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与实践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 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 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 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 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 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 以来,它已经长 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就词意而言, 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 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 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 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形 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第一章)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P61 (2013、10简答)(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P62(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例题: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64(2009、4简答)(2012、10简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65(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2)--第一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类是生存在物质世界里的,我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者,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将理论变为现实的手段。
一、实践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践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只是单纯地理论分析和思考,实践是更加具体和直观的。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直接体验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来验证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比如,一个人对电器的工作原理只是模糊地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
但是,当他拆开电器,亲手尝试去检查和修理,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二、实践是我们将理论变为现实的手段人类通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
理论只有变成实践,才能为人类所用,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例如,一个工程师可以在绘制设计图之后,亲手制造出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地试错、总结和改进,最终达到实际的效果。
实践也是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积累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实践的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物质世界中,如果没有物质的存在以及我们对物质的感知和运用,我们的实践活动便无从谈起。
物质不仅是我们活动的场所和工具,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比如,我们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依赖的是土地、水源、气候、种子和施肥等物质条件。
没有这些基础条件,我们即便有再多的知识和技术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总之,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根本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知识与经验,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一元论
界
本
原
是
什
二元论
么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讲)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即现代唯物 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 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统一。 统一。 第四,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 发点。 发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四)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存在的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存在的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时间 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 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随 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可变 有条件的;其次, 的、有条件的;其次,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 是可变的、发展的, 是可变的、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认识的 发展而不断深化, 发展而不断深化,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 具体特性的可变性,这一重含义也说明,时间和空间 具体特性的可变性,这一重含义也说明, 具有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实践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2)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笛卡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才 是运动的主体。
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所处的暂时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4)静止的表现形式
第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第二、没有发生质变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 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物质_实践_世界_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_杨耕
物质、实践、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基本范畴的再思考杨 耕 物质、实践和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本文拟就物质、实践和世界这三个范畴作一新的考察与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系的研究。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其确认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范畴。
从哲学的视角看,对于物质范畴可以从两个向度来规定:一是从本体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二是从认识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回答本体论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恩格斯和列宁就是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向度界定物质范畴的,并在这种认识框架中把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发挥到了极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词“无非是个简称”,“我们就用这个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在我看来,恩格斯着重是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以及自然界的统一性这个角度来界定物质范畴的。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实际存在的是各种特定的,具有质的差异的“实物”,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感知它们;而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是从各种特定的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用以把握各种实物的共同属性,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认识个别的物”相应地认识“物质本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同上书,233页)。
这里,可以看出恩格斯的基本思路,即确定实物是人们感觉的客观对象,同时从不同的实物中抽象出物质这一范畴,并表明“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只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实物”中。
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关系
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关系实践概念和物质概念是两个密切关联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实践概念强调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活动和作用,而物质概念则强调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关系。
首先,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物质的生产、社会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而物质则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和结果。
实践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与利用,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创造出各种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
物质则为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实践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
其次,实践概念通过强调人的活动性和主体性,对物质概念进行了扩展和丰富。
实践概念强调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和创造物质世界。
实践包括三个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目的。
实践主体即人,是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的社会历史主体。
实践手段包括人类运用的各种物质工具、技术和方法。
实践目的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追求的目标和意义。
实践概念通过强调主体性和目的性,使物质概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发展。
再次,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利用,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改变和利用物质,提高物质的生产力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物质实体也对实践活动产生着反作用。
物质的属性和规律对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实践必须遵循物质的规律和要求,才能实现物质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
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以人的实践主体为中心,通过运用物质手段追求实践目的。
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物质的改造和利用,产生新的实践经验和认识。
这些实践经验和认识通过交流与传承,成为社会历史积累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简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简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人类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与物质世界密不可分。
在与物质世界的交互中,人们通过实践来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实践把握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文将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出发,探讨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实践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正如马克思所言:“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唯一起源和真理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从而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
例如,农民通过种植作物的实践,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工程师通过设计和施工的实践,掌握物质力学的原理。
实践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行,从而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的方法与手段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的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观察、实验、实地调查等。
观察是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和了解物质世界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朵,我们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和操作实验,人们可以验证或推翻某种假设,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实地调查是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人们可以获取真实的数据和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实地调查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可以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践把握物质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把握物质世界不仅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实践把握物质世界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例如,通过实践把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实践把握物质世界还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通过实践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和物质属性,人们可以发明创造出各种工具和设备,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 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 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 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0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 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小结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 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授课题目: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01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0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0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 系。
世界观
社会观 人生观 自然观
……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 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 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 与存 在的 关系
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 第二性?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 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的区别。
02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 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 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 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