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研究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201X年至201X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未变。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分析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农业经济问题成为了国内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希望从理论方面研究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目前国内对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分析状况来看,影响因素有:信息化、农村金融、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国内政策、农业进出口等。
李向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信息化对农业具有正向的影响,应该加强农业信息化普及教育,并建立农业信息化金融平台,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董鸿鹏则一辽宁省为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信息化的贡献进行量化,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辽宁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资源。
而曾祯、杨帆等人通过构建层级模型和结构等价模型对我国的涉农信息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整体围绕信息权利和行政权利较高节点呈中性化,而较低的节点信息化程度较低。
而万众、朱哲翼通过投入产出函数和拓模型展分析了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有地区差异。
田杰、陶建平采取了我国1883个县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密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处于倒U型左边,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的金融贷款数量和贷款配置效率提高农村经济增长。
禹越军、王菁华运用RAV模型,用1978-201X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内生性增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指出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来,并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证明了内生性增长理论的重要性。
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不是劳动力和资本的绝对数量。
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内生性增长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制度、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制度环境对内生性增长的作用内生性增长理论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而这些方面,都受到了国家制度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
过去,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并不十分活跃。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市场供求关系的形成,为内生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仍然需要提高。
近年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律监管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同时,政府加大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是对内生性增长理论应用的良好支撑。
第三章:技术创新对内生性增长的支持技术创新是内生性增长理论中的核心要素。
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和加速,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而中国近年来,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例如5G技术的应用,正逐渐带动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全面升级。
此外,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是不容忽视的发展。
随着技术创新的快速推进,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不小的促进。
而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呵护好技术创新的环境,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这也是内生性增长理论的核心之一。
第四章:人力资本对内生性增长的影响内生性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种植结构是指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分布和比例关系。
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自然因素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于不同的农作物生长。
气温、降水和日照时间等因素对作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水稻、茶叶等作物的种植;而北方气候寒冷干旱,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气候条件是农业种植结构形成的重要参考因素。
2. 土壤条件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农业种植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山地适宜果树、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种植;平原适宜稻谷、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不同的地貌对农作物的灌溉、排水等工作也会产生影响。
二、经济因素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决策。
市场需求旺盛的作物,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而市场需求疲软的作物,农民则会减少种植面积或者选择其他作物进行种植。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会使农民更愿意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导致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3. 资金支持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支持也会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影响。
对某些作物的种植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会使农民更倾向于选择这些作物进行种植,从而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支持也会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1. 劳动力状况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劳动力状况会对农业种植结构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工返乡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陈文俊【摘要】Based o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main effect mechanism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rural economic growth is: through savings effect, investment effec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ect,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stimulate rural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channel of scale expansion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s effective; the channel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s ineffective. In other word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not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economic growth.%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农村金融发展作用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机理是农村金融发展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推动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解析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解析农业发展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领域,它对于国家的经济、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业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一些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和降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涝灾害,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差异也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地形的不同会使得某些地区更适合农业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土地利用的限制。
