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分证论治 1、脾胃湿热
组方原则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朴三仁汤(经验方) 常用药:广藿香、厚朴、姜 半夏、茯苓、苦杏仁、薏 苡仁、豆蔻、炒苍术、胡 黄连 常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宣 畅三焦气机;半夏、厚朴;藿香 芳香化湿;滑石、竹叶、通草利 湿清热。 药物加减:大便不畅,加槟 榔、枳实、莱菔子;小便黄少, 加滑石、甘草。
刺四缝疗法 在患儿第2、3、4、5 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 中点,即四缝穴处,皮肤 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 号普通注射针头,速针刺 0.5-1mm深,刺后挤出 黄白色黏液,隔3日刺1次 。用于脾胃气虚证、脾失 健运证、脾胃湿热证。( 推荐级别:D)
敷贴疗法
方法一:党参30g,白术15g,砂仁20g,木香10g,
用于厌食各证伴有食积者。(推荐级别:B)
两胁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
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辨证分析
本证多见于平素急躁易怒的患儿,与精神及情 志因素有关。除厌食外,两胁胀满,兴奋躁动,口 苦泛酸,嗳气呃逆,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
指纹紫滞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 复转运之机,则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胃纳 自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雪峰教授


《指南》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指南》厌食的术语和定义
厌食的诊断及需鉴别的病种
厌食的辨证与治疗
厌食的中成药及外治
《指南》的编写目的
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治疗 为临床医师提供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脾虚食积证脾胃不和证脾胃阴虚证脾虚肝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1)药物敷脐法(2)穴位贴敷疗法(3)推拿疗法(4)捏脊疗法(5)针灸疗法(6)针刺四缝穴疗法(7)耳针疗法(8)隔药艾灸(9)刮痧疗法(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3.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儿科常见疾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评价技术指南_制定说明及范例介绍_胡思源

儿科常见疾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评价技术指南_制定说明及范例介绍_胡思源

复 杂 性 遗尿 症
2
[ ]
指 除 夜 间 尿床 外

白 天 伴 有下 泌尿 系 统 症状

常 为 继 发 于 泌 尿 系 统 或神
经 系 统 疾病
4
4
4



1

1
设计 与 评 价 技术 指 南 研 究背 景 概述

1
2
1
1
临 床研 究


继续 验证

拓 展病

5

指 南 的 形式 与 内 容


形式 包 括 指 南 的 依 据

范围

术语 和 定义


设 计 与评 价 技 术 要 点


G CP
要求

四部 分


容属 于 设 计与 评 价
6

儿 科 两方 面 的 有机 结 合
指 南制 定 人 员 临 床 专家来 自 新 药 审 评
I II



3

术语 和 定 义

下 列 术 语和 定 义适 用 于 本文 件
3

1
遗 尿症


5
岁及
5
岁 以 上小 儿每 周 至 少

2
夜尿床

并持 续

3
个月

3

持续
3
6
原 发性 夜 间 遗 尿 症 ⑴ 个 月 之 久 不 尿床 期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Clinical Evaluation Unit,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bstract: The series of Guideline 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 for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 in children were issued by Clinical Evaluation Unit, Pediatric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developed to assist applica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evaluation of pediatric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safer and better medicines for children.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ll 18 clinical trial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tilized the "consensus meeting method",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WHO, and the consensus development program (GPP) principles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t involved phases Ⅱ and Ⅲ to post marketing re-evaluation in 11 kinds of pediatric diseases, such a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cute bronchitis, bronchial asthma,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orexia,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tic disorders, enuresi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and eczema. It spent three years form the first draft to the last version, after repeated revise, it was eventually released by CACM in October 2013. Thi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Guideline intends to address the position in the main topics of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ese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The elaboration included possible claims, clinical study design, patients’ selection, endpoints, safety observation, as well as other significant points.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 possible guidance for sponsor and investigators of clinical trials. Key words: new drugs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ren; clinical evaluation; guideline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

