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优秀音乐评析报告范文
![优秀音乐评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acf1b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1.png)
优秀音乐评析报告范文音乐评析报告范文: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美国大陆的热爱与向往。
作为19世纪末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作,该交响曲以其飘逸舒展、富于激情的音乐语言,成为了德沃夏克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以下将从曲式结构、主旋律与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该交响曲进行评析。
《新大陆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柔板、舞曲和菩萨。
快板乐章以跳跃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了德沃夏克对于新大陆充满激情的感受。
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管乐和铜管乐器,使整个乐章充满了力度和张力。
柔板乐章则展现了作曲家对美国大陆宁静和平的描绘,音乐中流畅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舞曲和菩萨两个乐章则更多地展示了作曲家对美国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的融合,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关注与敬意。
德沃夏克在《新大陆交响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主旋律的重复和变奏,使整个作品有着强烈的音乐性和统一性。
乐曲的开头以低沉的长号独奏引出了具有辨识度的主旋律,这个旋律在整个交响曲中多次呈现,并在不同乐章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改变和发展。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德沃夏克成功地传达了对美丽大陆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故事的连贯性。
除了曲式结构和主旋律的运用,德沃夏克在《新大陆交响曲》中还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例如,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强烈的快板乐章和柔和的柔板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音乐张力。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管乐和铜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的强烈击打,创造了较为浩大的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交响曲》以其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优美的主旋律和巧妙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乐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示了作曲家对美国大陆的热爱与向往,也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高峰之一。
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欣赏并体验这部音乐巨作无疑是一次愉悦的艺术之旅。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报告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90b18f0b4e767f5bcfce72.png)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是沿着古希腊的精神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求真的理性主义。西方认为音乐是科学,并将其理性化地研究。但是西方还有着二元对立的观念,即日神与酒神的崇拜!日神崇拜,使音乐走着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将其一丝不苟地研究,并没有丝毫地神秘色彩,所以,直到今天,西方音乐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而酒神崇拜,则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白,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精神探索,所以,西方音乐又是对人类精神世界表达。这样,便形成了西方音乐的二元对立是音乐思维框架。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Dⅶ7
K D7t
其变奏是:重复时用了八分休止符、跳跃的辅助音和附点节奏将旋律音型化。
t D t D t D
t DS7K D7t
(4)、结束部(68-81)主题是对主题第三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为b小调的半终止,向后开放。加上七小节的补充是半终止变为完全终止。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58c3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2.png)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一、引言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形式结构进行解析和赏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组织和演绎方式,进而深入探究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曲式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赏析具体乐曲来展示其应用价值。
二、曲式分析的基本概念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中乐章、乐段或乐句等结构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和描述的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揭示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音乐表达和情感传达。
常见的曲式形式包括AB、ABA、ABAC、Sonata、Rondo等。
其中,AB是最简单的曲式形式,表示两个部分的对比与再现。
ABA是一种三部曲式形式,表示两个相似的部分前后夹着一个对比鲜明的部分。
ABAC是一种四部曲式形式,表示两个相似的部分前后夹着两个不同的部分。
Sonata是一种广义的曲式形式,通常包括了多个乐章,并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发展。
Rondo是一种循环主题的曲式形式,通常由一个主要主题和多个插曲组成。
三、曲式分析的具体方法1. 首识曲式在进行曲式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通过仔细聆听乐曲的整体结构,来分辨出曲式的形式。
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乐曲的重复段落、变化段落、转换段落等来确认曲式的组成。
