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名词解释大集合
植物学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
2.?珠鳞与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种鳞。
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
3.?孑遗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的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
4.?原叶体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
原叶体多为心形叶状体。
在其腹面有假根,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颈卵器中的卵受精后发育成胚,再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不久原叶体即枯萎死亡。
5.聚合果与聚花果聚合果??是由一花雌蕊中所有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群。
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故又称花序裹或复果,如桑、无花果及凤梨(菠萝)等植物的果实。
6.?柔荑花序柔荑花序为无性花序的一种,有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
如杨柳科、壶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
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为柔荑花序植物。
7.?单体雄蕊与聚药雄蕊单体雄蕊???雄花多数,花药分离。
花丝连合成一束或管状。
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
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聚药雄蕊???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
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
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
8.侧膜胎座与中轴胎座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
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实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绵、柑橘等的胎座式。
?9.?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为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撄子的果。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不完全花:缺少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中的任何一部分的花。
完全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都有的花。
花芽分化:由花原基或花序原基逐渐形成花或花序的过程。
2-胞花粉:传粉时,仅由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组成的花粉。
3-胞花粉:传粉时,包含3个核的花粉。
卵器:近珠孔端的3个核,一个分化为卵细胞、2个分化为两个助细胞,它们合称为卵器。
配子体:有世代交替的植物的生活史中,以单倍体状态生长的组织或细胞。
受精:卵细胞和精细胞的相互融合、形成合子的过程。
雄性生殖单位:雄配子体中精子异型性:一个生殖细胞的两个姊妹精细胞之间存在形态结构上和遗传上的差异。
双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和极核结合的现象。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有胚的种子的现象。
多胚现象:有些植物里含有两个或2个以上的胚。
合点受精:有些植物,花粉管进入子房后,沿子房壁内表皮经合点进入胚囊。
珠孔受精:花粉管进入子房后,直趋珠孔,通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进入胚囊。
核型胚乳:初生胚乳核在分裂时,从胚囊边缘开始逐渐产生细胞壁,并进行胞质分裂,形成胚乳细胞,并由边缘向中心发展。
细胞型胚乳:有些植物的胚乳,在形成初生胚乳核后,每次分裂都随之进行胞质分裂,产生细胞壁,形成多细胞结构,而不经过游离核时期。
沼生目型胚乳:初生胚乳核第一次分裂后把胚囊分隔成珠孔室和合点室,然后每室分别进行几次游离核的分裂,最后珠孔室形成胚乳细胞,合点室往往保持游离核状态。
真果: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出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参加发育,和子房一起形成的果实。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不经过受精,子房也会膨大发育成果实的现象。
识别蛋白:花粉内壁和外壁中所含有的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活性蛋白。
雄性不育:在极少数植物中,由于遗传和生理原因或外界环境影响,花中的雄蕊得不到正常发育,使花药发育畸形或完全退化的现象。
二.问答题:1、试述被子植物从孢原细胞的产生到成熟花粉粒形成的整个花药发育过程。
植物学常考名词解释

植物学常考名词解释1.细胞: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学说:(1).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
(3).卵子和精子都是细胞。
(4).一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3.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有一些位置上面不沉积次生的壁物质,而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
4.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它是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桥梁。
5.细胞全能性:植物的大多数生活细胞,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又单个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现象或能力。
6.组织:形态结构相似,来源相同,担负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组合。