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

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

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治法:健脾消食。

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

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

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公示稿)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公示稿)

C**团体标准T/CACM ****-20**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功能性腹痛Guideline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rials for Chinese Medicine in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目次前言........................................................................ II 引言....................................................................... III 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1)1 范围 (1)2 概述 (1)3 术语和定义 (1)4 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 (1)4.1 临床定位 (2)4.2 试验总体设计 (2)4.3 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 (2)4.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2)4.5 给药方案 (2)4.6 有效性评价 (3)4.7 安全性观察 (3)4.8 试验流程 (3)4.9 试验的质量控制 (3)4.10 儿童临床试验相关的伦理学要求 (3)5 说明 (4)附录A(资料性附录)功能性腹痛-非其他特指的诊断标准 (5)附录B(资料性附录)小儿腹痛中医辨证标准 (6)附录C(资料性附录)腹痛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 (7)附录D(资料性附录)小儿腹痛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8)参考文献 (9)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和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指南负责起草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指南参加单位(按首字母排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泰州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中草药杂志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儿科疾病角度,探讨中医药的治疗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药治疗感冒通常采用辛散发散的药物,如麻黄、苍术等,以解表散寒,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此外,也会根据感冒症状的不同,选用葛根、连翘等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儿童感冒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二、咳嗽咳嗽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常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如梨、川贝、百合等,以滋润肺部、清热化痰。

此外,也可以根据咳嗽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可明显减少咳嗽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三、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腹泻通常采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山楂、白术等,以调理脾胃,止泻固脱。

此外,还可根据腹泻的性质进行治疗。

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缓解腹泻症状,恢复食欲,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四、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儿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常采用清热利湿、平肝熄风的药物,如黄芩、连翘等,以调理机体防御机制。

此外,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能够明显减轻症状,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五、小儿厌食小儿厌食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常采用健脾开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等,以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此外,还可以结合脉象进行辨证论治。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能够改善患儿的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提高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策略多样,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仍然需要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运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此外,中医药治疗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治疗模式,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小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感冒

小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感冒

小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感冒小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感冒介绍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小儿感冒的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指导。

感冒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采用中药进行临床试验对于了解中药治疗感冒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设计为了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下是中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要素: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感冒患者,如年龄、病程等。

确保研究对象的招募过程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感冒患者,如年龄、病程等。

确保研究对象的招募过程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

2. 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接受中药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或安慰剂。

试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接受中药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或安慰剂。

3. 干预措施:明确中药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等干预措施。

确保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干预措施:明确中药的类型、剂量、给药途径等干预措施。

确保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 观察指标:选择与小儿感冒症状相关的主要观察指标,如体温、咳嗽、鼻塞等。

同时,还需考虑次要观察指标,如疗效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估等。

观察指标:选择与小儿感冒症状相关的主要观察指标,如体温、咳嗽、鼻塞等。

同时,还需考虑次要观察指标,如疗效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估等。

5. 随访与观察时间:确定观察的时间点和观察周期。

进行定期的随访评估,以获取有效的数据。

随访与观察时间:确定观察的时间点和观察周期。

进行定期的随访评估,以获取有效的数据。

评价技术为了评价中药治疗感冒的效果,以下是常用的评价技术:1. 疗效评估:根据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估中药的疗效。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改善程度等。

疗效评估:根据观察指标的变化,评估中药的疗效。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改善程度等。

2. 统计分析: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中药治疗的效果是否显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作者:刘孟宇杨伟王丽颖赵学尧王跃溪刘玉祁韩学杰吕爱平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17期[摘要]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是为了整体了解该指南的质量水平和临床应用情况。