2. 分析乐章结构在确认曲式形式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乐章结构。
乐章结构是指乐曲中各个段落的组织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乐章结构包括前奏、主题、发展、再现和尾声等。
3. 确定调性和主题在进行曲式分析时,调性和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通过分析调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曲家在乐曲中使用了哪些音阶和和弦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而分析主题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乐曲的核心表达内容。
4. 解析乐曲发展和变化在曲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乐曲中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分析乐曲中的变化手法、过渡段落、对比和转换等,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曲家的创意和技巧。
四、曲式分析赏析案例:贝多芬《命运交响曲》1. 曲式形式《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交响曲,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bb35e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2.png)
曲式分析报告概述曲式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
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组织和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曲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曲式分析的视角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结构和特点。
音乐作品介绍在曲式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分析的音乐作品。
这首音乐作品名为《夜的钢琴曲》,是由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独奏钢琴曲。
作曲家X在当代音乐界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曲风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引子《夜的钢琴曲》以一个缓慢而安静的引子开始,引子部分是音乐作品的开端,通常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建立起音乐的氛围。
在《夜的钢琴曲》中,引子采用了柔和的琴声和流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氛围,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题1引子过后,音乐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1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部分,通常具有较为明确的旋律和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部分。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1以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呈现,节奏感明显,给人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
第三部分:过渡主题1之后,音乐进入过渡部分。
过渡部分用于引导音乐的发展和衔接各个主题,起到平缓转换的作用。
在《夜的钢琴曲》中,过渡部分采用了变化多样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符等,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
第四部分:主题2过渡之后,音乐再次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2是对主题1的发展和变化,通常与主题1具有某种关联性。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2在旋律和节奏上与主题1相似,但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和细腻,给人一种沉思和温柔的感觉。
第五部分:高潮主题2之后,音乐进入高潮部分。
高潮是音乐作品的最高潮部分,通常通过音乐元素的积聚和发展达到高潮效果。
在《夜的钢琴曲》中,高潮部分采用了高强度的音符和强烈的强奏,给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情感体验。
第六部分:结尾高潮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
结尾通常用于音乐的总结和结束,给人以完整和圆满的感觉。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ed5f7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c.png)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引言在音乐理论中,曲式分析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和表达方式。
本报告将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以展示这首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分析其潜在的音乐意义。
选定曲目首先,我们选定了《Moonlight Sonata》(月光奏鸣曲)这首作品作为分析对象。
这是由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它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
曲式分析第一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Cod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主题A):这部分以降E大调为基调,采用了轻柔、静谧的音乐语言,展示了悠远、安详的意境。
2. B部分(转调):此部分以步行进行的转调,以D大调为基调。
与A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活跃和明亮。
3. A部分(主题A)的回归:此时A部分的再现更加激动人心,强调了主题A 的重要性。
但与一开始的A部分相比,它的音乐语言更加富有力量和深情。
4. 尾声(Coda):该乐章以一个短小的尾声作为结尾,以加强音乐的完整性和结束的感觉。
第二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是一个悲伤和优美的主题,以抒情和柔和的音乐来展现。
它以Cis小调为基调,为整个乐章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
2. B部分:在B部分中,曲调被转移到了E大调,并以更加活跃和乐观的音乐语言进行表达。
这部分增加了音乐的对比度和变化。
3. A部分的再现:整个乐章以A部分的再现作为结尾,给人一种深情回归的感觉。
第三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以F大调为基调,展现了一个轻快而欢乐的主题。
它的音乐语言明亮而活泼,给人一种快乐和喜悦的感觉。
