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绘本两颗小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节的绘本两颗小树
【篇一:心生活阅读吧绘本解读之植树的男人
_20150907】
心生活阅读吧绘本解读:《植树的男人》
陈小芳
《植树的男人》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绘本之一。这是一个发生在普
罗旺斯的真实故事,一个男人,他靠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坚韧的毅力,与贫瘠荒凉的山地做斗争,最终把那块所有人都认为是没用的,最坏的山地变得绿树环绕,富饶舒适。他一生只是一心一意的种树,任何大事都打扰不到他。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战火波及到
他种树的地方,他都没有被影响到丝毫,仍旧专心播他的种,种他
的树,重来不曾停歇,更不曾放弃。甚至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全世界的欢庆都没有打扰到他。他不要种树带来的荣誉,甚至不让
当地人和旅行者知道普罗旺斯大片大片的植被背后有他的坚守和付出,他要的只是能允许他继续种树。他没有较高的学历,只是位普
通农民,却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个老人在二战开始时和二战结束后的两次“漠不关心”,如果是在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那可以说是死定了。莫言在他的诺贝
尔颁奖致辞《讲故事的人》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
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
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
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
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
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
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
年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老
师会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而那位被处分的
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莫言在演讲时说,每当想起他,就深感歉疚。
而植树老人对二战的态度即便是发生在今天,也未必会有好结果。9月3号大阅兵那天,中国人的朋友圈被国旗头像和民族自豪感把屏
都刷爆了,这也可以理解。可就在当天,范玮琪如往常一样在微博
秀了一下自己的双胞胎孩子,立即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为什么不
看阅兵?你一点都不爱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逼得这
位出生在美国、长在台湾、并没有说自己什么政治立场的妈妈发微
博道歉:对不起,晒娃让你们不高兴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模式。与众人同是一种安全模式,
与自己独有的信仰抱一也是一种安全模式。大家追求的都是安全,
动机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模式不同而已。有的人只有与众人一样,不发出异音,才会感到安全,有的人不管众人如何,他只有紧
紧抱住自己的信仰,过一种沉浸的人生,才会感到安全。如果一定
要有人反省,那我觉得更需要反省的是与众人同的人。为什么你只
有与众人同,才会感到安全呢?你独有的心理安全支撑点在哪里呢?居里夫人拒绝了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拒绝了所有可能的商业活
动和经济收益。她认为只有不为任何外界所扰的一头埋进自己热爱
的事业,过一种沉
浸的人生,她和她的家人才能感到幸福、舒适、安全。她还有一种
幸福,就是社会允许了她继续按自己的心理模式去生活。普罗旺斯
那个植树的男人,也得到了同样的幸福。他们都被允许按自己的心
理模式去生活。所以他们都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人。都说中国出不了
思想家,出不了大师,获不了诺贝尔科学类奖,可是中国倡导“异音”了吗?给了学者们过一种不被外界所扰的沉浸的人生的宽容度和物
质条件了吗?
虽然阅兵式我也仔细看了,甚至连上学第一课都从头到尾四部分也
都认真看了,但我依然觉得,大众都哭的时候允许有人不哭,大众
都笑的时候允许有人不笑,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像《植树的男人》中的那个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举国都被战火烧心的时候,
植树的男人在安静的种树。在举国都在欢庆伟大的胜利的时候,植
树的男人在安静的种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与众人同的对于独有
信念的坚持与坚守,才有了这个男人身上令人敬仰的光辉。才有了
这个绘本的价值与魅力。
【篇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种植希望与幸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选点说明】
一篇课文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单元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师要明
确教什么?《植树的牧羊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该单
元的教学,在人文精神上的熏陶已在单元说明中有明确定位,即:
“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对人生经验的
总结与思考”。
《植树的牧羊人》作为享誉世界的绘本,故事情节清晰明了,无需
讲解;人物形象交待明确,学生很容易把握,更无需分析。牧羊人
只是一个普通人,若抛开“种树”的事件,一味对人物的美好品质、
崇高伟大进行剖析,既没有解读文本的深度,也没有关照生命的温度,更没有教育学生的力度。我们在看到牧羊人“伟大”(伟大是因
为他让荒地变沃土,让人们获得幸福。)的同时,更应看到“伟大”
的背后是什么?更应思考: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会由普通走向伟大?
是如何由普通走向伟大的?于是,我将课文的解读定位于:在种树
的过程中去关照人物。全文解读聚焦“变”字,通过感受“种树带来的
变化”,引导学生知晓变化的过程,探寻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
命的热爱与渴盼,对希望与幸福的不懈追寻。这才是引领变化的力
量源泉,也是让牧羊人走向伟大的根源。牧羊人是通过改变了自己(幸福了自己),才带来了土地及他人生活的改变,从而改变世界(幸福世界)。
探寻牧羊人美好品质的形成根源,才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
引领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知晓对希望、幸福的不懈追寻才是幸福的起点,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领孩子们从美好的生命个体中汲取营养,润泽自身生命,对自身
生命意义与价值展开思考。这样的教学才关注了孩子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了关照生命成长的温度和引领生命向上的力度。
基于以上几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采用默读方法——学习
边默读边勾画、批注关键语句的方法,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感受变化的原因——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希望与幸福的
不懈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种植希望与幸福才能收获希望与幸福。教学重难点: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的是希望与幸福,收
获着希望与幸福。
【策略说明】
明确了教什么,进而要明确如何教?
部编版教材第四单元,是在第三单元训练默读方法——不出声,不
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的基础上,要求边默读边勾画、批注。这是对默读的进一步要求和训练。本课的教学,在默读
方法的指导上依然立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