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的石像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活节岛的石像群
【篇一:实习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sr国际新城的景观设计调查班级物业082 专业物业
管理学生姓名赵书航指导教师沈殿示日期 2011年5月13日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调查报告任务书
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调查报告审定书
前言
在沈阳物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这种行业是由人们的住房需求而衍生
出的。
由于经济的日渐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需求也提高了,房
屋不仅仅停留在遮风挡雨的要求上,同时也要求了舒适美观,房屋
内的美观由业主设计,而房屋外,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则由物业负责,居住区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设计,目的是
使居民在居住区内赶到安全,舒适方便,环境优美。
正文
一、物业公司简介
爱斯阿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韩国注资,韩国人管理的物业公司,于2005年进驻沈阳。
目前为止爱斯阿尔在沈阳只有一个项目就
是sr国际新城,相信爱斯阿尔物业公司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
个小区定会让业主领会到独一无二的国际风情。
开发商为同为爱斯
阿尔房产开发有限公司。
其人员调配为客服部16人,工程维修26人,行政6人,保安200多人,保洁70~80人。
sr国际新城座落于具有“北方浦东”之称的浑南新区,西邻沈营路,
北临浑南大道,与奥体中心仅2分钟车程。
项目的南侧为大型ibt国
际商务中心,东临沈丹高速机场路,直达21世纪广场,毗邻地铁2
号线。
sr国际新城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依
托60万方成熟社区,展映国际特区生活:十八万平方米高尚住宅,
近60米超大楼间距,风扬上层建筑理念:1.4万平米临街公建,前
瞻繁盛社区商情:2.3万平米地下停车场,500个私属车位。
共划分四期:一期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由五
栋蝶式塔楼、四栋板式高层住宅及两栋公寓组成。
入住率有50%;
二期占地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由16栋高层住宅
组成。
入住率为80%~90%;三期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
万平方米,由10栋板式高层住宅和底商构成。
入住率为90%以上;
四期由于开发周期过长已被政府收回。
根据园区整体布局,将人文思想融入园区景观。
绿化采用来自韩国
不同品种的乔木,观赏价值极高;世界微缩雕塑汇聚于sr国际新城,构成了沈阳独一无二的园林小品,一期的“韩国南大门”、“狮身人面像”,二期“玛雅金字塔”、“狮身鱼尾像”等微缩的主题雕塑,让居住
者足不出园便能领略世界风情。
二、 sr国际新城的景观设计调查
sr国际新城的景观奇特在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景观包裹住园区内的设
施设备,
既是景观又是设施。
一期景观
一期景观的设计理念是创造“健康、运动、微缩、顶级、国际化艺术
殿堂” 将世界微缩的人文景观在园区展示,体现国际化社区。
园区内
的世界8大微缩景观,让你足不出园就能感觉到世界景观,与世界
接轨。
一期景观由来:
崇礼门
崇礼门是韩国第一号国宝,一般叫做南大门。
崇礼门是早年汉城四
个城门之
【篇二:山海经(全2015版)】
原始密码
——《山海经》注评
廖蓝胜
著
作者简介
廖蓝胜,男,壮族,1975年11月25日出生于广西上林县乔贤镇
横岭村六朋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自幼与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原国
民党军官,新中国成立后解甲回乡务农的老学究蓝景辉(1906-1995年)为邻,听到大量珍贵史料,产生了要破译《山海经》的想法。
但由于父母多病,只差半年就大学毕业的哥哥突然病故的原因,廖
蓝胜初中毕业后就因家贫回乡务农。
生活的挫折并未让廖蓝胜放弃
梦想,父亲病故后,廖蓝胜于2006年到广东打工,其后几年中一有
空便研究《山海经》,终于写成了《原始密码——〈山海经〉注评》。
原始时代世界面貌的密码
——《山海经》(代序)
早在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之前,美洲早已有亿万印地安人在那里世
世代代居住了几千年,并在那里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等一系列辉煌的文明。
这些印地安人与中国等东亚人一样,同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
人们不禁提出疑问:几千
年前世界还处于原始时代,交通落后,那时印地安人的祖先又是如
何渡过浩瀚的太平洋的?后来的几千年里又为何与亚洲断了来往?