2. B部分:这个部分以D小调为基调,通过更加严肃和内省的音乐语言,为整个乐章增加了一种对比和变化。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9aa3ed080eb6294dd886cbe.png)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第三乐章鉴赏及曲式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注】此曲下文简称《悲怆》《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29789110a6f524cdbf8549.png)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076a014a7302768e9939f8.png)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cb156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4.png)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分析在《十面埋伏》琵琶曲中,其为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曲式结构,共包括三大部分,也是十三段,其中第一大的部分是战前的准备,这里的四小段把士兵的列阵和旌旗飘扬的战前场面进行了有效的烘托;第二大的部分是战争的过程,通过壮阔激昂的音乐把战场中相互厮杀和万马奔腾之景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且在大战部分,描绘出四面楚歌下的楚军将士浓郁的思乡情景,显得更加凄美和悲壮;第三大的部分是战争的结束,包括了凯旋和收兵回营,主要描绘汉军胜利后凯旋而归之景,对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进行了表露,此段节奏同前两部分对比是相对舒缓的。
(二)作品分析本曲主要运用的是浦东派的演奏方式,该版《十面埋伏》一共有18段,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分别是引子、准备、交战和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一—乐曲中的《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四段。
此四段是《十面埋伏》乐曲的引子部分。
在该部分中,需要使用各种琵琶演奏的技巧来展现战争筹备时期的紧张和繁忙的场景。
例如,需要运用“轮拂”来拉开整曲的篇章;运用“拂轮”的手法表现节奏渐快的节奏以及激奋人心的长音,这就意味着战争场面一触即发,而锵锵的节奏和古代的战鼓有异曲同工之处,并通过节奏的调整以及调式的来回切换来增加曲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得听众感觉到大战来临前的慌乱和揪心。
此时,通过改变曲子的旋律,速度再进一步加快,同时之前的高音渐变到低音,旋律一直慢慢改变,目的是将整个曲子的推力进行提升,也就预示着风雨欲来的感觉,将人们对战争的期盼、恐惧、焦虑、疑惑等各种心态推到一个极态。
第二部分:准备。
这一章节是《十面埋伏》的主要部分。
《打开门》也是曲子的主要旋律,而其他《点将》部分的旋律变化都是围绕着《打开门》进行的。
在这一章里,乐曲的节奏性就很快,同时抒情的氛围也比较浓,而曲子的旋律则以恢弘肃穆为主。
这也体现了军队的军威和军容。
在这一章里,运用的演奏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军队的威武雄壮以及气势豪迈得以体现。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edf2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6.png)
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例,逐步进行曲式分析。
1.音乐作品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介绍一下选定的音乐作品。
本次分析的音乐作品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是一部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作于19世纪初。
2.第一乐章——慢板《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由慢板组成,听上去庄重而沉稳。
乐章开始时,乐队以低沉的音色奏出了一个简短的主题,接着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旋律和和声。
整个乐章虽然变化丰富,但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节奏和动态。
3.第二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是一个快板,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乐章节奏明快,音乐充满活力。
乐队中的不同乐器交替奏出了一个欢快的主题,在快速的音乐变化中展现出了奔放的情感。
4.第三乐章——舞曲第三乐章是一个舞曲,以其明快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而闻名。
这个乐章由一个欢快的主题引入,随后不断演变和变化。
在乐章的中间部分,音乐变得更加柔和,展现出一种温暖而优美的感觉。
5.第四乐章——终曲《命运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终曲。
这个乐章的起始部分,乐队齐奏出一个强烈的主题,随后逐渐发展和变化。
在整个乐章的发展过程中,乐队将主题进行了多次演绎和变奏,营造出一种高潮迭起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运交响曲》的曲式相对简单明了,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具有明确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整个交响曲从庄重到欢快再到庄严,通过不同乐章之间的对比和衔接,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变化。
在进行曲式分析时,我们需要注意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音乐作品的曲式。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
曲式分析是音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逐步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演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作品的内涵。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013bff01f69e3143329490.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畴”。
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
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
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
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
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
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容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述结构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第一节关于旋律(M)1、定义: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
