存在。
Tisdell认为社会可持续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可持续,而Norgaard又增加了文化可持续、包括价值观念与信仰系统的可持续。
(4)主流经济学定义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h n m K K K K ++=定义:可持续0≥⇔K即K 不下降当n K 下降时,若m K 、h K 上升,则可能有K 上升,故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若m K 、h K 对其加以补偿,则仍然有可持续。
(5)WCED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鉴于定义众多,有必要统一,WCED 于1987年在著名的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为满足当前需要的发展以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的能力为前提。
该委员会指出“不损害未来各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等价于维持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当水平。
3.评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X 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
人与自然的互为协调、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衷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协调,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凡此等等,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框架、还原了中华先贤的理想X 式。
从乌托邦式的人类终极目标、复归到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现实,使人类对前途的暗淡心理为之一扫,一种积极的“谨慎乐观”的理念逐渐廓清,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并经过长期痛苦的反省,形成了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群体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共识。
二、可持续发展规X 产生的历史背景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无影响,但却大量吸收长波辐射,类似温度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面临灾难。
如一些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沿海城市也会淹没,由于全球经济在沿海城市中的比值较大,故对经济的破坏大,另外导致气候混乱,自然灾害增加。
2.臭氧层耗损电冰箱、冰柜等制冷装置的工作体、泡沫发生剂、溶剂、雾喷剂及消防灭火剂中的人工合成氟氯烃可上升到平流层,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不断分解出促进臭氧分解的催化剂——氯原子,一个氯原子可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从而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将使人类失去臭氧保护层直接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得皮肤癌,农作物也会减产。
3.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物种灭绝地球上现有800万—3000万种生物,其中为科学家定名的仅占1/3至1/2。
大约有2/3的物种在热带及亚热带。
热带雨林约有1/2的全球物种,目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开发热带雨林导致生物品种日益减少,每天消失一种物种(一说每天消失40个物种)。
若如此发展下去,25年后地球上将消失1/4以上的物种。
有鉴于此,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如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人类应停止经济增长,否则世界将出现灾难。
但乐观者却持相反观点,如《没有极限的增长》、《资源丰富的地球》、《今后二百年》等认为:地球上有足够的资源供经济发展所需,只有增长能够提供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经费。
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了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高度凝聚了当代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结晶。
之后我国于1992年9月批准了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了我国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定为21世纪的二大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1.伦敦学派理论伦敦学派:由伦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学者(经济学家)构成,主要成员有:Pearce,Barbier,Markandya,Turner 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并非自然资本存量愈大愈好,他们定义一个“最优存量”如下:B 曲线指自然资本给人类带来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如资源使用、环境纳污)和审美价值。
C 曲线是因不能开发损耗自然资本而使经济发展受损而失去的福利,称为发展的价值。
因此,C 是保持自然资本存量代价(成本)。
⇒根据成本效益比较,*NK 是净价值最大(净效益)的存量,大于或小于*N K 的存量都不好,⇒故*N K 是最优存量。
因此,若当前存量*N E K K >,则减少自然资本存量是好的,故可以破坏环境。
伦敦学派反驳传统经济学这一主X 。
他们指出,根据心理学最近的研究,人们对已有的失去的估价大于未得到的东西的估价,故B 曲线在E K 处折断。
⇒故必有*NE K K =,故保存现有存量是最优的。
2.最小安全标准(SMS )由Ciriacg ——Wantrup(1952),Bishop(1978)提出的SMS 最近仍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占据重要位置,其中心思想是:除非保护自然资本不受损害的成本大得令人不可接受,就应避免对不可逆自然资本的损害。
K NN EK NN E例如,有一块土地,它有两种潜在用途,即开发(D )和保存(P )。
若D 发生,则保留P 的效益P B 就永远失去。
保留的效益P B 是未知的,下面用Y (Yes )刻画存在保留效益,N (No )记不存在保留效益,假定开发D 的效益D B 已知。
下面是博弈矩阵。
Y N 最大损失 DB P O B P P B D -B P B D B D若选择开发D 且保留效益为正时,开发的损失为B P 。
若选择保留P 且保留效益为正时,则将损失开发效益但获得保留效益,故净损失为B D -B P 。
我们应选择最大损失最小化作为决策标准。
显然,当B D 愈小,则决策就愈偏向于选择保留。
这就是说,对那些开发效益不很大(保留成本不很大)的项目,应倾向于保留。
在通常的实践中,人们偏爱于过高估计B D ,而由于估算上的偏误,易于过低估计B P (如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潜在植物药用价值,森林的气候调节功能及审美价值等一般未在项目分析中纳入计算,过低估计了B P ),从而偏离可持续发展。
根据不同学派,不同学科在定义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性,可将一些学派理论分别称为极强可持续VSS (稳态经济)、强可持续SS (生态学定义),弱可持续WS (非主流经济学定义)和极弱可持续VWS (主流经济学定义)。
四、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要问题1.折现率问题在投资项目分析中,通常要计算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再计算净效益C B NB -=。
若0>NB ,则投资;若0<NB ,则不投资。
但项目的成本与效益通常发生在许多年份。
如建某一水电站,每年成本i C ,每年效益i B ,在计算总成本与总效益时,要用折现率δ折现:∑+=i i B B )1(δ;∑+=i i C C )1(δ 即明年的1元钱只值今年的δ+11元钱,这里的关键是不平等看待不同时间的价值,当代人往往过低计算未来人的成本与效益,从而在投资项目中不注重未来个人的权益。
例如:核电站投资中,核废料的现有处理方式可保证500年以内不发生泄漏,但500年以后肯定泄漏并给后人造成麻烦。
但500)1(1δ+在0>δ时(现在如此)很小,故对未来的成本500500)1(δ+C 很小。
这种计算往往不考虑项目的远期影响,将当代人的福利(享受“干净”、“安全”的核电)建立在损害后代人(500年以后)的基础上。
学者们对现有折现方法的批评是:我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拥有的一元钱也许没有我现在拥有的一元钱重要,故要折现,但是,若说我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利益(包括生命)没有我的现有利益重要就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称为代际公平,不同代入应公平享有自然界提供的东西,而不是当代在掠夺自然后将不良后果和一个丑陋的地球留给后人。
目前,关于折现问题的处理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的热点难题。
2.生物多样性问题许多物种携带有今天还不知道但未来对人类有巨大价值(如治癌药物)的基因,但一旦灭绝,这一潜在价值就永远失去。
人类开发原始森林使物种栖息地减少,从而使物种灭绝。
现有生物多样性是几十亿年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能再创生的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携带了自然选择的信息和适应自然的基因。
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经济学问题如下:现代农业由经济力量引导,即分工原理在农业的作用。
分工原理是经济学中最早和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其内容为:若个人多次承担同一工作即分工,则个人会比他承担同一数量许多不同工作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该原理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在农业中,种植单一的作物允许经营者向资本物投资,而这种资本物在完成单调的操作上比人力具有高得多的效率。
如在土地上种植单一的作物就可以使用播种机和收割机,以及能消灭破坏这一特定作物的害虫的农药。
这种所谓“农业产业化”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据说存在规模效益)过去曾被看成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使人类只生产少许几种植物(玉米、小麦……),消灭其它植物,生物学表明多种植物共生将使植物向高品质(抗病、抗寒)方向进化。
反之,共生性愈低,植物品质将退化(因竞争性降低),这样,人类只食用少数几种品质不断退化的植物,人类进化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只食用少数几种植物使人类基因组合减少,也影响人类自身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