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课件24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 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1)仁:仁德 (2)如礼何:“如…何”是古 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 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 “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 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执两用中。
2.背景资料
•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 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 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 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 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道:学问、人生哲理
执着追求真理
喻:通晓,明白。
君子要重义轻利
君子要善于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 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 有遗憾。”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五章:
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形作动,看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 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分析: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 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 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说理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 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 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 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 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 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 “礼”出发,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 行为,从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
主题分析: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 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 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 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喜欢,爱好。
乐:
以… …为乐趣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课文探究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乐:
以… …为乐趣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课文探究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 【注释】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
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人如果 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
《论语》之例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感情。
艰苦努力。 ⑤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⑥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 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而《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
这里的关就是城门的门栓,古代的门栓都是用巨木制成的,重量的话 至少得百斤往上了。 除了骑射,孔子还有着非常广泛的业余爱好。《孟子》有关于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述;《论语·述而篇》有 “子钓而不纲”的记述;《论语·先进篇》有关于孔子“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登山、钓鱼、郊游、 唱歌等活动。
由己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对外
非礼勿动
自己 合乎礼
要求 自己
课文研读
一个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卫灵公》)
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人如果 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
《论语》之例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感情。
艰苦努力。 ⑤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⑥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 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而《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
这里的关就是城门的门栓,古代的门栓都是用巨木制成的,重量的话 至少得百斤往上了。 除了骑射,孔子还有着非常广泛的业余爱好。《孟子》有关于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述;《论语·述而篇》有 “子钓而不纲”的记述;《论语·先进篇》有关于孔子“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登山、钓鱼、郊游、 唱歌等活动。
由己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对外
非礼勿动
自己 合乎礼
要求 自己
课文研读
一个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卫灵公》)
《论语》十二章+课件31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倒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 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 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文本解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同“智”,智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课内谈“君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其他谈“君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文本解析
约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聪明
(《子罕》)
文本解析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 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难道还在于别 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 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 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做。”
2. 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 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 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为自己。
文本解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同“智”,智慧
(《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课内谈“君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其他谈“君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文本解析
约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聪明
(《子罕》)
文本解析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 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难道还在于别 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 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 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做。”
2. 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 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 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状语
谓语
谓语
状语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思考】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准则。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知:同“智”者:……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子”,这里指孔子。
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来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后来它作为一种称谓保留下来,成为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仲尼”
文学常识
食:吃饭 敏:勤勉而1:表并列就:接近、靠近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
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
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谓语
谓语
状语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思考】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准则。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知:同“智”者:……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子”,这里指孔子。
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来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后来它作为一种称谓保留下来,成为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仲尼”
文学常识
食:吃饭 敏:勤勉而1:表并列就:接近、靠近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
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如衣着装饰、谈吐举止等文化修养)
内在的品质(内心的仁德)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
慧”。
03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 光荣”。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
2
3
4
5
30岁前, 位卑而能 “鄙事”, 有志于学。
子曰:“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 不会迷惑,仁德的人 不会忧愁,勇敢的人 不会畏惧。”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 可。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 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 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 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 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
1
1
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第二要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2
2 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
知识;
第三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虚 3 心请教,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3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 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 坚持的。”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 夺:改变。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笃:坚定。 切:恳切。 近思:考虑最近发生的事。 仁:仁德。
这一章子夏提出博学、笃志、切问、 近思四项,都是理论联系实际、言行 一致的自我修养的方法。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疏食:粗粮。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对于。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习乎?”
