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九章(高洪深)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 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 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太仓市、宜兴市、无锡市滨湖 区、锡山区、惠山区、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淳县、南京市江宁 区、浦口区、金坛市、常州市武进区、海安县、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溧 阳市 上海市:闵行区 浙江省: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 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 山东省: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深圳市罗湖区 四川省: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蒲江县 安徽省: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曲江新区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沈阳市苏家屯区、于洪区、棋盘山开发区 天津市:西青区 新 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②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伊萨德。
③ 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Dubey)。
④ “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 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 经济学》。
2020年10月23日星期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8

2.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 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自组织) 特点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区际联系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区域差距等问题出现)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二)应用性学科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20世纪50年代;2、美国艾萨德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新制度学派(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5)
首先要重点发展高梯度区域,在高梯度区域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引 进先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然后依次向低梯度 的区域推移。随着高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 推移的速度将加快,从而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 发展,逐步达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6)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0)
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空间系统均可分 解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域——核心区和边缘 区。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 区(城市)居统治、支配地位,边缘区(乡村) 处于从属、依附地位。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1)
核心区之所以能够产生主导作用,原因在于 它与边缘区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利因素高 度集中于此。同时,它又是创新变革的中心。对 边缘区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核心区压抑了它的 发展。但随着核心区的不断强大,其扩散作用不 断加强,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将呈现整 个空间经济相对均衡的一体化格局。
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进行的。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2)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 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 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象接力赛跑一样,由高梯度地区向 低梯度地区,一级一级传递下去。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3)
此种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激 烈论争,并由此引申出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
1. 反梯度理论 2. 并存论 3. 主导论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7)
三、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中心(核 心)—边缘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 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11经济地理第九章

11经济地理第九章
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图 世界体系 的中心、次外围、 外围的动态变化
(a)1795年; (b) 1895年; (c)1995年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 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 系。
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及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 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 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 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 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 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 赖程度就更深。
北方
国内外贸易:南方处于不利地位(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
涓滴效应
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缓解南方就业压力
北方先进的社会经济要素向南方涓滴
极化效应及涓滴效应的关系
开始一般是极化大于涓滴,最终,涓滴大于极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因
1 北方的发展最终会带动南方发展;
2 北方过于极化时,政府会干预;
3 南方的发展也有利于北方的长远发展。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1) 贸易不平等,推行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 易政策;(2)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 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均集中在中心, 使外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
弗里德曼对中心及外围关系进一步研究 指出,中心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 应支持中心的成长(P238)。
图 欧洲的中心-外围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
讲授内容
知识点: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际分工 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理论 重点:区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 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难点: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

思考题
• 1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为什么会形成城乡二元结 构?
• 2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有什么内在 联系?
• 3 如何决定城镇体系和城市规模分布? • 4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乡村土地和劳动力
市场具有 何种特点? • 5 乡村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有何特点?我国反贫困
战略的特 点是什么? • 6 城乡统筹的内涵是什么?城乡统筹模式有哪些? • 7 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思考题
• 1 区域经济中,如何客观而理性地认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所 反映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关系?实践中应把握 什么样的原则?以你所在区域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其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或 教训。
• 2 基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可 从 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实现经济利益不受影响条件下的生 态环境利益 最大化?以你所在地区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为例 予以说明。
第二节
• 四、 乡村贫困问题
贫困问题是关系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消除乡村地区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面临 的长期性课题,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贫 困正逐渐转向多维贫困。
(一)乡村贫困特征:自然条件差致使贫困;贫困地区经济造血能力不足;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 化素质差。
(二)我国的反贫困战略的特征: 扶贫反贫困已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阶段进入巩固 温 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 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主 要任务,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的有效衔接;扶贫战略与区际协调发展战略密切衔接起来,选择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 贫开发的主战场。
• 3 如果规定了某一区域一定期间内的碳排放总量限额,那 么, 该区域应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可能通 过发展低碳经 济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2020/9/9
诠循 论循化循
释环 环、环
“ ”-3R

再经
济 原利济
的 则用减
经 理、量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循 环 经 济 创 新 分 析
21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诠释
(1)自然资本称为人类 社会的制约因素
(2)循环经济是对线性经济 的超越
(3)从三维分裂的思考 到三维整合的思考
(4)末端治理环境保护模式 的局限
(5)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 控制污染
(6)不能把循环经济归结为 再生利用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
第十一章 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
题重 点 问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区位论 地域分工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五、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 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2020/9/9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0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20/9/9
理可 论持
续 发 展 的 基 本
修对可 正传持
统续 经发 济展 学理 的论
济城 学市 分可 析持
续 发 展 的 经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问题)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九章 区域的周期性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九章  区域的周期性发展理论