7.机械组织:是巩固,支持植物体的组织,主要特征为细胞壁局部或全部加厚,包括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8.复合组织:指由发育上来源相同,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几种组织复合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结构。
如:周皮,树皮,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和分泌结构。
9.维管组织:以输导组织为主的,由输导,薄壁,机械等几种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
10.定根:发育于主根和侧根发生位置固定的根。
11.不定根:发生位置不固定,由茎,叶,老根或胚轴上发生的根。
12.直根系:主根发达的根系。
13.须根系:无明显主根,有大小相近的侧根和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14.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15.凯氏带:皮层最内一层细胞,较整齐排列成一环,其细胞在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加厚,称凯氏带。
16.根瘤:固氮菌,放线菌侵染宿主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常见的为豆科植物的根与根瘤细菌共生而形成的瘤状结构。
17.菌根:高等植物的根与土壤中的某些真菌共生而形成的共生体。
18.内始式:植物初生维管组织在分化过程中,由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发育成熟。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1、纹孔:细胞壁形成次生壁时并非全面的加厚,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次生壁物质,这些未增厚的区域称为纹孔。
2、年轮:在温带地区多年生木本植物木材的横切面上,一个生长季节内形成的早材和晚材组成的一轮显著的同心圆环。
3、双名法:用两个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二个单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拉丁文学名还要在双名的后面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4、通道细胞:根内皮层的大部分细胞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壁常呈五面加厚,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保持薄壁的状态,这种薄壁的细胞称为通道细胞。
5、泡状细胞(运动细胞):在禾本科植物叶片上的一组大型的薄壁细胞,分布于两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在横切面上呈展开的扇形排列,中间的细胞最大,两边的细胞渐小。
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与叶片的张开和卷曲有关。
6、周皮:双子叶植物的老根和老茎最外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的次生保护组织。
7、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运输有机物。
他们由一些管状的无细胞核的生活细胞----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的管状结构。
8、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由许多管状的,细胞壁木质化的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组成导管的每一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
成熟的导管分子为死细胞,端壁溶解,形成穿孔。
侧壁发生不同方式的次生木质化增厚。
9、凯氏带: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有一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
10、无融合生殖:在胚囊中,不经过此雄性细胞的融合而产生胚的现象。
11、厚角组织:初生的机械组织。
由生活细胞组成,常含叶绿体。
细胞壁为初生壁性质。
细胞壁发生不均匀的增厚。
增厚一般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12、厚壁组织:机械组织。
细胞壁均匀加厚,一般为死细胞,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13、皮孔:周皮上的通气结构。
该处的木栓形成层向外不形成木栓层,而是形成排列疏松的补充组织,以利于气体交换。
14、趋异适应: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变异称为趋异适应。
考研植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原生质体(protoplast): 由生命物质-- 原生质(protoplasm) 所构成,(protoplasm)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细胞核:呈一个折光较强.粘滞性较大的球体。
核膜:生活细胞的细胞核外与细胞质分开的一层薄膜。
核质:膜内充满的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
核仁:核质中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
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的部分。
核液: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浅色的部分叫做核液。
细胞质:原生质体除了细胞核以外的其余部分。
质膜: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细胞器: 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只存在于绿色的细胞中,每个细胞可以有几颗道几十颗。
基粒(granum):叶绿体内部有膜形成的许多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重叠, 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
线粒体:指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直径为0.5--1um, 长度是 1- 2u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
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管道以各种形状延伸和扩展,成为各类管、泡、腔交织的状态。
高尔基体:由一叠扁平的囊(也称为泡囊或槽库)所组成的结构,每个囊由单层膜包围而成,直径约0.5- 1um,中央似盘底,边缘或多或少出现穿孔。
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是直径为 17-23nm 的小椭圆形颗粒。