采用调查问卷和前瞻性病例调查分析方法,开展基于临床医生问卷调查的适用性评价和基于临床病例观察的应用性评价。

适用性评价,医生熟悉和使用《指南》的比例分别为85.06%,62.76%,按照职称分类,中级职称人员熟悉和使用率较高,初级职称人员较低;《指南》质量水平评价,除调摄预防(70.80%)、其他治法(87.82%)合理性较低,其他条目评价合理性较好的比例均在96%以上;适用情况评价,除“简便性”评分略低(82.07%),其他条目评分较好的比例均在91%以上;综合评价,《指南》适用的比例为94.94%。

应用性评价,指南应用符合度除组方用药(88.43%)、其他治法(67.96%)、调摄预防(65.86%),其他辨证论治内容符合率均在96%以上;应用效果评价较好以上的比例,疗效92.96%,安全性99.89%,经济性97.45%。

该研究表明《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质量水平较好,临床基本适用,可作为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性诊疗方案推荐使用;但存在部分不适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指南》应加强调摄预防、其他治法方面内容的修订。

[关键词] 儿科;中医诊疗指南;指南应用评价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Pediatr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U Mengyu, YANG Wei, WANG Liying, ZHAO Xueyao, WANG Yuexi, LIU Yuqi, HAN Xuejie*, LV Aiping*(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Pediatr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nd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leve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guideline. A questionnaire and prospective case survey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clinician questionnaire and the applic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clinical case observation. The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familiarity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doctors' guidelines were 85.06%, 62.76%; Sort by technical grade,intermediate grade doctors have a higher familiarity rate and utilization rate, while the junior grade doctor′s is lower; Guide quality level of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other items′ rational percentageare better than 96% except the items of health preserving and prevention and other treatment is relatively low;Items′ applicable percentage of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are more than 91% except the item of guide simplicity. Comprehensive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The percentage of the guideline applicable to clinical practice accounted for 94.94%. The consistency rat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more than 96% in addition to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other treatments and health preserving and prevention of the guidelines apply consistency of application evaluation. The percentage of good treatment effect accounted for 92.96% of application effect evaluation. The safety percentage is 99.89% and economy is 97.45%.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of Pediatr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level is good and is basically applicable to pediatric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standardized re commendation of pediatric common diseases′ treatment specification. A small part of the guidelines are not applicable and need to be further consummated. Health preserving and prevention and other treatment of the guideline need to be revised.[Key words] pediatric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deline; application evaluation2012年在财政部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对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系列“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开展应用评价工作,评估指南质量,为指南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小儿厌食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中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新药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供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2 概述厌食,作为中医学病名,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独立的脾系疾病,而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较长时期一般指1~2个月以上[1,2]。

西医学认为,厌食症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3]。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婴儿和儿童期/婴幼儿喂养障碍”[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FRID)[5],以及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婴儿厌食症”等[6,7],作为疾病,均以缺乏进食兴趣/甚至拒食、食物摄入不足为主要临床特征,且伴有生长不足或营养缺乏,涵盖或相当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

厌食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有研究表明,约10~25%的健康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但出现生长迟缓仅占1~5%;约有32%的早产儿符合ICD-10诊断的喂养障碍;进食障碍专科门诊中,有13.8%的患儿符合DSM-5的AFRID诊断标准。

长期厌食,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心理社交功能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反复感染等[3,8-12]。

厌食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脾胃湿热证、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等,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采用中药口服,以及捏脊、刺四缝、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1]。

西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增进食欲的药物疗法(如赛庚啶、胃动力药、锌制剂、助消化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实验研究进展*李玉霞1,2,史正刚1△,吴丽萍2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摘要]通过查阅近10年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从厌食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医药对厌食症模型动物胃肠黏膜结构、胃肠动力、消化液分泌、胃肠激素、胃窦Cajal 间质细胞及C-kit mRNA 基因表达、免疫生化物质、微量元素及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揭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理,以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厌食症;中医药;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儿童;综述[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19)10-0151-04Experiemen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for Infantile AnorexiaLI Yuxia 1,2,SHI Zhenggang 1△,WU Liping 21TCM Clinical College,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hrough consulting the related papers about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foranorexi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the aspects of preparing anorexia animal model,the effects of TCM on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structure,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the secretion of digestive juice,gastrointestinal hormone,gastric antral Cajal interstitial cells and C-kit mRNA gene expressions in anorexia animal models,immune and biochemical substance,trace elements and intestinal flora of theinfant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for anorexia,and guide clinical practice.anorexia;TCM;experimental research;literature study;infants ;review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1]。