其次,技术和创新的水平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养殖业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新型的育种技术和耐病虫害的品种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减少作物损失。
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而农业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生产模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创新。
第三,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资源投入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补贴政策会影响农民的种植和养殖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市场环境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的规模都会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价格等。
第四,教育和科技水平对农业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农民的科技素养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农民可以掌握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工具,进一步提高农业的产能和效益。
最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过程也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的增加会增加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一直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农业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地区温暖湿润。
不同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一方面,寒冷干燥的气候北方适合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另一方面,温暖湿润的气候南方适合种植稻米等水稻作物。
因此,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作物生长和富饶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分保持能力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质量存在差异。
有些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有些地区土壤贫瘠,需要经过有效的土壤调理和施肥。
因此,土壤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灌溉水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方地区缺乏灌溉水源,南方地区雨水充沛。
因此,灌溉水源的供应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适当的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给农作物,促进其生长。
灌溉水源的不足或不良管理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种选择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和质量。
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
合理选择耐旱、耐病、高产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遥感技术、精细施肥技术、高效灌溉技术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六、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农村土地改革、农业扶贫政策等,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此外,农业政策还可以鼓励农民采用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发展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发展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全球农业形势近年来,全球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态势。
首先,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革新,大型农田和农场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也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农业从传统的单一产业逐步转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旅游等方式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再者,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二、国内农业发展现状在全球农业发展态势中,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鲜明特点。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巨大。
中国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农业生产具有广阔市场和潜力。
其次,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使得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升。
再者,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从精细化农业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农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的增加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市场需求。
其次,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再者,农业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
通过推行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农田和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保护和修复。
四、农业发展的挑战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土地、水资源等有限资源面临着压力。
同时,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其次,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较多。
农业产品流通、加工和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的不对称问题亟待解决。
再者,农业农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差距。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使用各种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所创造的价值。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提升策略,以期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资源投入、土地利用、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等方面。
资源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资金等。
土地利用的高效与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保护、种植结构调整等,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样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研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等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田实践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措施,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再次,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内生性增长理论解读中国经济现状
内生性增长理论解读中国经济现状近年来,内生性增长理论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内生性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本文将对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内生性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解读。
一、内生性增长理论概述内生性增长理论是指经济增长是由内生因素驱动的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工资率、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而内生性增长理论则主张,技术进步、教育、创新和人力资本等内生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被动地依赖外部环境变化和政府干预,而是由企业自身和市场机制所引发的内部力量所主导的。