液泡:被一层液泡膜(tonoplast)包被,膜内充满细胞液.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杂的水溶液。
溶酶体:由单层膜包围的多形小泡,一般直径为 0.25--0.3um.内部主要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能分解所有的生物大分子。
圆球体:膜包裹着的圆球状小体,直径为0.1--1um,染色体反应似脂肪, 用锇酸固定后成为或多或少深色的球体。
植物学名词解释[专题]
![植物学名词解释[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9a74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9.png)
一.名词解释1.种脐: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
2.种孔:胚珠的珠孔留下的痕迹。
3.种阜:在蓖麻种子的一端有个海绵状的突起称为种阜。
它是由外种皮延生而成,具有吸收作用。
4.种脊:有些种子的种皮上可见长条状的突起,称为种脊。
它是倒生或横生胚珠的珠柄和珠被愈合处,在种子形成后留于种皮上的痕迹。
5.有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由于养分主要储存在胚乳中,这类种子的子叶相对较薄。
例如蓖麻、茄子、小麦、玉米等。
6.无胚乳种子:种子成熟后仅有种皮和胚,营养物质主要储存于子叶中。
例如豆类植物。
7.种子萌发:解除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胚转入活动状态开始生长的过程。
8.温度三基点:即种子萌发时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9.子叶出土幼苗: 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人土中形成主根,然后下胚轴迅速伸长而将子叶和胚芽一起推出土面。
例如大豆、棉花、油菜等。
10.子叶留土幼苗: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不伸长,轴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至养料耗尽死亡。
例如豌豆、玉米、大麦等。
11.后熟作用:有些植物的种子离开母体时,形态上已成熟,生理上尚未成熟,或者胚没有成熟,要经过休眠期中的继续变化才能达到完熟的程度,这个过程称为后熟作用。
12.细胞学说:19世纪前期,由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提出。
其内容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所有的细胞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13.原生质:原生质是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的总称。
即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其他组成部分。
14.原核细胞:细胞中较为原始的一类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及由其组成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内的某一部位,外部没有细胞膜包被。
细胞器种类和数量较真核细胞简化。
15.真核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包被在核膜内,细胞器种类、数量相对较丰富。
16.细胞壁:植物细胞的构成部分,位于细胞最外部,是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之一。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
为高等植物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特有。
2.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包括同型世代交替和异型世代交替两种。
植物普遍有世代交替,其中蕨类植物比较明显。
3.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地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
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
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4.植物组织:有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又密切联系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成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6种。
后5种为成熟组织。
5.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丢失的过程。
农业生产上通过各种合理管理措施(如灌溉、蹲苗等),来调节和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6.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
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
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8.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一.种子和幼苗1.种子: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是胚珠经过受精而发育形成的结构2.种子休眠:有些种子成熟后,即使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及时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种子这一特性称种子休眠3.种子后熟作用:有些种子在脱离母体时,胚尚未发育完全或胚在生理上尚未成熟,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全,此种现象叫种子后熟现象二.植物细胞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2.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也即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所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3.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4.细胞周期:有丝分裂从一次分裂结束到另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细胞经历的全过程,叫做细胞周期5.后含物:在细胞中产生的贮藏物质、代谢中间产物以及废物等,统称为后含物6.纹孔:细胞形成次生壁时,在一些位置上不沉积壁物质,产生一些间隙。