如今太平洋上一些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小岛上,竟有如复活节岛
巨大石像群等一系列巨大的人工工程,这些工程是什么人建的,他
们后来又到那去了?在欧洲,也传说古代大西洋中,曾有叫阿特兰
蒂斯(又称大西国)的史前文明,但为什么现在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几千年里,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灾难与变化?科学家们投入大
量人力物力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目的就是研究总结地球这个人类
唯一的家园的地理、气候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类现在与未来的生
产和生活。
一些科学家提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大陆漂移等假说。
但这些科学家掌握的资料是不全面的,很多自然
与历史之谜至今无法解释。
其实,这么多科学家花了几百年时间,耗费了不知多少亿元的科研
经费都未能正确解释的谜,中国却有一部古籍可以给出能让人信服
得多的解答,这部古籍就是初撰于尧舜禹时期的《山海经》。
由于
尧舜禹时期的语言语法与现在相比有很大差异,尧舜禹以后到现在
的几千年中世界地理、气候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始皇时又将大
量相关的史料焚烧等原因,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无法读懂《山海经》这部古代的科学考察报告,有些人甚至将《山海经》列为迷信类书籍。
我曾与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原国民党军官、新中国成立后解甲回
我所在的广西上林县乔贤镇横岭村六朋庄居住的老学究蓝景辉(1906~1995)为邻,了解到大量珍贵的史料。
根据史料,早在伏
羲时代至尧舜禹时代,中国先民的足迹就已遍布美洲、非洲等世界
各地。
《山海经》就是当时写下的科学考察报告。
根据有关资料,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由于太阳活动处于低潮,发出
的热量较少,于是地球的南北极与高原、高山上形成大量冰川。
距
今约五千年左右,太阳活动突然加剧,发出大量热能,地球突然由
寒冷变成炎热,大量冰川融化,冰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砂石堆积到河
道上。
融化的冰川水与降雨因堆积的沙石阻拦,无法流入海洋而滞
留在原本是人类家园的陆地上。
特别是中国,由于位于
“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侧,更是洪水滔天,(基督教的《圣经》
也记载了当时发生大洪灾,只有诺亚一家因提前建造了“方舟”,才
幸免于难的故事)。
当时人们只能有两个选择:一是联合起来战胜
洪灾。
以中国为例,人们主动突破氏族的界限,组成部落,然后组
成了中华部落联盟,这就是中国的前身。
二是流浪他乡,寻找新的
家园。
据物质守恒定律,由于大量的水滞留在现在的陆地上,当时
四大洋的水也就比现在少得多,海平面也因此比现在低。
现在太平
洋的一些海岭当时是露出水面的岛屿,现在仍是岛屿的当时面积则
大得多。
由于有这些岛屿作给养补充点与避风港,当时中国的两任
最高首领帝喾与帝尧都曾亲自率人远赴美洲等世界各地考察,最后
都死在出国考察的路上,他们的陵墓据考证均在南美洲西面的复活
节岛上。
后来帝舜继任中国最高首领、大禹任其副手时,终于写成
了《山海经》这部科学考察报告的前九篇。
再后来,随着世界各地
治理洪水渐见成果,原本滞留在陆地上的洪水被排到海洋中,海平
面逐渐上升,太平洋中的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由于不再有众多的
岛屿作为给养补充点与避风港,人们再也无法乘简陋的小船来往于
亚洲与美洲之间,美洲于是与其他大陆断了来往。
面的佛得角,当时人们称佛得角为“西极”。
由于大西洋呈“s”形,而
且当时大西洋中并没有像南太平洋那样的岛屿链,所以从布朗库角
到佛得角,当时必须向西经南太平洋诸岛,再经亚洲、北非等地,
差不多等于绕地球一周。
由于当时人们步行或驾小船走的是曲线,
所以实际路程应是地球周长4万千米的几倍。
为二十多万千米。
而
竖亥的测量结果为“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我们以一步为0.5米计算,即为二亿五千多万米,也就是25万千米。
竖亥测量的结果与现代测
量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尧舜禹时中国先民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从汉代至今的两千多年中,尽管人们无法完全弄懂《山海经》的记载,但还是有无数人重视并研究《山海经》,如汉代的东方朔、刘向、晋代的陶渊明、宋代的朱熹??公元1492年,哥伦布重新开辟从欧洲到美洲的航线。
人们惊奇的发现,美洲的印地安人无论人种还
是文化都与亚洲人惊人的相似。
1590年,法国学者阿科斯塔提出最
早的印地安人是通过白令海峡到美洲的亚洲人??1908年墨西哥爆发
革命,混乱中革命党人杀死了当地华侨311人。
1910年清政府派欧
阳庚为特使到墨西哥交涉。
墨西哥同意每人按一万墨西哥银元赔偿。
欧阳庚办完专案后,当地印地安人的代表前来向欧阳庚请愿,说墨
西哥革命时杀死印地安人750名,这些印地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
后裔,是三千年前
【篇三: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之谜】
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之谜
雕像的先祖是北美印第安人?
