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这一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深刻认识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提高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具有特定的哲学含义,要深入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内涵以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总结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成就和人类实践的新经验,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既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又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

出发点。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它既包括物体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还包括人类的思维运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但是,这种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永恒不变,而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过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只有以时间和空间为形式才能存在和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自身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展现为事物的时间持续性和发展的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展现为事物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它与其它物体都有前后、左右、上下的排列次序。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四、现代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丰富

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同一,而是多样性

的统一,是在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又表现为一定层次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世界。

2、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哲学意义

随着自然科学对物质探索的深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从单纯追求物质结构基元的古典原子论,发展为探索物质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复杂多样的现代物质无限可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一)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点的真正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这一定义准确地揭示了实践活动的本质,突出了实践的特点。正确理解这一定义的含义,有助于其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实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功能

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探索或改造的对象的总和。实践手段是指实践主体在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实践就是由实践主体运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而形成的活动。它通常具有两大社会功能:

第一,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第二,实践优化主体的功能。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其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其次,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再次,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最后,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

三、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

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在世界又叫自在自然、天然自然,其含义有二:从时间上看,它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从空间上看,它属于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以及“人化”了的自然界。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实践作为一个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起着中介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现实把握和改造只能通过实践来实现。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了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环节。

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也是意识产生的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