内生性增长理论倡导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因为内生因素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我增长和自我调整,不需要过多的政府干预。
内生性增长理论也要求政策制定者将重点放在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储蓄率或推动资本积累。
内生性增长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的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环境可持续等各方面。
二、内生性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政府对经济的主要干预方式是通过政策调控来实现,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引发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反而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一些政策导致资源配置和环境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内生性增长理论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教育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开放,劳动力生产率和创新能力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除此以外,经济发达程度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制约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近年来意识到了内生性增长理论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内生产业增长。
例如,政府加强了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
一
续增 长 的 因素 。 样将 在 很 大程 度上 对 经济 这 运行 的 现实 进行 厂 理 的解 释 。 0R ̄, 年 合 2 8 L o 代以来 ,追寻亚当. 斯密的经济思想 ,内生 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与技术如同资本、劳动 样 , 为 生产要 素 的构 成 部分 ,并且 由经 均 济主体为了追求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自愿投 资于知识和技术的,基于 自愿性 , 所以将知 识和技术的进步作为了 内生的变量 , ‘ 这就方 便 地推 出了 。但是 知识 却有 自身 的特 点 ,如 罗默所 强 凋 的那样 , 识既不 是传 统意 义上 知 的私 人产 品 ,也不 是一 般 的公 共 品 , 是 介 其 于 二者 之 间的 , 有 非竞 争 性和部 分排 他 性 具 的产 品 。 非竞争 胜决定 一 个 人对 于知 识 的 应 用 并不妨 碍 其他 人对 于 知识 的应 用 , 且 而 后 者应 用 的成 本较 低 , 即说 明 了知 识具 有 外 溢效应 。 这样 的特殊 } 仅使得知识 自身的 生 形成具有递-  ̄ 而且在经过一定时期的 Nq 益, 磨合之后 , 使物质 资本、劳动等要素也具有 . 了递增收益 , 他们共同促进了长期经济的持 续增 长 。 从 前面 的分 析 叮以看 出 , 物质 资本 、 劳 动这两 个传统要素均会为经济的发展作出相 应 的 贡献 , 是这 贡献 仅 仅是 暂 时的 , 果 但 如 没用知识与技术的进步, 这样的增 长比率将 会随着微观主体规模的扩大 而逐渐放缓 , 并 最 终降 为零 。改革 开放 初 期 ,我国 农业 取 得 了快 速 的 发 展 ,这 样 主要 是 因为 把 物 质 资 本 、劳 动二 者 合瑚 地 配置 在 了 一 。此 后 , 起 随着 农业 生产 技 术 的进 步 , 制 的优 良品种 研 的推行 ,这些都促进 了衣业产量的持续提 高。 但是在20 年 以后 , 00 我国粮食的增长却 趋于一定稳定状态。从定性的角度分析 ,这 方面主要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遇到了一定 的 瓶颈 ,单位增 收 难度 加 大 了一些 ;另外 一 方 面 , 市 化进 程促 使 更多 农村 户籍 人 口加 城 入 了这一 序 列 ,埘f 农丰 来说 ,首先 想 到脱 寸 离农 村进 入城 市 谋求 生存 的 , 对 而言 , 相 主 要 是 比 对 有知 识 有远 见 的 农村 籍 人 口。 相 如 果对 农业生 产有 贡献 的 人力资 本方 面因素 处在衰退的地步,那么与往年相比,农业产 量 徘徊 在 持 平水 准 将是 不 可避 免 的 。 基 于不 同 因素 在 近 年 来 出现 了一 定 的 变化,以下具体分析资本 、劳动力、技术进 步等这些因素在发生变化后对农业产量的影 响 , 时考 虑其 他 因素 诸如 外商 直接 投 资对 同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产品价格的内生性分析——基于PVAR模型
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产品价格的内生性分析——基于PVAR模型孔维升;麻吉亮;薛桂霞【摘要】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之间的内生关系进行界定,并利用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内生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成本推动作用明显,但生产资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对价格变动的贡献路径有所差异,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也是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变动的原因.因此,建议政府在充分发挥生产成本变动的预警信号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推动作用.【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5(021)009【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PVAR模型【作者】孔维升;麻吉亮;薛桂霞【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上涨趋势明显,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从2003—2013年,我国多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均上涨超过1 倍,例如,与2003年相比,2013年玉米、小麦、生猪、豆类、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涨幅分别为127.0%、112.4%、105.1%和95.5%,10年间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均上涨超过1 倍。
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也持续高涨,其中农药、种子、饲料、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分别为89.1%、79.8%、64.4%和29.2%。
由于农产品是居民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其价格上涨与人们的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并且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其上涨会推动物价整体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的加速上涨受到学术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指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的效率提高,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计算方法包括Malmquist指数法、非参数DEA模型、随机前沿分析法等。
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入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产量的提高。
2.资本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增长。
3.人力资源: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4.土地利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高效农业耕作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耕作上的浪费和污染,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满足人们对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
2.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引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瞄准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内生发展被认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内生发展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内生发展的概念和原理1.1 内生发展的概念内生发展,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系统或一个地区通过自身内部资源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它强调依靠内部的动力和能力来推动发展,而不是依赖外部的资源和援助。
1.2 内生发展的原理内生发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相互促进的各要素:内生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各个要素相互依赖,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