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验案解析

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验案解析

熊磊教授辨治小儿厌食症验案解析作者:尹蔚萍夏杰杨若俊熊磊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08期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证,为中医优势病种。

熊磊教授临证准确辨证,把握病机特点,从脏腑辨证和整体调治出发,结合儿科特点选方用药治疗本病,疗效甚佳,结合临证案例解析其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名医经验;熊磊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8-0001-03小儿厌食(infantile anorexia)是指以长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1]。

小儿厌食症是好发于1~6岁儿童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据相关统计,其发病率可达12%~34%[2]。

长期厌食,可使气血生化乏源,形体消瘦,抗病能力低下,频发呼吸道感染,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可能发展为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3]。

全国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名中医熊磊教授临证注重辨证施治,从脏腑辨证和整体调治出发,取效甚佳,结合临证案例介绍如下。

1;脾胃虚弱证欧阳某,男,3岁,2018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纳呆近3年。

家长诉患儿自出生开始吃奶量就偏少,喂养困难,体重一直偏轻,反复求诊,服用过较多中西药,无明显效果。

现特来求诊,现症见:每餐大约进食1/3碗,进食时间较长,自汗多,形体偏瘦,精神活动尚可,大便偏稀,每日1、2次,小便调。

查体:面色黄白,鼻梁青筋现,腹软不胀,口唇浅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为厌食,辨证为脾胃虚弱证。

治以运脾益气,调脾开胃。

方用自拟香苓开胃汤加减。

处方:藿香9 g,茯苓9 g,党参9 g,白术9 g,苍术6 g,陈皮6 g,木香6 g,佛手9 g,诃子5 g,肉豆蔻6 g,炒神曲9 g,炙甘草6 g。

8剂,免煎颗粒剂口服,日1剂。

7月5日复诊,诉服中药后,患儿食量有所增加,面色较前红润,大便转干,但汗出仍多。

小儿厌食症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的文献研究

小儿厌食症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的文献研究

小儿厌食症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的文献研究*仇雅朋1,李晓璇2,蔡秋晗1,胡思源1(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2.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天津300459)摘要:[目的]系统评估、提炼小儿厌食症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为试验设计的标准化和试验结果的相互比较提供可行性。

[方法]检索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中的小儿厌食症/厌食及其相关疾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 )文献,纳入文献要求符合厌食症及其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化学药、行为疗法,语种为中英文。

[结果]共检索出文献1321篇,最终纳入21篇。

其临床定位,14项国内研究中,均以改善食欲不振症状或和增加食量为主,同时探讨改善生长和营养状况3项;7项国外研究中,以改善摄食行为、食欲不振症状、摄食量、小儿生长和营养状况为主,分别为4、1、1、1项。

试验总体设计,选择阳性药、安慰剂、行为疗法和空白对照,分别为14、4、1、2项;采用双盲法10项,多中心试验9项,有样本量估算1项;采用差异性检验19项,非劣效检验、优效性检验各1项。

中、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或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际疾病分类、国内外专业学会或权威书籍,以及中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标准。

受试者选择,具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脱落剔除标准设计,分别为21、18、7项。

干预措施,采用中医药、化学药、行为干预治疗分别为11项、4项、3项,联合治疗3项;疗程在10d ~8周,以2~4周居多。

有效性评价,14项国内研究中,以食欲食量症状改善综合评价为主8项,以中医症状整体评价为主6项;7项国外研究中,以摄食行为量表评价为主4项,食欲不振改善、管饲喂养与口服卡路里的比例、体质量为主要指标各1项。

