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4《采薇》+(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4《采薇》教案 (2)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4《采薇》教案 (2)教案

2.4《诗经》两首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采薇【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1、作者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2.4.2《采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2.4.2《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采薇》教课设计【学习目标】1、疏导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认识《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应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

3、认识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润自己的精神世界。

4、频频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识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应的我国古代办感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重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长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向来有分歧,今日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第一要联合课文下边的讲解预习课文,掌握粗心;而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频频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辟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用放在字词句的逐个解说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到现在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必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构造和停留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成效,进而提升审美情味和文化品尝。

【学习方法】颂读法;议论法;文本研习法【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以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我在外面,母亲在里头。

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擅长斯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乡亲情。

对故乡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经常是平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勾魂摄魄。

为何?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泉和西方文学的源泉中去体验一下这类美好的感情吧!二、认识《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采集了从西周早期至春秋中叶大概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

《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篇1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疏通原文:【注释】采薇(野菜名,现在叫野豌豆苗)采薇,薇亦(也)作(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义)。

曰(语气助词,无义)归(说是要回家了)曰归,岁(一年)亦(也)莫(通“暮”,年末)止(语气助词)。

靡(mǐ没有)室(房子)靡家,玁息(xiǎn)狁(yǔn,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故(原因)。

不遑(huáng,闲暇)启(跪)居(坐。

启居,安居休息),玁狁之故。

【1节抗敌久久不归,仇敌厌战心情。

】采薇采薇,薇亦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心亦忧(忧愁)止(语气助词)。

忧心烈烈(忧心如焚),载(动词前助词,相当于“又”)饥载渴。

我戍(戍守的地方)未定(不安定),靡(mǐ,没有、无)使(指使、委托)归(家里消息)聘(问、问候。

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岁亦阳(指阴历十月)止(语气助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4采薇07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4采薇07版

2.4采薇教案(07版人教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唱等手法的作用。

3、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4、理解故乡之思的深刻文化内涵,以此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2、分析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赋、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1.字音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靡盬(mí gǔ )喧嚣(xiāo )寰宇(huán)神裔(yì )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 )逃遁(dùn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mǔ )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二)新课导入课件展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都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乡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课程背景《采薇》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所作的一首诗歌。

它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景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沉沦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本课程通过学习《采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面向人教版必修2语文课程的学生,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建议在熟悉了《采薇》的内容后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采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了解文学欣赏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采薇》的文化背景和内容;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采薇》的理解能力;2.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和写作的训练。

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课堂讲解:讲解《采薇》的文化背景、内容和文学形式;3.课堂分析: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诗歌主题、文化内涵等进行讨论;5.课后练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写作训练。

教学内容课前导入•提问:你听过《采薇》这首诗歌吗?你对它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讨论《采薇》的作者、朝代、文学形式等问题,了解这首诗歌的文化背景。

课堂讲解•讲解《采薇》的内容、语言特点等问题;•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表达等问题;•了解古代文学形式和文化内涵。

课堂分析•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问题;•解析诗歌的情感、主题等文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采薇》的主题、情感等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课后练习•理解诗歌文化内涵,写作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背诵诗歌,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教学重点】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课文:战争—永恒的话题,通过介绍战争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1.初读课文,疏通字句⑴薇.亦作止:新芽冒出薇.亦柔止:茎叶柔嫩薇亦刚止:茎叶老硬⑵靡室靡家:没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⑶靡使归聘:访问聘使往来:访问聘请:请⑷维常之华:开花华而不实:开花⑸四牡业业:雄性牝鸡司晨:雌性2. 通假字(1)岁亦莫止(暮)(2)彼尔维何(盛开的样子)(3)玁狁孔棘(急)3.活用现象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岂不日戒(名词做状语)三、再读课文,译诗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新芽破土钻。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结束。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玁狁来侵犯。

没有空闲来坐下,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饿又渴实难当。

驻守营地不固定,无法叫人传家信。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越长越坚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休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哪种花儿开得欢?棠棣烂漫一丛丛。

高大马车谁乘坐?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帅乘车做指挥,士卒靠车做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弓。

每天岂能不戒备?猃狁入侵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归来返故里,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真劳累。

无限伤悲在我心,我的哀痛谁体会。

四、鉴赏诗歌1、全诗六个章节,试给章节分段并归纳段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采薇》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采薇》 教案
1、家园之思,对亲人。故土的思念。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此处可回忆所学思乡诗作)
2、起兴。“薇”,巢菜,乡间常见事物,家乡常有,自然唤起思乡之情。
3、“发芽—柔嫩—刚强”暗示乡愁渐浓、渐深;也暗示了离开家乡时间长。
4、这4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
本节课题
《采薇》(一课时)
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
①体会“赋比兴”在文章中的运用及作用;
②把握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③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想主题所反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中品味情思、意境和语言;
②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人公形象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2.4.2《采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2.4.2《采薇》教案

《采薇》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背诵《氓》的后三章及《采薇》的最后一章理解《采薇》中的情景交融的技巧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疏通文意独立思考,课堂展示学生作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国家、维护和平的思想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背诵相关段落教学难点理解与掌握情景交融的技巧教学过程一、复习《氓》中的相关内容1、检查背诵《氓》的后三章2、试着背诵《氓》的全文3、引入舒婷的《致橡树》中的节选文字和陈影的歌曲《爱的代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二、导入《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有家不愿归,而《采薇》中的男主人公则是有家难归,那么,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一个退伍老兵的深沉情怀。

