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 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 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太仓市、宜兴市、无锡市滨湖 区、锡山区、惠山区、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淳县、南京市江宁 区、浦口区、金坛市、常州市武进区、海安县、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溧 阳市 上海市:闵行区 浙江省: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县、磐安县、开化县 北京市:密云县、延庆县 山东省: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深圳市罗湖区 四川省: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蒲江县 安徽省:霍山县、绩溪县、宁国市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曲江新区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沈阳市苏家屯区、于洪区、棋盘山开发区 天津市:西青区 新 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
②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伊萨德。
③ 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Dubey)。
④ “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 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 经济学》。
2020年10月23日星期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18

2.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 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自组织) 特点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区际联系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区域差距等问题出现)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课件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课件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0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4
3.
APEC的作用?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 间的相互沟通,对亚 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5
关键术语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 款?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
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 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 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 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1高洪深
23
三、APEC发展的特点 (1)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成立; (2)发展中制定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明确目的;
(3)采取了特殊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 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对亚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611Z10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教学参考书: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2.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吴殿廷等.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意)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陈飞等译.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6.李钒.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7.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8.孙久文,胡安俊.区域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许小苍等.区域经济学案例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金碚等.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4-201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2. 冯云廷.区域经济学(冯云廷)(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3.张洪.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英)麦卡恩,李寿德,蒋录全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 ;15.(英)阿姆斯特朗,泰勒著,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日)藤田昌久等著,梁琦等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与方法在指导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课件1高洪深.ppt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课件1高洪深.ppt
………..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7
目的:
•使系统中各个区域都能有计划地建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 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便最大限度地取得聚集经济效益; •使各个区域都有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其他区域一道, 分工合作完成全国国民经济总的发展任务。
2.分级综合经济区划分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 …………………………………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6
(2)综合经济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 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 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 环渤海经济圈 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经济带 中原城市圈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在不同区域出现。
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9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 (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13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 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

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

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

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区域产业布局与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为主线,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系统论述。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绪论第1章经济区划第2章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第3章区域产业集聚经济第4章区域产业组织理论第5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二部分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国土规划中所涉及的各项专题第6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7章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9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第10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布局第11章区域分工合作、竞争与经济一体化第12章区域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第13章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案例二、学时学分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为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2004-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
二、总部经济的功能 (一)总部经济的特征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 经济和区域经济特征:
1.知识密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 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 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2.经济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 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 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 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大型公司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2.新一轮企业兼并、重组和联盟的浪潮来势迅猛 3.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4.金融业已成为连接各要素市场的枢纽 5.人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跨国公司是总部经济的载体。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 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3.产业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 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 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4.发展辐射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 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 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 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
济影响力 5.总部经济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中国总部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 我国总部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004年我国仅有16家总部企业 入围世界500强,到2013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达到95家,仅 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2位。 ➢ 我国总部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位次逐步提高。2004年,我国没有 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前10名,2013年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 电网3家总部企业跻身世界前10名。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4版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

区域经济课程大纲区域经济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区域经济是研究一个地区内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区域发展规划、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保护等。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区域经济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全球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包括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等。

3. 区域经济理论:介绍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4.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介绍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

5.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环保政策等。

6. 区域经济实践案例:介绍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包括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18周,每周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绪论(2学时)2. 第二周:区域经济基本概念(2学时)3. 第三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2学时)4. 第四周:区域经济理论(2学时)5. 第五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2学时)6. 第六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2学时)7. 第七周至第十四周:学生自主选择上述任一周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每周2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Economics课程编号:131507013学时:48学分:2.0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经济案例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二、主要研究内容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研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4. 教学建议: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位概念一、经济区位二、区位单位三、区位因素四、区位决策第二节区域与经济区域一、区域二、经济区域第三节区域经济一、区域经济的含义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第四节区域经济学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三、经济增长理论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使学生了解区位、区域和区域经济等基本概念;要求学生学生掌握本学科中两种重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不同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得不同派别的观点教学难点:地域分工理论、经济增长理论4. 教学建议:第三章国际区域经济1. 基本内容第一节国际区域经济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一、欧洲联盟简介二、欧洲联合的深化第三节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第四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三、APEC发展的特点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阐述国际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其在世界各国的实践。

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特点和趋势等。

熟练掌握并能比较分析国际经济一体化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发展情况。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不同国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4. 教学建议:无第四章:国家区域经济1. 基本内容第一节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任务二、经济区域的划分三、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第二节特区经济一、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二、经济特区的条件、类型三、发展历程和趋势第三节城市区域经济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二、城市经济增长机制第四节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一、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二、产业发展规划三、政策与机制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内区域经济的内涵;掌握特区经济和科技工业园区这两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或空间组织方式。

同时掌握本学科最重要的分支——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域经济的内涵●特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教学难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4. 教学建议:本章需根据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特征补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途径相关内容。

第五章总部经济1. 基本内容第一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形成机理一、总部经济概念和内涵的诠释二、总部经济的功能三、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四、总部经济的价值链分析第二节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一、总部经济的经济学原理二、总部经济的区位选择理论分析第三节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一、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二、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5名城市排名与分析评述第四节总部经济助推大城市经济转型综合分析一、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二、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风险分析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总部经济的内涵和经济学解释。

要求学生理解总部经济的基本内容,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利弊。

能够利用相关指标体系与模型对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总部经济的内涵、经济学原理(2)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3)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利弊教学难点: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利弊4 教学建议:无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第三节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一、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二、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三、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第四节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三、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最为重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梯度理论的相关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梯度理论的不同观点、相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梯度理论的不同观点●不同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战教学难点:不同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战4. 教学建议:无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一、辐射的含义二、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四、关于辐射问题的几点说明第二节梯度推进理论和辐射理论的比较一、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第三节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一、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四、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学难点: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4. 教学建议:无第八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第二节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二重结构的内涵与表现二、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消极影响三、二重结构的变化和消失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一、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二、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导向第四节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一、区域产业发展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产业转移五、4.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衡量方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有关概念与途径。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和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多层次分析4. 教学建议:无第九章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1. 基本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一、历程探源二、内涵三、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基本理论二、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三、经济学分析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一、内涵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第四节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一、经济学诠释二、“3R”原则理论三、创新分析第五节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一、发达国家实践二、我国的思路三、建设中国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内涵、经济学分析及其实践。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诠释●建设中国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4. 教学建议:无第十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差异理论一、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二、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三、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第二节地域分工理论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二、地域分工论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比较第四节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三、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区位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的主要观点;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衡量和划分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位理论的主要观点●地域分工论●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的方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与方法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的方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与方法4. 教学建议:无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1. 基本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关系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二、城市群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方式三、以城市群战略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节城市群的概念与功能一、概念和特征二、性质和功能第三节城市群的形成机制一、形成过程的阶段性二、形成与演进的动力三、形成与演进机制四、分工与资源组合第四节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规划一、长三角城市群二、珠三角城市群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的经济学机制和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