安全性观察,有明确指标设计12项。

此外,全部21项研究中,有伦理审批表达仅1项。

[结论]文章纳入的RCT 文献信息完善、质量较高,研究结果涵盖了小儿厌食症中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研究设计技术要点

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研究设计技术要点

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研究设计技术要点
王卉;胡思源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年(卷),期】2012(17)10
【摘要】本文立足国内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对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试验目的与总体设计、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受
试者的选择、对照药的选择、导入期、疗程及随访、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合并用药、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认识,为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
研究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也为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方法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5页(P1191-1195)
【关键词】小儿厌食;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
【作者】王卉;胡思源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试机构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相关文献】
1.基于“健脾益气”思想运用小儿推拿及中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 [J], 吴强;邵瑛;唐纯志;金炳旭;崔韶阳;刘振寰;洪文扬;何煜才
2.小儿厌食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J],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临床评价学组
3.小儿手足口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 [J], 赵晶;胡思源
4.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临床研究技术要点 [J], 齐金娜;胡思源;刘虹
5.小儿厌食症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的文献研究 [J], 仇雅朋;李晓璇;蔡秋晗;胡思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分析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分析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5T01:04:58.50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1期作者:李爱平[导读] 目的探究当前针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临床效果。

李爱平馆陶县中医医院 057750摘要:目的探究当前针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0例换油厌食症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性原则将其划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其中对照组的患儿采用的是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儿则采用的是中医药治疗方法。

即依照患儿的病症对其类型进行划分。

脾胃不和、脾胃阴虚还有脾胃气虚的临床证候患儿,分别采用的中医治疗法则是“运脾”、“滋脾”、“健脾”。

再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分别使用曲麦枳术丸、加味益胃汤还有启脾丸进行辨证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患儿经过中医药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7.5%,明显要比对照组的(77.5%)要高。

结论: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帮助患儿尽早恢复,中医药针对小儿厌食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引言小儿厌食症属于的是患儿在长久一段时间内所表现的食欲减退或者食欲不振的证候,这种病症属于患儿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也是影响患儿身体发育,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0例换油厌食症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均满足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采取随机性原则将其划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儿40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中有38例男性患儿,有42例女性患儿;本组患儿的年龄在1~3岁之间的有25例,4~6岁之间的有15例;本组患儿的平均病程是2.1±0.4年。

实验组患儿中有20例男性患儿,有20例女性患儿;本组患儿的年龄在1~3岁之间的有22例,4~6岁之间的有18例;本组患儿的平均病程是2.5±0.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中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新药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供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2 概述厌食,作为中医学病名,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独立的脾系疾病,而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较长时期一般指1~2个月以上[1,2]。

西医学认为,厌食症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3]。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婴儿和儿童期/婴幼儿喂养障碍”[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FRID)[5],以及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婴儿厌食症”等[6,7],作为疾病,均以缺乏进食兴趣/甚至拒食、食物摄入不足为主要临床特征,且伴有生长不足或营养缺乏,涵盖或相当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

厌食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有研究表明,约10~25%的健康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但出现生长迟缓仅占1~5%;约有32%的早产儿符合ICD-10诊断的喂养障碍;进食障碍专科门诊中,有13.8%的患儿符合DSM-5的AFRID诊断标准。

长期厌食,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心理社交功能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反复感染等[3,8-12]。

厌食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脾胃湿热证、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等,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采用中药口服,以及捏脊、刺四缝、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1]。

西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增进食欲的药物疗法(如赛庚啶、胃动力药、锌制剂、助消化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

3 术语和定义3.1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一种病人自己造成和维持的、以有意减肥为特征的障碍,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足伴有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改变及机体功能紊乱,症状可包括饮食过于挑剔、运动过度、自行导致的呕吐和催泻以及食欲抑制剂和利尿剂的使用[5]。