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容⑴旋律的外型a.冠音型(瀑布型)旋律: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的最初位置。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报告材料报告材料.doc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鉴赏与曲式分析报告报告材料报告材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84737a9ec3d5bbfc0a743b.png)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
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
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 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
得演员的说话。 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
实用标准文案
Ec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
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 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 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
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
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 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装饰音要弹得轻巧
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 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
满生气, 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跳音, 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
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
乐曲录音时, 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
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
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SonataPathetique”(悲怆大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4eb5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a.png)
曲式分析赏析报告引言曲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决定了音乐的结构和发展。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与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美。
本文以曲式分析为主题,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领读者一起探索音乐的奥秘。
选取作品本次曲式分析的对象是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
该作品是莫扎特晚年创作的一部交响曲,是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成熟之作。
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路。
曲式分析《第四十号交响曲》采用了A-B-A-Coda的结构,下面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A段A段是该交响曲的开头部分,也是整个作品的主题部分。
它由一个引子和一个主题组成。
引子主要起到引出主题的作用,通过引子的铺垫,使得主题的出现更加突出。
主题部分鲜明而激情,展示了莫扎特丰富的旋律创作能力和优雅的曲调。
第二部分:B段B段是该曲的转折部分,通过音乐的转换和变化,为后续的发展做好铺垫。
B 段中的旋律和情感与A段有所不同,一方面增加了整个作品的变化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部分的C段做好过渡。
第三部分:A段(重复)C段是该曲的最高潮部分,也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
它与A段相似,但在旋律和节奏上有所差异,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情感表达。
这部分以强烈而激动人心的乐句结束,为整个曲式的完美收束做好准备。
尾声部分:CodaCoda是该曲的尾声部分,也是整个作品的结束部分。
它通过对之前部分的回顾和再现,使整个曲式达到完美的平衡和统一。
Coda部分的旋律简洁而明快,以充满活力的音符结尾,给人以美好的回味。
赏析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以其优雅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精妙的曲式引起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赞赏和喜爱。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交响曲的内涵和结构美。
曲式的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还能够提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曲式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创作和演奏音乐,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水平。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3a66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2.png)
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分析报告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布局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理解和欣赏一首音乐作品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某首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报告。
首先分析曲式的整体结构。
这首音乐作品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A段、B段和C段。
A段是整首曲子的主题部分,由乐队全体演奏,音乐简洁、明快。
B段是中间的过渡部分,音乐节奏较慢,通过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复杂度来为后续的C段做准备。
C段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由乐队全体演奏,音乐节奏更快,气氛紧张,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接下来分析每个段落的细节情况。
A段由四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相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相等。