第二节 地理滞后作用——时间(因果)
周期的相位差
地理滞后作用又称地理滞后效应、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 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1990)。
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 竿见影的。 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 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端倪。 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 用有关。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周期性又称节律性、节奏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 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周 期性)的演替的现象。例如:
昼夜交替,月盈月亏,叶绿叶黄,花开花落,季节更换, 潮汐涨退,候鸟迁徙,鱼类洄游,冰期盛衰,技术更新, 都有周期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三十年河东,三十 年河西” 。讲的是自然周期更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卷首 语),讲的是政治周期。
4、改革腾飞阶段:1978~今
资料
2008金融风暴
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 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 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 和超周期的恶化。实质是较严重的金融危机。 其特征是:
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 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 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 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第九章
区域的周期性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发展特征(时 间变化规律) 第二节 地理滞后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重点问题
●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 识上的分歧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6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一,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 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 持续发展规划。
第三,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 (1)在连温饱都还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地区,解决吃饭问题是最重 要的。 (2)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产业化。 (3)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加速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如碳排 放交易市场)。 (4)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立环境资源保 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1.总体上,是一种“工业实现观”,以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 业文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2. 发展指标上,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 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 3.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 ,也不可 能使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得以补偿、保护和发 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可持续性
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持续性系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 的过程或状态。” 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 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五)我国环境保护未来发展方向 • • • • 一、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三、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四、稳妥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机制改革
关键术语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思考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2.在可持续发展中如何才能自觉地对社会、经济、资源、 环境四大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 3.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 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 [2]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1998
(三)环境税在国外的发展
德国: 废水税、废油税、自然保护法上的平衡税等
荷兰: 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超额粪便 税等
美国:二氧化硫税、碳税、四)在中国的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主导方向是对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进 行“费改税”
一、大气污染: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二、水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
1.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认识分歧 “先污染,再治理;先开发,再保护” 还是“经济增长应当以保护资源潜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5
2.对“车到山前”是否“必有路”的认识不一致
(1)“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说这条路是使资源环境遭到严重 破坏,是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甚至是以损害后代人的发 展能力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条路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 且会越走越困难。 (2) “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但不 一定在实践中可行(前苏联学者&马尔萨斯理论) ① 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愿投入资金治理环 境。 ② 影响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难以准确计算。 ③ 此方法首先要解决一系列核算问题,以及与核算有关的监 测机制与价格机制的建立。 总之,应根据现实具体状况,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施来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在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家“十 一五”规划首次把环境保护目标确定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 标。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一)我国环境保护支出现状
2008年,环境保护支出1040.3亿元,占到当年中央财 政支出总额的 2.9% ,相比 2007 年增长 33% ,完成预 算的 101.2% 。 2009 年,中央财政增加节能减排投入, 安排资金495亿元。环境保护支出1236.62亿元,占到 中央财政支出总额的 2.8% ,比 2008 年增加 196.32 亿 元,增长18.9%。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7
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如下: (1)经济:①总量水平 ②结构 ③效益 ④能力 (2)资源:①水 ②土地 ③森林 ④海洋 ⑤草地 ⑥矿产 ⑦能源 ⑧综 合利用 (3)环境:①水 ②土地 ③大气 ④废物 ⑤噪声 ⑥生物多样性 ⑦自 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4)社会:①贫困 ②就业 ③人民生活 ④卫生健康 ⑤社会保障 (5)人口:①规模 ②结构 ③素质 (6)科技:①投入 ②发展程度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8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8
三、环境保护支出与收入
环境保护具有公共性,环境保护支出具有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 质。 1.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因此环境保护事业是一 项公共事业。 2.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全体社会 成员的共同需要。 3.环境保护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计算方法
• 国际环境税计税依据借鉴与国内环境保护实践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税计税依据认定的总体状况如下: 对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等,应缴纳的环境税, 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应纳大气污染环境税或水污染环境税 = 排污量×该种气体或水体的单位定额税率。这里的排污量是根 据向大气、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等,经专门检测,按照对环 境的有害程度来测算的。 具体分录如下: 1、借:生产成本——环境税 2、借:环境税 贷:预提费用——环境税 贷:生产成本——环境税 3、借:预提费用——环境税 4、借:本年利润 贷:银行存款 贷:环境税
(二)存在问题
(1)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到2%~3 %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目前,我国这一比例仅有 0.7 %~0.8%。 (2)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很好地调动。中国的环 保投资属于国家垄断性行业,既不允许国内社会资金的有效 介入,又缺乏一套严格规范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 境整体恶化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 的,国家要在保持经济适度高速发展的同时,投入巨大的经 济力量治理和保护环境也是不现实的。)
二、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利用:专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再生 速率的限度之内。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美国的能源 战略) (2)发展的协调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产业空洞化) (3)发展的公平性(收入分配、资源的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 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