- 自我适应的能力:内生发展强调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即通过内部的调整和创新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 内外联系的平衡:内生发展既强调内部资源和机制的调整创新,也注重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二. 内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1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内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发掘农村的内部资源和潜力,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提质增效。
例如,乡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链,提供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内生发展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通过培育新的农村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2.2 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内生发展不仅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乡村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可以改善农民的教育、健康和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业循环经济内生性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桑基鱼塘个案分析
律建立起来 的以清洁生产技 术 、 资源 回收利用技 术和环 境 无 害化技术为主要载体 的新型 经济形 态。在技术 层次上 , 循 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 动的 “ 资源 消费一产品一废 物排 放” 开放 ( 程) 物质流 动模 式相 对应 的“ 单 型 资源? 肖费一 产 品一再 生资源” 闭环型 物质 流动模式 。其 技术 特征表现 为 资 源消耗 的减量化 、 再利用 和资源再生化 , 3 即 R原则 。
2 )农村 聚居点和小城 镇 的发展 。随着 城镇 化和 现代
化进程 的加快 , 村 聚居 点 和小城 镇 的规 模迅 速扩 大 , 农 但
是 配套 的基 础设 施建设和软 件条件建 设却 严重滞 后 , 造成
生活污染物 直接排 入周 边 地 区 , 响 了环境 卫 生 , 影 造成 了 严重 的“ 脏乱差” 现象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Th o l & Ch ng i g e W rd o qn
重庆与世界 21年第2卷第7 01 8 期
Vo. 8 No 7 2 1 2 . 01 1
农 业循 环 经 济 内生 性 与农 村 生态 环境 问题 桑基 鱼 塘 源自 案 分 析 李 富田 , 邱
2
重
庆
与
世
界
会受到 自然 的影 响 ( 天气 等 ) 因为降 雨量 的大小 和密 度 、 ,
温度 、 度的变 化会 直接影 响化学 制 品( 湿 农药 、 肥等 ) 化 对
生 的蚕 沙 和 淤 积 的 塘 泥 都 会 构 成 对 环 境 的负 面输 出 。
性和 隐蔽性 。它 随流域 内土 地利 用状 况 、 地形 地貌 、 水文 特征 、 气候 、 天气 等 的不 同而具 有 空间 异质性 和 时 间上 的 不均匀性 。二是 随机性 和不 确定性 。例如 , 农作 物 的生产
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实施相关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内外部的驱动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部驱动因素1. 种质资源和科技进步:优质的种质资源和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
改良育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出丰产、抗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如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2.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和支持,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可以提高农业投入水平,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此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信息,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例如水利设施、交通运输网络、电力供应等。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电网的覆盖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和加工能力,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外部影响因素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科学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合理调控农产品供应,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带动农业发展。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分布和质量、气候条件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地理要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业的适应性。
因此,合理规划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区的优势,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的潜力。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1. 土壤质量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2. 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质量。
例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对作物的生长不利,降水不足或过多也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或损失。
3. 水资源水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至关重要。
水的供应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水分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而过度灌溉又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
4. 种子品质和选择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的质量和选择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优质种子具有强健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能力,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抗性。
5.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药和化肥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但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6. 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和设施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温室种植等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7. 农民素质和经验农民的素质和经验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掌握种植技术、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合理的管理能力,都是决定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8. 政策和市场环境农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导向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益。
9. 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农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良好的灌溉系统、农田平整度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运输速度。
10.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不可控因素,如干旱、洪涝、旱涝转换等,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决定着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结:农业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水资源、种子品质和选择、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业技术和设施、农民素质和经验、政策和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等。
论创意农业发展的内生性:一个分析框架
论 创 意 农 业 发 展 的 内 生性 :一 个 分 析 框 架
前 、产 中和产后 诸环节 联结 为完 整 的产 业链
愈发产 生对 高期望 收 益 的新 生产方 式 的选择
条 ,将 农产 品和 文化 、艺术创 意 结合 ,使 其 成 为具 有 高文化 品位 、特 色 化 、个 性化 、艺
于个体 创意 、技巧及 才华 ,通过 知识产 权 的 开发 与运用 ,具有创 造财 富和增 加就业 潜力 的产业 。进 入 2 1世纪 后 ,随着 全球 资 源约
农业 采取 何种 发展模 式促进 现代 生产要 素的
城 乡互 动 ,进 而构建 一个 良性 发展 的农村 产
束 的 日益 紧迫 ,创 意产业 以其低 能耗 、低污 染 以及 高 附加 值 和高 融 合 性 受 到 各 国 的重
条件和动 力支撑体 系的分 析 ,构 建 出创 意农 业的经 济增长理 论模型 ,并就 创意农 业
的发展模 式提 出了相 应建议 。 [ 关键词 ]创 意农 业 ;报酬 递增 ;创意激励 ;发展 模 式