乐队全体演奏,音乐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B段也由四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不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不等。
乐队的演奏速度放慢,音乐变得柔和起来,节奏感较弱。
C段由八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相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相等。
乐队全体演奏,音乐节奏更快,音乐的复杂度和层次感增加,给人以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在每个段落中,乐句的发展和延伸带来了整个曲子的变化和发展。
A段的乐句相对短小简洁,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较为平滑自然。
B段的乐句长度不等,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开始变得复杂,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和曲调。
C段的乐句长度相等,节奏更快,气氛紧张,音乐的变化和发展更加复杂。
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变得更加突兀和急促,给人一种冲击力极强的感觉。
整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合理、紧凑。
A段的简洁明快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觉,B段的过渡部分带给人一种中性的感觉,为后续的高潮部分做准备,C段的高潮部分给人以紧张激烈的感觉。
通过曲式的合理组合和安排,使整首曲子的音乐节奏和情绪变化丰富,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曲式不仅影响音乐的结构和布局,还决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发展。
通过对曲式的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9b4b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f.png)
曲式分析报告在音乐中,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形式安排。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演奏和欣赏音乐。
本报告将针对曲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首先,我们来谈谈曲式的基本元素。
曲式通常由主题、副题、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等基本元素构成。
主题部分通常包括主题A和主题B,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引子和回旋的角色。
副题部分则是主题部分的补充和发展,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发展部分是整个曲式的高潮部分,通过对主题和副题的变奏和发展,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再现部分则是整个曲式的总结和回顾,将前面的主题和发展部分进行回顾和再现,使整个音乐作品呈现出完整的结构和形式。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曲式类型的特点和风格。
常见的曲式类型包括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小步舞曲式等。
奏鸣曲式通常以交响乐和协奏曲为代表,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情感丰富。
变奏曲式则是通过对主题的反复变奏和发展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小步舞曲式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曲式类型,常见于舞曲和轻音乐作品中。
每种曲式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对不同曲式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最后,我们来谈谈曲式分析在音乐教学和演奏中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通过对曲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奏和表达。
对于音乐演奏者来说,曲式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情感,使演奏更加准确和生动。
同时,曲式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习和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曲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奏和表达。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促进音乐教育和演奏水平的提高。
《两个犹太人》曲式分析报告
![《两个犹太人》曲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528e3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e.png)
《两个犹太人》曲式分析报告
基本结构是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包括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在一首作品中,曲式就相当于歌曲的框架,有了曲式结构才有了和声、旋律、节奏等等,所以在一首作品中曲式结构是最重要的。
而穆索尔斯基的曲式结构多数采用混合再现的三段曲式。
以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第六首作品《两个犹太人》为例,《两个犹太人》是一首混合再现的三段曲式A+B+C.混合再现的三段曲式就是指A段是第一段里的材料,B段是第二段里的材料,而C则是第一段与第二段的材料。
穆索尔斯基的曲式结构与强力集团的四位音乐家不一样,他追求的是一种鲜明的对比结构。
穆索尔斯基创作的曲式结构明显的对比在于A段与B段是完全不一样的材料,如上面的谱例1和谱例2,谱例1是《两个犹太人》的第一段材料:A=a+b,谱例2是《两个犹太人》的第二段材料:B=c+d。
特点:两大段完全不一样的材料,这就是穆索斯基创作的曲式特点,完全对比式的曲式穆索尔斯基的对比式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曲式方面,也体现在调式、调性方面。
曲式是一首作品的框架,那调式、调性就是一-首作品的范围。
因为调式、调性决定了作品的性质。
如《两个犹太人》这首作品,有5个降号,它的调式就是BD 大调,而它整首作品的调性有大调也有小调。
如图谱例1第一段它的结束音在2上,也就是大调式;如图谱例3是第二段的结束段,它的结束音在7上,是小调的性质。
所以穆索尔斯基的对比手法不仅体现在曲式结构上,也体现在调式调性上。
乐谱作品分析报告
![乐谱作品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1887f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0.png)
乐谱作品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一部音乐乐谱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乐谱作品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通过音符的排列和组合,传达了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乐谱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结构、曲调、和声、节奏等要素,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解读音乐。
