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德国汉堡城市规划简评
海港新城港口改造

港口改造再现城市活力——德国汉堡港口新城规划介绍张曙作者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518031)港口改造再现城市活力——德国汉堡港口新城规划介绍Prospering a City by Reconstructing Its Harbor Are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rtNew-town Planning of Hamburg in Germany张曙Zhang Shu摘要通过对德国汉堡港口新城规划及实施情况的介绍,了解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对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充分挖掘城市的潜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改造港口新城规划ABSTRACT The experience of port new-town planning adopted in Hamburg, Germany is a good example of how to develop potential chances of a city to raise employment, improv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by reconstructing the central urban area.KEY WORDS reconstruction,port new-town,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3959(2005)01-00-00汉堡是德国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航运枢纽。
在汉堡,易北河和阿尔斯特湖是决定城市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哪个德国城市比汉堡更能体现出城市建设与水、船运和港口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阿尔斯特湖南岸,华丽的住宅、商务楼、购物中心、博物馆和酒店建筑,组成了汉堡的市中心;而距此不远的易北河畔的凯回头及旺拉姆区却在100多年前被拆迁,让位给码头和仓库建筑。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建设经验及启示

组成 )负责审核建设方案 ,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部 进行 具体控制并颁发建造许可 。投 资者在 申请土地 过程中 ,需要对竞标地块进行规划设计 ,征得港 口
新城 有 限 责任 公 司 同 意 ,然 后 细 化 建 造 计 划 、 申请 建 造 许 可 ,才能 与政 府 进 行 土 地 转 让 的 谈 判 。从 企
进 ,逐步开发建设 ,既保障开发质量 ,又可根据汉
堡 发 展 的 新 需 求 和 新 情 况 进 行 调 整 ,将 时 间 和空 间 上的可 持续 性有 机统 一起 来 。
和生物能源等 ,大幅度提高了节能减排效率。 ( 2 ) 港 口新城在规划时设计了高密度的步行道 和 自行车道 ,并且7 0 %的步行 和 自行车道 是与机动 车道相分离的 ,使得步行或骑行的人能够穿行在广
易大 楼 、易 北 河 大 桥 等 传统 建 筑 在 新 建 筑 群 中并 不
标作 出明确规定 :坚持与现有城市风格相融合 ,坚 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坚持建设高标准的城市
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这些规划理念和原则多年来
始终持续 引导着新 区建 设实践 ,有力地保证了新城
发 展 不偏 航 。
中国国情国力 l 0 0 0
德 国汉堡港 口新城建设经验及启示
◎ 文/ 赵 峥
◆ 德国汉堡是欧洲第二大港口、一个有着百佘年历
史 的 老 港 区 。港 口新 城 位 于 汉 堡市 郊 区 、易北 河 的 南 岸 。2 0 0 0 年 以来 ,汉 堡 市 政 府 重 新 对这 一 区域 进
( 2)港 口新城 总体规划 “ 持续 ” ,重视发 展
品 质 而不 过 分追 求 发 展 速 度 。在 规 划 统 领 下 ,总 面
德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规划思想和规划程序_王洪涛

式, 其作用为形成城市郊区开放
绿地, 尤其在大城市周围完善近 郊休憩娱乐活动场所, 保护、控 制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Ó 区域性开放空间体系
鲁尔区的 / Emscher 景观公 园0 沿着鲁尔河, 从多 特蒙德, 经过波鸿、埃森, 一直到杜塞尔
多夫构成一个巨大的景观公园系
统, 又称国 际建筑博 览会 ( In-
中, 对 / 土地利用和消费0 做出
解释, 开放空间保护的思想开始 得到认可和发展, 并且在规划实
践中得到运用。 / 开放空间利用
程度的 提高和 使用功能 上的综
合0 成为规划建设的主要措施, 以此降低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的 比例, 增大开放空间的面积。
( 1) 城市郊区和城市之间的
开放空间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规划实
( Grueno rdnungsr ahmenplanung , Wilke, 1999 ) ; 在 明 斯 特 ( M uenster ) 为 绿 色 秩 序 ( Grueno rdnung , T auchuiz, 1998) ; 在科隆 ( Koeln) 为景观 规 划 ( Landschaftsplanung, Bauer, 1997, a, b ) ; 在 柏 林 ( Ber lin ) 为 景 观 计 划 ( Landschaftsprog ramm , Ermer , 1994, 1996) 。由于名称不同, 规划内 容也有很大差别, 但是都与城市 环境和城市开放空间质量的提高 和改善密切相关, 其目的为改善 城乡居民的居住生活舒适程度。 为此, 在本文中统称之为城市开 放空间规划。
放
空
起。德国二战后的兵营和训练场
间
地的逐步重新开发利用, 对于新
规 划
一个世纪城市理论总结