基 于知识 经济 的时代 背景 和我 国农业 现 代 化 的发 展 战略 ,创 意农业作 为农 业 的新 型 产业 业态 ,正 在引起 我 国学术 界 与地方政 府 的关 注 ,但 目前 的文 献主要是 一些 大城 市如 北京 、上 海 、成 都等 地发展创 意农 业 的案 例 报道 ,相关 的理 论研究 甚少 。对 于受 自然 条 件 、资本 、资 源和环境 刚性 约束 的我 国农业 来说 ,创 意农 业能否 具有发 展 的空间 ?创 意
中于城 市创 意集群 的生成 、培育 和互 动 ,而
过对 创意农 业 发展模 式 的经验 分析 ,给 出本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8 年第 4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5财经◎农业经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周延文农业经济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对农村经济的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可以以此降低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1 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1.1 资金因素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近些年来,为了能够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于资金的需求,我国的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支持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部门的拨款和银行贷款,其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较大。
随着我国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资金扶植政策也不具备优势,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增长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1.2 消费因素消费是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我国的农村人口一直很多,这些农民的消费观念却还是比较老旧的,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与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不同,随着我国的城镇居民自身的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农业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1.3 出口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虽然不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但是对于这方面,各国在关税减让方面却采取着谨慎的态度。
在出口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纠纷问题也是比较多的,目前阶段,我国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对此,要及时地抓住机遇,积极地面对挑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以此来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1.4 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有着关键的影响,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提升农业行业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也同样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作者:————————————————————————————————日期:2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分析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再加上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外生性”推动力不够,我国农业在经历了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以后,农业增长与发展出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农业“内生性”因素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显得明显不足,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
一个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基础是来自内部的变化,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或“外生性”因素则是内部变化的条件,外因要依靠内因起作用。
因此,农业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应该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事业建设上起基础性作用。
一、农业“内生性”增长的界定农业“内生性”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农村的自然资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内生性”的增长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增长与发展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增长与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国内一些学者把这一概念与经济学的外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有机融合,形成了外生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两种不同经济类型和发展战略理论。
内生增长论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
最著名的有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等,另外还有罗伯森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等。
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增长论”即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要素内生化,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
从九十年代起,内生增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定量模型的建立、对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重新探索等;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把农村贫困归咎于劳动力数量过多,提出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来转移过剩农业劳动力的“外生性”发展思路;舒尔茨则把农村贫困归咎于劳动力质量太低,提出改善人口质量、加大人力资本及知识投入的内生性增长思路。
国内对农业内生性与外生性发展的研究主要强调农业的外生性发展,包括城镇化、工业化、资本化、转移劳动力等。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外生性”发展已难以应对当前“三农”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这种背景下,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主导的内生发展论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学者张觉力、王文龙、徐惠红等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模式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根本途径,政治体制改革是农业内生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周新德认为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是农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衍生出来的外生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外生性”因素。
“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并非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方式,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是发展方式的侧重点不同。
“内生性”的发展要以外生性因素的流入、支持为外在推力,而“内生性”发展是农业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同时“内生性”发展为外生性因素的流入创造条件、产生吸引力。
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况来看,单纯靠外生性因素的输入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效果并不理想。
从实践来看,近些年的农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发展方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实际效果趋于边际递减。
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的长期积弱积贫;二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工业;三是“外生性”资本等因素进入农村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必然造成对农业由输血转向抽血,转移农业有限的利润,随着农业边际效益的下降,外生性要素难以进一步流入农业;四是有限的耕地吸纳的农民就业人口过多,导致农业小规模经营,土地产权难以流转,使得外生性因素难以在农业领域发挥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二、影响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的分析农业“内生性”增长因素主要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积累、农业内生化的技术和信息、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等。