在约占地球表面积1/3的浩瀚太平洋上浮现着个30000大小不等的
岛屿。
它们星罗棋布在这片蔚蓝色的洋面上,群岛套着群岛,千姿
百态。
但是,与辽阔的太平洋相比,它们是那么渺小,以致人们航
行在太平洋上几个星期也看不到任何陆地。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小
岛为太平洋增添了旖旎的风光和神秘的色彩。
这座面积仅有179平方千米的小岛上,处处充满着神秘色彩。
首先
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几百尊环立在岛屿四周的巨大石像。
整座整座的
山都被改造过,坚硬的火山岩像黄油一样被切开,上万吨重的大石
被移到原来不可能存在的地方。
在约230尊巨大的石像中,许多高
达10米~20米,重达50,它们今天仍然张大眼睛凝视着到此度假的游客,像是一个个等待人们去重新开动的机器人。
这些石像全都是
长脸、长耳、高鼻、浓眉,犹如同胞兄弟,虽然十分相像,却又各
具特色。
有的头上还顶着十多吨重的由红色火山岩制成的石头“帽子”,与黑色火山岩制成的躯体交相辉
映,显得更加威武、庄严。
另外,还有一些石头“帽子”散落在石像
附近,而这些“帽子”本该是高高地戴在石像头上的。
那么,这些巨大石像何时由谁雕刻的呢?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像?又
何以突然停止制作?复活节岛的岛民从何处迁来?在没有文字的波利
尼西亚,何以只在复活节岛上留下文字?而据语言学家推测此种文字
与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印度文字极其相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再者,从建造这些石像的技术来看,当时岛上居民应具有相当的文明,后来又怎么衰亡了呢?
几种猜测
围绕着复活节岛巨石雕像之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有一种
意见认为,约在120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把南太平洋上拥有灿烂
文化的古大陆和她的几千名居民一起葬入海底。
当时古大陆的东南
角幸免于难,成了一座孤岛,现在岛上的石像很可能是古大陆时代
的遗物。
但是从最近的测试来看,石像的历史充其量只有600年,
因此这种看法已被否定。
尽管海尔达尔提出石像起源于南美印第安人有充分的证据,但是有
的学者仍然认为把握石像起源的关键应是连结复活节岛、新西兰以
及夏威夷三角区域内的诸岛。
在这个海域分布着许多高耸的小火山
岛与低洼的珊瑚岛。
而火山岛具备人类移居的最低条件,即如果岛
中央有高山,则周围产生的上升气流能够制造云,提供人们生存所
需的雨;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十分肥沃,适合农业耕种。
但是,在热带海域的火山岛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逃脱不过最终沉
入洋底的命运。
于是定居在火山岛上的人们一旦面临岛的沉降,必
须再迁移。
这样就从海路迁移到几百千米乃至几千千米以外的其他
岛屿上去了。
当然迁移还有其他别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在部落争斗
中失败而逃亡,也
有的是因为人口过剩而出外寻找新的天地,还有的是由于火山、地震、气候等引起的自然灾害而不得不迁移。
迄今为止从南太平洋各岛遗址出土的文物可知,波利尼西亚人在海
上进行民族大迁徙的最佳进程是,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
年由东南亚或印度等欧亚大陆迁移到印度尼西亚;公元前1300年左
右又从那里到达汤加、斐济、萨摩亚群岛,自那以后到公元2世纪
的1500年间,波利尼西亚的文化逐渐发达起来;接着他们又向塔希
提岛或马克萨斯群岛迁移,进而迁移到夏威夷、新西兰和复活节岛。
提出上述说法的根据之一是,在新喀里多尼亚岛的拉皮塔遗址出土
的一种特有的拉皮塔陶器遍布以美拉尼西亚为中心,东边一直到斐济、汤加的西波利尼西亚群岛各地。