3.2 婴儿和儿童期喂养障碍(Feeding disorder of infancy and childhood)通常特发于婴幼儿和童年早期、具有不同表现的喂食障碍,在食物供应充分、养育者能够胜任、患儿又不存在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存在拒食和极端追求新奇,可伴有或不伴有反刍(无恶心或肠胃疾病而重复反胃)[4]。

3.3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ARFID)DSM-5的诊断术语。

其替代并扩展了DSM-Ⅳ中“婴儿或儿童早期的喂食障碍”,以明显缺乏对饮食或食物的兴趣、基于食物的感官特征来回避食物或担心进食的不良后果(如窒息)和持续地未能满足恰当的营养和/或能量需求为临床特点的一类进食或喂养障碍性疾病[5]。

3.4 消化不良(Dyspepsia)定位于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的感觉[13]。

3.5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病名,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中医称“疳证”,指由于膳食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消耗增加而导致的机体生长发育和功能障碍,往往伴随着其他营养素的缺乏,临床表现出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等不同形式的营养低下,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等[3]。

3.6 积滞中医病名,近似于西医学的消化不良,指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致病,以腹胀腹痛、泄泻或便秘、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特征[14]。

4 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4.1 临床定位用于小儿厌食的中药临床试验的目标,均以改善食欲症状为主,增加食量,改善营养状况,保证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4.2 试验总体设计一般应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优效性检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

(1)随机:建议采用区组随机法。

(2)对照:因小儿厌食延迟治疗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推荐采用安慰剂对照。

考虑临床可操作性,也可以选择5~10%剂量的试验药或已上市中药品种作对照。

必要时,还可考虑选择阳性药对照(如有具备条件的阳性药)。

(3)盲法:为解决偏倚,原则上应采用双盲法。

如试验药与对照药在规格与使用方法等不同,可以考虑采用双模拟技术。

未设计盲法者,应说明理由或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4)多中心:至少3家中心同期进行,具备地域代表性。

(5)样本量估算:确证性试验需要估算有效性评价所需的样本量。

样本量的估算,除了设定一、二类错误的允许范围外,还需要确定优效界值,以及试验药和/或对照药品的前期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

对于新药,其样本量应符合相关法规基于安全性规定的最小例数。

4.3 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小儿厌食的中医诊断与辨证,建议分别参照《小儿厌食症的诊疗标准》(1999年)[2]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1]制定。

见附录A。

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分类和诊断,建议参照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6,7]。

见附录B。

4.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4.4.1 受试人群与入选标准应以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患儿,作为受试人群。

入选患儿年龄范围,至少应包含1~6岁的厌食高发年龄段。

入选病程,不得短于1~2个月。

知情同意过程应符合伦理学要求,监护人、或监护人与满8岁的受试患儿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4.4.2 排除标准应注意排除以下疾病或原因所致的厌食:①躯体疾病,如系统性疾病(如炎症、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心肺疾病,急、慢性肝炎,口腔运动障碍(唇腭裂、额面部畸形、额面部手术史),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等;②精神疾病,如神经性厌食、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以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③单纯感觉性因素(如基于食物感官特征),状态调节因素(如过于瞌睡、激惹或悲伤),急性创伤因素(如严重的恶心、呕吐、插胃管及强行喂养),精神刺激因素(如惊吓、环境改变),以及某些医源性-药物治疗因素引起者。

厌食可以合并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滞,应考虑对这些并发症的病情是否给予限制。

①合并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如需合并治疗,为避免干扰有效性评价,应考虑排除;②合并中、重度营养性贫血的患儿,贫血的纠正会使食欲随之改善,应考虑排除或进行亚组分析;③严重生长发育迟滞者,尤其自婴儿期即存在显著线性生长落后(身长低于参考值第5百分位)者,应注意对生长激素缺乏或遗传因素影响所致者的排除,或直接排除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及单纯矮身材者。