一个世纪城市规划理论总结近一个世纪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类: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其他诸多规划理论的提出往往是以这三个理论为依托的。
1.田园城市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其中主要有莱奇华斯田园城市,韦林田园城市等。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等颇有影响。
(1)卫星城镇理论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浅谈德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体系及启示

浅谈德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体系及启示摘要:德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体系秉持了德国一贯的严谨作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健全的法规体制。
本文从欧洲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发展背景入手,着重研究了德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体系的历史沿革和主题内容,最后比较了德国同我国规划管理法规体系的异同,并提出借鉴意见。
关键词:主干法可操作性法律监督欧洲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发展背景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体系发轫于欧洲,最先出现在英国。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宣言法阶段和主干法阶段。
所有早期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部国家级城市规划专门法律, 都带有明显的宣言性倾向,并以此作为一个国家统一的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体系的初步基础。
1848年英国诞生了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 )》,从此,现代城市建设拉开了法制化发展的序幕。
各国在本国的城市规划宣言法诞生之后, 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和修订阶段, 使城市规划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城市规划法的涵盖面得到了不断的补充。
城市规划法系的建设从宣言法阶段进入主干法与辅助法相结合的阶段。
德国在1987 年编制了《建设法典》就是主干法阶段的代表。
德国城市法规体系历史沿革德国在20世纪之前只有一部《城市公共建设法》。
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划法。
1868年以及1875年,巴登和普鲁士分别颁布了《建筑红线法》,标志着德国城市规划法的诞生。
直到1960年颁布的《联邦建设法》,这才是德国的第一部全国性的城市规划法。
1970年后,德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有了重大发展,由于城市建设的兴盛,颁布了众多法律法规,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
针对德国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的旧城区面临大量拆建,1970年德国颁布了《城市建设促进法》,制订了特殊的规划措施和财政资助等条款。
1976年,为适应石油危机造成的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保护和更新现有城市结构,颁布了《联邦建设法补充条例》。
1980年代起,德国改变了60、70年代大面积、推平头式的旧城改造,转向小步骤、谨慎的城市更新,这一条例简化了旧区改造的法律程序。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基础知识手册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基础知识手册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
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
(2)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
答案:(1)政策支持;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
(2)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
解析:本题以汉堡新城建设为背景材料,涉及城市区位条件、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据材料“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意味着老港外迁受到政策的引导作用,汉堡新城建设受到政策的支持;其次,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据材料可知,老港工业区呈半荒废状态,地租低;读图可知,汉堡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
(2)汉堡新城设计10大特色板块,各区特色鲜明,且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根据材料“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可知,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下图是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图中A、B、C、D、E表示五座城市。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两个城市及形成原因。
(2)指出A、D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及A城市发展的限制条件。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我自始至终认为德国最美的,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一些小镇,小镇中最值得看的就是他们的民居。
现在除了和大家分享以外,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反思,为啥每一个德国的小城镇中,他们的住房即便是平民老百姓的住房都那么精美别致,为啥我们的众多农村地区就是垃圾遍地脏乱不堪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德国的很多小城镇都诞生于中世纪。
一方面,因为德国人对古建筑非常爱护;另一方面,德国的祖辈在建筑上早就以讲求质量为准则,因此大多数小镇都是古迹处处,房屋的寿命动辄几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石板路、教堂、传统建筑在和谐之中都显现出各自的个性。
德国小城镇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以绿取胜,大力植树,栽花种草。
一般来说,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
园林绿化不仅成为城镇设计的主要脉络和元素,还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公园里,随处可见天鹅、水鸭在湖中游动,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
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
简而言之就是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和看病等方面的规划布局,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设置和公厕的布建,都充分考虑、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例如,在一个小城镇里虽然不会有很多残疾人,但这里的道路、商店、酒店及公厕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很多出租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辅助装置。
德国对城镇规划都有严格的立法。
小城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制订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
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环境保护,也要考虑经济发展。
同时,还要与州、联邦的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制订、通过和修改都要经过严格的民主程序,任何个人都是无权修改的。
这样,规划既体现了综合性、长期性、超前性,又体现了民主性、严肃性、务实性。
德国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中,十分注重生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