2. 作品背景在分析一部乐谱作品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
包括作曲家、作品的创作时间和背景等。
3. 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结构分析是对作品组成部分的排列和组合进行系统的研究。
常见的作品结构包括序曲、主题、副主题、回旋曲等。
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安排。
4. 曲调分析曲调是指作品的主旋律或主题,也是作品的灵魂。
通过对曲调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传达。
常见的曲调类型包括抒情、欢快、悲伤等,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曲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5. 和声分析和声是指音乐中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和处理。
和声分析主要研究作品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和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不同音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和声的层次与变化。
6. 节奏分析节奏是指音乐中音符的时值和组织方式。
节奏分析主要研究作品中节奏的规律和变化。
通过节奏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探究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演奏技术。
7. 总结与评价通过对乐谱作品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综合评价。
这包括对作品的创意、表达方式、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作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解读作品。
8. 参考文献[1] 作曲家姓名、作品名称[2] 作曲家姓名、作品名称[3] 作曲家姓名、作品名称结论通过对乐谱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的结构、曲调、和声、节奏等要素。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解读音乐,提高音乐欣赏和理解的能力。
希望本报告能对读者对乐谱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畴”。
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
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
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
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
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
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容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
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述结构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第一节关于旋律(M)1、定义: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
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2、旋律分析的容⑴旋律的外型a.冠音型(瀑布型)旋律:在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出现在旋律的最初位置。
b.疑问型旋律:与冠音型是一种相反的形式。
最高音在它的末尾,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它的运用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成为一种有风格特性的音乐语言。
例:舒曼:钢琴套曲《幻想曲集》(Op.32,1837)第3首《为什么》主题例:斯特《人生序曲》主题 [例] 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主题c.大山型旋律:由幅度和跨度都比较大的音程起落造成的。
它显得非常宽广而崇高。
例:斯美塔那: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主题d. 锯齿型旋律:幅度和跨度都比较小的音程迅速起落造成,显得尖锐、锋利。
在表情上活跃而生动,带有非常明显的民间舞曲性格。
例: 包罗丁《第一交响曲》第Ⅱ乐章主题e.环绕型旋律:音高被分为两种成分,其一是断续出现的同音反复,另一种成分是以它为轴的环绕进行。
这种旋律的基本效果是统一而且稳定。
由于环绕的方式不同,又要细致来区别:<对称环绕>围绕这一串音上下环绕的音程的距离是一样的。
例:比才《卡门》组曲中“阿拉贡舞曲”主题<离心环绕>环绕的音级离中心音越去越远,使音乐逐步走向活跃,推向高潮。
例:冼星海《保卫黄河》<向心环绕>环绕的音逐步靠近中心音,音程空间逐渐收束使音乐逐渐走向平静,和表情状态逐渐下降。
例:施光南《打起手鼓唱起歌》副歌<直线型>直线型指在水平位置上的同音反复;例:贝多芬《A大调第7交响曲》(op.92)第二乐章主题<射线型>指旋律连续同向运动而形成的。
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例: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曲》第二乐章中部(2) 旋律的隐伏骨架含义:能够在一条旋律中支撑旋律的结构,体现旋律的风格的那些隐伏的、潜在的重要音级。
[例]贺渌汀《游击队歌》⑶旋律的音域和应用音域含义:“音域”,指一条旋律中最高音和最低音的音程空间(度数)。
“应用音域”,指大部分旋律经常活动的音程空间(度数)。
⑷旋律的密度及其变化[密度]含义:是指同样的音高对象(诸如音级、音程、音型、音调)在不同的单位时间里出现的次数多少。
旋律的密度与音乐的紧度成正比。
⑸旋律的高潮及其起落和布局[高潮]含义:指一条旋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心的那一瞬间。
?高潮爆发的位置:a.“弹性”,可根据特殊需要,放在任意的位置上b.“硬性”,当没有特殊要求时,应把它放在旋律总长大约四分之三的位置上第二节关于“节奏”(R)【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经常富于旋律线鲜明的性格。
】1.节奏的定义:节奏就是音乐中的时间关系。
具体来说,节奏是指发音和休止的时间长短关系。
2.节奏的作用:(1)节奏是旋律的灵魂 (2)节奏可以决定音乐的基本性格。
3.节奏分析的容:(明确节奏的组合方式)音型组合:有4种基本组合方式a.等分性组合指一组节奏中的单位相等。
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律动性。
b.顺分性组合指一组节奏中,较长的在前,较短的在后。
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歌唱性. 例 [杜鸣心《24个鱼美人舞》]c.逆分性组合是顺分性的相反形式。
即短时值在前,长时值在后。
其基本特点是加强音乐的语言性。
[桑桐《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第一首——《哀歌》]d.切分性组合重音移位的节奏组合,其特点是加强音乐的动力性。