4.4.3 受试儿童退出(脱落)标准(1)研究者决定退出:①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根据医生判断应停止试验者。

②试验过程中,患者罹患其他疾病,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③受试儿童依从性差,或自动中途换药或加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中西药物者。

④各种原因的中途破盲病例。

⑤随机化后,发现严重违反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者。

⑥试验中,确诊为全身或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者。

(2)受试儿童自行退出:①无论何种原因,患者不愿意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向主管医生提出退出试验要求而退出试验者。

②受试儿童虽未明确提出退出试验,但不再接受用药及检测而失访者。

4.5 给药方案4.5.1 用法用量儿童中药临床试验,应根据试验药物特点、既往临床经验及前期研究结果,结合研究目的,确定各年龄段给药的剂量和次数。

一般情况下,建议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1]中的年龄分期为基础,划分用药年龄段。

4.5.2 疗程小儿厌食为慢性病程,建议疗程在4~8周及以上[15,16]。

4.5.3 基础治疗和合并治疗的规定小儿厌食的发病,与不良饮食习惯和抚育者不当的喂养行为有关,应在试验期间(包括导入期和治疗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16]。

应禁用赛庚啶、激素等可以增进食欲的药物,助胃动力药、补锌剂、助消化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以及具有理气、健脾、消食、导滞等功效的中药。

中医临床常用的针刺四缝、推拿捏脊、针灸及耳穴贴压等疗法,也应考虑是否限制使用。

4.6 有效性评价4.6.1 有效性评价指标中药治疗厌食临床试验的目标,均是改善食欲症状。

一般以食欲不振症状应答,或主要症状(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的综合应答,作为主要评价终点。

根据不同适应症及试验设计,酌情选用儿童喂养/摄食行为评估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以及小儿生长和营养状况指标,如体重、身长/高(3岁以内测身长)、BMI(kg/m2)、皮肤皱褶厚度等,一般以其治疗前后实测值变化及其年龄别、身高别等的Z评分变化[17-19],作为次要终点。

一般在基线、中间访视点和治疗结束记录,治疗或随访结束评价。

4.6.2 指标观测方法、终点指标定义和疗效评价标准(1)相关症状应答的定义:食欲不振应答,建议采用5点Likert量表,将症状明显改善或症状改善,定义为有应答。

5点Likert量表的使用方法:监护人对“在过去一周内,食欲不振症状与治疗前相比的改善程度如何?”作出答复;答复的范围是“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改善;无改变;症状加重;症状明显加重”。

主要症状应答,建议采用小儿厌食中医证候评价量表[20-22](见附录C)中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等主要症状的分级量化评分及其权重系数,将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减少≥1/3,定义为有应答。

(2)儿童喂养/摄食行为评估量表:建议选择属于5点Likert量表的儿科喂养行为评估量表(BPFAS)。

BPFAS普适于7个月~13岁儿童,包含口腔运动/吞咽困难、基于食物类型选择、基于食物质地选择和拒食4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和初步确立的异常人群(需要营养干预)的切点值[23-25]。

见附录D。

(3)小儿生长和营养状况的评价:建议参照2006年WHO发布的儿童生长参考标准,或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26,27]。

4.7 安全性观察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制剂,多由药食两用药味组成,一般只需选用常规安全性指标,包括临床不良事件(症状、体征、疾病/综合征),实验室理化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脉搏)等。

根据处方特点、毒性试验和前期临床研究结果等,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安全性指标。

疗程较长的试验,还可以选择小儿生长发育指标。

4.8 试验流程小儿厌食,可以考虑设计1~2周的导入期。

根据适应症、试验目的、指标观测的需要,合理设定疗程,一般设计4~8周[15,16]。

若需评价小儿的生长及营养状况,可在用药开始后的3个月、6个月设计随访时点。

4.9 试验的质量控制厌食的有效性评价,经常需要研究者指导监护人填写Likert量表和儿童喂养行为评估量表,应加强对研究者的试验前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