为:替。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 信:真诚,诚实;
养。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 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己?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习:温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 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修订《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开创了私人 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 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千古圣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博,广也。笃,厚也。志,识 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 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 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 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 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 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 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一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十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士要以“仁” 为己任
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曾子认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怀、刚 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 而兼济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 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未来的路。 “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 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 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 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礼,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宣扬自己的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想破 灭后,著书立说。晚年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
——朱熹 李贽zhì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 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 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了哪些是不能为 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达到了知识的顶点,也能 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能听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 世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作动,向…看齐
宾前,“省自”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 人,就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相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
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
长补短。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了解论语】 “论”,编写,编纂;“语”,言论,对话。《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面地反映了孔 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二十篇。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体式主要有 (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论语》十二章+课件4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 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说诗 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向……看齐 他
反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 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VS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孔子:强调自我反思,由外而内。 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 经·卫风·硕人》)。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请你结合孔子对《诗经》作用的理解,谈谈以下诗歌的作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
《硕鼠·魏风》
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
硕逝将鼠去硕女鼠,rǔ无,食适我彼黍乐!土三。岁乐贯土女乐r土ǔ,,爰莫我yu肯á顾n得。我所。伺顾去候。那你发乐,誓土你定有却要幸对摆福我脱。不你那照,乐
如何实现“仁”
对仁的自我使命感和不竭追求。 以志向之远大,意志之坚坚强来自我要求。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 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 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到死才罢休。形容终身奋斗。
《论语》十二章+课件3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读课文,四人合作解决字音,词义,句意。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 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任务:齐读《论语》十二章
1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材料一】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其所不安也。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
【材料二】杨文定下锦衣狱,与死为邻。公励志读书不辍。同难者笑之 曰: “势已如此,读书何为? ”曰: “朝闻道,夕死可也。”
【评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结合内容谈谈理解。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观念,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 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文质彬彬”,正是内容和形式 的完美统一。 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 朴素,待 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君子气质的体现。
万天 昨 章 《
古不 夜
论
如生 星
语
长仲 辰
》
夜尼
十
,
二1Biblioteka 观看天才简史系列视频之《孔子》
他手执一卷竹简,载着满身的经典学识从 两千多年前款款而来,不问浮华,不逐名 利,只为传道授业解惑。
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 念,影响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发展。
他就是至圣先师,是象征着华夏文明的伟 大丰碑——孔子。
([明]焦竑《玉堂丛书·器量》) 【材料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全解
[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 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吾:人称代词, 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 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 我检查,反省。为:替。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yǐ)。”(《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 的。” [温:温习、复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 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古汉语中是 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 以,介词,相当于“凭着”。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 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顺:通 常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逾:越过,超过。 矩:法度。]
【评析: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 的过程。】
课文全解
【评析:这一则主要说明学习的方法、乐趣 和个人修养。孔子强调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在 敬业乐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自己培养成有德 行的“君子”。】
课文全解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 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 呢?”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以”字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之,指 “温故而知新”)。为:动词,当作,作为。 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评析:这一则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 的重要。只有“温故”是不行的,还要理解和 体会,才有“知新”的效果。】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七年级上册】
二、《论语》十二章
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解 考点全解 考点全练
课文全解
子曰(yu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 定的时间去复习(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曰:说。而:进而。时:按时。习: 复习。之:代词,指代所学的知识。不亦…… 乎 : 表 委 婉 反 问 的 结 构 , 可 译 作 “ 不 是 …… 吗 ” “ 难 道 不 …… 吗 ” 。 说 : 通 “ 悦 ” , 愉 快。]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竹饭一篮,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贫穷与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 在其中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哉: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
课文全解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 问题。反省自己的行为,替别人办事和与朋友 相处都要讲诚信,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要重视复 习。同时,讲治学的人要加强思想修养和道德 修养。“传”指受之于师,“习”指熟之于记, 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课文全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 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 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 殆(dài)。”(《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 惑。”
[而:但是、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 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评析:这一则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 系,指出“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 使“学”不断深化和发展。两者互相配合,互 相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 浮云。”
课文全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 也是有德行的人吗?” [自:介词,从。知:了解。而:连词,却, 但是,表转折关系。愠:生气,恼怒。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学而:和下文的“述而”等都 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章中 摘取出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课文全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 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 趣的人。”
[之: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 德 。 者 : …… 的 人 。 好 : 喜 欢 , 爱 好 。 乐 : 以……为快乐。]
【评析:这一则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 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 的兴趣对学习知识是很重要的。】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课文全解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孔子称赞颜回的高尚 品质。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 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 乐。】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精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