第三节关于节拍的类型及其表现意义1.单拍子: 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拍子为单拍子,包括二拍子(强弱顺序为:强、弱)和三拍子(强弱顺序为:强、弱、弱)两种形式。
常见的二拍子有2/2、2/4、 2/8等,三拍子有3/2、3/4、3/8等。
2.复拍子: 由同类单拍子结合在一起的拍子为复拍子。
复拍子的强弱次序是固定的,如四拍子中为:强、弱、次强、弱,六拍子中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常见的有两个二拍子结合而成的4/2、4/4、 4/8 等,两个三拍子结合而成的6/4 6/8等和九拍子的9/8等。
3.混合拍子: 由不同类单拍子结合在一起的拍子为混合拍子。
常见的混合拍子主要有五拍子和七拍子。
4.节拍的表现意义:我们很难就某一种拍子适合表达的容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最多只能将其与某种体裁形式联系起来,如进行曲主要用二拍子、圆舞曲用三拍子等。
总体来说,节拍的表现意义只有在与各种丰富多样的节奏形态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节调式、调性1、定义调式:是将一系列音按照某种固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并以其中一个音为主音所形成的一种音高体系。
调性:指的是调式中主音的音高。
[例:“C大调”调式为“大调式”,调性为“C”]2、常用的调式种类及其表现意义:(1)大、小调式:大、小调式体系包括大调式和小调式两种类别,每一类别又包含自然调式、和声调式与旋律调式三种不同的形式。
在这些不同的形式中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应用最为广泛。
大调式具有明朗欢快、坚定有力的色彩特色小调式则具有阴柔黯淡、优雅含蓄的色彩特色。
(2)西欧特种调式西欧特种调式是17世纪前在欧洲流行的调式,起源于民间,中世纪在教会中大为盛行,在民间和宗教音乐中大量存在,又称“中古调式”或“教会调式”。
在后来的古典浪漫时期其统治地位被大、小调式所取代,但仍有不少作曲家整体或局部的使用,如格里格、肖邦、西贝柳斯等。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伊奥利亚(Ionian mode) 调式(dol调式)多利亚调式(Dorian) 调式(re调式)弗里几亚(Phrygian) 调式(mi调式)利底亚(Lydian) 调式(fa调式)混合利底亚(Mixsolydian)调式(sol调式)爱奥利亚(Aeolian) 调式(la调式)洛克利亚(Locrian) 调式(si调式)主和弦为减三和弦,极不稳定,所以很少使用(3)民族五声调式(主要讨论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五声调式)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主要是以“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为基础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没有小二度和三全音。
在传统的调性音乐中,和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要素,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声具有结构功能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一样,有各种不同的和声进行构成的终止式在音乐中起着划分句逗和段落的作用。
如乐段结构中的第一乐句经常用Ⅴ级和弦为半终止式,常用Ⅴ7—Ⅰ为完满终止式。
2、和声具有形象塑造功能和声色彩性的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十分有效,例如庄严崇高、安静祥和的音乐形象多用色彩较为单纯的大小三和弦来表现,而在刻画恐怖的场面、激烈的矛盾冲突时,各种结构复杂的和弦则更加适合(如各种高叠和弦、附加音和弦、转位和弦等)。
3、和声还具有提供音乐发展动力的功能一般来说结构简单的和弦(如大、小三和弦)音响的紧度较低,而结构复杂的和弦(各种高叠和弦和附加音和弦)则具有较高的紧度。
音响紧度的变化是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音乐展开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许多由松弛到紧、或由紧到松弛的变化。
音区与音色有一定关系表现:高音区往往与情绪的高涨、音乐布局的高潮有关,这是因为大多数乐器在高音区演奏时音响比较紧和响亮。
低音区则由于演奏低音的乐器演奏,音色厚重,所以在传统的写作中,低音区常常表现悲哀、低沉或厚重等容。
[例: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阿瑟之死》]运用“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而将悲哀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七节音强(力度)力度的变化是音乐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1、力度的变化:往往与其他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2、特殊的力度音乐作品中非寻常的、特殊的力度安排常常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分析时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如在高音区的高潮是用极弱的力度,可以形成极度在的紧度和戏剧性效果,尤其适合表达悲痛欲绝、撕心裂肺之类的音乐情绪。
第八节织体定义:是指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组合方式。
1.单声织体(单声部的独唱、独奏以及同度或相隔八度的齐唱、齐奏);2.多声织体a.主调织体(包括持续低音式、柱式和弦式、分解和弦式等);和声性的主调音乐,可以通过与主要旋律线相适应的和声织体获得具有表现力的音响和音乐层次,使音乐具有立体感[例柴可夫斯基《F大调变奏曲》19之6中第5变奏]b.复调织体含义:几个各自独立而互相协调的声部同时结合构成。
其中,异节奏和声部独立是对比复调织体最重要的标志包括<支声复调> <对比复调> <模仿复调>[例变奏曲中的“第 6 变奏”] 使用复调织体,音乐错落有致的述3.主、复调的混合织体第三章单位与句法第一节关于“单位”1.单位的意义单位:用来衡量段落大小的标准。
它包括一套完整的体系,乐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
句读:就是用来划分段落的形式标志。
可理解为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标点符号。
在作品中不同结构单位的划分,句读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中的句读在音乐中是复杂而多变的。
一般来说,包括六种:a.休止符b.长音c.和声终止式d.重复e.材料或音响的对比f.某些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句法规律2.单位的关系(1)表述符号:各级单位谱面表述符号图式表示符号(乐曲)乐章套曲:Mv.Ⅰ;组曲:No.Ⅰ乐部‖平行等粗双纵线写在乐部结束小节上方 A乐段‖平行等粗双斜线写在乐段结束小节上方 A乐句(分句)∨( ,)相当于换气记号写在两句之间 a乐节方括号写在乐曲上方整体框出来用数字表示小节数乐汇(副乐汇)方括号写在乐曲上方整体框出来用数字表示小节数(乐音)(2)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①一个典型的乐汇一定包括一个节拍重音;(“副乐汇”的长度与乐汇相当,其特点是不包含节拍重音.)★在一般情况下(中常速度和节拍中)典型的乐汇包括有一个小节重音(长度一般在1-2小节)典型的乐节则是由两个乐汇组成的音乐片断(长度一般在2-4小节)乐节有旋律停顿,但不要求和声终止乐句常常由两个乐节组成(即一般在4-8小节)乐句不仅比乐节的乐思述语句更完整,而且更强调其调式音或和声功能的终止(包括半终止或完全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