(板书:采薇三、展示学习目标背诵《氓》的后三章及《采薇》的最后一章理解《采薇》中的情景交融的技巧增强热爱国家、维护和平的思想四、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找一学生范读课文(对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置鼓励性话语)3、强调重点字词(PPT展示,然后每个词齐读三次)4、理清脉络:(一)、思归(1—3章)(二)、战事(4—5章)车马之盛,戍卒辛劳。

(三)、归途(6章)归途情景,痛定思痛。

提问学生划分层次,并引导学生找出划分依据。

五、研读课文1、前三章最鲜明的写作技巧是什么?2、在四、五两节中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的文字3、请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丰富意蕴和写作技巧六、课堂小结1、主旨《采薇》一诗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写作借鉴①细节描写(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不直接写厮杀,而是写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②情景交融(最后一章)③重章叠句,音节和谐(开头三章)④比兴(先言薇菜,以此引出思归之语)七、师生共勉通观全文后,正是:薇菜几番嫩转黄男儿戍远念故乡王事未止军情紧归至家中鬓染霜掩卷沉思,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教案:《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

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个人在野外采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采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欣赏《采薇》的艺术形式和诗歌之美。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采薇》中的重要语句、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并进行合作讨论。

2.朗诵朗读法:学生围绕诗歌的节奏、韵律进行朗诵和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美的感受。

引入《采薇》这首古代诗歌。

2.学习: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分析《采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节、描写手法和意境。

3.欣赏:学生围绕《采薇》的艺术形式进行朗诵和朗读,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5.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采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6.课后延伸:要求学生在家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朗诵表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对《采薇》这首诗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采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采薇》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采薇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2、掌握重点字词等文言知识。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战争和爱情是诗歌中两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经》中的战争诗——《采薇》。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

2、掌握重点字词等文言知识。

(二)自学指导: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知背景”的知识讲解,了解《采薇》是一首什么诗。

2、认真朗读《采薇》全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注意:(1)实词:启、居等。

(2)虚词:斯等。

(3)通假字:莫、棘、尔等(4)古今异义词:君子、小人等3、翻译结束后,思考:(1)文章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2)这首诗表现了士卒怎样的情感?4、共计10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它是征战归来的边防战士所赋的一首诗。

2、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3. 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采薇》的音乐美和节奏感;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和感悟《采薇》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3.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2.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入《采薇》的学习;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3.2 诗歌朗读和背诵1. 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2.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记忆力and 语感。

3.3 诗歌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意;2. 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表现。

4.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解析作业;2. 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仿写作业。

4.3 学生自我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诗歌创作和仿写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模仿《采薇》的风格和手法。

语文:2.4.2《采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2.4.2《采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2.4.2《采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教案之家杨景波搜集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采薇-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名称:《必修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时数:2 (第18课)•课型:阅读课二、课堂预设教学目标1.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背景;2.理解《采薇》的诗意表现和意义;3.尝试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5.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背景;2.理解《采薇》的诗意表现和意义;3.尝试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采薇》的诗意表现和意义;2.尝试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小组合作、板块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评价,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热身 (5分钟)播放《采薇》的音乐或诗朗诵录音,引导学生静心倾听。

输入 (40分钟)1.介绍《采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背景;2.投影展示《采薇》的原文,并逐句讲解诗歌中的形象、寓意和情感;3.联想词汇游戏: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词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职业背景进行联想创作;4.分组讨论:假设自己是现代诗人,学生们尝试模仿诗歌写作方法,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主题写作,鼓励创意和想象。

实践 (30分钟)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和点评自己的创作,并互相交流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总结归纳 (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内容;2.教师提出关于诗歌创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梳理所学知识;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观察方法观察课堂氛围,考虑学生的表现:1.学生的参与度;2.学生的表达质量;3.学生的创意水平。

评价标准1.能够较全面地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背景;2.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表现和意义;3.能够尝试借鉴诗歌的写作方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创作和小组交流;5.具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6.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阅读并背诵《采薇》;2.完成一篇自己的诗歌创作。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一)教案:《采薇》教学目标:1. 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习鉴赏《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意象和意义。

2. 分析《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采薇》的课文。

2. 诗歌分析模板。

3. 针对诗歌鉴赏的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音乐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了解过《采薇》这首诗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展开:2. 阅读课文《采薇》。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记录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拓展:4.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深入探讨《采薇》的独特之处,如《采薇》与《关雎》的对比、《采薇》与《静夜思》的对比等。

总结:5. 学生汇报分组讨论的结果,评价各组的观点,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6.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作业:7. 要求学生以“采薇”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采薇》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二)教案:《雷雨》教学目标:1. 了解《雷雨》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4.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读《雷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等。

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通假字莫──暮棘──急华──花⑵词类活用: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⑶古今异义:小人所腓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

今义:道德高尚的人⑷重点词语:作(刚刚生长出)柔(嫩芽)刚(硬的芽)止、斯(助词和语气词)孔(很)载(助词)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1、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经》两首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
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

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

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

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

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

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

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

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

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

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

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

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

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

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