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论文报告: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一、引言二、历史溯源1. 古代城市规划对德国城市规划的影响2. 工业革命与城市规划的演变3. 华尔多夫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形成三、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发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规划革新2. 布朗沃尔德计划与城市重建3. 公民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四、案例分析1. 柏林哈恩伯格地区城市规划案2. 慕尼黑新巴肯区城市规划案3. 哥廷根奥赫斯坦区城市规划案4. 法兰克福欧洲区城市规划案5. 汉堡哈费尔城市规划案五、总结引言: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是德国城市规划的重要法规,它规定了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规划程序。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导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社会生活。
本论文报告主要讨论德国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历史溯源与发展形成,并且分析了五个实际案例的规划方案。
历史溯源:1.古代城市规划对德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德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那时候,城市规划的重点是为城市提供安全和防御。
城市设计者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进行城市建设,然后根据城市的大小和目标设计城墙、城堡、门和塔等建筑。
他们还需要规划街道和广场,以便于管理和生活。
2.工业革命与城市规划的演变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的激增和城市的扩张。
城市规划成为了政府重视的问题,从而诞生了第一批现代城市规划师。
德国城市规划的代表人物包括路德维希·鲁尔曼、威廉·希尔夫和彼得·约瑟夫·林德。
他们提出了很多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动态规划”、“城市肌理学”、“社会保障型城市”等。
3.华尔多夫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形成1920年,德国政府颁布了一项名为“华尔多夫城市规划法定图则”的城市规划法规。
这个法规的提出者是德国城市规划师、城市杂志编辑、城市史家伯特伦.华尔多夫。
该法规的目的是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逐步的开发建设。
在规划之初,设计组首先明确基地 内必须保留的旧建筑,以及新规划 可建的用地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 功能混合布置。
前期建设是在港口西部原有码头基地上展开的。规划保留了原码
头的形态,利用原有河道作为街道和地块的划分,并通过桥梁将几个 地块联系起来; 在基地剖面设计上把以前作为港口使用的4.5~7.2 m的地坪标高提 升到7.5 m以上.以便有效地抵挡汛期洪水; 规划新建筑后退原码头岸线20 m再提升地坪。后退留出的区域将 作为滨水的散步道和城市公共空间。
汉堡市发展的经济圈。
汉堡旧城也是现在汉堡 市的中心城区,为保护古 城历史风貌,旧城的发展 受到立法的严格管制。现 在旧城成为主要的居民区 以及商业区、风景区,保 留大量新闻媒体的办公场 所。
汉堡的城市功能分 区表现出与旧城区及 规划新建的新港分布 密切的联系。
为配合城市发展,在这 三个传统工人住宅区中, 分布着密集的建筑和保 存完整的建于经济繁荣 时期的外墙,其中不乏 历史悠久的厂房、屠宰 场和一些商用内院。如 今,工人们基本都已迁 出,取而代之的是艺术 家、创意者、学生和不 断增加的收人较高的高 级学者。
1. 汉堡是世界级港口,北德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德
国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大金融中心,三大 直辖州市之一;
2. 世界上第二大飞机制造区,德国新闻传媒与外贸
工业制造业中心;
3. 国际著名旅游城市,欧洲古城之一;4. 北德Biblioteka 化大都市,德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
用地规模—— 中心市区755平方公里, 周围卫星城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
仓库城不属于新城建设范围,
但对港口新城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汉堡市中心进入港口新城,首先
看到的是仓库城高大的红砖建筑,
使人领略到这种特殊的港口氛围。
港口新城的交通路网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路网相连,除尽量利用好原有
道路网外,在西区还提供了一套架空的人行路网体系。因为西区直面出 海口.为了保证极端气候条件下(如洪灾、暴风雪等)道路的通畅,单体 建筑设计了二楼的人行天桥,将各个办公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立于 地面之上的步行交通系统。
汉堡市年收入100万马克以上的市良比例在欧共体
中是最高的,德国最富有的城市。
自1919年开始,汉堡市就着手进行总体规划,在规
划中明确城市的发展布局是沿轴线呈放射状发展, 这一构思一直延续到现在。
1970年,市政府在原规划的构思上,作了进一步的
完善,但原明确的城市发展布局没有改变。
目前在汉堡市周边,已建设有24个卫星城镇,作为
评选委员会认为中标规划方案符合三个要求: (1)设计的港口新城能较好地实现与受保护
的仓库城和市中心旧城建筑相融合。
(2)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面向未来的城市 建设理念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充分的体现。 (3)将规划区巧妙地划为8个部分,既适应不 同的需要,又可以在10一20年内进行相互关联
人口规模——
中心城区180万, 卫星城总人口250万人, 工作人员(包括外来务工)743万人, 人口密度为2261人/平方公里。
汉堡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德国的古
汉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北欧重要的水道ELBE
老城市之一。
河贯穿汉堡市中心,整个城市由水路和高速公路与
其他城市甚至整个欧洲大陆相联系。
汉堡港口新城则要求,每一幢建筑都必须具 备办公、住宅和公共开放空间三个功能,所谓 公共开放空间,就是对外营业的餐厅、商店、 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2000年的总图规划里并没有突出大 型公共建筑的概念, 在后期的规划调整 里,着重加入三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公 建,分别坐落于未来港口新城的西端、 中端和北端。
全市绿化覆盖率在 56%以上; 从右图汉堡绿地系 统规划图中,可以 看出绿道贯穿城市。
新城基地位于城市内城区域,并与城市中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距 汉堡市政厅和中心火车站仅10 min的步行距离。 这个新城区占地约1575平方千米,能容纳1.2万居民和4万雇员,同 时还将有办公室、小商店、住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