这种在次生壁层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三.植物组织1.分生组织:种子植物中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限制在植物体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细胞在植物体一生中持续地保持强力的分裂能力,这种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2.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并执行同一功能的细胞组合,叫组织四.植物根1.定根和不定根:从植物体固定部位长出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发生位置不固定,统称为不定根2.直根系和须根系:凡是主根发达,能明显区分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如大豆、白菜、油菜等的根系。
凡是主根不发达或停止早期生长,有茎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呈须状,称须根系,如稻、麦的根系3.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内皮层细胞在两个径向壁和上下横向壁上常有木栓质加厚带,这一带状结构称为凯氏带,具有控制水分和无机盐定向运输的作用4.外始式:由外向内分化成熟的方式称为外始式,如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五.植物茎1.叶痕:叶痕是指叶子脱落后在纸条上留下的痕迹2.分蘖:禾本科植物地面上或近地面的茎节上产生腋芽,以后腋芽形成具不定根的分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3.内始式:某一结构成熟的过程是离心顺序,即由内方向外方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方式称他为内始式,如茎的初生木质部4.年轮:年轮也称生长轮或生长层,在有显著季节性气候的地区中,不少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轮,因此习惯上称为年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虫瘿”insect gall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引起植物产生虫瘿的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和微生物两大类,常见的致瘿动物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等,常见的致瘿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其中昆虫是植物虫瘿主要的致瘿生物。
2 "二叉分枝”diehotomous branching植物分枝类型的一种。
植物体的主轴重复地分成两个分枝。
由于主轴顶端的原始细胞长成两个生长点,均等地长出两个分枝,分枝顶端重复这过程而不断形成二歧的各级分枝。
二叉分枝是原始的分枝类型,苔藓、蕨类(石松)等植物均有之。
高等植物的二叉分枝式曾称为“二歧式”。
3 "气室”air chamber地钱目叶状体表皮气孔之下有菱形或多角形的小室,或蕨类孢蒴内的空腔部分,称为气室。
4 "气孔”air pore指地钱目叶状体的气室向外开口处,叫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
此种气孔与种子植物的气孔器不同,它由16个细胞组成烟囱状,不开闭。
5 "中肋”centre rib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于种子植物叶脉的构造,通常由孢壁较厚的一群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6 "无性世代”asexual generations植物生活史中,从雌、雄配子受精以后到减数分裂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双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无性世代,也叫孢子体世代。
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为无性世代。
7 "中轴”axile在藓类位于茎的中央,由厚壁和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
8 "水孔”water pore是指生在叶边排水的孔,比气孔较大,水孔两旁有分化不完全的保卫细胞,不能自动调节开闭。
主要机能是排出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
9 "叶状体”leaf shaped body苔类植物中,植物体呈片状而没有茎与叶的分化,称为叶状体。
10 "叶鞘”leaf sheath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较宽而紧密抱茎的部分称为叶鞘。
被子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叫做叶鞘。
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多具有明显的叶鞘。
蓼科植物茎节上的鞘状物是托叶的变态,叫做“托叶鞘”,也称“vagina”。
11 "叶耳”auricle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扩展而成耳状的部分,称为叶耳。
禾本科植物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延伸的突起,多呈耳状或镰刀状的叶耳。
叶舌和叶耳的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常为鉴定禾本科植物种或品种的根据之一。
12 "生殖托”reproduction hold地钱目中,由叶状体形成的着生颈卵器与精子器的片状组织,通常有柄向空中伸展呈伞状或盘状,称为生殖托。
13 "生长点”growing point指苔藓类植物根和茎的顶端,由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部分,生长在幼嫩的茎枝或根部顶端。
生长点部分的细胞,小而密,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裂能力很强,能不断分生新细胞,促进茎和根的继续生长。
茎的生长点呈锥状,故又叫生长锥。
14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在植物的整个生活史中具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15 "四分孢子”tetrad又叫四分体,在植物发育成熟时,每个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称为二分孢子或二分体,再经过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大小相似,紧密相连,排在一起的细胞,叫做四分孢子,也称tetraspore。
16 "丛生分枝”divide branch grow thicket指藓类泥炭藓的茎顶端密集丛生分枝。
