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三、文本赏析(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1、背景简介:2、作者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二)分析全词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
(2)“衡阳雁去无留意”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秋思》。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努力报效国家。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
3.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介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2)解析诗歌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深入挖掘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佳作,进行评价和欣赏。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9. 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渔家傲·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
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三、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准备: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渔家傲 秋思 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中描绘的塞外风光和思乡之情。
3、品味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积累文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思乡与爱国、壮志未酬等。
(2)感受词中独特的意境,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塞外的辽阔与荒凉。
提问学生对边塞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渔家傲·秋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强调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西北戍边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四)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五)赏析词句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引导学生思考“异”字的含义,体会塞外秋天与内地的不同之处。
(2)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景象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边地的荒凉。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让学生想象“边声”“角声”交织的场景,体会其营造的紧张氛围。
(2)讲解“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感受边塞的孤寂与壮阔。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引导学生理解“浊酒”所表达的愁绪,以及“家万里”的思乡之情。
(2)解释“燕然未勒”的典故,体会作者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词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边塞的诗词或故事吗?请分享给大家。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做好铺垫。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意境: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o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词人想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2.理解情感表达:o引导学生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句子,理解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怀词。
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家傲·秋思教案一1、解名句,引悲秋话题由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导入,引出悲秋的话题。
2、自由读,明词作大意古诗词教学,诵读不可能一次到位,更不宜作为教学的一个单独环节存在,而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以诵读贯穿背景介绍、诗眼挖掘、意境构建、情感理解。
3、寻意象,品心中愁思①初读课文,寻找最能体现悲秋情感的意象。
②再读品味,通过营造的意境,体会塞外秋景的特点,为理解思乡之情张本。
4、想画面,抒思乡之情①涵泳“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大雁的自由来去和词人的不能归去的心痛进行对照。
②巧妙解“异〞,师生共同想象江南美好的秋景,加深体会词人的故园之思。
③通过酒愁文化的类比诵读,体会“浊酒一杯家万里〞的离怀愁绪。
感词人家国情怀1、问归去,叩词人心灵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范仲淹吗?叩问中突破难点:深刻体会词人的矛盾心情和两难抉择。
2、悟“无计〞,感豪情壮志①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体会词人责任在身,主动选择“不能归去〞“不计归期〞的坚守。
②师生互动,再现画面,勾连边塞诗名句,感受悲中寓壮的家国情怀。
3、配乐诵读师生共读全词。
4、结语回扣导语:范仲淹们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去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
这正应了他三年后书写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词从悲入手,却又打破了见秋生悲的套路,打破了早期词哀婉缠绵的风格,而为大方之声,不愧为豪放词之先驱!范仲淹用最质朴真实的行为,谱写了一阕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生壮词。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渔家傲·秋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
-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品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戍边生活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军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渔家傲·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二)分析诗歌1. 介绍诗人范仲淹及其生平事迹,为学生了解诗歌背景提供帮助。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诗歌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 上阕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下阕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3. 解读关键词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燕然未勒归无计”:反映了诗人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对归乡的渴望。
(三)品读与鉴赏1. 分组讨论:- 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品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全班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比赛:-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 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情感。
- 强调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2. 拓展:- 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表达能力。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
引导学生分析《渔家傲秋思》中的意 象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如思乡之情、报国之志等。
《渔家傲秋思》的写作技巧和特点讲解
总结词
写作技巧和特点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
详细描述
讲解《渔家傲秋思》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写作技巧,分析诗歌的语言特 点,如平仄、韵律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02
教学内容
《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和内容介绍
总结词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是理 解诗歌的基础。
详细描述
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渔家 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 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为后续 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打下基础。
《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总结词
意境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分析 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关诗歌的比较阅读和分析
总结词
比较阅读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
详细描述
选取与《渔家傲秋思》主题、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阅 读和分析,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03
难点
01
意境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理解 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多种 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拓展视野,提 高诗歌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 所表达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秋思》。
(2)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和背景,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3)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渔家傲·秋思》的词意和背景。
2. 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范仲淹的生平介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朗读《渔家傲·秋思》,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词意和背景(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
(2)教师讲解《渔家傲·秋思》的背景,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分析意境和情感(1)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poem and the author's concerns for the country and people.4. 诗词鉴赏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古诗词鉴赏指导资料,了解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鉴赏《渔家傲·秋思》。
5. 总结和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一课时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以及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3.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4.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理解词的句式、段落、声律等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本、黑板、粉笔。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范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个人疑问。
五、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分组进行竞赛朗读,评出优胜组和个人。
六、结合注释,理解词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词中表现了怎样的征人形象?3.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4.词中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词的风格如何?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
七、拓展延伸: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词与范仲淹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2.本词在现代的意义和价值何在?3.本词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八、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本词。
2.根据本词创作一篇现代诗歌或散文。
九、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用“我从句中,感受到”来谈一谈九、思维训练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3. 让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歌曲《精忠报国》,提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引出爱国主题,并介绍 《渔家傲·秋思》也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词作。
2. 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3. 朗读词作学生自行朗读词作,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领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4. 内容分析讲解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描述了什么场景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词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6. 总结教师总结词的内容和意境,强调作者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从这首词中学到什么。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 《渔家傲·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词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较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好地控制时间,以确保讨论的充分性和深度。
此外,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和词人的思想。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欢送大家阅读。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一、导入诗歌:听《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出示学习目标二、释题:“渔家傲〞是什么?“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看学案关于范仲淹的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屡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根底;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8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8篇)秋思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
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
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要想很好地诵读《秋思》,有必要让学生先“走进”秋天,在这种氛围、这种情感中学习,有利于学习对《秋思》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初读《秋思》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宋〕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学生试着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
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
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
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