姑且不提拉皮塔文化究竟是从
俾斯麦群岛发祥起来的,还是在印尼发展成熟后才传播过来的,至
少可以知道波利尼西亚文化起源于印度尼西亚。
再者,在西边的美
拉尼西亚或波利尼西亚各岛通用的语言与印尼方言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证据。
另外,在复活节岛上一个称为阿夫祭祀场的遗址中,残存了大约
350处用长方形条石砌成的祭坛。
这些祭坛与马克萨斯群岛的托活等地石砌的祭坛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不同之处在于阿夫祭坛前侧的墙
不是垂直于地面而是呈斜面的。
也正因为有那个斜面,使一个重20吨、高3米~20米的巨大石像得以安放在祭坛之上。
此外,在复活
节岛发现的钓鱼钩、鱼叉、耳环等生活用具以及文身习惯等都与马
克萨斯群岛的民俗极为相似。
特别是马克萨斯岛上的迪基神像也被
表现在复活节岛的岩画上,这些都说明复活节岛上的先民更可能来
自马克萨斯岛而不是塔希提岛。
另一方面,从雕像的外貌来看,它们都有长脸、长耳,叉着双手放
在腹部以下等特征。
按海尔达尔的说法,长耳是南美雕刻人像的特点,如玻利维亚的蒂亚瓦纳科地方的神像也是长耳。
但是,美拉尼
西亚的木雕人像以及马克萨斯或澳大利亚群岛的拉伊维埃地方也有
长耳的石像。
特别是复活节岛上最古老的跪坐石像与南美石像相比,更酷似波利尼西亚的石像。
所以,尽管不排斥有来自南美的影响,
但是,石像起源于波利尼西亚的说法似乎更占优势。
波利尼西亚人的高超航海术
另一个证明波利尼西亚起源说的证据是波利尼西亚人的高超航海术。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作为海洋民族的他们已经发挥出高超的
航海才能。
那么,在既无动力又无罗盘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进行
航海的呢?根据波利尼西亚的传说,他们是用独木舟从相距约4000
千米的群岛航海到复活节岛或夏威夷的。
1977年在社会群岛的法希内岛上,工人在挖地基时偶尔发现了证实
以上传说的双人独木舟、独木舟储藏室的地板、椰子的纤维和装饮
用水的葫芦等珍贵文物。
通过更加深入的挖掘得知,法希内岛在公
元9世纪曾经是移居中心,而当时船只的建造已经十分专业化了。
而且波利尼西亚人掌握了比公元8世纪10公元世纪北欧海盗更为先
进的航海技术,可用天上的星、云、风以及海的波纹来导航,这使
他们得以在大洋上成功航海。
例如,他们通过在船上始终观察一颗
星来作为导航标志;他们认为在海上只要发现云彩,其下必定有岛;另外,看波纹的变化也可知道前面有岛,因为海水撞击礁石会产生
特别的波纹。
但是,用风来导航当时还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原来复活节岛及社会群岛地处南半球,从波利尼西亚刮来的风,恰
好与想移居的方向相反。
从东往西,而且海流也是从东往西,而这
恰恰为海尔达尔的南美起源说提供了证据。
因此,海尔达尔提出南
美印第安人借助从东往西的风或海流顺流而下来到复活节岛是有可
能的。
于是,支持波利尼西亚起源说的学者提出了质疑。
尽管沿着顺风的
航海是最简单的,但是返回时就困难多了。
显然没人想进行出去了
就回不来的航海,所以人们会首先考虑风险最小的方法,这就是出
去时顶着风,进行发现新天地的航海。
这样,哪怕是带的食品和淡
水用尽未发现新的岛屿也无妨,只要乘着顺风踏上归途就能回来。
另外,一次不成功还可以重新再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印尼向
复活节岛航行的波利尼西亚起源说不无道理。
文字之谜
复活节岛留下的另一个谜团就是写在解语板上的文字。
迄今为止,
语言学家对这种文字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
1932年匈牙利学者赫佩希提出,复活节岛文字与公元前2300年左
右的古印度文字非常相似。
他的观点在世界上引起一片哗然。
熟悉古文字的专家指出,两种象形文字确实非常相似。
在至今留存
的396个古印度文字中差不多有100个左右与复活节岛的文字相似,这一点也为印度的研究者所确认。
令人不解的是,无。