17 "有性世代”sexual generations植物生活史中,从减数分裂的孢子形成到配子体上产生配子,植物体内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单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有性世代,也叫配子体世代。
如蕨类植物从孢子萌发到配子体产生配子为有性世代。
18 "有胚植物”embryophytes植物界是从苔藓植物开始有胚的构造,绝大部分都是陆生,(除苔藓植物外)都有根、茎、叶分化,雌性生殖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再长成植物体。
因此,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又合称为有胚植物,也称高等植物(higher plant)。
19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两性细胞(雌配子与雄配子或卵与精子)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是生物界中最普通的一种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更大的生活力与变异性,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是进化的生殖方式。
根据有性生殖中两配子间的差异程度,可分为3种类型,即同配生殖(isogamy)、异配生殖(anisogamy)和卵式生殖(oogamy)。
在有性生殖中,配子是单倍体,合子为二倍体,合子含有两个亲本所提供的遗传物质,由合子发育形成的新个体具有一定的变异,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0 "合子”zygote两性配子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细胞,称为合子,也称受精卵。
21 "舌状假根”ligulate pseudorhize地钱目叶状体下面表皮细胞壁向细胞腔内有不规则的突起,称为舌状假根,有固着和吸收的功能。
22 "托柄”hold handle地钱目的叶状体上支撑生殖托的柄,称托柄。
23 "托盘”tray地钱雄器托(生殖托)呈盘状,边缘波状浅裂、上面有许多小孔,每一孔腔内有一个精子器。
雌器托(生殖托)呈伞形,托盘边缘呈指状浅裂,在指状裂片(芒线)之间有一列颈卵器。
24 "芒线”rays地钱雌器托托盘边沿呈指浅裂或指状裂片的部分,称为芒线。
25 "芽体”bud body苔藓类植物小型枝条,可断裂并可直接萌发成新植物体。
26 "孢子”spores苔藓植物孢子体的孢蒴内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具有无性繁殖作用的单细胞,称为孢子。
在种子植物和部分蕨类植物中,孢子分化为大、小孢子,称为异型孢子,分别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种子植物的大、小孢子不脱离母体,在花中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27 "孢子体”sporogonium在生活史中,由合子萌发形成的植物体称孢子体,其染色体是又倍的,苔藓植物的孢子体通常分为孢蒴、蒴柄和基足三个分,生长在配子体上。
28 "孢蒴”capsule苔藓类植物孢子体上部膨大而产生孢子的部分,称为孢蒴。
呈球形、卵形、梨形、壶形、四棱形或烟斗形等。
成熟开裂,散出孢子。
孢蒴是孢子体的主要部分。
29 "孢子囊”sporangium植物产生孢子的囊状结构(单细胞或多细胞),称为孢子囊。
如蕨类的卷柏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之别。
大孢子囊所产生的大孢子大而量少,由大孢子发育成雌配子体;小孢子囊所产生的小孢子,则小而量多,由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
30 "茎叶体”stem leaf body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类似茎与叶的分化,称为茎叶体。
31 "苞叶”bracteal leaf指苔藓植物雌、雄生殖器官周围变形的叶片,通常与营养叶异形,较大而狭长,多数边缘具齿或毛。
32 "受精卵”fertilized egg卵和精子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细胞,称受精卵。
33 "顶生短枝”terminal short shoot泥炭藓类配子体顶端延伸形成密集分枝,呈头状,称为顶生短枝或顶枝。
34 "背瓣”dorsal petal苔类植物中,凡侧叶分裂为两瓣,位于背部的一瓣称背瓣。
除少数种类外,均大于腹面的一瓣,通常简称叶或侧叶。
35 "环带”annulus即生殖带,藓类植物(如葫芦藓)的孢蒴上,在蒴盖基部与蒴齿间的一圈厚壁细胞。
孢蒴成熟时呈环带开裂,蒴盖脱落,蒴齿伸展,弹出孢子。
蕨类植物(如蕨)孢子囊上的一列厚壁的特殊细胞,孢子囊成熟时,环带因干燥收缩,能使孢子囊开裂,放出孢子。
36 "胞芽”gemma苔藓植物的一种多细胞的营养繁殖体,为绿色的圆片状,中部较厚,边沿较薄,侧面观为凸透镜形,两边有缺口,其中各生一个生长点。
胞芽由柄处脱落后,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形成新的植株。
37 "胚”embryo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成下一代植物体的雏形,称为胚。
种子或颈卵器内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幼小的植物体(孢子体)。
是种子的重要部分,种子植物的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种子萌发后胚发育成幼苗。
38 "胞芽杯”gemma cup地钱目叶状体背面生有绿色的杯状结构,内有许多胞芽,称为胞芽杯,也叫capule。
39 "原丝体”protonema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后所形成的绿色丝状、叶状、块状结构。
大部分藓类植物的原丝体上可产生较多的芽,原丝休或芽直接发育成1~多个新个体(配子体)。
原丝体是苔藓的孢子发育成配子体的第一个阶段。
40 "弱枝”weak shoot泥炭藓类的枝细长柔软,下垂生长,紧贴着茎,称为弱枝。
41 "配子体”gametophyte植物世代交替中产生配子的或具单倍数染色体世代的植物体。
苔藓植物由孢子萌发和发育而成的茎叶体或叶状体部分,通常为绿色而能营独立生活。
42 "假根”pseudorhize孢子植物所特有的,具有吸收和固着作用的丝状结构。
分枝或不分枝,仅由伸长的单细胞或单列的多细胞所构成,无维管组织的分化。
苔鲜植物以及蕨类植物的原叶体都有假根,也称rhizoid。
43 "假被”pseudoperianth苔类植物颈卵器的外面被一鞘围绕,称为假被。
44 "假蒴萼”pseudoperianth苔类植物生殖托上保护孢蒴的鳞片状构造,称为假蒴萼,又称假蒴苞。
45 "假蒴柄”pseudoseta泥炭藓和黑藓由配子体顶端伸长形成一长柄,称为假蒴柄,也称pseudopodium。
46 "假弹丝”pesudoelater苔类植物的造孢细胞总是与孢母细胞交替排列的,它是由1至5个不育细胞末端相连构成的分枝或不分枝而弯曲的丝状体,一般无螺纹加厚,称假弹丝。
如角苔类的孢蒴内有假弹丝。
47 "弹丝”elater苔藓类植物孢蒴中与孢子混生的长形不育细胞,通常胞壁具1至2列螺纹加厚。
弹丝有感湿性,孢蒴破裂时,弹丝因干燥而扭转,有助于孢子的散布。
蕨类植物中木贼属孢子上的带形构造。
弹丝既有助于孢子的散布,又因孢子间弹丝的相互钩连,造成以后雌、雄配子体的聚生一处,有利于有性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