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五课导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指导课(导学课)》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书籍概况,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乡土中国》的特点,认识阅读学术类书籍的重要性。
2.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了解社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为单元学习任务单和单元学习活动的完成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1.浏览课本上的单元内容。
2.准备好《乡土中国》的纸质图书并浏览一遍目录。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活动1: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后记”、“附录”等内容,为下面这张“知人论世”图“添枝加叶”,让它“枝繁叶茂”。
活动2:阅读推荐的资料,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生平经历,在小组内分享一个打动自己的片段,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推荐阅读资料:陈心想:《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活动3: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模仿下面《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费孝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 字左右。
【样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颁奖词】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 年归国路,10 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学习任务二】活动4:阅读《乡土中国》,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资源】1.陈心想:《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2.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作业设计】作业选项 1:整体阅读完《乡土中国》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从内容和阅读方法两方面,写出自己阅读本书的收获。
作业选项 2:如果要撰写《城市中国》这本书,你会如何入手?要求:(1)仿照作者写作《乡土中国》的思路。
(2)理出书籍的目录,每一节尝试拟出核心观点并举出一个支撑的事例。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2.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掌握阅读新闻评论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仔细品读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1.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2.仔细品读这篇新闻评论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
【知识导学】一、创作背景:本文原载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
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二、文体特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1.如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内涵?点拨: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2.请简要概括第2段的论述思路。
点拨:本段共6句话,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1、2句是第一层,解释“匠”的含义,提出本段的论述重点;第3句是第二层,谈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3句是第三层,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小目标1、掌握文章 1——8自然段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2、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3、能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学习重点重要词语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学习难点能推断词语的含义及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8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使工以药淬火()日以尽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以解.燕国之患()人不敢.与忤.视()( )3、根据提示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名词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函封之()②名词作动词樊于期乃前曰()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④形容词作动词太子迟之()则秦未可亲也()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仰天太息涕(古义:今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将军岂有意乎(古义:今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今义:深,古义:今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今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今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今义:)合作探究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文中写到了太子的“不忍”和对荆轲的催促,有什么作用?知识链接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1 .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高中统编新教材】5.1 乡土中国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9.1《乡土中国》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制订《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展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一、整体把握《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
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通过观察《乡土中国》目录的脉络,初步发现费孝通先生选取的研究乡土社会的角度,如从文化角度、家庭与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缘角度、精神角度等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出对一些名词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为什么研究乡土社会要从“文字下乡”入手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非常好,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先了解要了解书籍与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目录等方式,掌握书的脉络框架,勾画出自己疑惑的问题。
二、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5课 《滕王阁序》导学案
3、集体齐读课文。
4、节奏校正:
二、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第二部分:写滕王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板书: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
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1、文学常识及创作情况介绍;
2、疏通文意,通读全文,初步梳理课文结构。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个性
补充
预设教学过程
情
境
导
入
文
学
常
识
介
绍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容……
学生勾画教材及学案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介绍,做好必要的补充。
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称“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课
文
分
析
一、指导学生诵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滕王阁序》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逐段分析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一)、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20分钟)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1、解释加点词语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分析思考:(二)、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25分钟)1、解释加点词语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1、解释加点词语a对待b刻毒c眼泪d可以用它来e握,抓住 f 这样就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h被∕侵犯、欺侮i浸湿,沾湿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三)、10——18段教师点拨,学生对照创新设计完成。
第5课 荆轲刺秦王时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
5、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与本中出现的常用且重要的文言实词。
如:亲、深、解、救、教、敢、还、资、诚、图、室、诏、被、穷、兵、阵、私、淬、决、卒、涕、币、提、股。
2、理解掌握古汉语的重要句式------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的特点。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文言翻译的能力。
4、积累与课文相关的成语5、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6、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7、背诵“易水送别”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涉及到的重要实词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2、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和判断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两种句式。
2、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人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四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三、四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完成质疑探究,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与《战国策》相关的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3、梳理并训练重要的字词的读音.4、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划分结构,归纳层意,概括故事大意。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4.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文章记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侠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
秦王,即后来统一六国的“始皇”嬴政。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其文章的主要特色是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目眩.( ) ②濡.缕( ) ③忤.视( ) ④变徵.( )⑤督亢.( ) ⑥拊.心( ) ⑦燕.国( ) ⑧戮没.( )⑨箕踞..( ) ⑩自刎.( ) 叱.骂( ) 卒.起(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6)日以尽矣(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请辞决矣(9)图穷而匕首见(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课时1)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课前预习· 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难点】1.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1.《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文本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小目标1、掌握文章9——17自然段的重要字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理解文中的场面描写。
