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一、物质(一)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
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哲学教研室编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智慧2、哲学与时代精神3、科学与人生:“科学是把双刃剑”4、学术与道德:“学术道德应从本科抓起”5、邪教与自焚:“法轮功”痴迷者的新生6、就业与价值观:17岁的马克思选择职业时的思考7、市场与道德:“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8、科学与社会变迁: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9、千年伟人马克思10、市场经济是否需要哲学?11、对“外表明媚内心脆弱的“陶瓷娃娃”的质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对物质认识的演进2、关于运动的几种观点3、人脑与电脑4、人脑与意识5、一流大学的就业率为何排名不甚理想?6、怎样看待“虚拟”生存中的实践活动?7、宇宙大爆炸理论与时空无限性问题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逻辑上的破绽——缠绕悖论2、证实与证伪——方法论的争论3、科学发现与“逆向思维”4、软黄金与沙尘暴5、SARS是一场什么危机6、如何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解读当今“斯芬克司”(Sphinx)之谜——人类基因组计划2、理论与实践中关于功利主义和“功利”问题的价值评价3、如何看待实践过程中的失败和错误?4、尊重权威,但又不迷信权威5、关注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实验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6、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接经验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将逐渐萎缩?7、阻止“克隆人”是否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8、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五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3、关于环境问题4、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5、小康社会要建设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科学价值观的不同观点2、社会阶层3、小康社会4、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5、人的主体性的表现6、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7、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8、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9、关注人的精神境遇10、靠什么解决腐败易发多发问题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人的历史作用2、武训现象3、小农经济4、网络文化的优劣5、全球化的利弊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恶是历史发展动力”7、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8、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理念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1一、案例名称:哲学与智慧二、案例适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案例来源:(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 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 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16.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A人的意识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的能力
1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哲 学寓意: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
客观规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C物质存在的形式 D“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A无限性的原理
B绝对性的原理
C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的原理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 的实践活动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进步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精神性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的进步前提是承认物质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而且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看法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而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而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物质活动,构成了一种直接而现实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准确的理解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对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依据对“物质”的不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题及答案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题及答案复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属于上层建筑D.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统一的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同辩证法相脱离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达尔文的进化论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黑格尔的辩证法E.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三,辨析题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唯心主义者必是不可知论者.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和.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6、时间是指( B )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透应自然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结 语:哲学与人生智慧
幽默: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俄罗斯人一同欣赏一
张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画
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
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康德: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动; 黑格尔:实践是“绝对观念”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已
马克思: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 性物质活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
一、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形式是主观的:表达形式、反映程度因人而异。但主 观形式是反映客观内容的,其主观差别都有客观依据。
1.唯物主义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原初”物质 组成的,万物由它而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中国古代的“五行 说”,古希腊的“水”、“火”或“原子”等等。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与西方近代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 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 普遍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3)辩证法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判断题1.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指物质结构中的原子。
B2.意识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
A3.只有科学理论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A5.随着科学的发展,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思维。
B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A. 运动的绝对性B. 静止的绝对性C. 运动的有条件性D. 静止的无条件性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C )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绝对主义的观点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的是(D )A. 时间的间断性B. 时间的连续性C. 时间的重复性D. 时间的不可逆转性6.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 )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相对主义D. 不可知主义7.时间和空间是( B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A. 合乎逻辑的B. 唯心论C. 形而上学D. 诡辩论9.人脑是( B )A. 思维的对象B. 思维的器官C. 思维的产物D. 思维的源泉10.“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C.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1.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A. 人脑的产生B. 工具的发展C. 生产劳动实践D. 语言的发展12.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 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 否认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D. 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13.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A. 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C. 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D.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去改造世界1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具备完全必要的物质条件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克服偶然性的干扰15.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A. 人们的主观努力B. 社会实践C. 科学活动D. 思想斗争三、多项选择题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BD )A.世界的本质是金、木、水、火、土B.世界的本质是气C.世界的本质是存在 C.世界的本质是原子 E.世界的本质是无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 ABCDE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BC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生产方式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E.根本没有概念运动,讲概念运动就是唯心主义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BCD )A.同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B.同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C.同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有原则的区别D.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E.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指( 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6、把感觉经验当作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BDE)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E.贝克莱主义观点7、物质和远动的关系是(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CE)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为自然界创造秩序E.创造理论体系9、意识的本质是(BC)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10、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ACE)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1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是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12、所谓实践是指(ACE)A.人们能动地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B.人们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D.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E.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感性活动13、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同动物改变周围环境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BCDE)A.前者是精神活动,后者是物质活动B.前者能在客观世界打上意识的烙印,后者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C.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D.前者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后者随生物进化而进化E.前者具有直接现实性,后者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活动14、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A.实践是人的纯粹精神理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15、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ABE)A.工人在工厂织布B.农民在田野种庄稼C.医生在医院治病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四、辨析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形态与结构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二、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
(1)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性:直接现实性。
主要表现在: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单选】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D(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所有人类活动需要的物质基础。
(2)社会政治实践——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物质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改造思想,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五、实践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若是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马哲论述题答题思路
五、论述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3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 、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 、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 、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 、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五、论述题:(答题思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答:(1 )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
A 、克服了近代哲学的局限,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B 、克服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 )在对象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 、克服以往哲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阐明了哲学的一般性方法论特征。
B 、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说明了哲学的一般普遍性,具体科学的个别特殊性。
(3 )在特征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
A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观点和出发点,是根本特征。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如何理解“客观实在性”
第一,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与意识相比只有一个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根本的特性,其他特性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运动
1、含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承认运动而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是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实在性,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就不是辨证唯物主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静止
1、静止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从事物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看,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
2、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2).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3).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其次,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讨论:稳定与发展
一、稳定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合理性存在;
二、发展是稳定持续存在的保证;
三、发展要不断打破旧的稳定,创造新的稳定。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3、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第一,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由物质运动所决定。
第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没有空间和时间特性就没有可感知的物质运动。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第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客观的、感性的形式和性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因为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
1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后果即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人总是凭借社会总体力量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
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结构1、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实践的客体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从特点和实质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从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
三、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1、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既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统一的。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中,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
其次,二者是有区别的。
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的自然界,其运动是自发的;人类世界则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觉的。
(二)人类世界的辩证关系
1、人类世界中的自然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被人们“加工”了的自然,因此,自然是被社会所制约的。
自然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的自然。
2、人类世界中的社会人类社会的运动也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社会的目的要借助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
因此,社会也要受自然所制约,是自然的社会。
3、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导向作用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
因此,实践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第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第二,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
第三,意识存在着主观特征,但有其客观基础。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一)、意识的结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是适应环境;
人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因此也就从适应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第三,意识能动性还突出表现在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它们都同源于物质世界本身。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又不归结为其中的某一种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统一。
首先,世界是统一的;
其次,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最后,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三、实事求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
的结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一,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反映论;
第二,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