(一)在资本积累方面,农业投资增加是农业增长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现状,农业的初始资本投资起点低,农业投资的边际产出弹性较高,农户每年投入的生产性资金是农业增长的基础之一。
增加农业生产资金要素的投入对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系统的“外生性”资本投资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中国农业除以“剪刀差”的形式向城市和工业提供剩余外,农业资本积累的主体仍然是农业的“内生性”积累,农业发展更大程度上是靠农业的“内生性”资本积累来实现。
非常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顺畅,土地得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还有上升空间,农业的资本积累主体仍然是“内生性”的。
(二)农业单位面积劳动力需要量在下降农业劳动力本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国内有关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中却显示其对农业增长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大量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随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愈明显,我国农业单位面积劳动力需要量一直在下降,而且这一趋势会进一步深化。
(三)从土地等自然资生来看,具有有限供给的性质随着小城镇的扩展,建设用地加大,再加上一部分退耕还林,一部分级差地租较低的土地退出耕种,我国农用地面积一直下降,依靠土地要素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显然不会起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应该具完整的商品属性,商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交易性,通过交易实现资生优化配置和资产增值,但是,农村土地的非商品化使其难以流转、不可交易,这进一步固化了土地的低效益。
(四)从技术进步来看,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农业中技术进步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通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农业的边际劳动力产出提高;二是通过化肥农药等手段对土地进行替换,增加单位土地产量;三是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改善栽培种养方法、改良和引进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产品反季节生产和销售等,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
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由于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量大,除经济发达、农业产业结构比较高级的地区外,机械对劳动的替代是不经济的,所以机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而化肥的使用、灌溉面积的扩大、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种养技术的改进等能够比较有效地增加农业产值。
(五)农业内部更需要“内生性”制度创新制度方面,在所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制度创新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远大于其他的制度创新。
其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因素有: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的产业集聚、集约经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性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建立的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分工体系等。
比如潍坊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工格局就体现了这种分工体系的优势,目前基本已形成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的片区分工特色。
考察中国制度创新的内生化过程,可以得出直观的结论: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所有制度创新几乎无一例外是由农业系统内部开始尝试创新的,农业“内生性”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是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随着中国农村、农业领域的发展,“外生性”制度变迁出现了边际效果递减的趋势,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趋于减弱,农业内部呼唤更适合农业发展的、来自农业系统内部自组织的、市场化的“内生性”制度创新。
(六)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高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一个经济系统能否取得较快增长日益取决于人的知识化、生产的知识化和经济的知识化。
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大多数农民都缺乏一技之长。
显然,农民教育和培训仍然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增长的科技化、生态化、现代化和可持续性,使各种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充分利用“内生性”增长因素,促进农业增长(一)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入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很多方面还受着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影响的双重束缚;农民的各种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土地流转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没有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权利。
这些情况极大地压抑了农民在追求富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必须承认和尊重广大农村群众发展主体地位,加大对农民各项权益的保护,特别是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注重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形成强大的“内生性”发展动力。
(二)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我国实行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制度,在这基础上,应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农民的永续占有土地使用权的预期,这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而且对农民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如果对农户承包的土地赋予有条件的抵押权、有偿退出权和有条件的买卖权等相关权利,对于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激活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农业资源整合、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价值提升等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赋予土地更多的产权权能,可以扩张土地经营和交易的市场机会,减少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
(三)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增强农业发展的自组织力量农业产业集群存在以下共同特征:产业关联效应大,集群内的产业具有能细化分工的特点、产业链纵向延长、企业和农户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集群企业在产业内既竞争又合作、要素的聚集效应强、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存在共同的历史或拥有某种传统。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市场交易费用过高,可以通过集群企业来“内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在关联性强的经济体之间进行交易,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增加农业经营主体集体谈判要价的筹码,增强农业区域发展的自组织能力。
(四)促进农业资本的自主积累和内部循环农户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受益人,是农业投资的主体,因此促进农业投资首先要促进农民对农业的投入。
一是要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维护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利益,避免农业生产的短期行为。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工作,提供一些专门针对农户对农业投入的小额贷款,提高土地、房屋、大型农机具的流动性和可抵押性,简化贷款手续和步骤,促农业剩余资金在农业体系内自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