学习重点重要词语词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学习难点能推断词语的含义及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阅读课文10——17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燕王拜送于庭()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卒起不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持千金之资币.物()乃骇而图.之()拔剑,剑长,操其室.()非有诏.不得上()3、根据提示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②名词作动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乃朝服,设九宾()左右既前()③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④形容词的意动群臣怪之()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终已不顾(古义:今义:)左右乃曰(古义:今义:)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知识链接1、场面描写要注意的几点:(1)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
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2)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
重点部分,要进行细描,做到有点有面。
(3)要写出气氛。
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和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伤感、难舍难分的气氛。
(4)写场面要有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2、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知识(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结构。
例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实际是“宾客”的定语,句中后置了)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人”为中心词,“可使报秦”修饰“人”,作定语)(2)定语直接放在中心词后,作后置定语。
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2011-2012年高一上学期导学案第5课荆轲刺秦王科目:语文必修1 主编:审核:编号:5使用时间:2011/9/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写到“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学会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3激情投入,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学习荆轲的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案一、走进作者:《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候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国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王之遇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御秦的强大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挟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图穷匕见:语出本文。
【中学教材全解】2014年秋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堂导学案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5课荆轲刺秦王本文篇幅较长,但疑难字词不多,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完全可以读懂课文。
因此,本学案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一是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学习环节,主要是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学,整理文言知识。
知识整理包括以下内容:重要字音、通假释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二是围绕“刺秦”来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要抓住荆轲在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分析。
1.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虚词(而、以等)及其他文言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用辩证的观点评价人物。
3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2.3.4.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本书“课堂探究”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1.翦.()谒.()樊於..期()戮.没(骨髓.()揕.()拊.心()淬.火(濡.缕()忤.视()变徵.()瞋.目()厚遗.()陛.()慑.()卒.起(惶.急()夏无且.()提.()创.伤()箕踞..()目眩.()2.(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3)今日往而不反者()(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燕王拜送于庭()(6)图穷而匕首见((7)卒起不意(3.(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将军岂有意..乎((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6)持千金之资币.物((7)愿大王少假借..之((8)秦王还柱而走.((9)诸郎中..执兵((10)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1)断其左股.((12)左右..既前,斩荆轲(4.(1)秦王购.之金千斤()(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3)而右手揕.其胸()(4)终已不顾.()(5)比.诸侯之列()(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7)发.图,图穷而匕首见((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9)被.八创()(10)拔剑,剑长,操其室.()(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13)秦王还柱而.走((14)图穷而.匕首见()(1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7)以.次进()(1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19)箕踞以.骂曰()5.(1)进兵北.略地()(2)函.封之()(3)其人居远.()(4)顷之未发,太子迟.之(5)前.为谢曰()(6)使使以闻.大王()(7)乃朝服..()(8)发尽上.指冠()(9)群臣怪.之((10)箕.踞以骂曰()(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6.(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4)群臣侍殿上者()(5)嘉为先言于秦王((6)燕王拜送于庭()(7)见燕使者咸阳宫()(8)使毕使于前()(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7.(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语文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一、引疑设问明庄子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
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五课导学案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读准字音
雕琢.( ) 感慨.
炫.酷( ) 挑.剔
精湛.( ) 造诣.
铸.魂( ) 臻.于至善
不懈.追求( )
2.认清字形
疆yù( ) yōng( )容
肺fǔ( ) zhuó( )
浮zào( ) 强jī
出类拔cuì( )
3.根据词义,补充词语
⑴: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⑵:一寸见方的意思,形容可操
心。
⑶: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⑷: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
⑸:相传道家炼丹,到炉里发出
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⑹: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⑺:不断探索,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指精密细致,
可形容人。
“精
②他遇事冷静,考虑问题特别。
“内涵”是
[辨析小练]①尝以为游记一体,应该具有以下几种:一、有怀古的幽思;
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
四、有优美的文字。
②在苦难中长大的梁生宝是个很深厚的人,这小伙的才能和德行是轻易不外露的。
1
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
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5.通过阅读文本,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品读鉴赏】
1.文章针对性强
在时代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今天,追求高质量必然急需大量的高
素质工匠,而工匠精神又是工匠的灵魂,文章就是针对当今时代的需要而写的。
标题就是观点,干脆利落,旗帜鲜明,
符合时代特征,文章不长,是一篇供大
家阅读与写作借鉴的好文章。
2.论证逻辑严密
文章围绕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工匠精神的
内涵、工匠精神的作用等角度来论证,
全面而系统,从而把道理说透。
3.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引用)的方法,引用了企业家、
《说文解字》、普通人的言论作为论证
过程中的论据,不同的人看法一致,论
证颇有说服力;此外还采取了比喻、对
比等论证方法。
几种方法交错使用,让
文章论证严密而不失生动。
4.语言严谨活泼
短短千余字的议论文中,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而且大量使用整句与散
句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如“一盏孤灯一
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
的全部世界”。
文章读起来既让人感受
到时代精神,又能让人感受其中的魅力。
【主旨归纳】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浮躁风气,通过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阐明了工匠精神与职业品质有所不同,从而论证了工匠精神对于工匠、企业及国家的意义。
【写作借鉴】
材料表述之后提出观点,这样能使文章具有针对性;当然也可以在文章最后得出观点,如《过秦论》。
2.结构清晰。
一般中学生的议论文只需采取两种结构样式:并列式与层进式。
并列式可以采取每段开头使用分论点的形式;层进式可以采取引——议——联——结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形式,还可以像本文的三、四段这样,用类似“不仅……而且……”的形式。
3.论据充分。
论据可以是材料(事实),也可以是道理,这篇文章就是大量采用道理论证从不同层面、角度引用人物的言论。
4.逻辑严密。
议论文忌讳缺乏逻辑,忌讳片面,即要能够用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这篇文章在这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拓展阅读】
东西方“工匠精神”的差异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
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
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 99%的追求不谋而合。
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
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
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
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远少于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
感慨。
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
我们如果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
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