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一、物质(一)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

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马哲 第二章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 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 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16.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A人的意识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的能力
1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哲 学寓意: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
客观规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C物质存在的形式 D“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A无限性的原理
B绝对性的原理
C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的原理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 的实践活动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物质、意识、实践

物质、意识、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 对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
践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
的事物)
实践的概念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
(2)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 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 页。
2、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实的生产劳动

人(人口因素) 自然界(地理环境) 方式(生产方式)

2、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 物质是标志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列宁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 了界限。 B、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限。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发展: 无机物———低等生物—————动物————人 反映 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意识 心理
葵花 向日
意识的起源
在意识的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进步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精神性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的进步前提是承认物质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而且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看法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而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而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物质活动,构成了一种直接而现实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准确的理解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对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依据对“物质”的不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历史观中,它确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的自然"与 “自然的社会",消除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历史”对立的神话; 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确认实践本身就是一种 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 在认识论中,它确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认识的标准和最终目的,实 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总之,实践 犹如一根红线,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把它的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
实践既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 动。因此,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这一概括,深刻地揭明了实践 活动的矛盾本性,就是说,它既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独特本质,又阐明了实践活动所内 含的基本矛盾。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 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 逻辑上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 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因此,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也就 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以科学实践观 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既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又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 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C、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6、时间是指( B )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透应自然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结 语:哲学与人生智慧
幽默: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俄罗斯人一同欣赏一
张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的画
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
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康德:实现人的意志自由和自主的主观精神活动; 黑格尔:实践是“绝对观念”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已
马克思: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 性物质活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
一、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
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形式是主观的:表达形式、反映程度因人而异。但主 观形式是反映客观内容的,其主观差别都有客观依据。
1.唯物主义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原初”物质 组成的,万物由它而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中国古代的“五行 说”,古希腊的“水”、“火”或“原子”等等。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与西方近代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 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 普遍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3)辩证法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判断题1.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指物质结构中的原子。

B2.意识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

A3.只有科学理论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A5.随着科学的发展,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思维。

B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A. 运动的绝对性B. 静止的绝对性C. 运动的有条件性D. 静止的无条件性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C )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绝对主义的观点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的是(D )A. 时间的间断性B. 时间的连续性C. 时间的重复性D. 时间的不可逆转性6.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 )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相对主义D. 不可知主义7.时间和空间是( B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A. 合乎逻辑的B. 唯心论C. 形而上学D. 诡辩论9.人脑是( B )A. 思维的对象B. 思维的器官C. 思维的产物D. 思维的源泉10.“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C.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1.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A. 人脑的产生B. 工具的发展C. 生产劳动实践D. 语言的发展12.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 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 否认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D. 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13.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A. 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B.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C. 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D.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去改造世界1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具备完全必要的物质条件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克服偶然性的干扰15.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A. 人们的主观努力B. 社会实践C. 科学活动D. 思想斗争三、多项选择题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BD )A.世界的本质是金、木、水、火、土B.世界的本质是气C.世界的本质是存在 C.世界的本质是原子 E.世界的本质是无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 ABCDE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BC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生产方式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E.根本没有概念运动,讲概念运动就是唯心主义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BCD )A.同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B.同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C.同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有原则的区别D.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E.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指( 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绝对不动C.排斥运动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6、把感觉经验当作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BDE)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E.贝克莱主义观点7、物质和远动的关系是(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CE)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为自然界创造秩序E.创造理论体系9、意识的本质是(BC)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10、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ACE)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1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是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12、所谓实践是指(ACE)A.人们能动地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B.人们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D.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E.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感性活动13、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同动物改变周围环境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BCDE)A.前者是精神活动,后者是物质活动B.前者能在客观世界打上意识的烙印,后者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C.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D.前者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后者随生物进化而进化E.前者具有直接现实性,后者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活动14、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A.实践是人的纯粹精神理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15、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ABE)A.工人在工厂织布B.农民在田野种庄稼C.医生在医院治病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四、辨析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形态与结构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二、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

(1)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性:直接现实性。

主要表现在: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单选】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答案】D(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所有人类活动需要的物质基础。

(2)社会政治实践——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物质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改造思想,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五、实践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若是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而适当的实践活动,会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构建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目的: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提高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定的哲学含义,要深入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内涵以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列宁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成就和人类实践的新经验,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又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既包括物体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还包括人类的思维运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

但是,这种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过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只有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才能存在和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展现为事物的时间持续性和发展的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展现为事物的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与其它物体都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排列次序。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四、现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丰富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同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态又表现为一定层次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世界。

2、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哲学意义随着自然科学对物质探索的深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从单纯追求物质结构基元的古典原子论,发展为探索物质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复杂多样的现代物质无限可分论。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一)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这一定义准确地揭示了实践活动的本质,突出了实践的特点。

正确理解这一定义的含义,有助于其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实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功能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探索或改造的对象的总和。

实践手段是指实践主体在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具体说,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

它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

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其次,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再次,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最后,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

三、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在世界又叫自在自然、天然自然,其含义有二:从时间上看,它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从空间上看,它属于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以及“人化”了的自然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实践作为一个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起着中介作用。

人对物质世界的现实把握和改造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

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环节。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意识的起源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而意识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从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它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一方面,就意识的形式来看,它是主观的。

另一方面,就意识的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意识所反映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3、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

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

而人工智能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让机器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机器就被称为智能机器。

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更不应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二、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此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节作用。

三、世界的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1、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必然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又不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层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即统一于最一般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是从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正确把握并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六大把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是对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如何理解马克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3、如何认识实践在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和改造中的作用?4、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5、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教学参考书:1.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恩格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